抗战时期文学期刊的文化增殖传播

时间:2024-01-28 点赞:50488 浏览:10238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文学期刊论文范文,文学期刊方面毕业论文提纲,关于抗战时期文学期刊的文化增殖传播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期刊及现代文学及文学作品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期刊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回顾抗战时期文学期刊的生存样态,深入地去探索现代文学与现代传媒之间的内在机制,可以重新理解或进一步深刻认知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传播史生成和发展的诸多规律和特点.

抗战时期文学期刊以独特的传播方式促进了文学传播界的勃兴.它既为文学家思想家及其作品提供了一种阔大的平台,又以自己的亲切性、包容性、丰富性、驳杂性等特点迅速成为现代传媒中的先驱和主角,并在其传播过程中使文学不断地为更多的受众所熟悉、所接受,继而在受众的积极接受中自觉地完成了自身的再创造,最大化地实现了文化增值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抗战时期文学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生长和地域性繁荣的特点.波谲云诡的战争局势直接影响着抗战时期文化格局的组织分布和重新定位,也直接制约着文学期刊的立足与布局.在抗战的前期与中期,全国人民都沉浸在高涨的抗战热情之中,文学期刊的生存与传播也处于一种颇为短暂又相对自由的“真空”状态.此时,文学期刊的创办与传播主要是依靠进步的文人们、作家们自己组成的文学团体来完成的.在全民抗战的呼声下,作家们的思想倾向逐渐向政治趋附,文学创作也逐渐向政治化方向转移,一种普遍性的政治自觉性在弥漫,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的一致性趋同使文学期刊的定位越来越集中,传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并逐渐走向繁荣.可以看到,在抗战初期,自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抗战时期的文学期刊传播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勃兴之势,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杂志大量地出版发行,文学传播肩负着民族救亡的重大政治使命,《高射炮》、《时调》、《抗到底》、《弹花》、《抗战戏剧》、《文艺战时特刊》、《战潮》、《人人看》等杂志纷纷问世,文学的社会组织功能被空前地强调着扩大着,文学期刊的生存与发展迅速地繁荣昌盛.自1938年11月到1940年12月,抗战时期的文学期刊传播又呈现出一种发展、转折的态势.由于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抗战进入痛苦的相持阶段,文学期刊的传播也由初期的轰轰烈烈转入了更加深沉的理性阶段.《文艺阵地》、《抗战文艺》等大型期刊成为文学传播的中坚力量.自1941年1月到1945年8月,随着抗战进入艰难的决战后期,抗战时期的文学期刊业逐渐转入消退、潜隐,呈现出寂寥的局面.由于政治局势的空前紧张,承担传播工作的主要是一些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特别是极权式文化管理条理的不断推出,使文学期刊的发行种类和数量均大大减少,只有《文联》、《新道理》等少数刊物艰难地生存着.政治时局的阻滞,个性发展土壤的缺失以及作家生活处境的困窘等因素的干扰,文学期刊的出版和传播也不得不由火热兴盛走向冷却衰退.

与阶段性增长相辅相成的是抗战时期文学期刊的地域性繁荣.文学期刊作为抗战宣传的窗口和喉舌,其生存和发展自然要追随着抗战中心的转移而转移.随着抗战脚步的迁徙,抗战时期文学期刊的传播中心几次异地,而各个地区各种刊物的传播之间又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互成张力的巨大网络.例如,上海曾经是二三十年代影响力.随着抗战爆发,战火燃遍中华大地,上海文学期刊进入紧急战时状态,抗战题材文学一度成为传播的热点.上海失守后,大批中国作家由华北、华东转移到华中,中国现代文学期刊以及整个传媒的中心也随之转移,武汉、桂林、昆明等原来极为偏僻的地区相继成为新的文学中心.武汉的《群众》、《全民周刊》,桂林的《文艺杂志》、《当代文艺》等刊物凭借着地理空间的战略优势,与上海文学基地的信息传播遥相呼应.

抗战时期文学期刊发展的阶段性与地域性的关系间构成一种文学传播的“网结构”.在抗战时期现代文学的传播中,阶段性是时间角度的纵向推进,而地域性是空间维度的平行发展,纵横脉络的交织、穿插形成了现代文学期刊的文学传播网.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可能形成网的震颤.网的传播使作品迅速发散开来,并在受众中产生强烈的文学传播效应.

其次,抗战时期文学期刊的编辑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抗日战争的政治形势,使其必然要选择大众化的“民间立场”和“俗文学”的传播导向.文学期刊中的抗战文学作品大规模地发行,促成了中国文学传媒与现实文化语境的融合,从而形成了传播者与受众的一种默契,即坚持文学杂志的“民间立场”、创造符合大众口味的文学、传播鼓舞民众抗战的作品.在这里,文学期刊的“民间立场”塑造了一个广阔多元的艺术世界.“七七事变”后,抗战文学运动蓬勃地发展起来,作家们大都积极地投身到抗战文学的写作中,热情地致力于“抗战”文学的传播,努力地去实践文学杂志的通俗化倾向.陷于民族危亡尴尬之境的抗战时期作家们充分认识到抗战需要最大限度地动员民众参加,而通俗化的文艺作品恰是民众的精神食粮,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受众的抗战热情.郑振铎曾呼吁文艺工作者“应该为英勇的前线的士兵们及躺在后方的医院里的伤兵们”提供“精神上的食粮”,“刊物文字要浅,插图要多”.(1)郭沫若也指出:“抗战所必须是大众的动员,理论愈高深,则愈加与大众绝缘等文化要充分通俗化.”(2)在这里,文学期刊的“民间立场”也孕育了新文艺运动的大众化方向.自“五四”时期起,我国的新文艺就已经显现出鲜明的大众化运动的指归,日军发动的侵华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并加速了抗战时期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全面推进.正如茅盾所说:“抗战的现实――充满了英雄的斗争,可歌可泣的悲壮刺激着人民大众的心灵,觉醒了人民大众创造的才能,大批的青年文艺工作者从社会的各阶层涌现出来,支持了抗战文艺的广大阵线.”(3)在抗战时期文学传播中,文学期刊的编辑队伍急剧扩大,作家的群体也在不断地调整、聚合,他们在抗战宣传的主导氛围下,主动地去迎合受众的欣赏趣味,积极地去营造相对自由广阔的文化环境,既为文学期刊的发展熔铸了雄厚的文学传播实力,也最大限度地实践了文艺传播的大众化.在这里,文学期刊的“民间立场”还进一步丰硕了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园地.现实主义自新文化运动诞生之初就作为一种主潮巍然屹立在文学史上.抗战爆发后,以《抗战文艺》、《文艺阵线》等杂志为核心阵地的现实主义艺术又通过文学运动的形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作家对抗战现实的关注在作品中旗帜鲜明地张扬着,使作品蕴藉着更加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随着抗战的深入,《半月文萃》等杂志都大量刊发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并且深入地开展对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探讨.例如,对端木蕻良作品的探讨就颇为引人注目,诸如“莎士比亚的华丽”,“拜伦的奔放”,“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颤鸣”等都被引入到对端木蕻良作品的评价之中.端木蕻良自己也曾表示:“在人类的历史上,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土地,等土地传给我一种生命的固执,土地的沉郁的忧郁性,猛烈地传染了我.使我爱好沉厚和真实,使我也像土地一样负载了许多东西.”(4)这诗一般的语言既折射出作家对现实世态的深情关照,也透视出对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根基的深刻思考.无疑,新文学作家高扬的主体创造意识与对土地的醇厚情怀是密不可分的,文学期刊作为其承载或传播的舞台,又是永远在眷恋着现实主义这一块丰厚肥沃的土地.

再次,抗战时期期刊作为文学传播载体的范式是独特的,它以“庞杂”的特点成为孕育中国现代文学各类经典的沃土.它的包容量广泛博大,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批评、文学论争等都可以在杂志上小试身手.它具有报纸发行所没有的优势,可以保持时间久远、具备收藏价值,又可以使作家拥有较充分的时间来斟酌字句、校订版式,也不受版面限制、能够单独成册.同时,期刊的“期”的特点,又使抗战时期的文学杂志能够成为及时承载时代思考的平台.它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律定期刊发,从周刊到半月刊到月刊再到季刊,循环周期短,占有信息的新鲜度、敏感度都较高,又携带着书籍出版所没有的优势.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很多文学作品在传播之初都曾先行刊载于杂志之上,而后才形成自己的著作而名载史册,诸如茅盾的《腐蚀》、张恨水的《啼笑因缘》等等.

抗战时期文学期刊以其特度的传播范式敏锐地洞悉着时代的脉搏,演绎着时代精神的“晴雨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战时期,《抗战文艺》、《抗战电影》、《抗战戏剧》、《烽火》等杂志的刊名,都在旗帜鲜明地高举着“抗战”大旗,都浓重地涂抹着鲜明的时代色彩,折射着战争阴霾笼罩下的人间“万象”.这些文学期刊的名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学元素,传播的信息量十分厚重,也往往都能够形成轰动性的效应.可以说,抗战时期文学期刊的刊名好似一个万花筒,五彩缤纷.《万象》刊名寓意着世间百态、人间万象,诠释着大千世界的千变万化.40年代孤岛时期的杂志《萧萧》熔铸的是一种惨烈孤寂的时代气氛,让人联想起古代诗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壮情怀和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情感氛围,极其生动地抒写着时代之像、文学之情.

例如,抗战时期文学期刊的发刊词作为传播理念的告白书,都直接指向时

本文是一篇文学期刊论文范文,文学期刊方面毕业论文提纲,关于抗战时期文学期刊的文化增殖传播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期刊及现代文学及文学作品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期刊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局的焦点和现实生活的关注中心.在当时,一个新的杂志创办之初在卷首都设有发刊词,如果杂志停刊之后又复刊,同样刊有复刊词.无论发刊词还是复刊词都要开宗明义地阐释期刊的发行目的,都要明确自己的受众群体.《时代文艺》的发刊词正与“时代的行进”的主题相得益彰:“生存在这个苦难的时代,我们没有叹息,没有悲哀.我们有的是愤怒,像火一样在强烈燃烧!”《热风》杂志的发刊词明确指出其受众对象群,“把这个小小的刊物献给每个应该说话可又没有地方说话的热血青年”.这些闪烁着浓烈战斗意识和强劲号召力的发刊词不仅是在传播着一种话语力量,更是在宣泄着杂志的心声,它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已成为全民抗战中的宣言.

例如,在抗战时期文学期刊中,大量的套装杂志以自己的独特艺术魅力扩大着自己的传播渠道.往往,一本杂志里还套着一本杂志,这种独特的“物超所值”的发行形式,早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就有了传播的雏形.一本《茶话》里边套着一本《美丽》,相互映衬,格外有趣.套装杂志的传播形式在娱乐消闲类杂志中居多,主要刊载轶闻趣事、掌故新闻、短小说等.抗战时期的文学杂志采取这种“大鱼套小鱼”的方式进行传播,借此增加卖点.从承继的角度看,这种传播形式在现代社会广泛应用,它经过时代的演进已趋于完善,为传播的精英文化的确立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例如,抗战时期文学杂志的装帧艺术也呈现出一种传播的热效应.比起中国的线装书籍,杂志要晚了几百年,从装帧艺术上看,杂志有书籍的痕迹,但更简单了.从模仿到继承,抗战时期文学杂志已经走上独立的传播之路,有些杂志更加追求装帧艺术,甚至比书籍更加赶“时髦”.抗战时期文学期刊的传播一般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融合了新兴印刷术的现代传媒典范.诸多文学杂志的装帧风格除了印刷与装订的革新以外,最明显的变化还在修饰“封面”,多姿多彩的“千面人”,更有利于在传播中迎合不同欣赏趣味读者的需要.

另外,抗战时期的文学期刊充分地显示出阅读群落的明确指向与文学期刊的凝聚力.我们知道,文学传播是传播主体、文学作品和受众共同构成的整体关系,受众作为文学传播功能充分发挥的对象性因素,是诠释文学传播的重要角色,而文学作品也只有在受众的积极解读中才能显示出其勃勃的生机.抗战时期的文学期刊充分依靠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互动来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传播的效应,并通过这种积极有效的文学传播,形成了一种稳定而明确的接受群体.同时,受众群体的明确指向,对于文学传播的实现以及文学期刊凝聚力的形成又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受众群体作为杂志最忠实的支持者,其对杂志的喜爱程度、购买和阅读需求,直接影响着期刊的出版、发行,并突出表现在对文学杂志刊载内容的制约上.可以看到,第一,抗战时期文学期刊的受众群落是比较明确的.这些杂志的受众群体不同于报纸的阅读者,它们不像报纸那样广泛地接受大众的选择.抗战题材的文学期刊针对广大抗战的群众,通俗文学期刊则注重满足民众的文化消遣娱乐需要,女性文学期刊又以妇女为主要受众群,可以说每一种杂志的出版发行都是有明确针对性的.第二,抗战时期文学期刊的受众范围也是比较集中的.它的受众群体不像其它传播媒介那样分散,很多杂志在传播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稳固的受众群,受众也大都选择自己喜欢的杂志,自愿接受这种文学传播.于是,价值取向或审美情趣趋于一致的受众便自行地进行聚合,集中在某些有影响力的杂志周围,例如大多数关心时局热心抗战的群众都紧密围绕在《抗战文艺》、《文艺阵线》等进步杂志的周围.第三,抗战时期文学期刊传播的受众接受也相对地专心致志.一般说来,抗战时期文学杂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大都有着某种意义的趋同性,受众在接受这种文学传播的时候,都能够产生较为趋同的阅读感和浓厚的兴趣,能够直接与文本的故事情节产生共鸣.从而导致受众对文学期刊的阅读更加专心,也大都产生了良好而持久的传播印象和传播效果.第四,抗战时期文学期刊的发展还与受众的文化水平密切相关.由于抗战时期期刊的文学性和艺术表现力相对较强,因而对于其受众的文化层次和鉴赏能力都有较高要求,从当时个人的期刊消费比例来看,文学期刊主要购买群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中上收入阶层,他们的文学鉴赏力、理解力以及受教育程度都是比较高的,产生接受反馈的传播效应也更为广泛和深远.


抗战时期的大量优秀文学期刊所产生的凝聚力是巨大的,它积极地汇聚着广大的读者群、有效地发挥着文学传播的巨大力量,在对政治时局和社会现实发生影响的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因此,当“为抗战服务”成为文学传播的首要动力因素时,《抗战文艺》、《文艺阵线》、《抗战烽火》、《抗战》等文学期刊都责无旁贷地履行着自己的传播使命,其浓郁的爱国情怀和通俗的大众化形式,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共鸣,广大受众也就在对这些文学期刊的解读和接受之中、在这种传播媒介与文学文本的共生共存的相互作用之中,“实现由无生气的意义痕迹向有生气的意义转换.”(5)

注释:

(1)郑振铎:《为士兵们做的文艺工作》,《呐喊》第2期,1937年8月.

(2)郭沫若:《抗战与文化问题》,《自由中国》第121卷第3期,1938年6月.

(3)茅盾:《抗战的现实》,《中苏文艺》第8卷,第3、4期合刊,1940年4月20日.

(4)端木蕻良:《我的创作经验》,《万象》1944年,第4卷第5期.

(5)【德】HG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5页.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相关论文

抗战时期进步文艺期刊

本文是一篇刊物论文范文,关于刊物电大毕业论文,关于抗战时期进步文艺期刊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刊物及参考文献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的。

文学期刊与我国的外国文学传播

本文是一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关于外国文学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文学期刊与我国的外国文学传播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外国文。

新时期高校校园的文化

这是一篇关于校园文化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新时期高校校园的文化相关毕业论文题目。是茶文化专业与校园文化及文化及高校方面相关的免费优。

中国抗战时期民族政策文献综述

这是一篇民族方面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与中国抗战时期民族政策文献综述相关毕业论文提纲。是参考文献专业与民族及国际政治及少数民族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