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在清代的传播

时间:2024-02-17 点赞:50456 浏览:101754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唐诗论文范文,唐诗方面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唐诗三百首》在清代的传播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唐诗及地方经济及选本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唐诗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是有唐以来最具生命力、最成功的唐诗选本,作者考察其在清代不同时期的传播情况,试图从传播学角度阐释清代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唐诗三百首》刊行的影响.

【关 键 词】《唐诗三百首》;传播

《唐诗三百首》作为清代童蒙唐诗选本的代表,普及面最广,影响最大,它的刊印和传播受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清代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也映射出唐诗在清代的传播和普及情况.

一、科考改革的需求

《唐诗三百首》成书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在乾隆和嘉庆的59年间,并无该书的翻刻记录,且最早的评注本是道光十四年(1834)的章燮的《唐诗三百首注疏》,可见,《唐诗三百首》在成书后的五六十年间,并没得到世人关注.《唐诗三百首》在传播初期的这种境遇,与当时唐诗的接受情况和普及程度有重要关系.

唐诗选本的编选主要分布在清代前半期,尤其集中在康熙和乾隆两朝,其中大部分都是体现诗学思想的专门选本,这主要是清统治者稽古右文政策的倡导,和诗学自身积累发展的结果.

清初,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力行稽古右文、崇儒重道的政策,他们诏令、甚至亲自组织、主持各种图书文献的整理撰修.要渲染清代的清明盛世、平和文人的情思,清真雅正的唐诗就成为他们最佳的选择,因此唐诗总集、别集都得到了大规模的整理.

唐诗选自唐至清,经历多个朝代的发展,积累了充实的唐诗学蕴涵,各种体例、形式也非常完善,清代唐诗选本自然成为集大成者.作为对明代诗学的批判与反思,清初诗坛流派纷立,论争不休,唐宋之争、初盛中晚之争一直存在;在诗学主张上,则神韵、格调、肌理、性灵,各为一说.各论家往往以唐诗选本的形式来标举自己的诗学主张,唐诗选本成为一种直接的诗学形式,因此数量多、题材广、角度多样、体例万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体现诗论家诗学思想的唐诗选本数目众多,反映了清代前半期诗学理论的发达和开放,但是参与者主要是台阁大臣和上层文人,唐诗的接受和普及程度是很低的.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诗赋已非科举之目,而成为无用的东西,在社会上受到极大的冷落.吴乔在《围炉诗话》卷一中就曾指出:“唐人重诗,方袍、狭邪有能诗者,士大夫拭目待之.北宋犹然,以功名在诗赋也.既改为经义,南宋遂无知诗僧妓,况今日乎!”施闰章在《汪舟次诗序》中云:“尝见前辈言,隆、万之间,学者窟穴帖括,舍是而及它文辞,则或以为废业;比其志得意满,稍涉声律,余力所及,无复检括.”在这种以唐诗为废业的时风下,作为童蒙选本的《唐诗三百首》,虽然成书于诗学昌盛的乾隆朝,却被长期冷落也就不难理解了.

唐诗在清代的普及,主要受科举制度改革的刺激.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科试五言八韵排律一首,始已继唐之后,开以诗取士之例.康熙五十四年清圣祖欲改革考试制度,“特下取士之诏,颁定前场经义性理,次场易用五言六韵排律一首,刊去判语五道.以(康熙)五十六年为始,永著为例.”但这一改革举措并未实行.其后至乾隆二十二年正月清高宗上谕:“会试二场,表文可易以五言八韵唐律一首.”才正式确定了清代科举试诗的制度,后乾隆四十七年又于童试加五言六韵律诗一首,对应试者作诗的要求层次降至童试,促使应试教育从童蒙就要重视作诗.

诗歌既已成为科考的重要内容,私塾教授诗歌的热情随即空前高涨,但此时指导蒙童学习的唐诗选本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因此人们开始关注被遗忘了半个多世纪的《唐诗三百首》.应私塾学习之需,亦为谋利,坊肆开始大量翻刻《唐诗三百首》,并迅速推入市场.


二、诗坛风气的促进

从现有资料记载来看,《唐诗三百首》在道光年间翻刻了13次,咸丰年间翻刻了5次,同治年间翻刻了5次,光绪年间翻刻了34次.各阶段翻刻次数的多寡,除与各年号的历时长短有关,还受到当时文坛风气的影响.《唐诗三百首》能在光绪年间如此风行,是因为当时诗坛正是“同光体”诗流行之时,这与下层文人对唐诗的广泛接受形成对比.由于同光体诗派所主张的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重人品和学问等诗歌理论,都与下层文人和私塾学生学诗的现实条件差距很大,因此不容易被接受.而《唐诗三百首》所选诗歌明白易晓,而且能体现出主兴象和词意悠长的唐诗特征,这些对于没有文化底蕴而长于形象思维的蒙童来讲是非常适合的.而且《唐诗三百首》在光绪年间已经出现了数种注疏本,如章燮的《唐诗三百首注疏》、陈婉俊的《唐诗三百首补注》等,这些注疏本在保留了孙洙原选本基本面貌的同时,增添了各自不同的特色,能够满足读者群内的不同要求.

《唐诗三百首》在清末的流传不衰还与另一唐诗选本――《古唐诗合解》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唐诗合解》是清代另一本流传甚广的唐诗童蒙选本,版本繁多,共16卷,分唐诗12卷,古诗4卷,选诗625首(其中唐诗413首),诗人132位,数量相对于其它选本要小.就下层文人和初学者而言,这样的数目更易于他们对唐诗的整体把握和学习.《唐诗三百首》也各种体例精选数十首,共收诗人68位,诗歌300余首,也使初学者易于熟悉和把握.从所选诗歌篇目看,虽然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盛唐诗人的作品在二书中都占了较大的比重,但比较之下,《古唐诗合解》初盛中晚都有选择,而《唐诗三百首》则稍侧重晚唐诗歌.因此,《古唐诗合解》偏重岑参、高适、钱起等人,而《唐诗三百首》更倾向李商隐、杜牧等晚唐诗人.二书相同的篇目仅60首,如《唐诗三百首》所不选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杜甫的《三吏》、《三别》及《秋兴八首》,以及一些初唐、中唐诗人作品,在《古唐诗合解》中均入选;而《唐诗三百首》中有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字归京》、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作,《古唐诗合解》则未收.由于唐诗中优秀诗作非常多,三、四百首的数量很难说能将这些优秀作品全部网罗,但《古唐诗合解》和《唐诗三百首》所选诗歌的相互补充,有效地弥补了这种缺陷.

三、经济发展的推动

清代雕版印书事业,较之前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官刻、家刻、坊刻数量较以前各代为多.村塾学生和民间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读物的刊版印行,多有赖于坊肆.清代书坊非常普遍,各地都有,有些大书坊还开设有多家分号,如创设于明万历年间的“扫叶山房”,最初设在苏州,至光绪年间已在上海、汉口增开了多家分号,业务范围逐渐扩大.这些书坊所刻之书,经、史、子、集以及笔记小说,村塾所用读本,多至数百种.为了谋利,所刻各书力求降低成本,所以采用的纸墨工料等不如官刻、家刻之精,但对发展文化教育来说,也确有不可抹杀的功绩.《唐诗三百首》现存的六十多种清代版本,基本上都是坊刻本,可见清代书坊对其传播普及的推动作用.

晚清以来,地方经济不断发展,带动了士绅阶层的壮大,有力地推进了地方教育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地方教育在书院以下,未设官办学校,童蒙阶段的教育主要由私塾来承担,而私塾又基本上靠士绅筹资兴办.士绅与教育感情甚笃、纠葛颇深.由于封建教育是其获得功名的正途,而家乡是养育他们的地方,即使在外为官,仍带有浓厚的乡土情节,所以士绅热心的帮助家乡的教育事业.他们往往广拓门路、筹措资金,创办了大量的私塾,甚至直接指导和执教学生,勉励子弟勤奋读书,希望他们亦能通过科举获得功名.地方经济的发展、士绅阶层的壮大,促进了地方私塾规模、数量的增加,客观上增大了对《唐诗三百首》的需求量.而且《唐诗三百首》在其注疏、补注过程中,有多位士绅参与其中,如章燮、陈婉俊,他们或是不求荣达的隐逸之士,或是官员的妻室,都“为家塾子弟起见”,不断完善《唐诗三百首》的注解,使其更加适合初学者研读;清著名学者姚莹还为其孙媳陈婉俊的《唐诗三百首补注》作序,殷切盼望该书付梓.这都有效地推动了《唐诗三百首》在地方上的普及.

【参考文献】

[1]郭君曼.略谈《唐诗三百首》的蓝本及其他[N].光明日报,1958-3-2.

[2]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施闰章.施愚山集卷五[M].黄山书社,1992.

[4]陶熔.唐五言六韵分类排律选序,卷首.

[5]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六,四库全书.

相关论文

《唐诗三百首》

本文是一篇作品论文范文,作品类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唐诗三百首》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作品及唐诗及标准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

《红楼梦》与清代社会文化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满人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红楼梦》与清代社会文化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满人及旗人及抄本方面论文。

《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纲要

本文是一篇高中语文论文范文,高中语文方面硕士毕业论文,关于《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纲要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高中语文及作品及宋词赏析。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学

这是一篇什么叫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学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是信息技术教学专业与什么叫及小学数学及多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