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与文化认同”国际学术会综述

时间:2024-02-15 点赞:53694 浏览:111759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文艺学论文范文,文艺学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中国文学与文化认同”国际学术会综述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文艺学及文化及文学理论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艺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2006年8月15日-18日由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学科主办的“中国文学与文化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中山陵风景区召开.这次会议主题的确定一方面是缘于,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文化认同已成为学界热门的话题,并出现了一些新理论、新视野,试图通过这样一个高层次小规模的国际研讨会来推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本学科承担985工程项目“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中的子项目“文艺学语境中的民族认同”,主办方也想通过这次会议倾听国内外学界的不同声音.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匈牙利、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海内外学者十余人,大陆各高校知名学者三十余人,以及《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三家杂志社代表与会.

会议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 认同的语境及认同什么

与会大多数学者认为,认同是当代文化中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虽然在古代,多种民族、种族的地方就有文化认同的问题,但认同基本上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尤其在现代性语境中,随着各民族和人群在世界范围内的移动,以及全球化对各个国家地方民族文化、经济活动空间的压缩,认同和文化身份问题就显得特别尖锐,南京大学董健教授提出,认同这个概念在哲学上本义是同一性,而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社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关于认同的差异性理论,这是当下语境中认同理论新的发展趋势.四川大学阎嘉教授分析了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与身份和认同问题有关的重大语境,认为所有这些跨越疆界、国家、民族、地区的流动、移民、放逐和迁徙,形成了20世纪以来独特的、全球性的“散居(Dias-pom)”现象,并且带来了空前突出的包括身份问题在内的文化“认同危机”,从而也使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问题在文化研究领域内成为聚集了众多矛盾、论争和复杂性的问题领域.

长期生活在欧洲的日内瓦大学汉学系张宁教授认为,文化认同的产生在于在异质文化的交往中产生自身危机感,原来自身文化的基本条件不能接受它,所以自身产生焦虑感和危机感,为了达到某种新的平衡,以此消解内心的焦虑和危机,从而产生文化认同的行为.

对于认同来自于外来文化压力和自身焦虑的看法,南京大学周宪教授在中国语境中提供了这方面的个案佐证,他列举了晚近中国有三种代表性的理论话语: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失语症”说,汉语新诗“西化”说,“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说,这些理论话语都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合法性的某种质疑,是对自我身份的不确定,是特定的某一时期文化脱离了自己的母体文化传统时,进而所诱发的当下文化认同方面的焦虑.

在外来文化压力和自身焦虑过程中,究竟要认同什么与会学者带着自身的语境和经验提供了不同的看法和思路.

中山大学的高小康教授认为,认同呈现的是一种情感和集体无意识上的归属感,是一个特定的共同体的文化共同诉求,认同不是一种大传统中诉之于意识形态的那种流于表面的观念,由此,他认为真正对认同建构有作用力的是那些保存良好的小传统和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这些非典籍化的文化遗产,是隐性的,活在民俗民间传统之中,虽没有保护它,它却在民间流传,即使压制它,它也一直存在.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提交的有关民间文体和民间言说(日记与书信)的个案研究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敏锐地意识到民间文化在文化传承和认同方面所起的作用.

不同于一般学者讨论认同潜设的基础是民族国家或民族文化的认同(不是国家意识的认同),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则通过王安忆的《新加坡人》讨论个体本真性认同与集体的文化认同之间构成的张力关系.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吕彤邻教授则通过讨论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离散家庭情节剧看到了电影背后的商业认同.《文艺研究》副主编陈剑澜的生态批评问题也引向了认同问题,面对晚期现代社会和全球化所出现的重大风险(如灾难),他希望通过个人、群体的自我认同和公共生活伦理的塑造产生一种抵御和创造的力量.

二 认同是一个多元的、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

与会大多数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认同是一个多元的、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是未完成性的.

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教授援引晚近文化研究中对身份理论的讨论,认为晚近文化研究重视消费、性别、族群、政治等在身份建构过程中的作用,正说明了身份问题的复杂性,而某个个体或群体试图追寻、确认自己在文化上的“身份”时,这就是认同,身份问题的复杂性正显示了认同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清华大学王宁教授讨论了流散文学中的文化认同问题,认为在欧美的华裔流散作家都有着双重或多重的文化认同,一方面他们的文化记忆中有对母国中国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为了获得居住地读者的认同,同时又批判中国,他们不得不具备一种“混杂的”甚至“分裂的”认同.王宁教授认为,通过对这些流散文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华人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获得自己的身份认同,并融入西方中心主义文化.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许文荣博士认同王宁教授所说的在现代性语境和全球化背景中,认同已从单元走向多元、认同是在不断重新建构的说法.他以马华文学为例,指出马华文体的杂交和混血趋向折射出马华族群的对多元文化(中国文化、西方现代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认同.新加坡学者王芳通过京剧在新加坡的传播,研究了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张力关系,认为不同时期京剧的传播状况反映了当地华人中国文化的身份与认同在不断进行新的建构.印尼学者孙爱玲研究了红色经典在印尼的传播和接受状况,认为50年代中国输出革命到印尼所产生的当时种种“红色”认同,如今很多当事者对这种“红色”认同的态度与以往已大不一样.这几位学者所表达的异域环境中华人文化认同的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余虹教授通过对丁方绘画的分析认为,认同往往是暂时的,而生存的焦虑却是常有的,在焦虑中寻找他者之光,当个体在某个阶段对文化他者进行了认同,同时又意味着需要新的超越,所以不断的超越意味着对自我的分离,认同也成了未完成性的.

匈牙利学者PeterHajdu通过对电影《弗伦斯坦》既可以从精英角度又可以从大众角度的不同分析来表明,我们对事物的认同是多元的,分裂的,不是单一的.

三 认同与传统的关系

要讨论认同,必然涉及到它与传统的关系,因为传统为认同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传统具有道德和情感的因素,这些就会转化为对认同的某种约束力和控制力.但在一个传统失范的时代,认同与传统的关系呈现出了复杂的趋势.

华东师范大学朱国华博士讨论了古代文化经典如何帮助我们建构我们的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他认为古代文化经典可以变成一种我们民族精神的乌托邦,一种赖以构建自身认同但同时又具有普世价值的未来资源,条件是在解读经典过程中既要基于经典文本的内在规则又
要回应我们当代的日常生活.南京大学包兆会博士认为,保证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在这一认同下的知识生产,很大程度上跟每一民族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有关,这种思维范式决定了该民族的思考以及把握和表述事物的态度和方式,也从最根本上影响了一种文化下的文学和文论形态,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范式天人合一思想就影响了刘勰的文体论建构.南京大学中文系李昌舒博士就先秦至南北朝出处问题的演变作了梳理,认为孟子所概括的出与处(仕与隐)的处世模式(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后世士人在这一问题上是持认同态度的.南京大学孙蓉蓉教授认为,民族审美是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质上是文化认同的一部分,《文心雕龙》对中和美、简要美、隐秀美、自然美的认同,既是对先秦两汉审美经验的认同,同时又深刻地影响到我国后来审美意识的发展,说明了我国古代民族的审美意识具有强大的聚合力和深刻的影响力.

山东大学谭好哲教授则分析了上个世纪我们在追求现代性文学理论过程中的一些民族性诉求.他认为民族性问题内涵丰富,既是一个建构起来的问题,又是一个反思性的概念,同时在当下语境中,民族性的核心问题是在世界性或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文学理论自身的自我确认、自我建构,以及在此过程中如何处理民族个体与他者的关系.武汉大学张荣翼教授认为传统在不断消散,也在不断建构,如今一些时尚的新的小传统(如圣诞节)也得到很高的认同.南京大学王杰教授用南宁国际民族艺术节个案的方式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少数民族的民歌如何通过与都市大众文化的结合,以便让自己整合到文化全球化的格局中去,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自身偏离了传统,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认同的危机和危机中的认同.

四 认同如何建构和如何达到理想认同

南京大学殷曼婷博士分析了学界从时间切入讨论民族认同建构的两类观点:“原发主义”观和“现代主义”观.认为这两种认同建构都存在单元和单维问题,实际上,民族认同问题呈多元状态和多维性,所以不是原发主义所强调的原发问题(仅是地域、血缘和语言等因素视为民族认同建构的本质性因素),也不是现代主义所强调的民族认同是现代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的产物.因此,只从某个维度来考察民族认同建构的问题,这无疑会削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美国杜克大学刘康教授则感到,达到学术交流中的理想认同很难,他通过考察当代美国人文社科学术范式转换,看到学术研究背后所存在的经济和权力政治问题,认为学术研究背后充满了经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角斗,很难有纯粹的学术独立性和自主自律性,学术交流成了学术贸易和一种纳入学术明星制和资源再分配的过程.四川大学王晓路教授则提醒我们,在中国文学研究从自身的文化语境逐渐过渡到当代跨文化范式的迁移路线这一认同过程中,要注意到中国学术在某种程度上是西方学术框架下的理论想象和知识生产,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跟随西方,同时也要保持自身的开放性.

北京师范大学曹卫东教授则具体讨论了防止认同的排他性和暴力问题.他认为讨论认

本文是一篇文艺学论文范文,文艺学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中国文学与文化认同”国际学术会综述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文艺学及文化及文学理论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艺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同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认同涉及排他与被排他问题,这表现在与异文化交往过程中自身对他者的排斥,以及自身在异文化中主动降低自己尊严而最终被他者排斥.他认为讲认同不如讲承认,因为讲认同都没有走出历史哲学范围,而承认是以交往理论作为基础,承认包括三个层面,承认他者,被承认,相互承认.认同很容易导致自我中心或他者中心的尴尬,承认可能让我们跳出这个困境.

南京大学周继武博士认为,文化认同不仅是一个历史哲学的问题,也是文化政治的问题.关键不是我们认同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建构一种开放、包容、批判的认同空间.他认为在现实语境下,要与对方平等对话,首先要有对话的资本,要获得发言的位置和权力,其次是寻找一种转译和对话的机制,再者才是哲学上相互的理解和主体性之间的平等.

饶有意思的是,有些学者细分了文学中的认同及其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浙江工商大学吴炫教授认为文化认同不等同于文学认同.当某个时期文化认同不能实现的时候,文学认同可以做些工作(如鲁迅的作品).作者通过文学创造获得文学依托,文学依托并不等于需要文化依托,好的作品往往是突破当时文化依托,好作品是对文化认同的穿越.

浙江大学徐亮教授则谈到了具体文学阅读中的认同问题.他认为,文学阅读中有两种阅读立场,一是传统的立场,强调对作品经验的认同,是一种享受作品馈赠的活动模式,二是文化研究的立场,强调对作品经验的拒斥,去拆解文学的运作机制和权力效应,它享受的是批判的智慧而不是文学.南京大学胡有清教授具体分析了余光中作品中的乡愁问题.认为作为观念和符号的“乡愁”在余光中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类型的作品中,其内涵是有一定差异的,但诗人“乡愁”的核心内容并没有改变,这就是他的中国情结或者说中国认同.南京师范大学骆冬青教授则具体分析了阿Q的名字,认为阿Q名字的不确定导致了其身份的不确定,并通过对文学作品《阿Q正传》的分析谈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危机.


总之,经过这次对“中国文学与文化认同”问题热烈而多角度的讨论,大多数与会者承认认同是复杂的,认同需要鉴定,但鉴定也是很困难的,每个人对认同鉴定都带着自己的范围和目标,带着自己的语境和体验.比如同为文化中国人,大陆学者在与异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认同体验,同北美、欧洲以及东南亚的华裔学者的认同体验是不一样的.可见,认同是个复数概念和多样化的概念,它不是一个认知的对象,也不是一种占有物,不可以一劳永逸的据有,它是一个有待解释和建构的东西.它因着与现实关联,也不是一个修辞的符号.而认同的多元性也与全球化时代的多重走向分不开,不同语境的人对认同的不断解释和重构是为了让自我更好地融入到全球化的语境当中去,全球化也因而具体化到某一语境下.

与会学者也提出,在通过传统加强认同的过程中要防止传统文化政治化的倾向,也要警惕各种形式的文化原教旨主义.大多数与会学者承认文化多元主义,反对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认为文化传统本身就是多元的和复杂的,文化认同也是多样性的,这多样性才是认同的基础,我们中国向世界要求文化多样性,中国大文化区域也需要文化的多样性,不能以汉文化一统天下.

同时,通过讨论我们也看到认同问题的复杂性,它成了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对它的探讨可以从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哲学等各个角度切入,认同问题也始终无法回避政治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这使讨论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和倾向性.对这样现实性强、又有跨学科性质的问题的探讨,正好体现了南京大学文艺学学科的特点:宽厚的文献学基础和敏锐的前沿问题意识.

总之,文明的对话是以相互容忍创造对话的条件,以承认对方存在的基本信念确立认识对方的意愿,对话的目的不在于证明自己的正确,而是了解对方,扩大自己的参照系,反思自己的局限性,对话的结果是互相参照、相互学习,防止互相排斥,用同一性抹杀差异性.这次会议的精神正在于此,而与会学者在全球化背景中讨论“中国文学与文化认同”目的也是为了建立一种与他者更有效的对话机制和自我身份定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会议是成功的,它必将推动和促进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本次会议的论文将结集出版.

(南京大学 包兆会整理)

相关论文

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会综述

本文是一篇美学论文范文,美学类毕业论文模板,关于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会综述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美学及传统美学及中国美学方。

民族文化与文学前景国际学术会综述

本论文为文艺理论有关文学论文提纲范文,关于民族文化与文学前景国际学术会综述相关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可用于文艺理论论文写作研究的大。

中国·赤峰红山文化国际学术会综述

这篇文化论文范文属于文献综述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文化类毕业论文提纲,与中国·赤峰红山文化国际学术会综述相关论文的文献综述。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