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时间:2024-01-18 点赞:49955 浏览:100144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世界文学论文范文,世界文学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世界文学及比较文学及文学性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世界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国际比较文学界一直将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视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源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国际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转向”,“世界文学”再次成为国际比较文学界的热门议题.但在当下国际国内的“世界文学”讨论中,对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关系的认识存有模糊之处.本文认为,文本层面上的世界文学,既不是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更不是其发展目标.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从世界文学中凝练出富有普遍诗学意义的问题,建构诗学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即“总体文学”.

关 键 词:歌德;世界文学;比较文学;共同诗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01(2011)-01-0001-9


1980年代国际比较文学界对文学经典的讨论,逐渐引发了当下方兴未艾的“世界文学”热议.近二十年来,“世界文学”成了国际比较文学界的热门议题,不仅有大量论文发表,也出版了多种著作.以大卫达姆罗什2003年出版的专著《什么是世界文学》(WhatisWorldLiterature)为先导,随后陆续出现了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ChristopherPrendergast)主编的“世界文学”专题讨论文集《世界文学论争》(DebatingWorldLiterature,2004),帕斯卡尔卡萨诺瓦(PascaleCasanova)的《文字的世界共和国》(TheWorldRepublicofLetters,英译本,2004),弗兰科莫莱蒂(FrancoMoretfi)的《图表、地图、树:文学史的抽象模式》(Graphs,Maps,Trees:AbstractModeloraLiteraryHistory,2005)以及达姆罗什的《怎样阅读世界文学》(HowtoReadWorldLiterature,2009).“世界文学”还是近年来各种比较文学会议的主题,如2010年8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会议主题是“走向世界文学阶段的比较文学”(ComparativeLiterature:Towarda(Re)ConstructionofWorldLiterature),同月,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19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主题之一就是“比较的世界文学”(ComparativeWorldLiterature).关于“世界文学”的讨论仍在继续.2011年4月将在温哥华召开的美国比较文学年会,其主题是“世界文学/比较文学”(WorldLiterature/ComparativeLiterature).此次会议的征文启事中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世界文学什么是比较文学将这两个概念进行对话,从中会有何受益”

“世界文学”的讨论也引起了中国比较学者的关注和极大兴趣.中国比较学者参与对世界文学的讨论,不仅是出于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和比较文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也还有更为现实的考虑.1997年中国教育部对学科目录进行调整,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合并,划归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随后引起的争论和教学上的困惑,延续至今.

在当下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世界文学讨论中,存在一种对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关系的模糊认识.有的学者将世界文学等同于比较文学,还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的最高发展阶段.世界文学是否就是比较文学的目标研究世界文学是否就是比较文学这些问题,涉及到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的发展路向.从学理上厘清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比较文学汲取世界文学新发展的研究成果,推进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也有利于明确“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教学的任务和努力方向.

一、对“世界文学”概念的反思

1827年歌德在与艾克曼谈话中提出“民族文学的意义现在已经不大了,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开始,每个人都应促进其发展进程.”21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用这个术语来概括资产阶级文学生产的世界性特征(coopolitancharacter):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等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概念成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滥觞,而不断为后世学者所引用、解读、分析和阐发.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这两个概念在19世纪互为通用,即使今天,无论是世界文学学者还是比较文学学者,几乎都把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作为各自领域的理论基础.比如,乌里奇维因斯坦(UlrichWeisstein)认为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极为有用”,“因为它强调了国际间的交往和繁复的相互关系.”弗朗索瓦,约斯特(FrancoisJost)指出,歌德的概念是比较文学学科中“不可或缺的理论”.盖尔‘芬尼(GailFinney)则声称歌德世界文学的构建“实质上是发明了比较文学”(inessenceinventedparativeliterature).

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含义究竟是什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究竟是什么关系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是在什么意义上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被视为一而二、二而一的二位一体的关系正如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所说:“现在,世界文学依然像当年之于歌德一样,具有同样的地位:依然是个无限开放性的让人反思和争论的概念.”世界文学重新成为国际比较文学界的热门议题,我们也确有必要反思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概念.

歌德、马克思从各民族间相互交往的增多,看到了民族文学间交流、互动所可能出现的一种文学前景,即“世界文学”.但这种“世界文学”的内容和特质是什么无论是歌德还是马克思,都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况且,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概念也并不相同.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强调的是超越民族文学的狭隘性,而提倡民族文学间的交流、参照、借鉴,在更广阔的文学视野中发展民族文学.“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开始”,指的是民族文学之间的互动、互参.因此,他并不否认将来世界文学中民族文学特性的存在.而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的世界性将促成精神产品的世界性,其所指的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之上的一种新型文学形态.

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之于比较文学的意义,在于对民族文学狭隘性的超越,和对民族文学间交流、互动重要性的认识,由此打开了文学研究的世界眼光,为跨民族、跨文化的比较文学诞生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而成为比较文学萌生和发展的思想资源.

虽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关系密切,存在着亲缘关系,但并非是可以互换的、相等同的概念.早在1901年,恩斯特艾尔斯特(ErnstEl-ster)在其深具影响的《世界文学与文学比较》一文中就指出:歌德的世界文学所指的,仅仅是跨越民族界限的文学兴趣的扩大,是一种由更大范围内文学贸易所营造的氛围.弗朗索瓦约斯特(FrancoisJost)也认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并非等同的概念.前者乃是后者的决定条件,它为研究者提供原料和资料,研究者则按评论和历史原则将其分类.因此,比较文学可以说是有机的世界文学,它是对作为整体看待的文学现象的历史性和评论性的清晰描述.弗兰科莫莱蒂则重申:歌德和马克思提出的Weltliteratur概念,不是“比较”文学,而是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指向的是文学作品,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种范式,两者并不属于同一个范畴.即使是世界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也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但比较文学确能从当下世界文学的讨论中,获得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方面的启示.

二、世界文学议论的新进展之于比较文学的意义

虽然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一直被视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源头而不绝如缕地出现在比较文学史的书写中,也不断为后世学者所阐发,但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国际比较文学界如此热烈的话题.

“世界文学”何以又成为当下国际比较文学界的热点问题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国际间的交流更为频繁,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和普及,为国际间的文学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条件.文学、文化交流的规模、频率和深度,都远甚于歌德、马克思时代.歌德、马克思所预言的“世界文学”出现的外部条件更为成熟,“世界文学”的愿景,由朦胧而逐渐清晰,似乎离我们已不再遥远.二是,20世纪下半叶,解构主义、后殖民理论兴起,解构了欧美中心主义,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主义时代来临.1993年伯恩海姆的报告,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两条建议,其中之一,就是提倡比较文学应摒弃欧洲中心主义,而提倡多元文化主义,将比较文学研究范围扩大到东西方.欧美比较文学界开始关注欧洲之外的文学.三是,198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中国、印度、巴西等亚洲和拉美地区兴起,并显示出蓬勃生机.正如苏珊巴斯奈特所说:“正值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在西方面临危机和衰微之际,世界很多地方因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超越殖民遗存必要性意识的增强,促使了比较文学卓有成效地发展.无论在中国、巴西、印度,还是在非洲很多国家,比较文学所使用的这种方法富有建设性意义.”四是,当下的“世界文学”热议,可以视为国际比较文学界1980年始的关于“经典”讨论的延续和深化.佛克马等学者对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促使了国际比较文学界对“世界文学”的进一步探讨.

在新一轮的“世界文学”讨论中,大卫达姆罗什和弗兰科莫莱蒂对世界文学新的界说,令人耳目一新,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达姆罗什提出了不少关于世界文学的新观点,比如,“世界文学”是具体存在的,并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世界上不同地区有多种多样的“世界文学”.达姆罗什的核心观点是:“世界文学不是一套规定的让人不可捉摸的经典,而是一种传播和阅读模式,既可适用单个作品,又可适用于文学整体,既存在于固有经典的阅读中,也存在于新发现的经典阅读中.”达姆罗什关于“世界文学”是文学

本文是一篇世界文学论文范文,世界文学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世界文学及比较文学及文学性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世界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流通和阅读模式,是从翻译中受益的文学,等等这些新观点,具有较大的理论启迪意义,为重新探讨“世界文学”的内涵以及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弗兰科莫莱蒂发表在《新左派评论》(NewLeftReview)2000年第1期上的《对世界文学的猜想》(“ConjecturesonWorldLiterature”)一文,从“世界文学不是研究对象,而是问题”的观点出发,以欧洲之外小说的起源与发展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套关于现代世界小说形态学的理论假设.在世界文学研究方法论上,尤其是世界文学如何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不仅提供了生动的研究个案,而且具有理论启迪意义.

三、厘清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关系的意义

虽然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奠定了比较文学学科的思想基础,促使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但“世界文学”是否就是比较文学的目标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还是其研究目标世界文学是从什么意义上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比较文学的目标与世界文学在什么层面和意义上是一致的

世界文学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多元的文学系统.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世界文学图景和世界文学经典谱系,因此有多种“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s).

目前学术界对“世界文学”大致有以下的界定:1、各民族文学一般意义上的总和;2、各民族文学的杰作;3、经过时间淘洗而为不同时代和民族读者所接受和喜爱的世界文学杰作;4、超越民族界限,体现了世界文学意识和世界性视野,表达人类普遍文化精神的作品;5、世界文学是一种传播和阅读的模式.

我们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首先要明确,我们谈的是哪种意义上的世界文学.有的学者认为,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对象,而有的学者认为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的目标,他们所谈的,实际上是不同层面、不同意义上的世界文学.按以上对世界文学的划分,前二种都不具有比较文学性质.第一种世界文学概念,将世界上存在过的所有文学作品都包括进去,看似全面,但既缺乏价值判断也缺乏实际研究的可操作性和文学研究意义.第二种世界文学概念,只是从单个民族文学的角度遴选出的文学经典集合,没有跨越性,不属于比较文学研究范畴.第三种世界文学概念,虽然跨越了时空,但具有静态性,关注的是作品本身的内涵.第四种世界文学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形态文学的假想.虽然已经过了一个半世纪,并且现在的全球化程度比歌德、马克思时代要深刻得多,但这种具有世界性特征的文学样式,依然还比较遥远.第五种,达姆罗什对“世界文学”的界定,突出了世界文学的跨民族、跨文化传播性质,拓展了世界文学研究的话语空间.达姆罗什对世界文学的重新界定,涉及世界文学跨文化传播以及文学经典的动态建构问题.文学经典库(canonicalrepertoire)或者说文学经典谱系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处于动态演变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国家)会因国际国内政治、意识形态、文学观念、读者接受视野等多种因素,而建构不同的文学经典谱系.达姆罗什重新界定的世界文学概念,也许更切合当代的比较文学观念.

比较文学是世界文学研究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比较文学的跨越性性质,要求研究者具有世界文学的视野和世界文学意识,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上探讨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或相似的文学现象及其背后的诗学问题.因此,文本层面意义上的世界文学,既不是比较文学的发展目标,也不是其研究对象.探讨世界文学之间的文学性关系,或某些共同、类似的文学现象,而得出具有普遍诗学价值的结论,才应是比较文学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才能说,比较文学目标是世界文学――诗学意义上的世界文学.

四、比较文学的目标与诗学意义上的“世界文学”

尽管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文化研究泛化和泛学科化的趋势,但大多数比较学者依然坚持,文学还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本体和核心.比较文学研究范围的泛化,虽与理论热、人文学科领域的“文化转向”有关,但是,文学范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不尽如人意,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比较文学研究,无论是平行研究、影响研究还是跨学科研究,三十多年来,发表和出版的论文、论著很多,但达到了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具有文学理论价值意义的成果,还比较稀少.即使已取得的部分优秀成果,也缺乏文学理论意义上的总结,致使比较学者对这门学科的前景常怀焦虑.

中国比较文学界一方面不赞同比较文学无限扩大其研究范围,走向文化研究或泛学科研究,坚持比较文学的“文学性”,但另一方面,又对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如何深化感到迷惘.其关键原因,就是比较文学实践中诗学问题意识的模糊与缺失.

法国著名比较文学家艾田伯(ReneEtiemble)指出:“比较文学必然走向比较诗学.”钱锺书先生也指出,“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应该重申比较文学研究的“共同诗学”(monpoetics)的追求.

共同诗学不仅是比较文学研究应追求的目标,也保证了比较文学“可比性”研究前提上的学术价值,防止比较文学沦为肤浅、牵强的“文学比较”,从而提升比较文学研究的诗学品格;而从世界文学研究层面进行共同诗学议题,也将使比较文学研究进一步接近总体文学的目标.

世界文学研究,如果仅仅是见树不见林式地研究单个外国作品,依然不具有比较文学性质,而必须找到其中内在的诗学问题,才属于比较文学研究.正如弗兰科莫莱蒂所认为的:“世界文学不是一个对象,而是一个问题,一个需要新的批评方法的问题.”这种问题意识,为世界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也更有可能将世界文学研究上升到比较文学研究.

“世界文学是个问题.”是什么问题莫莱蒂没有作明确的说明.但从他以欧洲之外小说的起源与发展为研究对象,而提出的一套关于现代世界小说形态学的理论假设来看,其所说的问题,就是隐含在世界文学现象中的共同诗学问题.

关于世界文学的共同诗学问题,捷克著名比较文学学者迪奥尼兹杜里申在《文学间过程理论》中曾作过比较深入的探讨.杜里申把比较文学作为文学间过程理论,而这个理论的主要概念就是“文学性间性”(interfiterariness).高利克对此概念曾作过如下解说:

杜里申将“文学性”简括为所有文学的“基本品质”(basicandessentialquality),包含了由各种不同文学构成的框架内所有文学关系及其强度、规模和制约方式.一旦这种关系的强度、变异性、相互关系或契合性超出了国别文学的范围,那么,“文学性”就自动转化为“文学性间性”.因此,文学性间性就是跨国别、跨种族语境中文学的基本品质和本体决定性.这种决定性及其框架涵括了所有可能的关系、契合性、国别文学、各种各样超种族、超国别的文学,以及文学性间性的最高形式――世界文学.

“文学性间性”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普遍性概念.“从理论上说,文学性间性的最高品质,可能就存在于世界文学概念中.从文学发展史和进化的角度来理解文学间的进程,世界文学就是文学性间性的最高体现.”在杜里申看来,世界文学的内涵即文学性间性.高利克认为,“文学性间性”理论“不仅应为文学和文化理论家,而更应为比较文学理论家所关注”.

比较文学促进了民族文学、文化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有助于具有世界性特征的新文学样式的出现.这是比较文学的作用,但不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本体内容和最终目标.按歌德的设想,即使出现了他所说的“世界文学”,也并不意味着文学民族性的消除.比较文学是跨越性的文学研究,只要民族特性和文化差异存在,比较文学就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如果说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目标的话,那也不是文本形态上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从世界文学范围内,研究民族文学关系发生的动因和诗学意义,研究同一文学主题在不同文学中的表现形式,从而得出某种文学理论意义上的结论,那我们就可以说比较文学的目标是在建构一种世界文学――诗学意义上的世界文学,亦即梵第根(PaulVanTieghem)所说的“总体文学”(generalliterature).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文学才是比较文学的终极目标.

相关论文

比较文学的危机和世界文学的兴盛

本文是一篇比较文学论文范文,比较文学类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比较文学的危机和世界文学的兴盛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比较文学及世。

文学与戏剧影视关系新

本文是一篇文学作品论文范文,文学作品方面毕业论文模板,关于文学与戏剧影视关系新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作品及影视艺术及戏剧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