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文指导课程中的“3+N+1”课程模式

时间:2023-12-31 点赞:50539 浏览:10352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美术学论文范文,关于美术学方面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本科毕业文指导课程中的“3+N+1”课程模式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美术学及课程及课程设计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美术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针对目前高校本科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普遍存在下降的趋势,该文提出一种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新思路,即分阶段实施3+N+1课程设置模式,将毕业论文指导课程分解到整个本科教学的各个不同时期,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 键 词:3+N+1模式、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1-0000-02

很少有人研究或关注“毕业论文指导课程”.通常情况下,大家都认为毕业论文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对一辅导,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自由而松散,谈不上统一的教学模式.并且毕业论文指导发生在大四,这个时期学生往往为了工作、创作、考研等其他原因很难再静下心来上论文指导课程,往往都私下与老师交流,然后以应付的心态草草行事.把这一课程看成可有可无,可上也可不上的形式而已.的确,也正是这门课程有以上一些特殊性,因此我们更需要重新认识它的性质与特点.


一、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从课程教学论的角度看,课程开发不单纯是对课标的解读,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的再认识、再理解也是教师教学改革的重要思路.毕业论文指导课程它是基于学科理论指导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这样一个学习路径的体现学生收集、归纳、认识、综合运用知识的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课程.因此,它具有与日常专业理论与技法课程所不太相同的课程性质:探究性、综合性、学术性、累积性.

由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发生在大学四年的最后学习阶段,并且论文它是基于四年学习的成果总结,因此,毕业论文既是学习能力的体现也是研究能力的体现.论文指导课程对于教师而言是让学生把自己的兴趣关注点指引向专业学术问题的规范性上来的一个课程.教师在指导论文的课程中扮演的是穿针引线的功能,有时是需要给学生提供论文的相关材料来源,有时是需要就学生文字表达、逻辑思维给予意见,有时需要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观点进行学理层面的分析和思路的引导,有时还应当在学生遇到研究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条件支持(比如:心理的调试、调研的联络、撰写的材料补充等).因此要完成好论文的指导工作,不单学生要综合四年的学习科研能力,教师也要在辅导过程中运用讨论、探究性教学方式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性教学策略而非归纳性教学策略,因为该课程还具有“累积性”.

同时,从学生认知过程来看,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中提出的观点,人的认知维度包括六个维度: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毕业论文的撰写本身是属于创造型的认知活动,但离不开前五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应把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看成连续性统一体.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课程设计就不能只是单独而孤立地只安排在大四,而应遵循该课程的特殊性,实行全局性的课程设置新模式.传统的论文指导课程严重忽略了论文指导从让学生掌握(记忆、理解)一定专业理论知识(事实性、概念性知识)到掌握(运用、分析)相应的实践知识(程序性、反省认知性知识),最后发展成评价和创造认知(能力)是一个有机连贯的教学整体.这样的传统课程模式经常导致学生到了大四临时选题,仓促行事,甚至经常是导师命题,学生做题,既不符合学生兴趣,也没突出学生特长.那么要打破这样的常规课程设置模式,采取怎样的新思路呢?笔者经过教学实践以及美术学专业特点,试图探索一种3+N+1课程布局.

二、3+N+1课程模式解读

首先,所谓“3”是指在大学第一、第二年根据各学校专业培养计划开设3门或3方面专业理论课程,并且强化这些理论课程学生基础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记忆、理解美术学专业词汇、美术现象、风格、理论,形成专业学习的宏观把握.从而培养学生识别、提取记忆信息,理解、举例、分类、概括、推论、比较、说明基础性的事实的概念的知识.而教师在教授这类基础理论课程时扮演的角色是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相应的专业知识与信息.比如教师应该多采用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先研究教材,然后再听课,甚至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把小组预习的情况以讲课的方式呈现给其他同学,这样学生就容易形成主动学习、理解、发现问题,归纳问题、梳理线索,进而为研究问题作准备.

具体开设3门理论课我想应该是个方向而已,主要指三个方向的理论课程:1、美术史论课程2、体现校本特色的理论课程3、专业小方向理论课程.前两个课程是整个美术学专业学生的通识理论课程,而第三类理论课程主要是指学生进校分专业方向后针对专业方向所开着的更为具有针对性的理论课程.比如:国画专业可开设中国画论课程.当然开设校本特色理论课,主要是依据不同学校的培养办学优势而定,比如综合研究型院校的美术学院根据大学的综合人文优势可开设审美心理学、美术考古学、文艺美学、文化产业研究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学院可开设美术教育史、美术学科教学论等,专业美术院校可开设美术批评、美术流派与思潮研究、艺术市场与策展等或者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

第二,所谓“N”,则是若干门贯穿于整个美术学专业技法课程中的学术研究性课程.是针对技法课教师提出的专业理论指导要求.就目前现状而言,很多专业技法课任课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某种绘画语言(只注重程序性知识的传授),忽略传授语言技巧的同时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认为那是理论课教师的责任,或者是只放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其实我们的技法任课教师很多也是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他们应该在日常的技法课程中为此做必要的铺垫.比如,在技法课授课时,提出一些可供学生思考和研究的领域(材料、风格演变、画家流派等),因为他们与学生的接触机会要大大多于理论课教师.他们更了解学生的兴趣以及特长,因此重视论文指导工作就必须让专业技法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体现一种“累积效应”.让学生有较强的学理储备.专业技法课是整个专业学习的主干课程,时间长、周期长,教师的教学是在给定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执行程序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分析能力去区分(辨别、选择)、组织(整合、列提纲、结构化)、归属(解构).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还可多让学生自评、互评画作,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判断(反省认知的知识)和评价能力.而这一点正是整个课程设置新思路的核心之所在.它把前一阶段的概念性学习能力转化成拓展性学习能力,为最后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所谓“1”,是大四上期安排针对具体论文选题的导师责任制指导课程.这时的论文指导课程是小范围的,并且同一个老师指导的学生选题范围大致趋同,这样有利于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展开相关论题的讨论,形成探究性教学活动.导师责任制下的论文教师主要应承担对学生选题的意义、价值、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收集资料、观点论证等具体环节一一把关,并且这是针对学生选题而安排恰当的有相关领域研究基础或经验的指导教师一对一辅导.

因此如何在最后环节把握好毕业论文的教学指导就成了最关键也是最后的核心所在.那么针对这环节,作为教师应该如何组织教学、改进教学策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术研究能力成为一非常具体的现实问题.

综上所述,美术学专业的论文指导课程改革中的3+N+1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改革思路,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并逐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微调,方能体现在最后的毕业论文质量中来.

本论文为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课程教改研究项目关于美术学(师范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指导的改革初探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论文

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文指导的

本文是一篇护理学论文范文,关于护理学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文指导的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护理学及大学生及。

财经类本科毕业文指导方式改革

本文是一篇财经类论文范文,财经类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财经类本科毕业文指导方式改革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财经类及教学改革及毕。

本科毕业文指导记录

本文是一篇教学反思论文范文,教学反思类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本科毕业文指导记录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教学反思及教育反思及写一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