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比较竞争优势

时间:2024-02-16 点赞:55230 浏览:11667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编辑出版论文范文,关于编辑出版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比较竞争优势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编辑出版及编辑出版学及高等教育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编辑出版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要在比较优势中获得竞争优势,要拥有五种比较优势:涉猎广泛,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上手快(入门快);熟悉中外编辑出版史,尤其要精通名著经典的编辑出版传播史,并成为旧书新做的专家;具有新媒体编辑、出版、传播技能;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与突出的创造性思维.

关 键 词: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知识结构;比较优势

编辑出版专业与非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如果同时竞聘一家出版媒体的同一个岗位,应该靠什么取胜?只能靠比较优势.他人的优势无法达到,而自己的优势没有形成,是现行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的症结所在.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比较优势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广、快、专、新.“广”指知识面广博,“快”指上手快(入门快),“专”指专于名著经典的编辑出版传播史,成为旧书新做的专家;“新”既指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强,又指具有新媒体编辑出版工作的技能.具体来说,必须具有以下五个比较优势.

一、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必须涉猎广泛,具有广博的知识面

编辑出版学专业应为出版单位培养编辑出版人才,但出版单位特别是出版社普遍不愿意招收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尤其不想招聘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专业性强的编辑工作.湖南出版集团在网上公布的2010年校园招聘广告显示,出版社在招聘一般性图书编辑(如教材开发编辑)和一般性图书营销人员时尚愿意接受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但在招聘专业性强的图书编辑(如法律编辑、音乐编辑)时就只要其他相应专业的毕业生.这并不奇怪.整体来看,科班出身的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确实难以胜任那些专业性强、学术性强的书刊编辑工作.比较而言,非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专中有杂,而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杂中有专.当两个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竞聘编辑出版工作的同一个岗位时,非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竞争优势自然是专、精、深.显而易见,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如果一味地强调另一学科的专业深度,就无异于削足适履.不像非编辑出版专业那样专于某一个学科,恰恰是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特质.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是一个知识面广博的杂家,应当是其首先必须具备的一个比较竞争优势.

编辑究竟是专家还是杂家?以培养编辑为重要任务的编辑出版学教研人员必须反复思量这个老问题.笔者的一贯看法是:“编辑成不了专家,情有可原,但做不了杂家,不可宽恕.”①笔者非常赞同辽宁出版集团老总俞晓群的观点:“出版人与学者是不可盲目比较的,他们身份交叉、行为互渗,但作为不同的角色,追求的结果不同.出版家表现为自身学识的宽泛和厚实,他们不专攻什么学科,但在出版的意义上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②张元济一生都没有专著问世,但没有人否认他的学识.编辑的知识,好比农民的粮食和商人的资金.粮食储备得多,农民遇到灾荒时心里就踏实;资金丰厚,商人遇到危机时就能绝处逢生;知识广博,编辑就可以胜任更多稿件的加工.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必须努力使自己“博”起来.

二、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必须上手快入门快

比较而言,编辑出版学“属于应用科学,是行业之学、领域之学,不是理论科学”③,它直接服务于编辑出版实践.编辑出版学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原理,但它们属于应用理论的范畴.在编辑出版学的学科建设中,既不能满足于对编辑出版经验的概括,更不能盲目追求玄虚的理论体系,千万不能为理论而理论.编辑出版学专业主要是为编辑出版的业界培养人才的,如果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或者大部分不能在编辑出版业界就业,那么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用实践去检验理论永远是一根必须具备的标尺,脱离了实践,脱离了实践的检验,学科发展将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④诚哉斯言!西方出版强国的编辑出版学教育以实务技能教育为本位、以在职教育培训为特色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科班出身的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必须尽可能快地胜任编辑出版的日常工作.非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如果需要半年的适应期,那么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就只应为三个月甚至一个月.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就是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的彻底失败.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在这方面并非尽善尽美.例如,有些毕业生写不出像样的选题策划报告、营销策划方案和书评,甚至连校对工作都做不好.因此,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业务技能课必须进一步予以改进,在教学中必须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原则真正予以落实,必须设法使专业实习取得更大的实效.

三、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应努力构建自己有特色的“专”

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没有必要因为自己是杂家而妄自菲薄,但与此同时还必须努力建构自己的“专”.与非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相比,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专”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这种“专”包含四种情况:(1)专于编辑出版的流程与技能.在编辑出版工作中表现为上手快入门快,但这不是根本,上手快入门快不等于后劲足.非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用半年甚至三个月的时间也可以掌握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与编校技能,熟悉编辑出版工作流程;(2)专于编辑出版学以外的某一门学科或某一个领域.这种“专”主要因今后从事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编辑出版工作而不同,因人而异.例如,从事文学编辑出版工作者要专于文学,从事法律编辑出版工作者要专于法学,等等.不言而喻,这种“专”并不是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比较优势,因为专业学习阶段再怎么专于另一学科也几乎不可能达到非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对这一学科的专业化认知水平;(3)专于中外编辑出版史,尤其要专于名著经典的出版传播史.这种“专”是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形成自己比较优势的极其有效的突破口,应该而且必须具备;(4)专于新媒体的编辑、出版、传播工作.这种“专”既是应对数字化挑战的需要,又是建构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比较竞争优势的一条捷径.

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为什么要专于中外编辑出版史,尤其是名著经典出版传播史?对此,笔者另有专文论述,这里只简述理由:(1)从一般的意义来说,熟悉编辑出版史有益于编辑出版专业学生认识编辑出版活动发展的规律,并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2)从特殊的意义而言,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精通名著经典的出版传播史具有独特的意义——为重新包装运作这些好书,成为旧书新做的专家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3)在研习名著经典出版传播史的过程中,编辑出版专业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书中的主要内容而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从而拓宽知识面;(4)学习名著经典出版传播史,可以培养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文化良知与文化追求.

四、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新媒体编辑、出版、传播工作的技能

今天,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熟悉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掌握新媒体编辑、出版、传播工作的技能.这是因为:

1.数字化出版浪潮滚滚向前,对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

出版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新的出版形态不断涌现.一部出版史就是一部出版技术史.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出版业的影响已经立竿见影.1970年,美国学者贝利将“当天的订数能够当天印刷,第二天发货”作为人类的理想.⑤仅仅过了24年,他的梦想就逐步变成现实.1994年,德国出现了能够随时满足消费者要求的“打印系统”,使按需印刷成为可能.2004年以来,按需印刷在我国从概念迈向生产操作.2004年,知识产权出版社属下的中献拓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启动了我国首项按需出版工程,致力于数字印刷在出版业以及商业领域的应用推广,为图书馆按需印刷数千种近现代善本图书和期刊.⑥


数字出版物的种类、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数字出版的优势日益凸显.一首《老鼠爱大米》彩铃下载的收入就达到了5000万元,而这首歌的专辑未必能卖出500万元.在日本,手机出版发展迅猛,“手机书籍”成为一种新兴文化.数字出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出版的运行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出版的内涵,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与阅读的习惯.传统出版业只有积极应对挑战,并适时调整战略部署,才能在新一轮的出版竞争中避免被淘汰出局的危险.积极的先期进入者已经开始了一场新的圈地运动,培育着品牌和市场,将成为数字出版的领跑者.出版业需要与时俱进,直接为出版业培养人才的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要了解新媒体技术,要熟悉新媒体运行的流程,要掌握新媒体编辑、出版、传播的技能.数字化出版浪潮滚滚向前,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唯有逐浪前行.

2.新媒体编辑、出版、传播技能,是构建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比较竞争优势的捷径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编辑员、网络搜索引擎工程师、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网络课件设计师、电子商务师、网站策划师、网络游戏设计师、彩铃设计师、网络、短信、DV创作人等新职业.2006年的预测说,未来八年,网络编辑的需求量将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26%,其缺口将达到100万人.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调整了人才培养的定位.例如,华南理工大学于2004年创办了编辑出版专业.起初,也以书刊编辑作为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与大多数院校所设专业并无二致.后来经过反复论证,将培养目标定位在电子网络编辑上.浙江工商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创办人梁春芳认为,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建设“要根据现代出版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大批的数字出版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不要只将视野局限在传统出版领域,而是要将着力点放在数字出版方面”.⑧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该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向网络编辑转型,为此开设的课程有:网络编辑、网络出版与书业电子商务、电脑图文设计、网页制作与网站管理、数字资源检索、图像传播等.这样的调整,不仅顺应了数字化时代对编辑出版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避实击虚、培养比较竞争优势的有效举措.2007年,在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该校初级助理网络编辑考试达标率为96%.

早在1996年,北京印刷学院创办全国第一个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时候,就将多媒体设计和工具软件应用引入设计艺术教学,让书刊装帧设计方向的在校生可自愿选择转为多媒体艺术设计,并于当年实现艺术与技术复合型本科毕业生的输送.由于所培养的人才同新兴的产业发展需求衔接,因而一路走俏,培养规模达到每届毕业200多人,还供不应求.

本文是一篇编辑出版论文范文,关于编辑出版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比较竞争优势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编辑出版及编辑出版学及高等教育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编辑出版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可见,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应该站在数字化发展的浪潮前端,成为数字化编辑、出版、传播的弄潮儿.

五、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与突出的创造性思维

观念上与时俱进既是创新的重要体现,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对编辑出版人来说,观念上与时俱进是其首要素质,创造性思维是其最重要的思维.干任何工作,要想出类拔萃,都需要与时俱进与创新,但编辑出版工作更离不开这两点,原因有三:

1.编辑出版工作是生产精神产品的,而精神产品的生命力取决于特色

特色是出版物在市场竞争中的立足之本.我国出版业中盲目跟风、低层次重复出版的现象相当严重,造成了物力、人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还浪费了读者的时间、精力和钱财.盲目跟风、低层次重复出版是创新能力低下的体现.要避免这种现象,就必须坚持创新.邹韬奋说:“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要造成刊物的个性或特色,非有创造的精神不可.”⑨

2.从编辑出版的历史与现实来看,出版业是真正需要与时俱进的行业

五四运动后,篇幅短小但蕴含丰富的“小诗”盛行一时,最引人注目的是冰心的《繁星》和《春水》.对此褒扬的人很多,但也有人极力批评,梁实秋说:“《繁星》与《春水》这种体裁,在诗国里面,终归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等冰心女士是一个散文作家、小说作家,不适宜于诗;《繁星》与《春水》的体裁不值得仿效而流为时尚.”⑩然而,这两本诗集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名著.观念陈旧的人,或许可以成为优秀的作家或学者,但绝对成不了杰出的编辑家、出版家.1991年,金丽红策划出版了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王朔文集》.她这样形容当时想做《王朔文集》的冲动:“我第一眼看到王朔的一本书《我是你爸爸》就立刻被吸引了,这个标题多么吸引人啊!于是我就有了做王朔的书的念头,而且是做他的全套文集.”业内人士评价金丽红的眼光很“毒”.这种“毒”的本领源自观念与时俱进.湖北长江出版集团董事长王建辉在论及杜亚泉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时说:“做编辑要与时代的主潮相一致,要激动潮流,不与时俱进是编辑家的大忌.”

3.编辑出版人只有适应变化,才能策划出适应变化的新颖选题

一个编辑出版人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与突出的创造性思维,并不取决于学科专业与教育背景,而更多地与性格、价值观、人生态度、社会阅历、思维倾向有关.人文类文摘杂志《读者》的两位创始人都是理工科出身,胡亚权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郑元绪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受正式学校教育不过五年、小学徒出身的王云五能够成为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和中国现代杰出的编辑出版家,得益于他年青时的广泛阅读,与时俱进及创新,如出国考察并积极推行科学管理法.一个普遍存在的有趣现象是,专家往往迷信过去的经验,权威经常迷信理论教条,这恰恰是创新的死敌.杂家、外行、新人少有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和条条框框的限制,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对新知新学新资讯新环境反应快,敢于打破传统、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接受新生事物,反而更容易闯出一条新路、干出一番事业.在知识结构的专业性、深入性、学术性方面,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几乎无法赶上非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但在观念的更新与思维的创新方面,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应该而且必须强于非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处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编辑出版人,其职业素质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开放的心理、博大的胸襟、高昂的热情、积极的参与意识.对新理论、新观点、新题材、新文体、新体例、新风格、新版式、新工艺、新作者等,编辑出版人都应持欢迎、接纳的态度,要像孔子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策划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有我新的出版物.

(易图强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龚维忠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

*本文是201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构建新闻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竞争优势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湘教通[2010]243号)的成果之一

注释:

①易图强.出版学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2

②俞晓群.出版人素质三论[EB/OL].l,2003-07-25.

③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39

④吴培华.编辑出版学界与业界需共谋发展[J].中国编辑,2009(4):79

⑤﹝美﹞贝利H.S.Jr.图书出版的科学与艺术[M].周旭洲,等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100

⑥中献拓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重拳出击:开启中国按需出版市场[EB/OL].,2006-10-23.

⑦薛亚东.互联网催生新职业成就新贵族[N].人才市场报(电子版),2006-05-31.

⑧田胜立.数字传媒时代对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要求[J].中国编辑,2007(5):70

⑨邹韬奋.经历[M].北京:三联书店,1978:77

⑩语文: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9

程蕾,民任.华艺:策划赢家[J].中国市场,2003(4):37

王建辉.老出版人肖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51

相关论文

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的逻辑误区

本文是一篇编辑出版学论文范文,关于编辑出版学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的逻辑误区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