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文》的美学思想

时间:2024-03-22 点赞:44396 浏览:84679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大学学报论文范文,大学学报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典·文》的美学思想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大学学报及文学批评及美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学报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典论·论文》的美学思想实质上是以儒家功用美学为核心的,它既表现在对审美主体的主体意识的强调,也表现为对审美客体的独特性的把握上,还有审美关系上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观照.具体来说《典论·论文》的美学思想表现在对“气”这一美学范畴的深入开掘和运用,对文体论和文章风格论的精辟分析上,特别是“诗赋欲丽”的提出,直指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有深远的意义.

关 键 词:《典论·论文》 气 丽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文人自觉时代的首篇美学专著.{1}它以渐趋自觉的精神论述文学的作用,强调文学的地位,开启了中国古代系统和专门文学批评的先河.《论文》在文论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但是其美学意义往往被其文学功能论和文学风格论所遮蔽.尽管学界在论述《典论·论文》,或者在梳理哲学史和美学史上“气”的范畴的时候有过很多零星的论述,但是一直不成系统,不能真正把握《典论·论文》的美学意义和其内在的美学脉络.本文即是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关系三方面对《论文》进行梳理,理清其内在的美学脉络,并论证其美学思想和美学价值.

一、审美主体论

《论文》的所有美学思想,要从“文以气为主”中对“气”的解读开始.下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气”范畴的发展历程.

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说:“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中心范畴不是‘美’.”{2}“气”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直接影响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气”最初是构成世界和人自身元素而存在的.如《周易·系辞》中有“精气为物”之说,战国时代《管子》一书,最早把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指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根天地之气”(《管子·七法》),“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枢言》).这一思想到汉代被表述得更加明确.《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宇宙生元气”,“元气”生“天地、阴阳、四时、万物”,明确指出了“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庄子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庄子·知北游》),提出人也是“气”生化而来的.汉代王充在肯定天地间的万物都是由气的相互结合而产生的基础上,认为人是元气的一部分,提出“人禀元气于天”(《论衡·辨祟篇》)的命题.

“气”又是怎样进入哲学领域的呢?由于“气”本身所具有“无一定的形象,可大可小,若有若无,一切固体液体都能化为气体,气体又可结为液体固体”{3}的性质特点,所以“气”被古代哲人运用于哲学思考上,并进而衍化到生命自身的运行状态上.老子贵无,所以在老子那儿“气”具有“道”的某些性质,因而其由构成世界的元素转化为具有哲学意味的范畴.其后,孟子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观点,把“气”引向人的精神状态领域.由于和人的性格、精神联系在一起,“浩然之气”的“气”在孟子这儿具有了人精神上和性格上的某些成分,由哲学之“气”又转化为人的主观精神力量.这是“气”在先秦的衍化史.

曹丕在古典美学史上最大的贡献是,把世界本源,哲学领域和心理、精神领域的“气”联系起来,并将“气”作为一个心理美学概念运用于创造、品评和欣赏“文”.在“文以气为主”中,“气”到底有何所指呢?陈必胜在纵向比较中国文论大家陈钟凡、黄海章、朱东润、罗根泽和郭绍虞基础之上,认为“气”具有广泛的涵义,分析具体作家或作品是指气势、声调和语气;分析作家的气质是指才性、个性;说明文体则是指风格特征.{4}这种说法有些交叉含混.现在学者则认为“气”主要是指审美创造主体“所具有的一种禀性、气度和精神”,{5}也即是袁济喜所说的作家所具有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创造才华内外相统一的独特气质、个性,包括作家的才能在内.{6}这种看法主要是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说的,得到普遍接受.

曹丕还认为“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不可力强而致”的是作家的禀赋、气质、个性和精神.作家的艺术个性不可更改,也就是说审美创造主体的艺术个性具有独特性.是什么造成了作家个性、气质的独特性呢?根据曹丕的论述我们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生活环境的影响.“徐干时有齐气”,根据郭绍虞和袁济喜的解释,由于齐地受儒家“温柔敦厚”思想的影响,作家长期浸润在“舒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中,而这种生活环境影响到作家的个性,进而影响到作品的风格;二是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曹丕打比方说:“譬诸音乐,曲度难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引气”直接决定着作品的“巧拙”,因此“引气”就是作家的审美能力,或者说类似于审美能力的东西.“引气”又是“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的,所以这种“引气”就是作家艺术个性的独特性的体现.尽管从魏晋时论“气”多时从“气质”角度,当时人的思想和现在有很大区别,但是从“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这样的论述中我们还是能体会出后天才华的因素在内,何况袁济喜也认为这两句所说的“气”,都兼有先天禀赋和后天才华的成分在内.从以上两点来看,这种“引气”的审美能力既有先天的遗传,又和后天形成的创作才华有一定的关系.否认任何一方面,都是对《论文》的不负责任.


以上是对《论文》中“气”概念的理解和作家才性(后天才华)和先天禀赋关系的界定.而《论文》在美学上最大的贡献是对艺术家主体意识的强调.这主要表现在通过提高文学的地位来提高文学家的地位,更重要的是通过“气”论来强调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在文学中的审美性表现.对人自身和人个性的强调统一于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和文学的自觉.也就说,文学的自觉要求人的自觉,人的自觉要求人个性的自觉.在《论文》中,人的个性(艺术个性)得以独立、自觉地实现了它在文学中的作用.

二、审美客体论

曹丕所讲的“气”既源自于古代朴素的元素论,又源自于形而上的思考和它在人精神领域的衍化.它是对先前“气”的意蕴和运用的拓展.“文以气为主”不仅强调审美主体的气质、禀赋对作品的影响,而且重点在以“气”来论文.“气”由哲学概念转化为美学范畴.在美学范畴里,曹丕的“气”指的是作家气质、个性在作品中的呈现.从曹丕的论述来看,这种“气”不是仅用内容和形式可以概括的.因为,他既强调形式之美——“诗赋欲丽”,又不脱儒家传统之精神——“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理不胜辞”.这是曹丕美学观的鲜明体现,也就是说曹丕在继承儒家美学观的基础上用形式的“丽”来进行突破,从而使文学性和艺术性趋于独立.曹丕第一次把“气”论用到文艺批评领域.他用“气”来限定作家的气质、禀性和文学作品美学价值.从曹丕对七子的论述中,我们能看到曹丕赞扬“清气”,对贬抑“浊气”的审美理想,{7}这一点袁济喜先生在《六朝美学》中已经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在此不赘述,而“清气”主要指的是一种清刚、阳刚之气.这是曹丕对汉末动乱时代脉搏的精确把握,是对时代美学的主导和指引,更是对先秦以来“温柔敦厚”美学的一种大胆反叛.追求阳刚之气的美也成为后世诸如刘勰、钟嵘等人“风骨”“骨气”的理论来源.“清气”是曹丕美学的主导思想,具体到作品,“齐气”“体气”以及“隽”“雅”“丽”则成为其总体风格的美感特征.

不仅如此,曹丕还指出了美的载体——诗赋.用“丽”来表达“诗赋”的美感特征的同时,也为“丽”这一美感特征指出了载体.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给予诗赋与奏议、书论、铭诔同等的地位,也对两汉“小道”之论的反叛,同时强调了诗赋美的独特性,不仅对诗赋的独立、自觉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第一次指出了专门的美的载体,具有开辟性作用.

《典论·论文》在中国古典美学上,让我们注重的不是关于文体的划分,而是曹丕指出了不同文体不同的美感特征.

首先,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本同”说明曹丕还是继承儒家文学重“质”,也就是重“诗言志”的传统,目的是传古圣贤之道,其实质仍是儒家传统的诗学观,或者说曹丕是不反对儒家诗学观的;“末异”则是指文章的形式可以不同,更重要的是各种文体的侧重也应该不同,“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本文是一篇大学学报论文范文,大学学报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典·文》的美学思想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大学学报及文学批评及美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学报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特别是“诗赋欲丽”的提出,其美学意义超越了曹丕之前的任何一位文论家.曹丕之前,扬雄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从而使艺术性之“丽”成为思想性之“则”的附庸.曹丕“诗赋欲丽”观点的提出消去了“志”的拖累,当然这并不是不抒发作家的“志”,而是从儒家“志”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因为“他所表现的已经不是圣人之言,而是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从而实现了文学的独立,使文学走向追求艺术之美的道路,而文学在美学史上的分量也大大加重了.

“诗赋欲丽”更主要的是强调文学(诗赋)追求“丽”这种形式性的东西.对形式的重视是美学的重要特征.尽管“丽”对六朝文学的靡靡之音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其超越功利,追求唯美的风格是美学的重大发展和进步.同时,诗赋的独立也使文人(诗赋之人)成为一种独立职业,并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文学的自觉催生人的自觉,人的自觉又影响文学的自觉.这种自觉为审美创造创造了条件.

三、审美关系论

自孔子以来,“文章”都是传“道”的工具,其地位只是思想的附庸.所谓的文学的自觉,就是文学逐渐摆脱“志”功利性的束缚,其自身的艺术特性在远离功利性的同时得以凸显.文学的美学思想和美学地位也愈趋明了.两汉时期,由于对儒家学术的重视,文学成为“圣人之言”的工具,特别是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的提出,完全取消了作家表达自己独特思想的权利,文学出现严重的拟古现象,至曹丕则旗帜鲜明地提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论.无疑曹丕所指的文章,并不是纯正的文学(诗赋)之学,他还没有完全摆脱前人的文学观.首先第一点,他非常重视文章的“不朽”.当然作为政治家他的论述也有出于政治斗争,延揽人才的需要.{8}曹丕的文章观是“声名自传于后”.从曹魏时期,曹操父子重才轻德的人才观就可以看出,这种“不朽”观其实质是在“立功”“立德”而不可得的情况下的一种选择.第二点,曹丕的文章并不是仅指诗赋,而是主要指“论”.{9}诗赋至多也就是和奏议、书论、铭诔同等的一个东西,或者说曹丕只是不像前任那样鄙视诗赋而已,无论如何诗赋都不会成为曹丕文论的中心,尽管他肯定七子的文学创作,并提出文人亦可以不朽.作为当权人物,这种肯定促进了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的极大发展.

曹丕“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论,对美学的意义在于,一是他把文学(诗赋)提高到与书论等同的地位.而以诗赋为主要内容的文学的主要特征是美的艺术特性,提高文学地位的同时,美学价值也得以提升;二是文学地位的提高,使文学家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无论现实如何,至少七子得惠于此),同时促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对美的艺术价值的重视.社会氛围的营造是美学范畴和美学思想发展的前提.

审美观照又是怎样进行的呢?这就要看曹丕提出的“审己度人”和“养气”的文学艺术批评态度了.《典论·论文》的开篇曹丕就提出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问题.经过分析论证后曹丕提出他自己的文艺批评态度——“审己度人”.由于“文非一体”,所以“鲜能备善”,不同的气质发展形成不同的个性,使他们较为擅长于相应的文体.在各自的领域,他们独领,但是“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这就是不能“自见”的问题了.若以“审己度人”的心态,“抛开文人相轻的包袱,而以公允的态度,去从事文学批评”,{10}这才是正常的审美心态,只有在这种心态下才能实现正常的审美观照.

正如前文所言,《典论·论文》的美学思想实质上是以儒家美学为核心的.它论述了审美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意识,审美客体的美学特征,以及审美关照的实现等问题.它把世界本源上,哲学领域里和人的心理精神领域的“气”联系起来,并将“气”作为一个心理美学概念运用于创造、品评和欣赏文学作品,从而把审美主客体沟通起来,然后再通过“审己度人”的公允态度来实现审美观照,把握文学作品(诗赋)“丽”的艺术特性.

{1} 李胜利:《气论与中国古典美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83—88页.

{2}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

{3}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4页.

{4} 陈必胜:《曹丕及其〈典论·论文〉》,《中山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第76—84页.

{5} 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6}{7} 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2页,第78页.

{8}{10} 滕福海:《中国文学批评史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第78页.

{9} 牟玉亭:《释〈典论·论文〉的三个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99—102页.

相关论文

曹丕《典.文》公文思想评析

本文是一篇公文论文范文,公文方面有关硕士学位论文,关于曹丕《典 文》公文思想评析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公文及文体及第一篇方面的。

《典·文》的生命意识

本文是一篇文学创作论文范文,文学创作方面有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典·文》的生命意识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创作及文。

刘勰对《典·文》的批评和

本文是一篇文学批评论文范文,文学批评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关于刘勰对《典·文》的批评和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文学批评及文学创作及参考文献。

《典.文》写作时间考证

本文是一篇文学批评论文范文,关于文学批评方面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典 文》写作时间考证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文学批评及论文及古。

关于《典·文》的几个问题

本文是一篇文学批评论文范文,文学批评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关于关于《典·文》的几个问题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文学批评及中文系及大。

小议《典·文》“大业”

本文是一篇建安文学论文范文,建安文学有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小议《典·文》“大业”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建安文学及哲学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