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就业导向”出版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

时间:2024-03-16 点赞:55164 浏览:116501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学术型论文范文,关于学术型相关大学毕业论文,关于关于构建“就业导向”出版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学术型及编辑出版及数字出版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术型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出版专业硕士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出版教育模式,在生源、学制、培养目标等方面与学术型硕士教育有很大的差异,必须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这要求明确学科定位、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配备完善的“双师型”师资、高度重视实践实习的安排与管理.同时还需解决教材、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迫切的现实问题.

关 键 词:出版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构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文化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出版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繁荣.其快速发展使得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对出版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上升.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对出版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实不容乐观,出版单位经常感叹缺乏人才、招不到可用之人,而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却往往不入出版单位的“法眼”,这凸显了我国编辑出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背离的尴尬.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为提高我国编辑出版教育的层次,改革和完善编辑出版专门人才培养体系,2010年国务院学位办新增了出版硕士专业学位(MP),旨在改变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不足、应用性不强的现状,培养出适应现代出版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出版专门人才.出版专业硕士作为专业硕士学位中年轻的成员,且处于创立和发展初期,必然会出现诸多问题和困难.笔者认为,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从而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

一、突出应用与实践:构建出版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出版行业或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这是它同本科教育和学术型硕士教育最大的不同,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起一套不同于出版基础教育和出版学术教育的培养模式.

首先,出版专业硕士的生源结构和特点与学术硕士有很大的不同.从知识背景上看,除了一部分是编辑出版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出版行业在职人员外,更多的是从中文、新闻等专业转过来的,对出版及出版业一知半解.在人员构成上,则呈现出在职人员与应届毕业学生交杂的情况,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不一.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认为过于简单,有些学生则不易理解.这决定了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有更强的针对性,而不能采取学术型硕士“一刀切”的培养方式.


其次,出版专业硕士的学制是两年,比学术型学位教育少了一年时间,还要减去教育部要求的半年实践时间,在剩余的一年半时间里,要修完既定的学分,完成毕业论文及其答辩,时间是相当紧凑的.这要求出版专业硕士在课程设置、实习安排、评价标准等方面有适合自身学制的特点.

最后,专业硕士教育的最大特征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的人才不是在专业领域,而是在应用领域发挥才能.所以它的培养模式要区别于学术型的硕士学位教育,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来组织整个硕士阶段的学习过程.所以,出版专业硕士应当产、学、研联合培养,加大实践应用性课程的比例,构建突出学科特点、适合实际需求的培养模式.

二、“就业为导向”的出版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四个模块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研究生教育的过程的总和.①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则是要在适当加强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坚持就业导向,突出职业能力模块的培养.对于出版专业硕士来说,其培养模式应该主要包括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实践实习的安排与管理四个方面.

1.学科定位

出版学的学科定位历来众说纷纭,分属不明.这形成了出版专业在院系归属上多种多样的现实.有的属于信息管理系或信息管理学院,有的属于新闻传播学院,有的属于文学院,还有属于商学院的,研究生培养的承担主体不明确,呈现出一种挂靠式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混淆了出版学科的专业特色,违背了专业设置的稀缺性和专有性,影响了学科的理念创新、学术创新,最终妨碍了专业的深度发展.所以,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首先要解决学科定位的问题.在现代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出版是一种具有媒介叠加性的综合传播活动,涉及图书、报刊、影像、广告以及各类新媒体,“大出版”已经初现雏形.这要求出版专业硕士教育要拓宽视野,积极开拓新的学科领域,打破所属学院的藩篱,将各学科的力量整合起来,进行横向联合培养.作为一种以培养高级职业岗位人员的教育形式,为区别于其他学术型学位教育,高校不妨可以直接设立专业硕士教育学院,将专业硕士教育纳入到统一的学院中,淡化学科分类,整合全校的相关师资,在重点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提升其综合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

2.课程设置

专业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培养模式中一个关键内容,是学生掌握理论和专业知识,形成实践能力的主要环节,相对于学术型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专业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出版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应突出能力培养.出版专业硕士与出版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专业硕士更注重应用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减少纯粹的理论课程,适当增加实践课程,争取能够达到1:1的比例.同时采用“能力模块式”的课程体系,使各门课程相互联系起来,构成职业能力需要的知识体系.比如,在同一个学期中,利用专业课、选修课、辅修课、讲座等多种形式,安排一整套“出版产业链”课程,从出版调研、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图书设计,直至市场营销,这样就使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课程设置也有了机动性和灵活性,突出了出版专业硕士教学的应用性特征.

第二,出版专业硕士在课程数量的安排上,应该多于一般的学术型硕士教育.出版专业硕士在课程上是以接受知识和课堂训练为主,科研训练为辅,学习的任务和科研的压力相对较轻,可以适当地多安排一些课程.例如英国一年制的出版专业硕士分为两个阶段的学习期:课程学习期和论文写作期.在课程学习的9个月时间里,学生要学习12门课程,其中包括4门必修课程和8门选修课程.②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加符合国际化的硕士教育发展趋势.第三,出版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应有社会即时性.所谓社会即时性就是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社会潮流,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出版趋势,避免和出版行业发展实际相脱离.在目前主要表现为应加大数字出版的教学力度,增设一些适应数字时代出版业发展要求的新课程,比重不得少于总学分的四分之一.此外,研究生需要懂得一些版权技术等,并需要对数字出版物的制作,以及数字出版业的信息化商业运作模式有所了解.③

3.师资配备

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要充分反映出版的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的关键就在于师资力量的配备.在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学科规划中,师资选择是一个关键点.出版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师若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只能使教学流于书本理论.因此出版专业硕士的教师最好是有着丰富的第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能够洞察到出版业的最新发展.但现实是我国大部分从事出版教育的教员基本上没有出版工作经验,很多教师是刚从学校走出来的硕士、博士,或从相关专业如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转过来的,缺乏对编辑出版的感性认识,容易让课程学院化、空白无力.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两种方式,一方面选派一些专业教师到出版部门或实习,在实际工作中熟悉出版业务,了解出版动态,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特聘、、客座教授等多种形式,聘请业界专家或领军人物、出版骨干来讲授出版业的课程,并通过定期举行座谈会、学术探讨等活动,给教师提供业界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向,为学生的就业和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咨询与帮助.必要时还可以采取协作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大学为主体,出版企业参与培养,并派出企业高级人员到大学讲授课程,为大学和学生提供资助和实践条件.目前已经有高校在试行这种制度,比如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和信息管理系,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方就开展了以数字出版为主要方向的软件工程硕士的联合培养工作.

4.实践实习的安排与管理

前文已经提到,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需要安排至少半年的实践实习,也就是说学制有四分之一时间要求学生进行实习实践活动,目的是在实习中提高学生的工作水平,为逐步适应社会工作、干好事业打下基础.出版专业具有非常强的社会实践性,复杂性、开放性、应用性的特征明显,其实际工作内容在不断地变化和扩充,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实践实习的安排与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实习安排中,主要是“放羊”式散养,没有一个“学生——实习单位——学校”三方有效的协作机制,对各方的责任、义务、权利也没有明确的约定,一般只是在实习联系之初和实习结束之时,学校与实习单位进行信息交流.④这种状况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实习的专业性内容不强;实习指导老师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乏力;实习学生自由散漫,实习的动力、压力不够等,这些都造成了实习效果很不理想.

具体到出版专业硕士的实习,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可以采取两个方法.首先是“双导师”制度的实行.校内指导老师侧重在理论上的指导,而校外指导老师(即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则强调实践工作能力的指导,两者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这样既能使学生得到专业化、职业化的业务指导,提高工作能力,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能使专业教师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积累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其次是建立专业硕士实习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这方面,出版硕士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目前,我国开设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14所高校中,绝大多数都有大学出版社,这些大学出版社的存在为出版专业硕士实习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双方可以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出版社长期接受毕业生的实习,而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也可以作为实习单位的技术顾问,开展合作研究.一方面学生可以在业务指导老师的“传帮带”中锻炼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出版业界轻视理论、忽视研究的不良风气,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出版专业硕士培养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

目前出版专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来自于不同方面,但从教学角度进行分析,有几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教材问题

由于出版专业硕士教育挂靠式的性质,目前全国还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专业教材.基

本文是一篇学术型论文范文,关于学术型相关大学毕业论文,关于关于构建“就业导向”出版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学术型及编辑出版及数字出版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术型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本上是因师设课,各行其是.在教学中,各高校依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制定教学计划,设置专业课程,然后结合本校学科优势和专业侧重,开设选修课程,这就造成了对教材的选择比较混乱.所以目前的一个当务之急就是组织有关学者、专家认真研究,尽快出版一套高水平的出版专业硕士的核心课程教材.这套教材可作为通用.另外还可根据学校特色和优势,自编突出应用性的教材,使教材更具针对性.

2.课堂教学问题

因为出版硕士教育的生源多元化,学科背景、知识水平差异很大,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容易出现有的学生认为过于简单,有的则难以理解的问题;应届毕业、无工作经历的学生理论水平高,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而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则轻视理论,阅读文献少,学习态度一般.面对这种新情况,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因此要摸索出一套适合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国外出版硕士教育中常用的案例式课堂教学法值得借鉴.

3.评价标准问题

目前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主要参考的是学生的课堂表现与考试成绩,但这与出版专业硕士教育“重实践”的倾向相悖.一个考试成绩好、理论水平高的学生是否就表示工作能力强,具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呢?按照常识,答案往往是否定的,“纸上谈兵”的事例比比皆是.所以这涉及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的问题.此外,出版专业硕士的毕业考核,是否使用传统的论文形式呢,这都值得商榷.传统写作论文形式的评价简单直观,适用于学术型的硕士教育,但未必符合专业硕士教育的现实.笔者认为出版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类型可以多样化,包括学术理论、毕业设计、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甚至可以是网站架构、图书实物等.这样更有利于突出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培养方向.

当今社会,出版业的体制变革剧烈、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对出版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应时而生,无疑是适应出版事业发展的良好开端.但出版专业硕士教育才刚刚开始起步,培养模式还处在摸索阶段,学科构架、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教学方法上尚存在很多不足.但只要勇于探索,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积极的解决,使出版专业硕士教育走上良好发展的轨道.

(曾建辉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出版专业讲师;周霞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注释:

①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2.

②何妍,叶新.中英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09(7):41.

③编辑之友编辑部.如何实现出版与教育的有效对接[J].编辑之友2010(11):18.

④陈美球,黄贤金,周丙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校内外“双导师”机制的构建与应用[J].高教论坛.2009(6):26.

相关论文

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本文是一篇学术型论文范文,关于学术型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学术型及全日制及专业学位。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范文,关于旅游管理类毕业论文提纲,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旅游管理及学术型及硕士方面。

对美国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借鉴与

本文是一篇新闻学论文范文,新闻学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对美国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借鉴与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新闻学及传播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