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对背”与“面对面”:两种审稿模式比较

时间:2024-02-13 点赞:47381 浏览:9528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作者论文范文,作者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背对背”与“面对面”:两种审稿模式比较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作者及模式及编辑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作者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背对背”与“面对面”两种审稿模式各有利弊,二者有存在机制和操作方式上的差异.寻找两种模式的平衡点,是值得期刊从业者认真探讨的问题.

关 键 词:审稿模式;“面对面”;“背对背”;比较

审稿是把住论文学术质量最为关键的一环.对审稿问题展开研究的论文可以说汗牛充栋.至于对审稿模式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且大多集中在对科技期刊的审稿模式研究上.审稿模式的选择,反映了编辑、作者与审稿专家三方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编辑部的价值取向,实在有认真研究的必要.

一、两种审稿模式:“背对背”与“面对面”

审稿模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背对背”,这是绝大多数编辑部采用的审稿模式,也就是所谓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即采用必要的方法,强行隔断作者与审稿专家的联系,比如外稿内审、内稿外审,将作者信息去掉,有似于古代的糊名制度和现代的高考阅卷制度,目的是避免作者与审稿专家相互了解.一种是所谓“面对面”,即“六公开”,这种审稿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为审稿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不仅对审稿人公开作者的信息,而且面对作者公开审稿人的信息;不仅审稿信息面对编委会、主编公开,而且重点内容等面向读者公开;不仅公开发表论文的相关审稿信息,而且公开未能发表的论文的相关审稿信息.

“背对背”与“面对面”审稿模式各有利弊.“背对背”审稿模式存在诸多好处.比如,编辑操作简便而规范,可以避免作者与审稿专家因为人情关系而出具不太客观的评判意见,还可以避免作者因为负面评判意见与审稿专家的矛盾等.但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比如难以保证责任编辑准确选择审稿专家,不能确定专家是否认真、准确地提出了评审意见等.“面对面”审稿模式的好处是:“六公开”有利于作者与审稿专家交流,有利于读者在评判论文本身质量高低同时也评价审稿人的水准等.但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比如,如何避免作者通过各种关系与审稿专家进行利益输送,如何避免作者因为评判意见的公开而与审稿专家产生矛盾等.既然两种审稿模式各有利弊,为什么多数编辑部采用“背对背”审稿模式,而不采用“面对面”审稿模式,其实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审稿模式存在机制的差异,二是实际操作的问题.


二、两种审稿模式的存在机制比较

从存在机制分析,“背对背”审稿模式为绝大多数编辑部采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一,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契合.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情文化,为了避免人情稿件、关系稿件,隔断作者与审稿专家的直接联系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背对背”审稿模式大行其道也就顺理成章.

第二,它与编辑、作者、审稿专家三方的博弈有关.在这一博弈关系中,采用“背对背”审稿模式,编辑处于强势、支配地位,作者处于弱势、被动地位,审稿专家则处于咨询、顾问地位.这是建立在编辑主导下的由编辑掌握流程实施的一种审稿模式,成为编辑、编辑部首选也就不奇怪了.

第三,它与现行的职称、学位评价制度有关.在现行的职称、学位评价制度下,论文发表关系到作者的职称、学位,关系到作者的实际利益.因此,为了发表文章,有的作者不惜拉关系、走后门,甚至不惜出高额版面费用,而文章发表与否往往取决于审稿专家出具的评判意见.如果作者与审稿专家直接接触,审稿专家能否打破情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或者因为坚持原则与作者直接发生矛盾,都是编辑部、编辑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以上因素,决定了“背对背”审稿模式的生存理据和广泛采用的必然性.

“面对面”审稿模式实现了作者、编辑、审稿人三方之间相互的信息公开,是一种更有吸引力的尝试.

其一,更符合现代价值理念.公开、透明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期刊数字化时代,学术论文借助各类数据库得到了空前广泛的传播,论文已经成为公共产品,质量将接受同行、社会相当严格甚至苛刻的检验.即使不公开审稿信息,论文的质量同样难逃公众评价.公开相关信息,增加透明度,有利于防止编辑腐败.

其二,可以避免编辑进行暗箱操作.“背对背”审稿模式中编辑的强势地位使其很容易进行“暗箱操作”.公开相关信息,编辑独大的状态将被彻底颠覆,暗箱操作的空间将被大大压缩.

其三,增加相关人员的责任感.将作者、审稿人、编委会、主编等相关人员的作为放在阳光下,对其会产生强大的压力.“率意而发”“苟且点评”的现象将得到有效遏止.

以上因素,决定了“面对面”审稿模式从理论上说更符合时展趋势.

三、两种审稿模式的操作方式比较

“面对面”审稿模式从理论上说更符合时展趋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举步维艰;“背对背”审稿模式虽然存在诸多问题,却在现实中风行.个中原因除了理据问题外,更重要的在于操作方式.

“背对背”审稿模式操作起来简单易行.编辑根据作者来稿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后,提出相应修改意见,在基本认可的情况下就可以选择审稿专家;然后将审稿专家意见反馈给作者修改;尔后将其修改稿件提供给编辑委员会有关人员复审;最后主编定稿.这种“三审一定”制度执行起来简单而规范,编辑享有巨大权利却不必承担太多责任,这是其风行,甚至尽管存在诸多问题却一直未被真正撼动的真正原因.

“面对面”审稿模式操作起来存在相当大的技术难度,体现在:第一,审稿人与作者相互公开信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中,是难以避免人情稿现象的,甚至会造成相互之间的矛盾,审稿人很可能拒绝审稿;第二,审稿信息面向读者公开,这对作者和审稿人构成了更为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负面评判意见,作者和审稿人恐难以接受公开信息可能造成的后果;第三,不仅公开发表论文的相关审稿信息,而且公开未能发表的论文相关审稿信息,这也同样会造成审稿人、编辑部人员处理问题的难度.因此,“面对面”审稿模式由于其操作难度大,造成它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却难以在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四、两种审稿模式的平衡在“背对背”与“面对面”两种审稿模式中寻找到一种平衡点,取其利,去其弊,是值得编辑,特别是学术期刊编辑认真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将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在理想模式与实际操作中寻找结合点:在作者本位与编辑本位之间,在现代公开性与传统回避原则之间,在编辑、审稿专家、作者、编委会成员、主编这些当事人之间,寻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

第一,应该正确处理作者本位与编辑本位之间的关系.编辑在选择审稿专家时,可以适当征求作者的意见,在作者提供的众多审稿专家中进行选择,这既可以避免编辑选择审稿专家的盲目性、主观性,也可以避免作者点名审稿专家可能造成的人情因素干扰.这样做,编辑和作者之间是一种协同关系,而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由此编辑和作者可以建立比较良性的互动关系.

第二,应该妥善处理公开性与回避原则之间的关系.编辑应将审稿专家的意见及时反馈给作者,但不应该将审稿专家的信息透露给作者.在编辑、审稿专家、作者三者关系中,编辑要起到“防火墙”的作用,审稿专家与作者通过编辑进行沟通,以此避免不必要的人事纠纷.这种介于“背对背”与“面对面”之间的操作,是中国文化、学术环境与现代趋势妥协的产物.

第三,应该切实提高编辑的素质.编辑如果没有较高的业务素养,将无法对作者稿件作出初步评审,也无法选择到真正合适的专家;编辑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无论是“背对背”,还是“面对面”,作为实际操作者,编辑都可能利用“近水楼台”的便利条件为自己谋取私利.因此,切实提高编辑的业务素养和品质素养,是保证审稿质量的关键.

第四,应该精选审稿专家,逐步建立、完善审稿专家库.无论是哪种审稿模式,审稿专家在稿件录用与否上都起着关键、核心的作用.因此选择、确定审稿专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可以通过作者推荐、专家推荐、编辑委员推荐、主编推荐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审稿专家档案库.编辑部应该在审稿过程中,对审稿专家的业务水平、敬业精神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定期进行筛选,建立起对作者、对学术真正负责的审稿专家库.

第五,应该对现行的学位制度、评审制度进行深入改革.如果不改变现行的学位制度、评审制度,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作者发表论文的功利性目的追求,作者在与编辑、审稿专家的博弈中,就一定会利用各种机会试图改变游戏规则.只有改变用论文发表数量、级别进行学术水平评价的体制,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作者发表论文是出于对学术的敬畏和兴趣,而不是为了实际的利益,这样作者发表论文的动机才能真正回归学术本位.

第六,编辑委员会委员、主编对于稿件负有最终裁判权.这需要各个编辑部的编辑委员、主编必须是名副其实的学术专家,有很高的学术鉴别能力,并具有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公正无私等品质,特别是应具有对社会和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学术论文是关系社会发展、国家声誉的公众产品,绝不能玩忽职守,更不能公器私用.

总之,采用何种审稿模式,其实牵涉到多种因素,究竟哪种审稿模式更为适宜,与各个编辑部面对的具体情况有关.因此,“背对背”与“面对面”审稿模式,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相关论文

我国互联网金融几种典型模式探析

该文为互联网金融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与我国互联网金融几种典型模式探析相关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可作为银行管理专业互联网金融论文写。

建水县几种造林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

这篇林业经济论文范文属于硕士论文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林业经济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与建水县几种造林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相关硕士论文盲。

医学教学中三种教学模式的对比

本文是一篇教学法论文范文,教学法方面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医学教学中三种教学模式的对比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教学法及医学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