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之影响综述

时间:2024-02-09 点赞:47574 浏览:94889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盈余毕业论文综述怎么写,关于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之影响综述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盈余及董事会及公司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盈余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公司治理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完善的公司治理将约束管理当局的会计行为,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已经为大量实证研究所支持.但是,在我国,关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研究尚不充分,有关结论也很不一致.


[关 键 词 ]公司治理;会计信息;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F2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7-0084-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公司治理全球趋同研究》(06BJY058) 的阶段性成果.

199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成为经济、法律、管理等诸多领域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公司治理是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环境因素,公司治理的好坏,将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公司治理问题也引起了会计学者的普遍关注.从国外来看,众多会计学者致力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之间关系的研究,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检验的成果都相当丰富.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展开了相关研究.本文拟对国内外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评价,以期从中归纳出一些结论和规律,为完善我国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借鉴,同时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①

一、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势必要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公司治理是会计环境的重要组成,构成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微观内环境.会计系统的运行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而会计信息从业务发生、数据收集、信息处理、输出报表、审计、对外披露这一系列的环节,将涉及到管理层、审计师、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投资者等多个主体,因而不可避免会受到这些主体的影响.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的会计部门也要受到上述主体的影响和制约.而公司治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股东、董事会、管理层之间权责的划分与制衡.在不同的公司治理之下,股东、董事会、管理层之间的关系就不同,这一差异,将会对会计信息系统及其输出的会计信息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会计信息是有关主体进行公司治理的重要依据.所谓公司治理,是公司资财的提供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保证他们能够获取投资回报的方式[1].处于公司外部的投资者等主体进行公司治理,主要依靠管理层提供的信息,因此,会计系统是公司治理所需的信息的重要来源.正如Whittington(1993)指出,财务报告是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运行必需的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财务会计信息,资财提供者就不能有效地监督董事的行为,没有良好的管理会计信息,董事就不能有效地行使监督和决策职能.[2]在此情况下,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投资者等主体会对会计信息的提供和质量保证做出相关的制度安排,以提高管理层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从而形成相关的治理制度,如独立审计、审计委员会等.而管理层也会接受这样的监督约束机制[3].因此,会计信息是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重要工具,而为了实现公司治理目标,有关主体又会加强对会计系统的治理.Sloan(2001)指出,财务会计信息本身是公司治理过程的产物,一系列公司治理机制旨在用以确保管理当局提供的信息没有过度发生损失.[4]由此可见,公司治理对会计具有深远影响.

公司治理对会计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公司治理将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包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用性(价值相关性)、会计信息披露的种类和详细程度、及时性等.作为一个经济理性人,管理当局将在减少披露的收益和成本(较低的股票价格、更高的接管威胁)之间进行权衡,从而选择披露的质量以使其所承受的成本最小化.诸如非执行董事和审计委员会、董事会主席与CEO两职分离等内部控制机制,加强了对管理当局会计行为的监督,将提高管理当局进行虚假陈述的成本、减少隐藏信息所能获取的收益,从而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5].(2)公司治理将会影响会计系统的其他环境因素,例如,公司治理将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影响,而审计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机制,因此,公司治理将通过影响审计质量进而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3)从宏观角度来说,在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下,会计核算的目标、内容和重点不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不同.正如Sunder(1997)指出,会计因组织和其所服务的契约组合的规模和形式而异.[6]

二、公司治理机制的构成要素与特征

Jensen(1993)将公司治理分为四种控制力量:资本市场(包括代理权竞争、敌意接管、杠杆收购、股票回购等);法律、政治和管制制度;产品和要素市场;以董事会为首的内部控制制度.前三个是外部治理机制,后一个是内部治理机制.[7]从相关文献来看,在研究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之间关系时,学者们主要集中于考察以下治理机制:

(一)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是指股本总数在股东之间的分布状态.它可以用股权集中度来加以衡量.股权集中度的具体衡量指标有CR指数、H指数、股权控制度、Z指数等.

股权分散与股权集中各有其成本与效益.在股权分散情况下,中小投资者往往不愿单独行动对管理者进行监督而承担高额的成本,即发生“搭便车”行为.“搭便车”现象可能导致对管理者的失控,因为没有人愿意对管理者进行监督,从而导致严重的代理问题.积极的大股东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因为股价上涨带来的财富使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大股东有足够的动力去收集信息并有效监督管理层,大股东在有些情况下还会直接参与经营管理[8].Jensen(1993)指出,积极的投资者②对于治理机制的良好运行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在公司中拥有较多财务利益,并且具有独立性,能够中立无偏地评价公司的管理和政策.[7]Pushner(1995)也认为,大股东具有收回其投资的利益动力,因而有动力监督管理当局,同时他们也有着较大的权力,因而可以成为一个额外控制机制.[9]但是,大股东在降低管理层的代理问题的同时,也会产生另一方面的代理问题,因为大股东往往仅代表其自身的利益,而其利益与其他投资者、雇员或管理者的利益可能不协调.在此情况下,大股东可能以牺牲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实现自己的私利,即产生大股东剥削小股东的问题[1].LLSV(1999)指出,在缺乏外部控制机制的威胁或外部股东类型多元化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可能以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10]在缺乏对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机制的条件下,大股东往往会侵占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这在我国较为明显.因此,大股东的作用是双方面的.那么,股权集中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如何呢?这是会计学者应当考虑的问题.

(二)董事会

董事会是作为一种控制工具而内生地出现的[11].董事会处于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顶端,对公司的运行负有最终的责任,其最主要的职责是聘任、解聘CEO,并决定其报酬,提供高水平的建议[7].董事会在公司治理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良好公司治理的关键,就是有一个运行良好的、以享有声誉的独立非执行董事为核心的董事会[12].就会计而言,董事会是财务报告的监督主体.经理编制的财务报告需要经董事会审核批准后,由董事会提交给股东大会.董事会全体要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董事会的好坏,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显著影响.

董事会的质量决定于许多因素,诸如: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的结构、董事会主席、CEO的权力与角色、单个董事、被提名董事和非执行董事的优点和称职程度[12].此外,董事的专业背景、担任董事职位的数量、任期等等,都将影响董事会的有效性.

1.董事会的构成,即董事会的独立性.Fama (1980)、Fama and Jensen (1983)认为,董事会的人员结构是建立董事会以有效监督管理当局行为的重要因素,外部董事在其劳动力市场的声誉机制会促使其履行好职责.[13][14]Williamson (1984)指出,董事会很容易成为管理当局的工具,从而侵害股东的利益.外部董事的介入,可能会降低这种合谋安排的出现,同时董事会作为进行低成本控制权内部转换的市场引致机制,其活力可能得到加强.[15]Weisbach(1988)进一步指出,由于外部董事独立于公司经理,因而具有较强的动力去监督CEO.董事会的有效性是其独立性的增函数,随着董事独立性的提高,其监督CEO的意愿也越强烈.[16]

董事会构成的度量指标主要有:(1)独立董事(或外部董事)③的人数及其在董事会中所占比重,独立董事只有达到一定比例才能有效地对内部人进行制约;(2)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即是否具有财务或会计背景、是否担任其他公司的CEO,因为具有相关背景有利于独立董事更好地阅读财务报告、对公司的战略提出评价和建议;(3)独立董事的持股情况,如果外部董事拥有实质性的权益利益,将会激励外部董事行使职权[7],相应地,在防范虚假会计信息方面的动力也会增强.

2.董事会的规模.Jensen(1993)认为,小规模的董事会能够发挥监督作用,而大规模的董事会容易为CEO所控制.[7]Yermack(1996)发现,董事会规模会负向影响公司业绩,规模小的董事会更有效,因为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加将会发生程序性损失.[17]Eisenberg et al. (1998) 对芬兰公司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18].但是,Chaganti等(1985)认为,规模大的董事会有利于提高其服务的广泛性,较大的董事会在防止公司失败方面更有效.[19]

3.董事的专业背景.由于财务报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董事具有会计、财务背景将提高董事会对信息披露的监督效果.

4.董事会主席与CEO的关系(两职合一).董事会主席的功能是主持董事会会议并监督CEO的聘任、解聘、评价以及确定CEO报酬的程序,如果CEO同时担任董事会主席,就不可能在行使这一功能时撇开其自身的利益.因此,两职分离对确保董事会有效运行很重要[7].但是,对于两职分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相关的实证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就会计信息而言,一般认为,两职分离可能更有助于加强对会计行为的监督,减少CEO对信息披露的权限过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这需要证据的支持.

5.董事会的行为,通常以董事会开会的频率为度量.许多人批评说董事没有足够的时间管理公司事务.但是,Vafeas(1999)发现,董事会每年的开会次数与公司价值呈负向联系,因为董事会往往是在出现问题之后才开会.[20]

6.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属专门负责会计、审计事项的委员会,勤勉而独立的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约束管理层的会计行为.除了考虑公司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外,研究者往往从独立性、专业背景、任期等方面对审计委员会加以度量.

(三)管理报酬机制

传统的管理报酬机制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的.在现代公司制下,以股票为基础的激励计划日渐普遍.给予经营者一定的股权,可以降低代理成本,促使其从公司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从原理上说,较之传统的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的报酬机制,以股票为基础的报酬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经理人员的操控,防止短期行为,但是,以股票为基础的报酬机制并不能绝对消除人为操纵问题.经理人员可能通过操纵利润来人为地拉高股票价格或使之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从而提高其自身报酬.因此,有必要检验管理当局是否具有盈余操纵以获取较高报酬的动机.

三、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国外的证据

国外学者就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作了广泛研究,其中尤以董事会质量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的研究最为丰富.依照对会计信息质量量度的不同,相关的文献大体可以分为四类:(1)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2)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舞弊;(3)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及时性以及价值相关性;(4)公司治理与审计质量④.以下依据上述分类对相关文献进行简要的回顾和述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盈余毕业论文综述怎么写,关于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之影响综述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盈余及董事会及公司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盈余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评.

(一)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盈余操纵)

公司治理机制及监控行为将影响盈余管理的使用.所谓盈余管理,Schipper(1989)指出,它是“披露管理”,是当事人对财务报告过程的干涉以满足自己的私利.[21]Healy和Wahlen (1999) 指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及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以公司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22]在市场缺乏有效性的条件下,投资者将不能识别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盈余管理对于投资者具有误导性,因而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考察会计信息质量.许多学者从研究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入手研究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⑤.

1.董事会与盈余管理

董事会是对公司会计行为进行监控的主要主体,独立董事及其组成为审计委员会,将会对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形成约束.众多学者对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Dechow, Sloan 和Sweeney(1996)对利润操纵与企业治理结构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利润操纵的企业更可能有管理层控制的董事会成员,CEO更可能同时担任董事会主席,CEO更可能是企业的缔造者,更少地有审计委员会,更少地有其他外部大股东.[23]

Klein(2002) 对1992~1993年692家美国公开交易的公司进行研究,发现:非正常应计项目(abnormal accruals)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负相关.但是,在那些审计委员会完全独立(100%是独立董事)或完全不独立的公司之间,非常项目并没有差异.此外,当董事会和/或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重由占多数改变为占少数时,非正常应计项目将会提高.因此,盈余管理与独立的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负相关.[24]

Peasnell, Pope and Young(2000)认为,外部董事在保持公开的财务报告的完整性和可信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检验了英国公司盈余管理与外部董事和审计委员会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管理当局提高非正常应计项目以避免报告损失或盈利减少的可能性与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的比重负相关.进一步的检验表明,这种关系仅存在于公司的所有权与决策控制分离度高的公司中.[25]

Xie et al. (2003) 发现:(1)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组成与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相关.董事会中独立董事越多,盈余管理的水平就越低.(2)如果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成员具有公司或财务背景(有在其他公司或投资银行任职的经历),公司当期操控性应计项目将更低.(3)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开会的频率将减少当期操控性应计项目的水平.因此,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行为以及其成员的财务背景是约束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因素.[26]

Jenkins (2002)检验了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结构与非预计或操控性应计项目之间的关系,发现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中有外部董事,非预期或操控性应计项目的绝对值将较低.[27]

此外,Ching, et al.(2006)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当期操控性应计项目正相关,进行增发(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的公司董事会规模越大,其在增发前后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12]因此,规模大的董事会将提高管理当局运用操控性应计项目的机会主义,这与Jensen(1993) 认为小规模的董事会能够比大规模的董事会更好地进行监督的观点相一致.

2.管理报酬与盈余管理

出于管理报酬契约的动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经理会通过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管理或操纵会计利润数据以谋取私利.[28]

Healy (1985)认为,CEO为了使其红利最大化,将会对盈余进行管理.在分红计划中通常都设定有可用于转入红利基金的最高限额,其一般代表超出目标盈利的一定比例,如果实际盈利低于目标盈利,经理人员就得不到红利.此外,分红计划往往还规定一个上限.如果公司的现有净利润低于目标盈利,经理人员会采用大冲凉(taking a bath)的方式,使之更低,以便将来能获取更高的报酬;如果净利润在目标盈利和上限之间,经理有采用高报盈利的会计政策使现行盈利等于上限以获取最高报酬的动力;如果公司的净利润高于上限,经理人员将会采用能减少净利润的会计政策,因为高于上限的盈利将使他们永远丧失获得这部分红利的机会,并可能导致目标盈利的节节提高而提高将来达到目标的难度.[29]Holthausen et al. (1995) 进一步研究了经理是否有为了使其分红现值最大化而操控盈利的动机.结果发现,当分红达到最大值时,经理将向下操控盈利,这与Healy(1985)的结论一致;但他们没有发现当操控前盈利低于目标时经理人员将调低盈利的证据.[30]Ger et al. (1995) 研究了操控性应计项目与分红计划的关系.与Healy(1985)不同的是,他们发现当操控性应计项目前的盈利低于边界时,管理当局将选择提高盈利的操控性应计项目(ine-increasing discretionary accrual).[31]

随着股票期权日益广泛的应用以及其在管理报酬中比重的不断提高,学者们开始注意股票期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如Yermack (1997) 发现,CEO在预定的股票期权赋予前将会进行盈余管理以降低投资者的对盈利的预期,从而提高其期权的价值.[32]Nagar et al. (2000) 发现,操控性会计信息的披露与CEO的报酬相关.[33]Aboody and Kasznik(2000) 研究了在股票期权赋予前后CEO是否会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时机进行管理.他们假设CEO在股票期权赋予前后将通过推迟披露好消息、提前披露坏消息以管理投资者的预期,从而提高其股票期权的价值⑥.在对572家公司 2,039个固定期权授予计划(fixed schedule for awarding options)进行研究后,发现,采用既定股票期权授予计划的公司在盈余宣布前有显著的负的非正常回报,而在盈余宣布日有显著的正的非正常回报.在盈余宣布前的非正常回报显著低于盈余宣布日后的非正常回报,盈余宣布日的非正常回报显著高于盈余宣布日后的非正常回报.较之在盈余宣布后接受期权的CEO,在盈余宣布前接受期权的CEO显著地更容易发布坏消息,而不大可能发布好消息.由此可见,CEO在既定股票期权授予前后有管理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时机的机会主义.[34]

3.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

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由于大股东能够从其它渠道获取信息,因而对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依赖性较弱,并且,大股东还会利用财务报告来掩盖其侵占公司利益等不当行为.因此,在股权集中条件下,会计信息质量较低.Ching et al. (2006) 对香港家族控制和非家族控制企业的盈余操纵行为的研究发现,大股东(blockholders)与当期操控性应计项目显著正相关,有大股东的公司在SEO前后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12]

4.代理人市场与盈余管理

为了保住现有职位、抵制代理权竞争,经理人员将会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DeAngelo(1988)发现,当经理人员受到失去对公司的控制的威胁时,在代理权竞争中会发生盈余管理.[35]Pourciau(1993)研究了经理人员变动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新任经理将降低变动当年的盈利并增加下一年度的盈利,以表明其业绩.[36]

5.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与盈余管理

Leuz et al. (2003) 认为,在那些对外部投资者保护程度较弱的国家,盈余管理更为普遍.他们对31个国家的盈余管理 进行比较后发现,这些国家在盈余管理⑦(包括避免亏损和盈余平滑)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在控制了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产业结构、公司特征、会计制度差异等以后,盈余管理与少数股东权利和法律执行的质量负相关.在那些权益市场发达、股权结构分散、有强有力的投资者权利保护和法律执行的国家,盈余管理较少.因此,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会影响财务报告的质量.[37]

(二)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舞弊

1.董事会与财务报告舞弊

COSO(1992)发现,舞弊公司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小于非舞弊公司,其外部董事中灰色董事的比例高于非舞弊公司,外部董事的平均任期短于非舞弊公司,外部董事的股权比例小于非舞弊公司.[38]

Gordon(1993)发现,随着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和任职年限的增长,舞弊性财务报告发生的可能性会逐渐降低.[39]

Beasley (1996)发现,非舞弊公司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的比重显著高于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但是,审计委员会并不会显著影响财务报表舞弊的可能性.他们还发现,随着外部董事在公司的所有权及外部董事的任期提高⑧,外部董事在其他公司拥有的董事身份数量的下降,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也下降.并且,董事会规模越大,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也提高,这与Jensen (1993) 的观点一致.[40]1999年3月,COSO发布了一项由Beasley等人完成的、对1987年至1997年200家涉及财务报告舞弊的美国上市公司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1)这些公司的董事会往往受内部人以及灰色董事控制,这些灰色董事持有公司较多股份,并且很少有担任其他公司董事的经历.样本公司中大约60%的董事是内部人或者灰色董事,所有这些公司中董事和高级职员共拥有公司1/3的股票,而CEO或者董事长个人拥有17%.这些公司的董事有将近40%没有担任其他公司外部董事或者灰色董事.(2)大多数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审计委员会一年只召开一次会议,有些公司(25%)根本没有审计委员会.大多数审计委员会成员(65%)没有注册会计师经历或没有担任过重要的会计或财务职位.[41]Beasley (2000) 从1987~1997年间近300家财务报告舞弊公司中随机抽取200家,对其中的25家工业技术企业、19家健康保健企业和22家金融服务企业进行研究.发现,每个行业中,舞弊样本公司的公司治理较之非舞弊公司都较差.[42]

Abbott, Parker and Peters (2002) 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以及审计委员会每年是否开四次以上会议与重编财务报表有显著的负向关系,审计委员会中缺少财务专家与财务报表重编的发生有显著正向关系,但只有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财务专家的缺少与财务报告舞弊有负向(正向)联系.[43]

2.管理报酬与财务报告舞弊

Johnson and Ryan(2003)检验了经理报酬与公司舞弊之间的关系.发现,舞弊公司的经理以权益为基础的报酬显著更高,更有财务动力去进行舞弊.在舞弊年份中,舞弊公司的经理通过行使更多的期权而获取更高的报酬.经理将通过舞弊来弥补经营业绩或股票业绩的下降.[44]

此外,Bell and Carcello(2000) 选取对77家舞弊公司和305家非舞弊公司,对46个舞弊风险因素运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后,提出一个判别财务报告舞弊的Logistic模型,该模型中包含的变量有:薄弱的内部控制环境、快速的公司增长、不充分或不一致的盈利、管理当局过分强调要实现盈利预测、管理当局对审计师撒谎或干脆回避、所有权结构、薄弱的控制环境与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的冒进态度之间的相互作用.[45]

(三)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和及时性

学者们还从信息披露的全面性(prehensiveness)、及时性,以及会计盈余的质量等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及自愿性信息披露

(1)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的全面性

Forker(1992)认为,非执行董事对董事会进行监控,将使董事会更加代表投资者利益,因此,董事会中包括非执行董事将提高公司对财务披露要求的遵循,从而提高披露的全面性和质量.他预计,关于非执行董事比重的信息的披露将对披露质量有正向影响.但结果发现内部监控机制与股票期权披露质量之间仅存在较弱的联系.对此,他解释说,原因在于一些公司没有披露非执行董事信息而导致的计量错误缺乏经验性支持.[5]

陈杰平和Bikki Jaggi(2000)发现,独立非执行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重与财务披露的全面性存在正向联系;在家族控制企业下,该联系较弱.[46]

(2)公司治理与自愿性信息披露

Ruland et al. (1990) 发现内部人持股越高,公司越不可能提供盈利预测.[47]McKinnon and Dalimunthe (1993) 、Mitchell et al. (1995)均发现了所有权越分散,分部信息披露越充分的微弱证据⑨.

El-Gazzar (1998) 认为,大的机构持股将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水平.[48]但是,Schadewitz and Blevins (1998) 对芬兰公司中期报告进行研究后发现,机构持股集中度与披露之间呈负向关系.[49&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盈余毕业论文综述怎么写,关于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之影响综述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盈余及董事会及公司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盈余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93;

Ho和Wong(2001)在对香港上市公司研究后发现:审计委员会的存在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程度显著正相关,董事会中家庭成员的比重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程度负相关.但是,他们没有发现独立董事所占比重与自愿性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首席执行官与董事长两职合一与自愿性信息披露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50]

Eng and Mak(2003) 检验了新加坡公司所有权结构、董事会组成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他们在控制了负债水平、公司规模、成长机会、行业、分析师追捧数、审计师声誉、获利性(ROA, ROE)和股价变动后,发现,管理层持股将提高自愿性披露.大股东(指持有5%以上股权)的所有权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没有关联.与前人研究不同的是,外部董事将减少自愿性信息披露.他们还发现,公司规模越大,债务水平越低,自愿披露信息越多.[51]债务水平与自愿性披露的负向关系与Jensen(1986)的自由流量假说一致,即负债可以控制自由流量从而减少了披露的需要.

(3)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Bushman 等 (2000) 检验了公司治理机制与盈余的及时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外部董事的比重与及时性之间存在正向关系.[52]

Beekes 等(2004)检验了盈余的及时性和稳健性与董事会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董事会中外部董事比重越高的公司越可能及时确认盈利方面的坏消息.但是,外部董事比重相对较高的公司在确认好消息方面并未表现出更加稳健.这表明,就及时确认坏消息而言,董事会的组成是决定英国公司报告盈余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53]

2.公司治理与盈余信息含量

Warfield等(1995)发现,管理者持股对盈余的解释力具有正向联系,对于那些管理者持股高的公司,盈余与股票回报之间的关系显著地更高;管理者的所有权将反向影响操控性应计项目调整的幅度,管理者持股比例低,操控性应计项目调整就高;但对于管制性公司,管理者的所有权的影响则不重要.[54]

Fan and Wong(2000)对东亚国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进行了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所持的股份越高,投资者越不关注这类公司的会计盈余,即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较低,因为投资者预期控股股东更可能为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或避免外部股东更进一步的监督而进行会计盈余操纵.[55]

Vafeas(2000) 对1990~1994年间307家美国公众公司研究后发现,对于规模较小的公司,盈余更具有信息含量,但没有发现董事会中包含的外部董事与盈余的信息含量相关的证据.[56]

3.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评级

Wright(1996)采用两个指标来度量财务报告质量:分析师发布的对公司披露实务的评价、SEC发布的针对公司或其审计师的处罚公告(accounting and auditing enforcement release, AAERs).他发现,审计委员会中灰色董事的比例越低,分析师对财务报告的评级越高.[57]

Felo,Krishnamurthy和Solieri(2003)检验了审计委员会构成(专家性和独立性)以及审计委员会的规模与财务报告质量(以AIMR对财务报告评价的分值为计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在控制了公司规模、董事会组成、管理当局对透明度的承诺(mitment to transparency)和机构持股权以后,审计委员会成员中具有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技能的人所占比重与财务报告质量具有正向关系,但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财务报告质量无关.对于审计委员会的规模,在单变量条件下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规模与财务报告质量具有正向联系,但在多变量分析下则不存在此种关系.他们还发现,独立董事与灰色董事与财务报告质量存在正向关系,公司规模也与财务报告质量存在正向关系.[58]

此外,LLSV(1998)发现,股权集中度与披露质量负相关,法国法系国家投资者保护弱,股权集中,会计准则质量差.[59]

(四)公司治理与审计质量

Carcello and Neal(2000)研究了财务困境公司审计委员会构成与收到持续经营问题(going-concern)意见审计报告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困境公司审计委员会中灰色董事比重越高,其审计师越不会签发持续经营问题意见审计报告.[60]

Beasley and Petroni(2001)发现,保险公司聘请专长于保险业的著名事务所的可能性随着外部董事的比重的提高而提高.[61]

安然事件发生后,许多人认为,事务所同时向客户提供非审计业务会损害其独立性.但是,Larcker and Richardson(2003)认为,如果一家公司有很完善的公司治理,提供非审计服务于管理当局的会计政策选择之间不会有实质性的关联.因此,任何由非审计服务导致的问题都应当通过那些公司治理较弱的公司来观察.他们将2000年度2,295家公司依据公司治理状况分为四组,然后检验非审计服务收费与应计项目之间的关系,发现,就所有样本而言,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提供非审计服务与应计项目之间存在关系.但是,只有一组公司(仅占总样本的20%)非审计收费与应计项目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这部分公司有较小的市值,更低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更高的内部人持股,更小的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重更低.因此,非审计服务的提供并非决定非审计服务与应计项目选择之间关系的唯一因素,公司治理的缺陷也是影响这一关系的重要因素.只有在那些事实上由管理当局控制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向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才存在潜在利益冲突问题.[62]

综上,西方学者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尽管这些研究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大都能够支持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具有影响,从而为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实证支持.

四、我国关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联性的研究

在2000年以前,我国虽有许多学者就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属于议论性,缺乏经验证据.近年来,随着实证研究在我国的逐渐推广,会计学者尤其是博士生开始注重从经验分析的角度研究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

2001年,我国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那么,独立董事制度是否会在实质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一些学者研究了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魏刚(2002)检验了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独立董事对管理层增加盈利的盈余管理活动并没有起到抑制作用,相反,还有与管理层一起增加利润的嫌疑,他还发现,独立董事比重越高,管理层进行减少盈余的盈余管理活动越少.并且没有发现独立董事的报酬与盈余管理活动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63]娄权(2004)以2000~2002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对象,检验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与未设立独立董事的公司相比,设立独立董事公司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较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与独立董事呈U形关系.[64]成华慧、孙继彬和吕星群(2004)对2000~2002年间22家公司研究后发现,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和会计选择行为的迹象反而越明显.[65]

此外,张秀梅(2004)以2000-2002年158家扭亏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了扭亏公司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的关系.发现,扭亏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第一大股东和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正相关,与独立董事和内部人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所占的比例正相关,与集团公司控股正相关.[66]

刘斌等(2005)检验了公司治理与基于政策诱增和基于巨额冲销目的的非正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国有股“一股独大”和来自控股股东的董事比例与非正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正相关.[67]

(二)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舞弊

刘立国、杜莹(2003)以1994年至 2002年 6月间因财务报告舞弊而被中国证监会处罚的2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法人股比例、执行董事比例、内部人控制度(内部董事所占比重)、监事会的规模与财务舞弊的可能性正相关,流通股比例则与之负相关.此外,如果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国资局,公司更可能发生财务舞弊.董事会规模虽然与财务报告舞弊呈正向相关,但并不显著;国家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所派的董事占董事会人数的比例对财务报告舞弊无显著影响.[68]

与该研究类似,蔡宁、梁丽珍(2003)以受到中国证监会处罚、公开批评、通报批评的公司为财务舞弊测试样本,研究上市公司董事会构成、所有权结构与财务报告舞弊的关系,结果发现外部董事比例、控股股东性质与财务报告舞弊没有显著关系,股权集中度越高的公司越容易发生财务报告舞弊,公司规模与财务报告舞弊显著负相关、董事会规模与财务舞弊显著正相关.[69]

(三)公司治理与盈余信息含量

王跃堂(2003)发现,设立独立董事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的反应明显好于未设立独立董事的匹配公司,但是,设立独立董事的公司在设立前后盈余信息的反应虽有所提高但不显著.[70]

(四)公司治理与自愿性信息披露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公司治理与自愿性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如李豫湘等(2004)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关系,结果发现自愿信息披露指数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U 型关系,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董事长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无显著相关性.[71]杜淑洁(2005)也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程度正相关.[72]

(五)公司治理与审计意见

薛祖云和黄彤(2004)选取2001 、2002 年度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作为测试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制度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经验分析,发现我国的董、监事会制度在监督公司财务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其中,董、监事会会议频率,持股董、监事的数量和比例,独立董事数量,监事会规模等与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呈显著相关;而董事会规模因素、灰色监事、名誉监事等未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产生影响.[73] ⑩

综上,目前我国关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之间的研究结论很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有:(1)研究设计、样本选择与计量上的原因,如没有控制其它因素;(2)一些研究没有发现独立董事制度等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并不表明公司治理制度对会计信息没有作用,只能表明目前这些治理制度尚未发挥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就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影响的相关研究作了回顾与分析,由此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一)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公司治理是整个公司信息系统的重要环境,因而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深远的影响.有效的公司治理有助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改进,从而影响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从国外相关研究来看,多数均支持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具有影响.尽管这些结论在我国是否适用还有待检验,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完善公司治理对于治理虚假会计信息的意义.因此,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公司治理:

1.建立独立、专业而勤勉的董事会以及审计委员会.(1)独立董事制度对于防范虚假财务报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独立董事只有真正独立于公司管理层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内部人形成有效的制约,因此,不仅要提高对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重的要求,而且应当提高对独立董事独立性的要求,减少灰色董事,规定关联企业的人员及与公司有其他重要关系的人员不得担任公司的独立董事.(2)独立董事的背景对于其职责的行使也具有影响,因此,应要求独立董事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法律知识.(3)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对于防范虚假财务报告具有积极作用,尽管中国证监会2005年发布的《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要设立以独立董事为主的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但目前监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的要求不够,更何况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本身就存在一些制度缺陷,从而阻碍了审计委员会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作用的发挥.

2.完善股权结构.在对大股东行为缺乏有效约束的情况下,股权过于集中,对会计信息质量具有不利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很大程度上与控股股东有关.因此,应当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不断优化股权结构,以约束大股东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不当影响,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

3.完善经理报酬制度.管理者持股一定程度上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盈余毕业论文综述怎么写,关于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之影响综述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盈余及董事会及公司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盈余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会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但如果监管不力,管理者也会为了获取资本收益而操控利润.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股票期权制度.在此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管理层通过人为操控会计数据来获得不当激励.例如,可以规定一些非财务性指标作为行权的前提;采用递延奖金等多种报酬方式以避免采用单一报酬方;建立不当获利吐出机制,规定高管人员如有欺诈行为需向公司归还所有期权利益;等等.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的关系是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正处于公司治理和会计准则改革的关键时期,有大量的公司治理和会计监管问题需要研究,且我国的公司治理及相关的法律制度、企业会计行为与英美有较大差异,这为研究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题材.然而,总的看来,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当缺乏.并且,从我国既有的研究来看,在理论基础、研究设计、计量模型等方面尚存在许多不足.具体体现在:

1.缺乏理论基础,国外学者一般从Jensen and Meckling(1976)、Fama(1980)、Fama and Jensen(1983)、Williamson(1985)、Jensen(1993)等理论入手分析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的关系.但是,公司治理与所处国家的政治、法律、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我国的公司治理与西方发达经济条件下的公司治理有很大差别,西方的一些经济理论(如代理理论)可能并不完全适合我国.

2.没有考虑我国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的特点,直接套用国外的模型进行检验.此外,一些研究过于简单,有时仅通过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即武断地得出结论,而没有有效控制其它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导致结论缺乏可信性.

3.研究思路单一,往往停留在研究独立董事比重、股权结构等因素对财务报告舞弊或盈余管理的影响,对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来源、管理层报酬以及董事会行为等因素考虑较少,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其他量度(如盈余反应系数、及时性、稳健性)考虑也较少.

4.现有研究大都着眼于关联性,而未涉及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检验,因而使其结论的有用性有所降低.

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应加强如下几方面的研究:(1)我国公司治理机制与会计信息关系的理论分析;(2)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质量、审计质量的影响;(3)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深层次研究(考虑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行为等因素);(4)股权分置改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5)股权激励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6)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因果关系检验;(7)国际研究(不同国家公司治理模式对会计准则及实务的影响);等等.

[注 释]

①关于董事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李明辉曾以《董事会制度与会计信息质量关联性研究述评》为题发表在《经济管理(新管理)》2005年第6期69-77页.考虑到董事会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部分,因此本文也包括了相关内容,但本文所涉及的公司治理机制不仅限于董事会,并且在董事会部分也作了较大修改.②积极投资者是指持有公司较大股份(或债权),并且积极参与公司战略决策的个人和机构.

③独立董事与外部董事的差异在于灰色董事(关联董事).

④尽管审计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作为对财务报表的鉴证制度,独立审计及其审计质量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

⑤盈余管理的检验模型,主要有希利模型(The Healy Model),琼斯模型(The Jones Model)及其修正模型,行业模型(industrymodel)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Jones Model以及其修正模型.

⑥在固定期权授予计划下,期权的行权价一般等于授予日的股价.期权的价值等于行权时的股价减去既定的行权价.因此,如果降低授予日的股价从而降低期权的行权价,将提高期权的内涵价值.

⑦他们引入四个国家水平上的盈余管理量度指标:(1)运用应计项目对经营收益进行的平滑(Smoothing reported operating earnings using accruals),等于该国公司水平的经营性收益的标准差(firm-level standard deviation)除以公司水平的经营活动的标准差的均值.(2)平滑与会计应计项目和经营活动流量之间的相关性(Smoothing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ccounting accruals and operating cash flows).(3)应计项目的规模(magnitude of accruals),等于该国公司应计项目绝对值的均值,并以公司经营活动流量的绝对值进行均减(scale).(4)报告的微利与报告的微亏的比率.将这些国家对每个指标都进行排列,得分高就表明盈余管理的水平高,最后计算四个指标的平均值.

⑧独立董事任期的长短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随着任期的提高,外部独立董事容易被同化,即更可能与管理者发生合谋.另一方面,随着任期的提高,独立董事对公司情况更为了解,其监督也可能更为有效.

⑨引自:Eng, L.L., and Y.T. Mak. 2003.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2:325-345

⑩该研究仅使用了简单的T检验,而没有控制其它有关因素,且在我国仅以非标意见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指示变量

也值得考虑.

[参考文献]

[1]Shleifer, A., and R.W. Vishny,1997.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e 52: 737-783.

[2]Whittington, G. 1993.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Reporting.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23

(91A): 311-319.

[3]Jensen, M. C. and W. H. Meckling,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 (4): 305-360.

[4]Sloan, R. G., 2001.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a Discuss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2:335-347.

[5]Forker, J. J., 1992.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isclosure Quality.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22 (86): 111-124.

[6]Sunder, S., 1997. Theory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 South-

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7]Jensen, M. C., 1993.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 Exit, 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The Journal of Finance 48:

831-880.

[8]Shleifer, A., and R. W. Vishny, 1986. 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 461-488.

[9]Pushner, G. M., 1995. Equity Ownership Structure, Leverage, and

Productivit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Japan.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3:241-255.

[10]La Porta, R., F. Lopez-De-Silanes, A. Shleifer, and R. Vishny,

1999.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 Journal of Finance

54(2): 471-517.

[11]Williamson, O. E., 1996. Mechanis of Govern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2]Ching, K. M. L., M. Firth, and O. M. Rui, 2006. Earnings

Managem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Market Performance of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 Economics 2(1): 73-98.

[13]Fama, E. F., 1980. Agency Problems and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8 (2): 288-307.

[14]Fama, E. F., and M. C. Jensen. 1983.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 (2): 301-325.

[15]Williamson, O. E., 1984.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Yale Law

Journal 93:1197-1230.

[16]Hermalin, B., and M. Weisbach, 1998.Endogenously Chosen

Boards of Directors and their Monitoring of the CEO,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8: 96-118.

[17]Yermack, D., 1996. Higher Market Valuation of Companies with a

Small Board of Director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0: 185-211.

[18]Eisenberg, T. S., S. Sundgren, and M. Wells, 1998. Larger Board

Size and Decreasing Firm Value in Small Firm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8: 35-54.

[19]Chaganti, R. S., and S. S. Mahajan, 1985. Corporate Board Size,

Composition, and Corporate Failures in Retailing Industry.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2:400-417.

[20]Vafeas, N., 1999. Board Meeting Frequency and Fir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3: 113-142.

[21]Schipper, K., 1989.Commentary: Earnings Management.

Accounting Horizons 3 (4):91-102.

[22]Healy, P. M., and J. M. Wahlen, 1999.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

Accounting Horizons 13 (4):365-383.

[23]Dechow, P. M., R. G. Sloan, and A. P. Sweeney. 1996.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s: 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Spring): 1-36.

[24]Klein, A., 2002. Audit Committee, Board of Director Characteristic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3: 375-400.

[25]Peasnell, K.V., P.F. Pope and S. Young, 2000. Board Monitoring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Do Outside Directors Influence Abnormal

Accruals Working Paper.省略/abstract等于249557.

[26]Xie, Biao, Wallace N. Didson III, and Peter J Dadalt, 2003.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Roles of the

Board and the Audit Committee.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9

(3): 295-316.

[27]Jenkins, N.T., 2002. Auditor Independence, Audit Committee

Effectiveness a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盈余毕业论文综述怎么写,关于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之影响综述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盈余及董事会及公司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盈余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nd Earnings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Washington University.

[28]Watts, R. and J. Zimmerman, 1986. Positive Theory of

Accounting. Prentice-Hall, Inc.

[29]Healy, P., 1985. 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7:261-279.

[30]Holthausen, R. W., D. F. Larcker, and R. G.Sloan, 1995. Annual

Bonus Scheme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29-74.

[31]Ger, J. J., K. M. Ger, and J. R. Austin, 1995. Additional

Evidence on Bonus Plans and Ine Management.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 3-28.

[32]Yermack, D., 1997. Good Timing: CEO Stock Option Awards and

Company New Announcements. Journal of Finance 52: 449-476.

[33]Nagar, V., D. Nanda, and P. D. Wysocki, 2000. Compensation

Policy and Discretionary Disclosure. Working Paper,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Michigan.省略/abstract等于224143

[34]Aboody, D., and R. Kasznik, 2000. CEO Stock Option Awards

and the Timing of Corporate Voluntary Disclosur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9:73-100.

[35]DeAngelo, L. E., 1988. Managerial Competi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Use of Accounting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Proxy Contes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0: 3-36.

[36]Pourciau, S., 1993.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Nonroutine

Executive Chang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6: 317-336.

[37]Leuz, C., D. Nanda, and P. D. Wysocki, 2003.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nvestor Protection: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9(3): 505-527.

[38]COSO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1992. 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

[39]Cobb, L.G., 1993.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ffect of Selected

Audit Committee Characteristics on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

[40]Beasley, M. S., 1996.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ard of 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 The Accounting Review 71(4): 443-465.

[41]COSO. 1999.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1987-1997 : An

Analysis of U.S. Public Companies.

[42]Beasley, M. S., J.V. Carcello, and D. R. Hermanson and Paul D.

Lapides, 2000.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Consideration of

Industry Trait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 Accounting

Horizons14(4):441-454.

[43]Abbott, L. J., S. Parker, and G. F. Peters, 2002. Audit Committee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ncial Misstatement: A Study of the Efficacy

of Certain Blue Ribbon Committee Remendations. Working

Paper.省略/abstract等于319125 .

[44]Johnson, S. A., H. E. Ryan, and Y. S. Tian, 2003.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Corporate Fraud. Working Paper.省略/abstract等于395960 .

[45]Bell, T. B., and J. V. Carcello, 2000. A Decision Aid for

Assessing the Likelihood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Auditing, Spring, 19(1):169-184.

[46]Chen, Charles J.P. and Bikki Jaggi, 2000. Association between

Independent Non-executive Directors, Family Control and Financial

Disclosure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19:285-310.

[47]Ruland, W., S. Tung, and N. E. Gee, 1990.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isclosure of Managers Forecasts. The Accounting

Review65 (3):710-721.

[48]El-Gazzar, S.M., 1998. Predisclosure Information and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A Cross-sectional Examination of Market Revaluations

during Earnings Announcement Periods. The Accounting Review73

(1): 119-129.

[49]Schadewitz, H.J., and D. R. Blevins, 1998. Major Determinants of

Interim Disclosures in an Emerging Market. American Business

Review16 (1): 41-55.

[50]Ho, Simon S. S.M., and Ho, Kar K. Shun S. Wong, 2001.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s and

the Extent of Voluntary Disclosur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 & Taxation 10:139-156.

[51]Eng, L.L., and Y.T. Mak, 2003.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2:

325-345.

[52]Bushman, R., Q. Chen, E. Engel, and A. Smith, 2000. The

Sensitivit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s to the Timeliness of

Accounting Earnings.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53]Beekes, W., P. Pope, and S. Young, 2004.The Link Between

Earnings Timeliness, Earnings Conservati and Board Composition :

Evidence from the UK. Corporate Governance 12(1):47-59.

[54]Warfield, T. D., J. J. Wild and K. L. Wild, 1995. Managerial

Ownership, Accounting Choices and Informativeness of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61-91.

[55]Fan, P. H., and T. J. Wong, 2000.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 Accounting Earnings in East Asia.

Working Paper.省略/abstract等于243226.

[56]Vafeas, N., 2000. Board Structure 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19:139-160.

[57]Wright, D. W., 1996. Evidence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Character and the Quality of Financial Reporting.

Working Paper.省略/abstract等于10138.

[58]Felo, A. J., S. Krishnamurthy, and S. A. Solieri, 2003.Audit

Committe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erceived Quality of Financial

Reporting: An Empirical Analysis.省略/abstract等于401240.

[59]La Porta, R., F. Lopez-de-Silanes, A. Shleifer, and R.W. Vishny,

1998.Law and Fina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6 (6):

1113-1155.

[60]Carcello, J. V. and T. L. Neal, 2000. Audit Committee Composition

and Auditor Reporting. Accounting Review 75(4):453-467.

[61]Beasley, M. S., and K. R. Petroni, 2001. Board Independence and

Audit-Firm Type. Auditing. 20(1):97-114.

[62]Larcker, D. F. & S. A. Richardson, April 2003.Corporate

Governance, Fees for Non-audit Services and Accrual Choices.

Working Paper.省略/abstract等于394441.

[63]魏刚.独立董事、公司经营业绩与盈余管理[D].上海财经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打印稿,2002.

[64]娄 权.2004.独立董事是否提高会计盈余的稳健性?[J].财会

通讯(学术版),2004,(9):3-8.

[65]成华慧,孙继彬,吕星群.公司治理结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

经验证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7):34-36.

[66]张秀梅.扭亏公司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

会通讯(学术版),2004,(12):74-77.

[67]刘 斌,李珍珍,朱 丹.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公司治理――

来自深沪两市1998~2002的经验证据研究[J].财经科学,

2005,(1):103-109.

[68]刘立国,杜 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

会计研究, 2003,(2):28-36.

[69]蔡 宁,梁丽珍.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舞弊关系的经验分析

[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6):80-84.

[70]王跃堂.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基于自愿设立独立董事行为

的初步评价[J].经济科学,2003.(2):87-97.

[71]李豫湘,付秀明,彭 聪,李黎明.中国公司治理与自愿信息披

露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12):142-145.

[72]杜淑洁.独立董事比例与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程度关系的实证分

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58-59.

[73]薛祖云,黄 彤.董事会、监事会制度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

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

(4):84-89.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Liu Xiaoxia1,Li Minghui2

(1.Department of Accounting, He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China;2.Center for Auditing Studies of China,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Corporate governance makes up the environment of accounting system and would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hat is, effec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 will impr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盈余毕业论文综述怎么写,关于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之影响综述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盈余及董事会及公司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盈余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ove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uch has been supported by plenty of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West. In China, however, relevant studies are not enough and the results are mixed.

Key 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literature review

(责任编辑:张积慧)

相关论文

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本论文为关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大专会计学论文,关于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可用于会计信息质量论文写作。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

该文为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相关会计学年论文怎么写,可作为管理会计专业会计信息质。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本论文为会计信息方面有关基础会计学论文,关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可用于会计信息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

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信息系统类会计学论文大纲,关于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信息系统及会计信息及。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关系

为您写会计信息质量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类本科论文范文,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关系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包括关于会计信息质。

新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关于会计制度及会计信息及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会计制度方面会计学年论文选题,关于新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