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型艺术的文化意涵与文化创造

时间:2024-02-19 点赞:48254 浏览:9615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是一篇文化类毕业论文致谢,关于偶型艺术的文化意涵与文化创造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化及艺术及偶人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偶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广泛存在,并伴随人类文明而发展.“偶”与“偶像”、“偶”与“俑”具有不同的文化隐喻和文化内含,并显现出由神的象征转变为人的表现、蛊惑之用转变为娱乐之具、民俗概念转变为品牌范畴等偶型艺术文化意涵的嬗变.正确认知偶型艺术的文化存在,进而有助于解放思想,摆脱对偶型艺术的固态化认知,才能实现科技介入于产业化发展、文化扩充于市场化运营、创意呈现于个性化拓展等基于偶型艺术的文化创造.

关 键 词 :偶;偶型艺术;偶型文化意涵;文化创造;创意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4)04-0166-06

收稿日期:2012-06-23

作者简介:孙浩章,男,陕西西安市人,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吉晓民,男,陕西乾县人,工学博士,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偶型艺术是一种以拟人型为主的艺术形象制品的总称,历史上也被称为“人偶”或“偶人”.现代偶型艺术制品在以人为表现对象的同时,增加了动物形象的表现并扩展了应用空间,如玩偶、偶饰品、偶动画等都包括人和动物的形象.因此,广义上的偶型艺术则包括拟人化事物形象的作品或产品,如吉祥物、立体广告等.在中外文明历史与文化创造活动中偶型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偶型的创意及其艺术形象制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并被世界各国所重视,这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是,偶型是历史长期积淀和文化不断创造的产物,对于“偶”的原始动机、演化进程、文化解读等在不同国家和区域不尽相同.诸如关于偶究竟是“巫”的蛊惑之具、“葬”的冥器之俑、“善”的吉祥之物等都存在着相左的观点.这些关于偶型艺术发生、演化与发展的不同观点和文化理念等,都影响着偶型艺术品的价值取向、创意设计及其发展空间.事实上,国外偶型艺术品的发展是以偶型表现对象的丰富、应用功能的转变、品牌观念的浸润和产业化目标引领等为基础的,尤其是日本及欧洲等国家人们对“偶”的心理认同度高而促进了偶型艺术品的价值拓展.对偶型艺术的文化解读将直接影响着偶型艺术的价值创造与发展.因此,客观解读偶型艺术、明确偶型文化认知,了解并适应偶型艺术文化价值的转变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偶”和“偶像”与“偶”和“俑”

偶型以其具体的视觉形态作为神祗替身或人的象征,因其历史悠久、文化意义深刻而被多视角认知与解读.这种解读包括艺术、民俗、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分析与考察,故而成为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复杂话题,同时也成为影响偶型艺术品发展的突出问题.

1.“偶”与“偶像”的文化隐喻

偶型艺术品繁荣发展的现象说明,注重对于“偶”的寓意发掘并利用是偶型艺术品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看,偶型作为人(巫、神、动物)的象征之物,所表示的你、我、他(它)等对象可能是明确的,但其好坏、善恶、爱恨的文化隐喻却是深奥或不确定的.作为玩具的人形偶型和动物偶型风靡世界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就是充分利用了人或动物的善良、友爱、和善和美好的人文精神隐喻,它们试图为心灵孤单或精神寂寞的人们,尤其是儿童提供伴侣、排解忧郁.正如VOLKS公司为人偶型作出的文化解读和市场诉求:“人偶虽是无心的孩子,但却是灵魂的载体;让人偶隐藏着的真实的自己,伴随你一起成长;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被主人所爱,拥有独一无二的灵魂”.这种全新文化观念引领下的偶型艺术品受到青睐,逐渐成为流行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形成了收藏之风.

显然,现实中的玩具偶型所体现出的友善与爱的概念是对偶型即是巫术邪恶报复认知的否定.具体来讲,玩具偶型所承载的是对人的关心与陪伴,是爱与爱护的指代,不涉及类似巫术中阴暗、背叛、邪恶的成分,因而人们对玩具偶型的认知就习惯性地归类于光明向善、可以信赖、积极健康的文化指向.当这种文化指向趋于一致时,偶型就自然成为爱与关怀的象征.而当绝大多数人对偶型的认知或者直观感受是善良与积极时,偶型被巫术借用于报复的形象特征就自然被忽视和淡化.因此,从某种层面上讲,现实中的偶型所体现出的爱、友善与责任的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颠覆了偶型的巫术报复认知,而且这种更加积极健康的认知在当下崇尚关爱的社会意识形态下更易于被放大,甚至成为被崇拜的对象.此时,偶型作为一种文化形象进而成为某种意识形态的符号化象征或指代,用于表现“我所支持”、“我所向往追求”等意义.这种思维现象的普遍存在被广泛认同且共通表述,固定地以一语代之,称为“偶像”.对于大众来说,偶像是对个体或集体所崇拜、尊敬、喜爱的伟人、英雄或美好人物的代词.如《辞源》引用《太平御览》卷396《偶像》“削木象黄帝”,就是偶型与偶像文化的集中体现.

已知考古报告断定的人类最原始的雕塑作品,如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奥瑞纳文化阶段的女性裸体雕塑,在奥地利的威冷道夫、意大利的巴尔兹和罗西、捷克的维斯托尼斯以及西班牙、法兰西、俄罗斯,甚至北美阿拉斯加的普努克岛发现的各种类似裸妇雕塑,还包括我国辽宁省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属于5000年前的人像陶塑残片中形体清晰可辨的孕妇裸像等,都是鲜活生动地象征着生命繁衍的偶像.从其表现丰盈乳胸和肥硕臀腹等女性特征的夸张的造型手法可见,她们是原始人对女性形体及生育现象最直观与生动的刻画,是一种遍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生殖崇拜的表现.因此,作为偶像替身的偶型艺术品,无论从社会学、文化学还是民俗学等方面来认识,其鲜明的伴侣隐喻、情感寄托、崇拜意识等文化意义都需要人们予以表现与张扬.

2.“偶”同“俑”的文化内含

对于偶型文化的不同解读,可能是我国偶型艺术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偶型在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最大区别就是把“偶”与“俑”相等同而成了丧葬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历史上对“偶”的解释在文献典籍中屡见不鲜,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注“《礼记檀弓下》之‘谓为俑者不仁”’有:“俑,偶人也”.由此而始,世代承袭,偶型就被解读为“古代坟墓中陪葬用的俑人”.虽然墓葬考古中发现的诸多泥人、陶人、木人等作为陪葬的冥器――“俑”――与偶型艺术品的材料选择、制作工艺相似而被相互解释,但是“偶”同“俑”的内涵还是不同的. 其一,从语源上看,“偶”与“俑”存在着显著的区别.(1)“偶”(Doll),古同“禺”而象形为猴,亦指传说中的神与偶像.现代释义为,是对人形(或拟人事物)外观的玩具偶型的统称,指具有商业价值的卡通艺术形象制品.(2)“俑”(Tomb figure),指古代用来陪葬的陶瓷、泥土、木质材料等做成的拟人形像,是殡葬文化与祭奠仪式的产物.

其二,从语义上看,“偶”与“俑”存在着“吉”与“不吉”的巨大文化差异.(1)偶有“吉祥”内涵,属于褒义词.如《说文》中有“偶,相人也”之说;《史记殷本纪》也记载帝武乙“为偶人,谓之天神”.显而易见,“偶”具有指数成双、喻人婚配、象征完美等吉祥文化内涵,语言中常有如“妙选良偶”、“心中偶像”等词;在闽南和台湾地区的口语中,“偶”就是“我”的意思.(2)“俑”的惟一解读就是“古时陪葬用的偶人”.即是说,只有人土作为陪葬的拟人形才能称作“俑”.如“始作俑者”一词比喻首先做坏事的人,说明了“俑”的文化指向具有贬义性.


其三,既然只有作为陪葬的人形才可以称之为“俑”,那么许多人形偶型作为生活饰品而没有被葬于墓穴,就只能称为“偶”.如作为神像膜拜的佛祖、观音等,演绎戏剧故事和人物的木偶,装饰空间环境的石偶、用于食品装饰的面偶与糖人等,绝不会被称作“俑”.事实上,在人们的语言环境中“偶”与“俑”两字的区别也是泾渭分明的.如果有人把“兵马俑”、“武士俑”、“说唱俑”等改说为“偶”,将难以获得人们的认同.显然,“偶”被混淆于“俑”所产生的某种心理不安、不祥兆头,与人们对丧葬的忌讳、恐惧感等,是长期以来影响偶型艺术健康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偶型艺术文化意涵的嬗变

1.神的象征转变为人的表现

偶型的原始动机之一是作为神的象征.瑰丽伟岸的佛道造像艺术在我国拥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封建社会对佛道文化的崇尚极大地促进了偶型艺术与技术的发展,甚至出现了技艺高超、专门从事佛道造像的嫡传世家和师宗流派.各类道台法场中供奉着技艺水平与艺术价值极高的被认为是神的化身的偶型艺术品,为世人顶礼膜拜、供奉传承.对于神的敬仰和崇拜思想似乎控制了人的思维,限制了审美创造力之于偶型艺术的延展.高深的技艺似乎仅限于神、佛或似于神佛化的偶像崇拜.先人们在偶型艺术方面所积累的伟大成就被高置于庙堂之上,精粹艺术与市井生活的疏离决定了偶型艺术市场与对象的有限性,也制约了偶型艺术进一步发展繁荣的可能,曾经灿烂的偶型艺术的命运取决于佛道文化的兴衰.

日本早期的偶型(即偶人)主要作为神的替身而用于祭祀和占卜,制作工艺简单.而到17世纪以后,随着制作技术逐渐成熟,日本偶人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化内涵和民俗化特征,偶型由此成为与人密切相伴的生活艺术品,形成了三大种类:保留着原始偶人的文化功能而用于祭祀和算命活动的占卜偶人;脱离了祭祀活动而可以为儿童把玩的玩具偶人;造型优美、选材考究、做工精细而具有审美趣味的鉴赏偶人.他们有的以城市命名(如御所偶人、大阪偶人、奈良偶人和京都偶人等),有的以人名或节日命名(如市松偶人、武士偶人、博多偶人、艺伎偶人、女孩节偶人、男孩节偶人等).偶型艺术在日本受到人们的喜爱而成为文化产业的现实表明:由神的象征转变为承载历史人物故事的艺术品,尤其对普通人物的象征与表现是偶型艺术品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衍生、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偶型艺术并不只是作为自我表现的载体或收藏爱好者的藏品,其文化价值与功能方面的延展还包括偶型动漫的衍生产品、食品与商品出售时附赠的礼品、儿童和青少年的玩具、科教工具和时尚产品等.偶型艺术品融入了时尚生活,表现着人的情感、意趣和期盼、祝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通俗共享的文化价值取向.

2.蛊惑之用转变为娱乐之具

最具蛊惑性的偶型艺术品当以“”为典型代表.在古老&#

本论文是一篇文化类毕业论文致谢,关于偶型艺术的文化意涵与文化创造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化及艺术及偶人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30340;非洲,巫毒原本是关于神灵洛阿(Loa)的传说.当巫毒发展成为一种包罗万象的迷信、繁冗复杂的巫术仪式之后,就随之诞生了集善恶于一身的蛊惑偶型――巫毒人形.这种巫毒人偶型既用于招揽恶灵、诅咒恐吓、仇恨报复等迷信性质的巫术活动,又用于企盼爱情、渴望幸运、追求成功、保护健康和祛邪避灾等宗教式的祈祷过程.随着巫毒这种非洲原始信仰传播至美国等西方国家,它在市场与商机影响下文化价值发生了转变,神秘的蛊惑被赋予了娱乐精神,巫毒人偶型逐渐由巫术师手中的蛊惑道具演化为大众化游戏性质的玩具偶型,被呢称为“”.同时,偶型艺术的文化价值也在这种玩具偶型中得到了衍生.例如,黑色用来诅咒,白色表示和平及解除符咒,红色代表战胜敌人,粉红色象征爱情,绿色祈求财富,蓝色代表避邪和成功,黄色昭示让敌人走开,紫色免灾,等等.这些“”通常还要与相应的咒语、物件等结合使用,才能够承载更多的主观愿望并增强使用者的意志力.“”简洁的造型、丰富的色彩表现、深刻的亲和力等为人们所接受喜爱,而颇具仪式感的“整蛊游戏”则演化成了一种特定的审美活动.这种文化蕴涵转变下的偶型艺术,使古老的蛊惑之物逐渐成为公众活动的载体,并不断增强着游戏娱乐性质,更具有了广泛的文化基础.

因此,偶型不仅是巫术师手中的施法道具,也可以是任何人都能拥有的玩具.不仅小规格的偶型艺术品作为玩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大规格偶型也在世界各地的集体祭祀、礼仪等活动中承袭与延续,如意大利每年一度的维亚雷吉欧(Viareggio)嘉年华活动的盛大游行,就是对“巨型人偶型”创意设计与制作水平的展示、竞赛与评奖活动;而西班牙法雅节(Las Fallas)焚烧的法雅人偶型的活动,则显然是由原始蛊惑、驱除恶灵仪式演变而成的一种现代游戏活动.

3.民俗概念转变为品牌范畴

如上所述,区别于俑的我国传统偶型艺术是以人作为表现的主体内容,并用各种材料制作成型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样式,诸如泥人、石人、木人、布人、面人、糖人等都是偶型的具体形态.这些偶型的应用指向多种多样,有的被用于生活环境装饰(室内外空间砖、木、石雕刻的人与动物形象),有的被用于生活用品装饰(儿童衣、帽、鞋装饰的布堆、布艺等人与动物形象),有的被作为食品装饰(面人、糖人及相关的动物形象),有的则成为演绎故事情节的表演形象(木偶戏、手偶戏、影戏等).这些传统偶型艺术均张扬着强烈的吉祥文化精神,体现着最朴素的生活意义和最原真的文化价值.然而,“民间手工”的价值界定,“民俗概念”的文化解读,加之其“刀耕火种”的加工手段与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以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限定了这些丰盈多彩的偶型艺术资源的利用与发展,使绝大多数的利用仍仅限于民俗范畴. 反观发达的欧美市场,偶型艺术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文化意义,并从“神像”还原于“人貌”的游戏娱乐性,这既是玩偶产品出现与应用的坚实基础,也是偶型艺术由民俗之物转换为市场品牌和产品形象的重要契机.20世纪中期在美国诞生的芭比娃娃,是偶型艺术品成为市场品牌而走进千家万户的典型.现已五十多“岁”的芭比娃娃依然畅销世界一百五十多个国家,销量总值超过十多亿美元,远远超越了玩具的定义而成为一个不朽的文化符号.

走出民俗概念的偶型艺术品步人快速与良性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动物偶型的精细手工制作与工业化生产的结合、小巧玩具与巨大偶型并存,既强化了偶型艺术的表现力,又拓宽了偶型艺术品的应用领域.不仅个性化的偶型玩具产品市场巨大,而且服务于品牌形象的偶型、POP情景偶型、立体广告偶型等形式的偶型艺术也得到长足发展,如迪斯尼系列的米老鼠创造了神奇的品牌形象,世博会的吉祥物向人们展现着全新的艺术概念,欧洲杯的“巨型球员”,麦当劳的“麦当劳叔叔”,米其林的“轮胎人”及诸多的品牌代言偶型等,都是对偶型艺术独立品格的认同与升华.

三、偶型艺术的文化创造

1.科技介入于产业化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偶型早期都是以泥、纸、蜡、布、稻草等材料为主的简单手工艺制品.从17世纪开始,有许多人不断地研究“自动偶人”的设计与制作问题.1934年,波兰的超现实艺术家汉斯贝勒门(Hans Baylor man,1902-)尝试制作以球体装置为关节的人形偶型获得成功,以此为基础诞生于德国的球体关节人形偶型BJD(Ball-jointed doll),实现了手工艺偶型向工业制造的技术转变.日本较早地从欧洲学习并掌握了球形关节偶型的制作原理,从1998年起进一步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和价格较低廉的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材料,改变了人形偶型手工艺制作价格高昂问题.VOLKS公司的sD(SuperDollfie)球体关节偶型被广泛应用.韩国紧随其后,自2003年以来也出现了许多制作球体关节偶型的厂家.美国玩具制造商TY公司运用SD技术将现任总统奥巴马夫妇做成了自动偶型.球体关节偶型还频繁地出现于许多影视作品当中,为传统的偶型动画艺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如日本动画影片《攻壳机动队》、韩国恐怖片《人形师》等都是以球体关节偶型作为演绎故事的主角.

在商品市场化的今天,BJD或是SD球体关节偶型的吸引力绝不仅仅是令人着迷的外表和活动自如的身体,而是偶型作为被人创造出来的“另一个自我”的客观存在,作为心理寄托和情感载体的原始功能在球体关节与弹性树脂材料的包裹下获得了延伸.很多收藏者称自己的偶型为“孩子”,给偶型做服装、道具和布景,拍摄照片在网上交流,或在聚会上展出,并希望这些偶型如另一个隐藏着的真实的自己相伴成长.由此可见,偶型在科技介入于产业化发展的当下,在人们的心理和意识中已不再是简单的闲暇娱乐工具,而是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情感交流的载体.

偶型艺术品不断精致化并形成固定玩家市场,发展出特定的文化理念,是材料革命、技术进步与产业化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从、芭比娃娃到茜莉亚宝宝,从凯蒂猫、布里克小熊到大嘴猴或是球体关节偶型,都是庞大的创意团队不断进行完善偶型形象、改进偶型着装、丰富偶型道具的共同作业,是一个上下游产品共济互赢的巨大文化产业链.

2.文化扩充于市场化运营

偶型艺术品迅速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化产业,是文化创意与市场化运营的成果,也是偶型文化解读在抛弃概念消极内涵、增强积极内容基础上文化创造的成功.拥有着芭比娃娃的美泰公司不断拓展芭比娃娃的经营理念与文化价值,力图将小女孩的成长梦想转化为成熟女性奢侈消费的现实.副总裁理查德迪克森声称:“要把芭比打造成跨越各个年龄层生活方式的品牌,永远不会让消费者觉得她无聊或是没有创意”;“芭比娃娃是一种生活方式.妈妈可以带着女儿一起来这里修指甲,小姑娘们能在这里学会照料自己.”偶型营销者们秉承这样的理念成就了芭比先于其他品牌的经营神话.在市场化运营环境下,他们不断扩充偶型外延,丰富偶型文化,利用品牌优势创造客户需求,实现多层次的产品开发,注重设计紧跟时代步伐,使原本简单的芭比偶型同时占据儿童玩具与收藏市场,既拥有着丰富的各种产品延伸,又时刻满足着时代审美需求,总能令人耳目一新.在已建成的芭比中心,消费者可以和众多芭比们合影留念,设计心中的芭比服饰,参加芭比时装秀,选购最新款式的芭比服饰与品牌文具,更能在芭比主题餐厅一边品味芭比风格的黑白马赛克地板、粉嫩沙发卡座,一边享受芭比气质的冰品、饮料.在这样一个以偶型为核心的主题体验区内,消费者步人其中,如同跳人童年洋娃娃的记忆,真实感受着时尚新潮带来的“芭比快乐”.

作为时尚代表的芭比偶型,以互动、参与、体验为主题,以扩展目标人群与消费市场为动机,不断深化偶型的延展,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利用潜移默化的文化扩充实现了生机无限的市场化运营.

3.创意呈现于个性化拓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带来了偶型艺术个性化发展契机.在偶型艺术的创作中,设计者的自我主张在精神层面的需求,被集中地表现为差异化的形象展示.许多新奇独特的偶型形象逐渐为人们所追求和认知,有学者称之为创意类偶型.创意类偶型一般通过在设计中融入独特的艺术形象、文化内核和有趣的背景故事来提升偶型的创意附加值,突出偶型设计中的另类想法和艺术文化,展现自由、开放的精神.这类拥有着良好前景和广阔市场的创意偶型在业界也被称为“设计师玩偶”(Designer Toys),这是从搪胶玩偶发展过来的.受流行文化的影响,设计师玩偶远离了传统以幼稚、功能为主导的方向,转而向增值与潮流方向靠拢,目标客户锁定追求个性的新潮人士.以“大头小孩”作品著称的日本现代艺术家奈良美智在2008年推出了深受喜爱的“梦游娃娃”,其市场一路飙升成为创意收藏界内的经典.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意类偶型品牌TOY2R,是香港设计师蔡汉成(Raymond Choy)由自己的爱好及成长经历开发而来的,其QEE系列偶型以个性化的成人形象挺进偶型艺术市场,并吸引了索尼、星巴克、阿迪达斯等知名品牌的跨界合作.上海田子坊的“喜豆豆”和“福豆豆”瓷娃寓意“喜到福到”,形象区别于欧美、日本的人偶,被“传说”为中国5000年东方文明最美好祝福的化身,并被赋予了“只要彼此信任,靠着亲情和友爱,就可能帮助大家实现共同的梦想”的精神信念.顾客可以在白色瓷娃娃身上反复创作、任意图画并购买回家,也可留下与作品合影,待他人选购.这种具有现代气息的创意类偶型在符合消费者展示个性需求的同时,也满足其自我认知的精神旨趣. 对于偶型艺术而言,个性化既体现于现代偶型注重个性特征的外表,也体现于大众在审美趣味上对个性张扬、品位独特偶型的追求.作为现代时尚的创意类偶型,在市场中的受欢迎程度绝不亚于芭比、泰迪等收藏观赏偶型或注重操作把玩的球体关节偶型.具有文化内涵与文化背景的偶型产品越来越受欢迎,并传达着多重的文化思潮与设计理念.受现代社会文化影响,消费者能够体会到偶型所代表的文化思潮的深层内涵,产生共鸣并追随其后,所消费的不仅是偶型的独特外形,更有符合个人性格与主观意念的思想价值.设计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生活、人性、社会的不同看法去创作,在符合大众精神需求、以个性化为品牌、以创意吸引消费市场的发展进程中,偶型艺术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拓展.

四、结语

偶型艺术是人类文明进步中的精神文化产物,其起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它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成为人们生活气息及内心世界的映射.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人们在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若找不到合适途径宣泄,长期积聚极易陷入困境,或产生病态心理,或产生恐惧与不安,或困于失落和孤独,等等,这都需要寻求“悦情”媒介寄托情感、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释放与情感发泄的诉求.因此,今天的偶型艺术进入时尚生活领域,代表共通的心理欲求和精神渴望,充分满足了大众社会心理与文化生活的需求.作为现代文化产物的偶型艺术品,在世界范围内已呈现出多元文化基础上创意灵动性、民俗特色化、形式多样性、产品市场化等繁华景象即是很好的说明.

我国偶型艺术虽然是一种悠久的历史存在,但多是在博物馆内才可以看到的“稀罕”的文物,现实生活中难以广泛看到具有民族化特色的现代偶型艺术品.这主要缘于人们对偶型艺术的文化解读影响着偶型艺术的社会认知,制约着偶型艺术品的繁衍、换代和普及.因此,正确认知偶型艺术

本论文是一篇文化类毕业论文致谢,关于偶型艺术的文化意涵与文化创造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化及艺术及偶人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的文化存在,理性解析偶型艺术文化意涵的转变,积极适应新时期偶型艺术的发展并进行文化创造,将有助于我国偶型艺术的继承发展.世界上发达国家在偶型艺术品的应用研究、创意设计、工业化生产与产品的市场开发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关注与借鉴.为此,对于我国偶型艺术品的发展,一是要对偶型艺术重新定位与引导,走出“俑人”误区,加强偶型艺术的民俗性、娱乐性与偶文化亲和力的探索;二是要注重创意性设计,将中国历史文明、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原创设计,创造偶艺术品的民族化品牌,特别是从整体上力求达到完美的境界,具有独创和新意的风格;三是要整合偶型艺术品的综合价值目标,以形成繁荣文化艺术、振兴民族精神、拓展文化产品、创造新型经济模式的共识,通过市场运作促进偶型艺术民族化、产业化的繁荣与发展.

[责任编辑 杨军]

相关论文

同题《劝学篇》意涵见高下

这篇劝学篇论文范文属于论文题目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劝学篇相关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同题《劝学篇》意涵见高下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对艺术跨文化传播功能的探究

为您写民族艺术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民族艺术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对艺术跨文化传播功能的探究相关论文范文文献,包括关于民族艺术。

高职艺术教育文化索源

本文是一篇艺术教育论文范文,关于艺术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高职艺术教育文化索源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艺术教育及高职教育及民间。

金融综合改革的背景、要害与意涵

本文是一篇金融服务论文范文,金融服务类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金融综合改革的背景、要害与意涵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金融服。

音乐艺术的文化内涵

这是一篇关于音乐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音乐艺术的文化内涵相关毕业论文。是群众文化专业与音乐及文化及学习者方面相关的免费优。

艺术与文化

为您写艺术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艺术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艺术与文化相关论文范例,包括关于艺术及艺术哲学及现代艺术方面的论文题目、。

城市公共艺术符号表意特征

本论文是一篇符号有关艺术学术论文,关于城市公共艺术符号表意特征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符号及艺术及文本方面论文范文资料,。

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建设

为您写企业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企业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建设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包括关于企业及员工及竞争方面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