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战略与文化竞争力

时间:2024-02-20 点赞:45430 浏览:8752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是一篇关于文化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与强国战略与文化竞争力相关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校园文化专业与文化及精神及社会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文化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内容提要 从国家层面加以观察,大规模地将文化变革融合于社会结构,惟美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抢占了先机.我国当前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决策,将对我国未来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需要我们审时度势,认真、冷静、清醒、坚实地去策应.

关 键 词 文化资源生命价值霸权话语综合国力

作者 薛三让,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博士.(广东湛江:524009)

文化生产力作为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文化力量在内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之构成要素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这种能力的产生,缘于人类生产劳动的社会分工,在马克思的著述当中早有论及;然而作为完整的概念描述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

一、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同时也设置了人生价值异化的陷阱.当金钱成为“所有社会的共同尺度”,而物欲至上被认为是唯一而普遍的合理目标时,现代人就跌入“一种自我封闭状态”的深谷,生命原本意义的人生选择被追逐物质富裕和个人世俗享受的人生体验所取代,价值观念上真实与虚妄的冲突愈演愈烈.于是,一种普遍社会心理及价值伦理上的局限和偏失,也就不可避免地诱发出现代人的精神的贫困.

进入现代以来,东西方文化所遭遇的空前的精神困境,表层看起来是东方文化自身的命运问题,但实质上却是关乎人的危机、情怀的危机和艺术危机集中体现的表征.中国文化领世界文化之先数千年,然而在追寻现代化文化转型或者说自身的创造性转化的道路上则无疑是走在其后了.如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刚刚起步,美国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将文化变革融合于社会结构的国家”.这大约50年的时间差距,无疑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及其影响力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使我们失去了很多机会.

文化凸现人文精神是文化概念本真的内涵.东西方在文化互融方面虽说还有不少阻隔,但人类本性共同的一面,往往也能使不同文化体系间所谓的异质性消溶在彼此可以认同和接纳且达成某种共识的境域中,当然一般需要一定的时间磨合和砥砺,如艺术作品跨越国界引起的强烈震撼和共鸣以及人类对生命意识弘扬的认同等.文化固然可以在一方水土落地生根,上升为一种精神,左右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然而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充当“普世”的角色.历史已经证明:“文明的衰落对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永恒的威胁,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模式可以永远处于先进地位.在文化形态上,没有霸权话语的空间,而只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尊重差异,只有文化形态意义上真实的对话和交流.”[1]

中国文化自战争以来就不止一次被西化大潮所淘洗.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整体的反思,但这种反传统运动又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生的.如今西方人自己却在批判现代的堕落,又认识到“当物质文化推动着的世界,日渐占领人类居住的任何地区,人类精神文明便面临了可怕的威胁与危机.――人与神与天与自然与自我的交通连线,都相继被机械急转的齿轮辗断了.人的内心世界,几乎趋于静止.这种抽离与落空,不但是使人的内在失和与阴暗,而且已造成人类文化的最大的危机”[2].这也不免使人们产生联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一些人对传统的批判是否是一种文化上的错误.不然的话,处在那个时代的一些精英们,怎么会深信不疑只有效仿西方的发展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数千年传统社会的黑暗?按说中国很多的知识分子,无疑要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且向来崇奉“仇必和而解”的中庸之道,又怎么会一反惯常的思维轨迹,誓言与传统实行生死决裂,并铁了心要倒向“仇必仇到底”的另一个极端呢?甚或把一切由于制度原因而导致的落后、反动及罪恶几乎归诸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使然.这种把文化和制度混淆起来一并问罪,把糟粕与精华放置一起扼杀取缔的局面,应该不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正确方法.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人文角度显露出一定的局限性.这是今天的人们应该反思的.文化的绵延流长,沉浮兴衰是有其内在的机制和规律的.人们如果急功近利地放弃属于自己千百年来历史和文化精神深沉厚重的积淀,仅仅是为了感受那种新潮所带来的动荡和刺激,去体味由于矫枉过正而酿成的酸楚与苦涩,那就是一种极大的悲哀.殊不知,中国在失败与屈辱中开始现代化历程,并不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罪恶及其传统的十恶不赦,而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落伍,最终导致表现早熟与自我满足的中国文化不断地被撕裂,不断地被边缘化.至于在强势文化面前,中国的文化精英们,是否由于两种不同世界的文化差异在时空间隔上可能出现的互动空白,而诱发产生或者文化层面的缺憾与自卑,或者心灵深处的愤然和宣泄,恐怕不是我们多几个“可能”、“也许”、“很容易产生”等字眼就能轻易解码历史文化或文化历史中那原本的真实的.

历史一晃,又是一个匆匆百年在记忆长河里成为过去.人们留不住那时间最终必然的消逝,但却可留驻历史那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二十世纪中外文化哲学的论争以及整个民族命运的大会诊,虽说并没有解决或终结中国哲学思想的文化处境和思想定位问题,但却肯定的开启了重新审视、重新阐释、重新定位的思想大门.”[3]事实上,“西方文化先于其它文化一步迈入了现代社会,但这并不意味这种发展连同这种西方模式的精神生产、价值观念、艺术趣味乃至人格心灵就成为唯一正确并值得夸耀的目标,更不意味西方的今天就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明天.”[4]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根本的特色,也是其精神生命的灵魂内核.文化,展示一种境界,是对生命价值和自由精神的不断提升.文化亦代表一种品位,是对一切行为素养的审视与践行.文化关乎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其载体正是人,其根系于人,其目的是为了人和人自身价值的重建.在这一点上,东西方主体文化的典型特征仍然是有很大距离的.“西方文化一个主流影响的假设,即为人的本性必然是恶的,因此,许多好办法似乎都只能求助于某种形式的以恶制恶.传统中国文化也有一个占主流影响的假设,人的本性必定是善的,因此,一切制恶的手段都必须以善的方式或善的目的为基础.”[5]这是东西方文化理念在起点上的区别,一直滋养着两个不同世界数千年.过去我们把西方的对外领土扩张与殖民历史联系在一起,其实西方文化逻辑上的对外掠夺与扩张,早在数千年前就已播下了种子.应该说这是一种民族的文化天性,不只是表现为武力征服的方式,还包括宗教渗透、和平颠覆等.

二、

中国的文化转型研究是一种高度实践性、参与性的知识活动,这决定了它必须首先扎根于自己的社会文化土壤,必须从自身的历史、地域、文化精神上作出自己的选择,以体现文化本土性的个体化特征.进入新世纪,传统文化形式应根据变化了的社会条件加以适当地修正,东西方在相互对话、相互理解的过程中彼此进行现代性反思和价值重建,把以往由于缺乏相互的尊重但又想急于融合所产生的对抗、冲突化为不同文化体系建构的创造性互动,以使通过他文化“镜像”对文化“自我”进行深度审视,并在能够充分展示个体自由和精神的前提下,给予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人文价值以之更多不同的理解角度或更多宽松的阐释空间,并祈求持久地传承和留存.基于此,人类追求实质性的发展和进步,除经济增长外,最重要的当是文化的发展以及有效交流,而且已然形成强劲的势头,日渐走上社会经济生活的前台.再说“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任何一个民族再也不可能闭目塞听而无视其他文化形态的存在;任何一个民族再也不可能不从‘他者’的文化语境中去看待和反思自身的文化精神.了解和理解他人,其实是对自身了解和理解的一种深化.”[6]

知识大交流、资源大融合、经济一体化时代推动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已成为人类构筑共同未来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文化影响力幅射经济,以之强悍的吸附力和扩张力改变世界市场化、商业化格局,越来越多的国家亦把发展的战略目标抑或重心投向这里,投向使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能使人的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精神领地,即文化资源与文化生产这一不同于物质生产过程又类似于物质生产过程的另一社会客观序列.当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化的经济化、市场化和商业化.这是历史的潮流,需要紧急跟进和策应.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增长,恩格尔系数迅速下降,公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日显迅猛增长态势,而且已经成为一个有效拉动内需的重要因素,在此条件下,我们更有理由、有必要、有能力充分顺应这个历史潮流,占据历史发展的先机.党的十六大已经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并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

新经济时代产业结构跳跃式的变化,主要归诸于传统需求结构发生质的突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亦不断提高,相应地,人们需求的品位及满足的层次亦在不断提高.人们在基本的物质层次得以满足的基础上,更多关注的是文化层面、精神层面、心理层面上的感受和需求,而且“就连物质层次的衣、食、住、行最起码的生理需要,也超越了单纯地使用而大大地文化化了.”[7]于是,就有了文化产业,就有了文化资源、文化产品的商业化,以其资源、产品转换成精神食粮来满足整个人类社会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换句话说,“是由于随着生产的发展,丰裕社会的到来,文化成了公众生活中的普遍需求和主要消费方向,并因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反过来,以复制技术和商业传播为基本内涵的文化产业,不仅为了自身的利润动机而渗透文化的原创环节,推动文化发展,也成了普遍落实公民文化权益的现实手段.马克思当年讲过,大工业把教育的因素带给无产阶级,看来这样的趋势不仅没有停止,而且还有增强、扩大之势.”[8]伴随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文化竞争力亦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知识谱系及至国际之间悄然拉开帷幕.美国文化的全球化是其全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国家行为,这与文化产业在美国国民经济及政治中的重要地位是一致的.如今,美国之所以能站在世界文化生产力这一潮头的前列,是他们已从先期一步的发展中尝足了甜头,对文化生产力情有独钟;也无疑是与他们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所进行的3次国家总体产业布局的调整,且每一次调整都进一步加大了文化、知识和高新技术的含量,结果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增强了国际文化竞争力分不开的.“美国的文化产业获得长足的发展,结果是文化创造和社会生活有活力,企业有实力,在国

这是一篇关于文化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与强国战略与文化竞争力相关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校园文化专业与文化及精神及社会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文化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很有竞争力.美国的文化企业得了先机,不仅可以取得高额利润,而且可以利用优势整合外部(国外)资源,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伴随着这种循环,美国和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体系也占据了咄咄逼人的攻势地位.”[9]

文化作为大规模的社会产业,天然地具有社会产业的基本特征,其中亦包括生产、流通、交换、消费,而不仅仅是思想家、艺术家们内在的独造精神和心理活动.文化产业“从拥有资源到形成生产力,到形成高附加值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生产力有很长的路要走.文化产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系统,有着长期建立的复杂而完备的产业链.其中制造环节的高科技和大工业生产方式,特别是国际化的庞大的流通发行环节及相关后续开发,中国与西方特别是美国在这方面的差距是问题的关键所在.”[10]当然这也是我们最值得借鉴他国经验的切入口.“在文化这个问题上,借鉴就是无偿的借用,谁的借鉴能力强,谁就会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源.美国本身的文化资源的确有限,但它不仅把整个从古希腊开始的欧洲文明作为自己的文化源泉,也积极吸收非洲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化的养分.”[11]借鉴不在于反映异文化的原貌,而重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何况文化资源不同于其它物质资源最大的特点在于,并不是用一点就少一点,而是可以反复使用,不断地进行创造和翻新的.所以说,文化资源的多寡,并非绝对的一成不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以开放的心态去开发和吸收.


中国文化生生不息,证明它的生命力也是一种竞争力.这种竞争力的内涵包括文化产品、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形象等方面,然而文化内在精神的塑造及内在凝聚力的形成却始终是维系文化诸方面立于不败的根基.只要我们锐意改革,坚守远见、务实的文化策略,及时地回应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文化现实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就一定会重现历史的辉煌,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也一定会大大增强.有人把它称之为“第一竞争力”,也有人把它称之为“核心竞争力”,但不管从哪个角度讲,它都表现出巨大的张力与合力.“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管理和统治着一个比整个欧洲还要辽阔的帝国数千年绵延不败.当西方人还在居山洞、穿兽皮,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时,中国人已经在用智慧、法律和秩序治理一个伟大的国家了.”[12]这种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又何尝不是文化的滋养,文化的魅力.明乎此,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在他的《文化战略》一书中提到“文化战略即人类的生存战略”就值得我们很好地回味.

相关论文

中国石油战略企业文化建设

本文是一篇企业文化论文范文,企业文化类有关函授毕业论文,关于中国石油战略企业文化建设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企业文化及企业文化建设及持。

打造广播的文化竞争力

为您写文化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文化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打造广播的文化竞争力相关论文范文集,包括关于文化及受众及吸引力方面的。

互联网时代的强国战略

本文是一篇互联网论文范文,互联网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强国战略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及。

企业文化竞争力的作用方式

本文是一篇企业文化论文范文,企业文化类有关硕士学位论文,关于企业文化竞争力的作用方式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企业文化及企业及核心竞。

基于文化强国的体育文化的策略

本文是一篇体育文化论文范文,关于体育文化类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基于文化强国的体育文化的策略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

什么是文化强国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本文是一篇文化产业论文范文,关于文化产业方面毕业论文,关于什么是文化强国如何建设文化强国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化产业及什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