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多重性

时间:2023-12-28 点赞:47936 浏览:93664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文化论文范文,文化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与大众文化的多重性相关毕业论文格式。适合不知如何写文化及大众及媒介方面的文化软实力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化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内容摘 要 大众文化是在多重因素结合下出现的新型文化,特别是其与新媒介结缘,人们常常称之为媒介文化,由于其经济因,人们也称之为消费文化,又因为其社会因,人们还称之为流行文化.当然其规模庞大,受众日多,所以大众文化仍然包含大众的含义.但它不是自主的文化,以往的文化经验、文化规律和文化传统并不能帮助人们确切认识和理解大众文化,必须从新的视角切入,才能准确、深刻地把握其内涵和实质.

关 键 词 大众文化 他律 媒介因 经济因 社会因

作者 1蒋原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郑建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北京:100875)

一、

当下的大众文化是电子技术与商业利益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文化.讨论大众文化,难免要联系到“大众”和“文化”两个概念.这是两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有着历史渊源的概念,因此容易误导讨论者从对“大众”和“文化”等概念的梳理和演变中寻求解读大众文化的答案.其实,今天的大众文化与以往概念中的文化没有紧密的联系,它是在新的传媒条件下,在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它甚至与阿多诺等强调的“文化工业”也有着一定的距离.

研究今天的大众文化应该关注它的媒介因、经济因和社会因.因为大众文化是一种“他律”的文化.亦即大众文化既不是传统的精英文化的降级变种,也不是来自民间的草根文化和通俗文化,它不是在已有传统的根基上自然生长出来的,它也外在于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或通俗文化的对立之上.今天的大众文化没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它是由电子文化和各种现代新技术催生的文化,其背后的强大动力是社会的现实力量,是政治和经济的因素在起作用.

当然,我们常常看到大众文化拼命开发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疯狂劲头.客观上这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同时又弘扬了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只是大众文化扩充自身,拓展市场的修辞和手段,是大众文化制作各种文化快餐的佐料.例如,只有在今天的大众文化中,人们才会看到“戏说某某”一类的演出和故事.因为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历史、传统、各朝人物、民风民俗均是戏说的对象,或者这么说,历史和传统在大众文化中可以分为打着戏说旗号的和没有此旗号的两种,但是在内容上都离不开戏说.人们观看到的历史是可以戏说的部分,即具有戏说价值的内容,观看不到的是不符合戏说要求的,沉闷的,或者过于严肃费神的内容.这是大众文化的生产法则,也可以说是市场法则,或者是社会心理法则,唯独不是传统文化的逻辑或法则.

其实,当年阿多诺等以“文化工业”来取代“大众文化”时,已经把大众文化看成“他律”的文化了.文化和艺术的规律――如果说曾经有过这种规律――“甚至在完全纯粹的形式中也很少起主宰作用,并且总是被一系列对效益的考虑所渗透”[1].即决定大众文化运作轨迹的既不是大众,也非文化自身的内在演化逻辑,而是资本的赢利动机.阿多诺在其《文化工业的再思考》一文中,再次阐述和深化了这一思想,并强调了文化工业的规训或操纵力,文化工业“宣示于众的是:你应该循规蹈矩,即使是在未被告知任何规矩的情况下,等文化工业的威力是如此之大,以致循规蹈矩已经取代了自觉地思考”[2].

阿多诺的理论受到多方面的质疑.例如,约翰费斯克在吸收了接受美学思想和文化研究理论后,提出自己的大众文化理论,即“生产者式文本”的理论.在费斯克看来,大众不是那么听话顺从的,他们通过现有的文本,可以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意义,并不一定完全受体制或文本的控制.因为每一种消费行为,也都是文化生产行为.“在文化工业生产和分配的商品中,那些被制成大众文化的商品,是脱离控制、无法规训的商品”,大众能够从“它内部存在的一些裂隙大到足以从中创造出新的文本,它的的确确超出了自身的控制”[3].以电视剧《豪门恩怨》为例,这部有着广泛受众的连续剧,在费斯克眼里是一个意义的超级市场:“观众可以从中选择,并且将之烹调为自己的文化.所以阿拉伯人烹调出的《豪门恩怨》与犹太人的完全不同,一个荷兰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一个荷兰的女性主义者作出了迥然不同但同样相关的解读.《豪门恩怨》既提供支持资本主义的意义,也提供反对资本主义的意义,既提供支持父权制的意义,也提供反对父权制的意义.它允许观众在财富与幸福、商业关系、性关系与家庭关系之间,生产出他们自己的意涵.它包含了各式各样的资本主义和家族关系.不管它在金融经济中是怎样一种商品,在文化经济领域,它都是一个丰富而未定的资源银行,从中可以产生形形色色的大众文化.”[4]

由此费斯克认为文化不是从上面强加而成,不存在阿多诺等所谓的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一种同质性的、外部生成的文化并不能现成地卖给群众”.“大众文化(people culture)是由大众而不是文化工业促成的.”它应该是自下而上的,具体的接受者是以自己的偏好和意愿来参与文化活动的.

尽管费斯克关注消费过程中大众的选择权和反规训的表达,然而,从今天的文化实践来看,阿多诺的理论仍有其生命力.因为大众文化的运作不是规训和反规训,以及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那么简单两分的,特别是电子传媒的出现和互联网的产生,使得上或下,内和外的界限模糊难辨,个人的偏好和意愿是一回事,而文化潮流是另一回事情.个人意愿和偏好难以左右时尚和潮流,而时尚和潮流却会裹挟个人.

约翰费斯克有将个人的偏好和意愿绝对化的嫌疑,仿佛个人意愿、偏好和感觉是与生俱来的,是稳定不变的主体.其实个人的偏好和意愿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建构的.正如一个在电子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印刷文化相对隔膜,不是由于反规训,也不是由于天生的叛逆,而是由他的媒介环境所决定.即作为个体,对具体的、个别文本解读的自由是相对的,有限度的,他的意愿和选择已经为大的环境所制约,这种制约是不容易被察觉的,因为大环境是最不易为人们所警觉的.

二、

今天的大众文化不复是当年阿多诺等所说的文化工业.文化工业只是工业的一个门类,也可以理解为文化产业.文化工业是规模性制造文化产品的行业,文化产品是在流水线上按照统一的标准生产,并且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这些商品是单个地介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的,它并不在整体上控制文化产品的使用者.在电子传媒还不够普及的年代,无论是电影、广告、畅销读物还是歌舞表演,均必须到固定的地点去购买和观看,因此相对于电子传媒时代,工业社会的个体在选择上有较大的自由,况且人们还有不选择的自由.


电视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大众文化和媒介环境融合在一起,人们已经身陷电子媒介的多重包围之中.文化不是工业产品,而是电子环境,人们甚至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购买电视机就是购买日用家具,电视机和熨斗、电饭锅、风扇、冰箱一样属于家电范畴.而日益迷你化的电脑和手机更像是随身物品,时时与人相伴,成为当代人的“电子器官”.所以文化不再仅仅是工业,文化是环境,是人造的电子环境.

之所以说研究大众文化首先要关注媒介因,是因为当代人已经为电子媒介所包围.有人曾将伊尼斯、麦克卢汉、波兹曼、梅罗维茨等一干媒介研究学者称为“技术决定论者”,这种称谓大可值得商榷.因为媒介不仅仅是技术,媒介更是一种路径.技术与技巧、方法、知识、经验等相关,与提高效率与效能相关,而媒介不只是技巧、经验与效率,它的概念要更宽泛,媒介决定了人们的环境和发展方向.

电子媒介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各个方面规定和制约了我们,决定了我们的认知边界.以前道听途说的内容,现在统统由互联网、手机、电视包办了,几乎所有的信息均来自电子传媒.这样,所谓的日常生活也就有了根本的改变,因为在原来的意义上,文化是高于日常生活的,文化能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质.原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是有区分的.但是电子媒介将这一界限打破,使得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融合在一起,今天所有日常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文化生活的场所.无论是公共场所还是私人场所,无论是学校的教室还是家庭的起居室,都是文化生活的场所.所以美国学者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就对新闻、政治、宗教和教育的娱乐化倾向作了逐章分析和批判,认为不同的精神生活领域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中均趋于同质化和娱乐化,而导致同质化和娱乐化倾向的“罪魁祸首”就是电视,就是进入家家客厅、卧室或洗手间中的电视机和电视机文化.

此外,电视不仅娱乐大众,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使得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混杂在一起.波兹曼的学生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No Sense of Place: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rvior)一书中,透辟地阐述了这一现象,描述了以往在一定社会场景中产生的社会行为,在电子媒介环境中会有所改变,原本的社会区隔泯灭,产生新的行为规范,梅罗维茨称之为“新的社会风景”.这里,梅罗维茨所说的电子媒介主要还只是指电视.现在,这种空间混杂在互联网时代大大加剧,特别是随着BBS、博客、微博的大量开通,新的社会风景更是层出不穷,个人的私生活转瞬之间成为公众瞩目的对象,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观赏他人的私生活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道特殊的风景.

讨论大众文化的媒介因,人们往往关注电视和互联网络,这是理所当然.因为电视和互联网构成了当下最基本的文化环境.研究者往往会忽略手机,以为手机只是社交工具.其实手机不仅仅是社交工具,也是文化使者.手机屏幕虽然不能演出大场面,但是它是最重要的参与工具,它在传递信息,联络大众感情方面的功能无可替代,所以像“超级女声”这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手机功不可没.手机在传递信息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手机是当代人的耳目,它保证人们随时随地和周围环境相呼应,手机将社交功能和文化功能连接起来,使得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之间的缝隙几乎为零.

三、

手机在大众文化中的作用相对于电视和互联网要隐蔽得多,却为电信运营商所青睐和利用,有手机参与的大型文化或娱乐节目,背后都有它们的身影,所以必须看到大众文化的经济因.

大众文化从来就离不开背后的经济运作.一个大的文化项目的确立首先是寻找大的赞助商,否则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形成大的规模和声势.反过来也同样成立,即大资本为了获利而启动和运作大众文化,因为大资本决不会放过大众文化可能带来的商机.大众文化产生的巨大效益永远为大资本所追逐.就如默多克投资好莱坞电影,投资《泰坦尼克号》,他看到的是无限广阔的市场.虽然市场和利润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适用于所有产品,但是文化市场的情形显然要复杂得多,其中的变数也大得多.因为文化市场和日常消费品市场不是同一个市场,日常消费品市场相对可预测一些,它的饱和度和拥有量是可统计的.而文化市场似可大可小,同一个人既可以到高档影院三遍四遍地观看《阿凡达》,也可以上网或盗版,一分不花地享受《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里很难说得上有什么必然性.因此,与其说观察文化产品

此文是一篇文化论文范文,文化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与大众文化的多重性相关毕业论文格式。适合不知如何写文化及大众及媒介方面的文化软实力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化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0340;市场走势不如说把握文化时尚的脉搏似乎更加重要.然而,时尚的脉搏更多源于社会心理和从众心理.这是另外一个因素,下文会谈及.

时尚和潮流不是可以简单操纵的,它是诸种合力相加的结果.但是,在这合力中,经济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尽管资本的投入不一定能掀起文化时尚,然而时尚中一定有资本运作或利用的空间,一定留有大资本推波助澜的痕迹.大众文化的经济因不只是指利润,指大众文化直接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指规模性生产的大众文化从来不是自发产生的,所有的大众文化都需要一个运作过程,而所有运作过程背后都有资本和经济作支撑.

当然电子媒介铺天盖地朝人们涌来,本身就有经济的动因.任何一种低成本的新媒介的登场,都是经济力量发动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大众文化的经济因无处不在,但是在其运作时却无声无息,大众文化越是华彩流溢、光怪陆离,则其背后的经济运作就越是隐蔽.这是因为前台的轰轰烈烈掩盖了后台的谋算和策划.

四、

说到大众文化的社会因,情形就更加复杂.这里既指社会风尚,也指社会心理,当然,有时是两者的结合.社会风尚是因时因势而变的,因此某种社会风尚有时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有时是瞬息而变的.社会风尚是由社会心理支撑的,或者说社会风尚是露出水平面的冰山,社会心理则是水下的那部分.很难说大众文化的火爆仅仅是社会风尚的表现,还是大众文化引领社会风尚.

在电子传媒产生之前,社会风尚往往是由上层的精英们引领的.精英们掌握着话语权,在报刊杂志和公共论坛上有充分的表达自由,在社会舆论上有主导权.另外,精英们的趣味、喜好、做派,他们的穿着打扮、饮食卫生及各种生活讲究,会通过人际传播和各阶层、各社区、各种圈子的意见领袖得到扩散,并自上而下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西美尔在《时尚的哲学》一文中说道,在时尚方面,“较低的社会阶层总是向着较高的社会阶层看齐,相同的过程也在上层阶级中不同的层次间运行”[5].凡勃伦在其《有闲阶级论》一书中也谈及了这一现象.不过美国的传播学者们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所做的迪凯特研究,似乎并不支持社会风尚自上而动的这一说法.研究者在市场营销、流行时尚、公共事件、选择看什么电影等四个方面作了具体而详尽的取样和调查,发现各阶层、各小圈子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即风尚并不一定是纵向传播的,倒往往是水平方向传播的.当然这种一定圈子内的意见领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时尚的引领者.

这种上层和精英引领社会风尚的现象,在电子传媒时生了逆转.先是电视,后是互联网打破了时尚的走向,特别是网络的产生,完全改变了中国的舆论结构和社会的认同模式.报纸和传统的大众传媒作为舆论阵地和舆论中心的地位被逐渐取代,特别在年轻人中,网络就是舆论阵地和舆论中心.与此同时,网络与大众文化结盟,成为时尚的引领者.当然更准确地说,大众文化正一步一步演变为时尚,或者说大众文化就是时尚,人们因为需要时尚而需要大众文化.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认同和归属,家庭和亲属团体的认同是最初的和最基本的认同和归属,接下来是自己的生活圈子和朋友的认可.然而这些远远不够,因为网络和大众文化在更大的范围内成为一种参照系,由此当代人的生活圈子在不断变动和扩展,在更大的生活圈子中,参与和投入大众文化就是获得时尚的参与感.按照西美尔的说法,时尚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提供可资模仿的样本,也可以满足社会调适的需要.“它把个人引向每个人都在行进的道路,它提供一种把个人行为变成样板的普遍性规则.但同时它又满足了对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要求.”[6]作为时尚的大众文化完全可以包揽这些功能,并且在娱乐化的过程中似乎可以做得更好!

当代人之所以求助大众文化,还因为网络时代再也难以产生小圈子意见领袖,这种关系已经被明星和粉丝关系所取代.无论是影视明星还是体育明星,无论是当红主持还是服装模特,他们都是某种时尚的代言人,因为时尚毕竟不仅仅是服饰和饮食,不是化妆品和宝马车.时尚中必须有人,而他们就是明星.明星之为明星,是他们所具有的天然禀赋,然而今天,包装成为比禀赋更加重要的环节.禀赋是自然的、未经加工和规范的,包装则是计算的和精心策划的.策划的目标和方向就是收视率,剔除自然禀赋中唐突的行为和举止以迎合大众,为此要捕捉时尚和探悉社会心理,这里也更加表明大众文化是“他律”的文化,不是自然生发的文化.

前文已提及,社会风尚是社会心理的转换和表现,剖析时尚必然深入到社会心理层面.然而社会心理比个体心理难以把握得多.社会心理是由政治、意识形态、公众情绪集合而成的,是一定情境中各种因素互动的产物.这里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社会心理决定了社会风尚的走向,或者反过来说是社会风尚触发了某种社会心理.如果说社会风尚像是某种情境,那么社会心理就是情境中的规定动作,当然只是心理动作,有了心理动作,才会有外在的社会行为.

综上所述,大众文化是在多重因素结合下出现的新型文化,特别是其和新媒介结缘,人们常常称之为媒介文化,由于其经济因,人们也称之为消费文化,又因为其社会因,人们还称之为流行文化.当然其规模庞大,受众日多,所以大众文化仍然包含大众的含义.但它不是自主的文化,以往的文化经验、文化规律和文化传统并不能帮助人们确切地认识和理解大众文化,必须从新的视角切入,才能准确和深刻地把握其内涵和实质.

相关论文

走进“大众文化”

此文是一篇大众论文范文,关于大众相关论文范文文献,与走进“大众文化”相关函授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大众及文化及形象方面的校园文化建。

大众文化广场现象

这篇城市论文范文属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城市方面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大众文化广场现象相关论文查重。适合城市及文化。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休闲体育观

本论文为休闲体育相关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关于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休闲体育观相关函授毕业论文,可用于休闲体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

漫大众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

该文是多媒体专业大众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大众相关毕业论文,与漫大众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相关论文范文例文,适合大众及文化及景观方面。

“大众文化”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文化传播类新闻传播论文硕士论文,关于“大众文化”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化传播及文。

重视传播大众文化

本文是一篇文化传播论文范文,关于文化传播相关毕业论文,关于重视传播大众文化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文化传播及文化及流行音乐。

大众文化互动中的文化霸权

这篇文化论文范文属于民族文化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文化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与大众文化互动中的文化霸权相关发表论文。适合文化及大众及领。

大众文化的方向

关于大众及文化及通俗性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大众相关论文怎么写,关于大众文化的方向相关论文范例,对写作大众论文范文课题研。

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经典

本论文为关于比较文学方面汉语言文学论文下载,关于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经典相关毕业论文,可用于比较文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