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文化的演变与构成

时间:2024-02-25 点赞:42012 浏览:7841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是一篇文化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赤壁文化的演变与构成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酒文化专业与文化及演义及战地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文化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赤壁文化跨越近两千年,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其负荷和承载的不应仅仅局限在战争层面的一些文化现象上;“赤壁文化”研究也不能只局限于“赤壁遗迹”的研究,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赤壁有关的包括战争、战地、文学艺术、名胜古迹、旅游等在内的广博而多元的文化.对于赤壁文化的构成,我们应该从大文化的广阔视野进行把握.

关 键 词 :赤壁 文化 演变 构成

自从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发生以后,由于其巨大的影响力,就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赤壁文化讨论.例如,关于赤壁战地的论文就不下数十种,如:《赤壁之战战地在黄州》(刘盛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赤壁战地辨析——与万绳楠先生商榷》(王琳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三国周郎赤壁”不在黄冈——〈赤壁战地辨析〉一文质疑》(汪福宝,《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赤壁之战古战场新考——真正赤壁之战古战场在汉川》(冯汉江、陈中林,《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赤壁之战”应为江汉之战》(吴佑和,《西华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赤壁之战的赤壁究竟在何处》(靳极苍,《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赤壁之战与江汉九赤壁》(王琳祥,《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三国演义〉与蒲圻赤壁》(吴新雷,《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4期),《蒲圻赤壁何以成为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战场》(单长江,《咸宁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甚至产生一批专著,如贺亚先等编著,《赤壁战地考》,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冯金平《三国古战场》,蒲圻市地方志办公室1987年编印;李儒科《三国赤壁古战场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其他各种相关论文数百篇,可以看出,虽然是战地之争,但其热度丝毫不亚于一千八百多年前赤壁战争的激烈程度.

时至今日,虽然关于赤壁战地的一些争议已经渐渐停歇,但对于赤壁文化的内涵研究远没有停止,学者们认识到,赤壁文化跨越近两千年,它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其负荷和承载的不应仅仅局限在战争层面的一些文化现象上.

因而,笔者认为首先要正视各种文化争议,应该更加重视各种争议以及其带来的一些反思.任何争议都有其争议的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任何矛盾都有对立排斥的两个方面.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果单独来看,没有一个是真的,只有二者的统一才是真的”{1}.所以,对于赤壁战地论争的相对立之观点,我们应该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照.那些存有疑义的赤壁是否属于赤壁文化的范畴呢?意见不一的诸家观点,是不是应该归入赤壁文化的范畴呢?赤壁文化应包涵哪些内容呢?

我们不妨先对照一下正史关于“赤壁之战”和《三国演义》中对赤壁之战的描写.最早对赤壁之战进行描述的正史是陈寿的《三国志》.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载如下:“等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曹操)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 救合肥.权闻 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可以看出,正史的记载非常简单,仅有寥寥数笔.而且认为曹操失利主要是“大疫” 所致,似乎和战争的关系不大.

到了《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则被“演义”得精彩而详细.《三国演义》涉及赤壁之战的回目,计八回有余,约四万多字.该书从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开始,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这些描写,不仅在三国演义其他战役难以见到,就是在其他任何史书也绝无仅有.其中的相关情节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蒋干中计”、“苦肉计”、“连环计”、“借东风”、“败走华容道”、“三气周瑜”等,又自成体系,各有始终,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深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并且都演变成民间俗谚,成为含义深广的历史文化.它包含有丰富的军事、战略、战术、政治、外交、谋略思想,也繁荣了历代戏剧、文学、书画、碑刻、风光鉴赏等.

对于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的这种“演义”,我们应该如何认识?

不难看出,《三国演义》乃是以《三国志》为蓝本,但又广泛吸取了前人对赤壁之战的认识,罗贯中是用艺术的形式对赤壁之战进行了发挥,反映出他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取得了重大成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这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对于赤壁之战“演义”出的这种文化现象,我们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也不能简单地否定,一方面,《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是由历史上发生的赤壁之战所引起,历史的赤壁之战“演义”出文学的赤壁之战;另一方面,人们耳熟能详的“赤壁之战”毕竟已经完全不同于最早的正史记载.由此看出,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后人通过对前人思想成果的总结,通过文学作品体现自己的认识水平,反映出自己的文化观念,属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既要重视它,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历史认识.

同样,对于今天的赤壁之战“战地之争”等文化争论,其实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它,而应该从文化层面进行深入的总结和研究.因为,如果没有人民大众的参与,文化就会成为没有活力的死文化,正是由于一代代人的融入,三国文化才成为生生不息的活文化.笔者认为,凡是以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或者赤壁故地所生发、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都属于赤壁文化的范畴,赤壁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文化.赤壁战地之争这种文化现象是赤壁文化在当今的新发展,可以看做是赤壁文化的一个分支.

从这个意义上说,赤壁之战的结果不仅仅是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更重要的是由它而衍生出了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内涵和外延远远超过了赤壁之战的本身.今天,从已发生的材料来看,赤壁文化至少包括:历史学文化分支,包括这段历史的史籍记载和评论;考古学文化分支,包括对赤壁战场出土文物的研究和阐释;军事学文化分支,包括对赤壁战例的分析和总结;旅游文化分支,包括对文物景点、旅游线路的研究和设计;文学艺术文化分支,包括历代相关诗歌、小说、戏剧等作品的描写与抒怀;地理学文化分支,包括对赤壁地形、地貌、地望的考释与界定,等等.这些内容,由于和赤壁或者赤壁之战相关.我们都可总称为“赤壁文化”.正由于其内涵宽广,近两千年来,赤壁文化超越时空,传承不息.而且,随着时代的推移,赤壁文化还会有新的发展与嬗变.
在历史的长河中,假如没有一代代人的投入和创作,文化不会如此多姿多彩.正是由于广大民众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渗透,正是由于作家对史实的融合、改造和创新,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才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三国”文化现象、赤壁文化现象,例如“草船借箭”等等.当今,赤壁文化又有一些新的表现形态,如借助网络产生的大型网络游戏《赤壁》,由吴宇森执导的电影《赤壁》持续走热,创造了票房超过亿元的良好态势.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达,赤壁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

以上从时间维度简略回顾了赤壁文化的发展与构成,如果从空间分布来看,赤壁文化也不是孤立的.据粗略统计,“全国至少有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留存在三国遗迹,总数多达几百处”{2}.以赤壁战地为例,赤壁之战发生的战地,据学者们考证,的确是在现赤壁市赤壁镇的江面上,但是,是不是仅仅这一狭小的地域才是赤壁文化的范畴呢?恐怕也不尽然,从《三国演义》的描述来看,“这次战事,战场涉及地域也是很大的,从赤壁沿江的水域,到陆上荆襄一带.曹操的兵营就‘西连荆陕,东接薪黄,寨栅连络三百余里’,可知地域之广大”{3}.这也并不是说,赤壁文化的范畴也仅仅是这三百余里的范围之内.超出这个范围,只要与赤壁战争相关的地域,也应该视为赤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一些经过历代文人“借题发挥”的其他地域的“赤壁”,应如何认同呢?如苏轼被贬黄州所写《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因为其内容与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相关,抒发了对三国英雄们的倾慕,诗人将黄州赤壁与周郎赤壁联系起来,这种现象的源头是三国赤壁,所以黄州赤壁也是赤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赤壁文化”的构成是多样的,它并不是只局限于“赤壁遗迹”这一浅表层面,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赤壁有关的包括名胜古迹在内的广博而多元的文化”.凡是寄托了历代人民对赤壁发生的人和事的追慕和缅怀,表现了人们的人生情怀、后人的好恶爱憎以及其发展演变的内容,都应该是赤壁文化历史的一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民族心灵变迁的历程,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价值.因此,对于赤壁文化的构成,我们应该从大文化的广阔视野进行把握,“赤壁文化”是一种世代累积型的文化.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4}所以,在研究过程中,不能采用静态的研究方法,而应该采用历史的动态的研究方法,去考察整个过程,并把它融入到整个文化序列的联系中去.“于纤微处见大千”,把探寻的触角伸到传统文化的内部,揭示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样才显示出文化中国的成功与深刻.

赤壁文化的构成,既有源,又有流.赤壁文化在它发展、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很多文化现象,既是赤壁文化的载体,成为其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赤壁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应用形式.因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某个时期的集中出现,是那个时期人们的社会需要,说到底是时代的产物.赤壁文化的发展、演变、吸纳、衍生的方方面面都是赤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对于文化以及其引申或繁衍出来的文化现象,都不应该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而应深入地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正如沈伯俊先生指出:“在中国古典名著里,《三国演义》将文学、历史、地理、军事完美结合得无与伦比.它不仅是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表述当时地理环境的杰作.书中的故事行迹,东到江浙,南临湘南,西至甘肃,北抵辽东.在地理描写方面没有任何一部古典小说可以望其项背.但是,书中大量存在的‘地理问题’也使得其他名著‘望尘莫及’.”{5}如果将一些错误的“

这是一篇文化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赤壁文化的演变与构成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酒文化专业与文化及演义及战地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文化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地理问题”拿来作为论据,其结果只会是南辕北辙.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者,应从引申或繁衍出来的文化现象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应透过现象去看本质.

当今,在构建文化中国的大氛围中,我们更应该将已经深入民心的三国赤壁文化发扬光大,在这一强大的文化氛围之内,各个环节,各个文化因子的总和,共同支撑起文化的内涵.但是,同时必须注意“事物的真正的本质”并不是这些因子的简单相加,正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绝不能把两方面或几方面的简单凑合或机械相加等同于赤壁文化.文化本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今天,赤壁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受这一文化现象的影响,“赤壁”也正从历史走向现实,从国内走向国外,其影响正在日益扩大和深入.

{1}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 沈伯俊:《 “三国文化”概念初探》,《成都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 王同书:《赤壁之战论》,《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4期.

{4} 列宁:《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 沈伯俊:《大师的迷失——聚焦〈三国演义〉的地理问题》,

《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第4期.

作  者:李明,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

相关论文

不同文化的融合构成当下的韩国社会

关于符号及空间及字母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符号相关发表论文,关于不同文化的融合构成当下的韩国社会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对写作。

构成街头文化的元素

这篇滑板论文范文属于校园文化建设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滑板方面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与构成街头文化的元素相关论文格式范文。适合滑板及。

红色旅游演变其文化产业

本文是一篇红色旅游论文范文,关于红色旅游硕士学位论文,关于红色旅游演变其文化产业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红色旅游及生态旅游及博物馆。

《黄河大合唱》文化内涵的演变

本文是一篇黄河大合唱论文范文,关于黄河大合唱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黄河大合唱》文化内涵的演变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黄。

关于新会计准则中营业利润的构成

本文是一篇资产减值损失论文范文,资产减值损失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关于新会计准则中营业利润的构成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