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时间:2024-02-27 点赞:46382 浏览:9006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高校教师类硕士论文答辩会议记录,关于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综述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高校教师及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高校教师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心理研究的焦点领域.本文主要介绍了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方法,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热点:包括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危害、影响因素、与相关变量的关系及对策.

【关 键 词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社会支持

自 1974 年 Freudenberg 第一次提出职业倦怠之后,职业倦怠的研究在国外就一直长盛不衰,研究者已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是职业倦怠的测量、成因,干预对策等方面展开了丰富研究,本文从职业倦怠的定义、症状表现、测量、影响因素、预防干预等各个层面来介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最新研究成果.

1.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倦怠

1.1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一词从诞生以来,不同的研究者在各自的研究中对其有不同的界定,总结来说,可以从四个角度去阐述职业倦怠的概念:

(1)临床学观点

临床观点的代表人物费登伯格Freuderberger[1]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

(2)社会心理学观点

社会心理学观点的代表人物Maslach[2]和Pines认为“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和个体压力维度;人格解体又称为去个性化,指个体感受到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性情绪,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是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指在工作中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和自我效能感的降低.

(3)组织学观点

组织学观点的代表人物奎内思Crens[3]奎内思认为“倦怠是对有压力的、使人心烦的、单调乏味的工作的一种应付方式”他认为导致倦怠的原因主要是“工作者的付出与所得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处于过多刺激的情境(如教师教太多的学生);另一类是刺境缺少挑战(如教师多年教同一门学科).

(4)社会历史学观点

社会历史学观点的代表人物是Saroth[4]他认为“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这一观点强调,当社会条件不能提供一个有助于与人联系的情境时,要保持服务工作的投入是很困难的.

1.2教师职业倦怠

Byrne.B.M(1993)[5]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吕莉(2005)[6]将教师职业倦怠界定为:教师由于长时间、高强度地从事教学、科研或学生工作而导致的身心俱疲状态.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教师在先前类似的教学、科研或学生工作情境中有过良好的工作绩效和较高的情感水平;二是如果教学、科研或学生工作情境没有改变或者缺少社会支持,那么教师难以通过自己的调节恢复到原有状态和水平.

张燕(2006)[7]将教师职业倦怠定义“教师个体因长期未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应付工作中的挫折,处理各种矛盾冲突而导致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蔡融(2006)[8]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Friedman[9] 则把教师职业倦怠定义为教师由于为教育教学所付出的努力和所知觉的结果之间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无效感.

目前最为各国广大学者广泛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10]给职业倦怠所下的定义: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

Liter和maslach[11]从教师本人和工作关系的契合度提出了匹配一不匹配模型,认为教师的职业倦怠就是教师个人与工作之间的不匹配造成的.

我国学者王芳许燕[12]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四维模型,发现我国教师所描述的职业倦怠状况可以概括为四个维度:一是教师情绪上的疲惫感;二是教师人际上的疏离感;三是教师工作上的无意义感;四是知识上的耗尽感.

对于教师职业倦怠,至今没有一个公认定义,但所有研究者已形成共识,结合以上定义,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由于不能有效应对教学、科研或学生工作中持续不断的压力,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教师在生理、心理、态度和行为等多方面的一种疲惫状态.

2.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

在职业倦怠的测量方面,其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多的是Maslah职业倦怠问卷(MaslahBurnoutInventory简称MBI)",MBI包括三个分量表,情绪衰竭分量表、去人格化分量表、个人成就感降低分量表,共22个项目[11].

徐富明等人[10]在Maslach提出的职业倦怠量表一教师用表在Maslaeh的职业倦怠问卷的基础上于2004年修编而成,修编后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56,其中情感衰竭为0.53,去个性化为0.78,降低成就感为0.81.

贾素萍等[14](2005)编制了《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感问卷》,问卷包括情绪、态度、成就感、离职愿望、人际关系、组织管理、社会影响、职教特色等问卷,采用五级评分,0为“从未有”,4为“几乎天天有”.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冰[15]结合专题访谈和文献研究,对马勒诗的MIB问卷进行编译,问卷依然采取马勒诗的职业倦怠三维角度: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共52道题目. 湖南科技大学学者蒋会平[16]等人以马勒诗等人的职业倦怠模型为理论基础,再以为依据,对多名大学教师进行访谈,将模型与本土大学教师情况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自行编制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问卷,问卷共分情绪倦怠、人格解体、低成就、生理不适四个维度.

余娟等人[11]以玛勒诗的职业倦怠模型为理论基础,同时参考已有的各种职业倦怠量自行编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现状调查问卷》,共45题,采用五点记分方法,信效度检验发现:各维度及量表总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5以上,有良好的信度,各因素之间呈中等偏低的相关:0.223-0.49,各因素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基本上都达到0.509-0.862,且达到显著水平.

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热点

3.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的研究

徐平(2006)[17]认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为以下三种:情绪衰竭――工作热情丧失,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品质低劣,创造性低;去个性化――逃避社会交往,以消极、否定的态度对待同事和学生,使同事和师生之间关系恶化;低个人成就感――教师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降低,产生过度的自卑感和强烈的离职倾向.

张晓桂、高波(2008)[18]指出,职业倦怠使得教师在生理、心理、情绪和行为等诸方面都处于不良状态,工作上呈现出一些不良表现,自身专业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同时,职业倦怠引起的消极的教育行为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妨碍教育目标的实现,进而,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

曹丽梓(2008)[19]详细指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1)生理方面:食欲不振,身体虚弱,易患精神衰弱、失眠等疾病.(2)心理方面:在认知上,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在情感上,对工作失去兴趣、厌倦;在意志方面,躲避困难,不愿钻研.(3)在行为方面:逃避社会交往,不愿意与学生和同事接触交往,拒绝合作.(4)个人成就方面:将工作中的不成功进行过度的内归因,认为自己缺乏能力,失去工作动机.(5)价值观方面:会经常突然地戏剧性地改变个人的价值观与信念.

陆晓燕(2008)[20]认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不仅会危害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专业素质提高和个人的发展,而且会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

3.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

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很多,但总体上来说,国内外学者认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人格因素、职业因素和组织因素(李宾,2008).

李翠华(2009)[21]发现具有以下人格特征的教师更容易受到倦怠的影响:较低的自我价值判断,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认识和准确的评价,怯懦、孤僻、冷漠自私、自卑软弱、等不良的性格因素均是产生职业倦怠的大敌.在职业因素方面,由于教师主要从事脑力劳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职业的复杂性使得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工作负荷、人际关系、组织结构等是影响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刘鲁蓉,2005)[22].

王彬(2006)认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有:职业压力,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个体心理因素,职业认同感消减,高校管理体制的欠缺等.曹丽梓(2008)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育的大环境、高职院校教师角色模式和角色冲突、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师要求与待遇和社会地位不等、教育教学对象特点、经济全球化以及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进程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是分不开的.赵金波、邵华(2008)[23]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进行了分析.

3.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

3.3.1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大量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在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蔡晓军(2006)[24]研究发现,职业倦怠各因子与社会支持各因子间存在显著相关.

胡颖(2008)[25]对福建省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属于中等强度,社会支持越高的教师,其职业倦怠感越低.

Buke 和 warzer(1997)[25]发现,教师的低职业倦怠和来自同事的高社会支持有关,同事的社会支持在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师压力之间所起的缓冲作用,比朋友和家庭的社会支持作用更有效.

汤舒俊(2010)[26]采用问卷调查对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在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中发挥着中介作用.

王艳峰(2010)[27]认为,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为高校教师建立社会支持体系,倡导从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学校、同事、个人等层面为其提供物质支持、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以帮助教师正确面对压力,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3.3.2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陈玉刚、王林飞(2009)[28]以移动公司员工为被试,研究发现职业倦怠量表的情感枯竭,讥诮态度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的消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效应,移动公司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倦怠、应对方式之间存在相关.

胡颖(2008)研究发现,应对方式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有一定的影响,应对方式越积极的教师,其职业倦怠感越低.

张小文(2011)的研究表明解决问题、求助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教师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对缓解职业倦怠有重要作用;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与情绪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消极的应对方式容易导致情绪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不利于身心健康,易导致职业倦怠.

3.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及对策研究

张小文(2011)从社会宏观层面、从学校管理层面、教师个体层面提出了降低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在社会层面,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切实保障教师的权利能充分实现;在学校管理层面,建立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为教师提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有效运用激励方式,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在教师个人层面,正确认识和看待教师的工作,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适和心理矫正,正视职业倦怠现象,学会情绪疏导,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李宾(2008)也从社会、学校、教师个人角度提出了建议:在社会层面,树立高等职业院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改变从事手工技艺的人历来就不为人们所重视的情况;在学校层面,为年轻教师营造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工作环境,为教师提供必要地心理辅导与干预措施;个人层面,正确面对工作挑战,并在压力与竞争中磨练自己,当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困难的时候要积极寻求帮助与支持.

尹新[13](2008)从心理学角度给出了对策:1.建立合理期望:如果目标定得过高,则容易产生失败感.2.融洽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威信,和谐的同事关系也能使教师的工作更加顺利3.增强心理承受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充沛的精力能提高应付不良情绪的能力.


很多研究者都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干预策略,但对于教师来说,最容易改变的是个人层面的认知和情绪,教师应自我调适,提升幸福感,如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提高时间管理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生活情趣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方式能使人忘却烦恼,减轻压力;其次,应培养良好的人格,建立良好的际交往氛围,积极参加学校组织集体活动和各种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再次,学会情绪疏导,当出现厌恶、愤怒等不良情绪时,教师要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疏导,如宣泄法、转移法、升华法等,让自己的情绪快速的恢复到平静状态.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高校教师类硕士论文答辩会议记录,关于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综述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高校教师及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高校教师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3]Pines A M Burnout:Existential perspective in:Schaufeli WB et al Professional Bumout: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ory and research Washington,DC:Taylor&Francis,1993,33-52

[4]Maslach C.M.,Jackson S.E.,Leiter M.P..Maslach Bumout Inventory: Manual, 3rded[M].Palo Alto:Con.sulting Psyehologists Press,1996

[5]李红梅.试析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辽宁高职学报.2011,13(6): 87-98

[6]万树.巍江西省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研究---以南昌地区为例.2010,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硕士论文.

[7]张燕,马剑虹.工作倦怠理论模型和相应干预措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 338-34

[8]蔡融.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6,1:54-56

[9]李宾.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工作压力、工作满意与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 (2008).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

[10]徐富明,吉峰,钞秋玲.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

[11]余娟.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分析.2009,中南大学硕士论文.

[12]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心 理 学 报 2004,36(5):568-574

[13]尹新,高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40-41

[14]贾素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及相关问题的研究.2005,天津大学硕士论文.

[15]李冰.上海市大、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04,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16]蒋会平,刘宏程,曾治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及其对策研究.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27(3): 153-155

[17]徐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分析.辽宁教育研究.2006,4: 70-71

[18]张晓桂,高 波.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刍议.成人教育.2008,4

[19]曹丽梓.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与主观幸福感外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综述.2008,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陆晓燕.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研究――来自湖南省长、株、潭三市九所高职院校的调查.2007,湖南 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1]李翠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剖析.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11(3): 199-202

[22]刘鲁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7(1): 58-59

[23]赵金波,邵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6): 2021-2022

[24]蔡晓军.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与解决途径.教育与职业.2006,20:78

[25]张小文.地方高师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关系研究.2011,赣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6]汤舒俊,刘亚,郭永玉.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6: 78-81

[27]王艳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2010,1(1): 14-15

[28]陈玉刚,王林飞.员工职业倦怠、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09,24(2): 115-119

基金项目:

本文系宁夏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立项课题“高职学院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批准号:NXJKG11--167)

相关论文

国内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本文是一篇大学英语论文范文,关于大学英语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国内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综述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大学英语及英。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文献综述

这是一篇关于中小学教师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文献综述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是文献综述专业与中小学教师及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本文是一篇英语教师论文范文,关于英语教师相关函授毕业论文,关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英语教师及教学法。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与

本文是一篇幼儿教师论文范文,关于幼儿教师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与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幼儿教师及幼儿。

社会工作介入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本文是一篇幼儿教师论文范文,关于幼儿教师类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幼儿教师及。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

该文是犯罪心理学专业教师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教师方面大学毕业论文,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相关论文范文集,适合教师及心理及职业方。

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此文是一篇高校教师论文范文,关于高校教师论文范文,与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适合不知如何写高校教师及统计分析及。

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与治理

本文是一篇高校教师论文范文,高校教师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与治理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高校教师及教师。

特教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研

本论文为关于特殊教育职称计算机论文,关于特教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研相关毕业论文模板,可用于特殊教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