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生协同培养的保障体系建设

时间:2024-01-03 点赞:46622 浏览:9235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篇跨学科论文范文属于硕士论文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跨学科类毕业论文提纲,与地方高校生协同培养的保障体系建设相关硕士论文正文格式。适合跨学科及社会发展及创新教育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跨学科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竞争的一个主要特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大批具有协同创新高素质专门人才也是地方高校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协同创新培养在保障体系方面从导师团队协作、跨学科协同、行业协同、国际合作协同、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关 键 词 :协同创新;保障体系;研究生;地方高校

地方高校是指由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而建立的区域性、地方性高校,是相对于教育部及其他一些部(委)所属高校而言的.因此,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主要面向的是本地区或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与全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形势一样,近年来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发[2012]5 号),2012年全国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普通高校共263 所,其中地方高校168 所,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地方高校占全国所有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普通高校的63.88%;全国普通高校共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59852人,其中地方高校招收博士研究生13125人,地方高校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占全国普通高校招收博士研究生总数的21.93%;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普通高校共 486 所,其中地方高校38所,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地方高校占全国所有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普通高校的78.81%;全国普通高校共招收硕士研究生503364人,其中地方高校招收硕士研究生260534人,地方高校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占全国普通高校招收硕士研究生总数的51.76%.可见,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已是全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教育.因此,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质量.地方高校不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与探索,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就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功.

在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已走上高速发展之路的形势下,如何推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并保证其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尤其是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协同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基于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进行探讨.

一、立足地方高校本质,定位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切入点

地方高校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必须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伐的加快,各地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这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与长远需要,积极调整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大力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学位类型结构上,地方高校应适度发展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当务之急和现实切入点是调整严重不合理的人才培养类型和学位类型结构,努力改变跟在部(委)属高校后面亦步亦趋、大量培养“仿制品”的现状.

只有以调整人才培养类型和学位类型结构为切入点,进而推进研究生培养高校和企业“双导师”制度改革,推进由高校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向产学研结合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等各项改革,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真正办出特色和水平.

二、突破资源限制,形成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保障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育,对于协同创新性的研究生培养更需要采用系统化的创新思维.在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化、社会系统日益复杂化和国际竞争趋近白热化的新形势下,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而协同创新性研究生培养就是促进高层次、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它不仅与国家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而且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沿用苏联模式,实行专业化的研究生培养方式,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的独立性和排他性,忽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这种培养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的需要,不利于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也不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因此,在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中,必须根据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予以改革,要突破传统理论与实践分离、过于注重学术性的培养模式,形成协同创新培养体系:即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突破单一师徒传承模式、单一学科界限、高校内部封闭培养的局面,形成导师团队协同培养、跨学科协同培养、行业开放式协同培养、国际协同培养,切实保障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保证研究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1.突破师徒传承单一培养,实现导师团队协同培养

在传统“一对一”的师徒传承关系中,每个研究生只有一个导师,但由于研究生导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等限制,往往会使指导的学生不容易跳出导师的影响.在学习研究过程中,研究生往往属于从属被动的地位,从而易限制学生视野和思路的拓展.以创新为目的的研究生教育需要进一步理顺导师、研究生和培养环境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创新的相互关系.[2,3]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应针对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实际需要和地方产业集群及主导产业的技术、产品和商务需求,积极整合学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资源,探索建立研究生“导师团队协同培养模式”.

导师团队协同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校内导师联合团队模式,包括同学科间导师团队的联合和交叉学科导师团队的联合模式;二是校内外导师联合团队模式.学校与科研院所或地方企业联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构建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4]导师团队通过团队的形式指导研究生,导师之间定期沟通,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合作”为核心,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导师联结在一起,互相交流和共同学习,寻求适合研究生个体特点的培养方法和发展方向.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相对明确的分工,协同完成研究生课程、课题、实习、论文各个关键环节的培养和监控. 2.突破单一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协同培养

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体现出既走向高度分化又走向高度综合的显著特征.新的学科生长点与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之中.培养跨学科、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及促进新学科生长点的发育与获得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现有跨学科组织60多个,许多成熟的跨学科组织已经涉足博士生教育.MIT采取一系列的积极手段鼓励跨学科组织开展博士生教育,这是MIT培养博士生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通过跨学科培养综合性的高级人才,MIT专门成立了“科学、技术与社会规划”(STS)学院,有组织、有计划地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学科领域进行跨学科教育.[5]美国国家科学院2004年1月的一份报告就针对科学、工程学的综合化发展的需要提出跨学科研究,进而呼吁培养跨学科人才的要求,指出促进和评估跨学科研究计划、项目的实施步骤及促进跨学科互动的新模式等技术上的帮助,同时给予招聘和吸纳并培养跨学科研究人员的建议,与之同时专门成立资助机构保障跨学科研究计划与项目的完成.为全面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提高研究生创新教育管理模式,需积极营造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生成长的学习和研究环境.主要体现在:

一是设置综合化课程.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灵活多样的综合化课程,普遍的做法是强调人文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与之相应,大量设置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交叉课程.例如,斯坦福大学就为突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专门设置了58个跨学科专业与计划.这58个跨学科专业或计划都是人文、社科、自然、技术领域的不同学科在不同程度上的交叉而成.

二是成立、组建跨学科教学与研究机构.跨学科院系与研究机构或中心是承担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职责的载体,以跨学科研究计划或项目为导向,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参与学习和研究,从而达到培养具有解决综合问题能力、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型人才的目的.例如,麻省理工学院为突破传统单一学科在人才培养上的局限,吸引更多的研究生跨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成立了剑桥—麻省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等59个跨学科院系、机构或中心和附属实验室,并配备在各个相应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为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智力保障.

三是提供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是研究生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其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通过提供与同行专家或者不同领域的专家接触交流的平台,目的在于拓宽研究生的视野,激发创新灵感.国外高校很注重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研讨班、讲座、跨学科论坛等来加强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其中,举办跨学科论坛就是国外高校实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举办跨学科论坛主要有创办跨学科学术刊物、研究生跨学科专题学术论坛等形式.如哈佛大学在1930年创办的“哈佛教育回顾”就是旨在提供讨论与辩论教育领域重大事件的跨学科论坛的学术期刊,以该学术期刊为载体的跨学科论坛提供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以交流与分享他们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他们的思维与研究思路得以碰撞与交融,为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营造了思想自由交流的氛围,为跨学科研究生的成长提供了自然的生长环境.同时,其研究成果也成为指导决策者、研究人员、管理者与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实践的重要依据.

3.突破高校封闭式培养,实现开放式协同培养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应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使培养出的研究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突破当前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部机制障碍,建立多机构、多部门、多单位协同创新机制.大学内部协同创新能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教育培养,奠定创新所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大学外部的协同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6]突破高校以往封闭式的培养、实现行业协同培养能有效改变高校目前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利用地方行业的特点和优势,将活跃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企业集团、科研院所等积极引入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过程,推出研究生“开放式协同培养”新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研究生教育与技术开发、工程建设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极大缩短了研究生参加工作适应社会的时间,同时为毕业后的就业和创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使研究生把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相适应,充分发挥自己能力,构建合理的价值取向.通过直接与企业的长期深层合作奠定了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基础,起到了既培养高素质人才又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作用,从而也体现出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本质与定位.[7]

4.突破国别单一培养,实现国际合作协同培养

伴随经济全球化,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也不断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的合作日益频繁.国际合作与交流已成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这些国际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可引进国际一流的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从而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起点,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改善研究生培养的学术环境,提高学校在研究生培养上的声誉.例如,为促进欧洲高校间的国际合作,于2002年启动了“联合硕士学位计划”,其目的是致力于在多学科和多元文化背景下推动知识进步和培养学生.这项计划也为各高校之间增进理解、达成共识、分享经验和教训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目前先后有100多所高校积极参与到这项计划中来,每年有上万名学生从中受益.

5.突破创新教育的管理瓶颈,形成协同创新的保障机制

在地方高校大力推行协同创新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要实现新的突破,发展瓶颈,抢占创新人才培养竞争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制高点,为学校发展赢得先机,就必须以多样化的创新管理去实现,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手段.统筹和优化配置学校科研、教学等资源,形成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从招生制度、教学内容与方式、过程管理制度、导师制度、评估制度等等方面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从管理上不断创新,在面对外界压力并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注重从内在去抢先完善,积极而有效地搭建多样性的发展平台,以谋求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的多样性突破,以赢得教育改革后的发展先机.实现协同创新教育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融合,[8]将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相关论文

高校生均培养成本信息化体系

这篇高校教育论文范文属于国际会计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高校教育类有关大学毕业论文,与高校生均培养成本信息化体系相关会计学毕业论文提纲。

地方高校生培养激励机制与实践

本文是一篇研究生论文范文,关于研究生毕业论文模板,关于地方高校生培养激励机制与实践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研究生及教育管理及博。

做好地方高校生会建设工作

本文是一篇科学发展观论文范文,关于科学发展观类毕业论文题目,关于做好地方高校生会建设工作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科学发展观及研究生。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保障体系

本文是一篇信息化论文范文,信息化方面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保障体系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信息化及实验教学。

地方税收保障体系建设

为您写信息化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信息化类本科论文范文,与地方税收保障体系建设相关论文范文资料,包括关于信息化及经济发展及税收方面的。

地方高校硕士生能力培养

本文是一篇德育工作论文范文,德育工作类有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地方高校硕士生能力培养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德育工作及研究生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