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体系对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时间:2024-01-28 点赞:54206 浏览:11531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硕士论文范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体系对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继承和超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是应用社会学专业与马克思主义及公有制及思想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 任何经验的总结,都是以前人的探索为基础的,任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都体现为对前人思想成果的继承和超越.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领导我们党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其思想成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其经验教训,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既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继承,也更多地体现着对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超越.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10)05-0001-06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经验性的认识,这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对于来说,这种经验性的认识已成为思考解决中国问题的一个思想准则.所以,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没有建设经验的情况下不得不照抄了苏联的一些办法,“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1〕.当看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我们自己的建设积累了一些经验以后,就明确提出了要以苏为戒,不能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并强调“我们要根据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来办事”〔2〕.为了突破苏联模式,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他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积累了经验,他提出的很多重要思想对于我们党和人民把社会主义坚持下去、发展起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他的探索最终走向了误区,没有获得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逐步形成的,也是在总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既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继承,也更多地体现着对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超越.

一、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校正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点

开创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这是时期我们党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继续进行这种探索,这实际上就是把没有做完的事情做下去.在继续探索的过程中,和我们党有两点清醒的认识:一是老路不能走,但不能走邪路,要创出一条新路来,二是老祖宗不能丢,但要讲新话.走新路、说新话,说到家,还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研究中国的新情况,解决中国的新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为什么在一个时期里结合得不好,那肯定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认识问题上有误解,有教条化的错误.

新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多次吃了以教条化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苦头.以为代表的中国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成功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历史特点的革命道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和我们党也依然主张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还特别强调,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3〕.在这期间,他也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和创新的理论观点.但总的来说,结合得不是很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和失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尤其是关于新社会建设思想缺乏充分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教条化的理解.很多时候,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新社会的一些设想和预测直接搬到了现实生活中,甚至对列宁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一些初步思考也采取了生搬硬套的做法,同时又把一些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的想法和做法同马克思、恩格斯还有列宁的个别论断、个别词句进行简单的对接.这样,表面看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显得有理有据,但实际上已经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的问题.一些不符合实际的理论观点被冠上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以后,也成了不容置疑的真理,不仅长期左右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且使党内外的思想日趋陷入了僵化状态.所以,总结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地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4〕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造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必须要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有新的认识.

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问题,首先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要“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5〕.其中,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解放思想的落脚点,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运用、检验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原本就是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精髓.有了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也有了新的意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再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有了新的基点、新的局面.同样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就已经不再是从书本出发、从特定时期的结论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从实践的要求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思考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出新的观点、新的判断,形成新的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和认识起点,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新的认识,也就成为我们党在理论上着重回答的两个首要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也由此展开.

二、重新定位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理论建构和大政方针制定的基本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立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判断的提出,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为我们党纠正对社会主义的一些扭曲认识,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脱离实际的一些错误倾向提供了基本准则,也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基本依据.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命题,我们党对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认定就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就有了更加清醒的思想准备,因而也使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明确的立足点.

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生产力不发达,法治条件不够充分,有“先天不足”的弱点,这同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证的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差异.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和我们党对这个问题有一些思考,但认识上一直不够清醒.1958年,在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曾一度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6〕.到1959年底,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7〕他还说过:“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8〕应该说,这样的认识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但这种有益的思考没有能够持续下去.随着后来在阶级斗争问题上产生越来越大的迷误,又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由于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没有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党的大政方针就难免前后摆动,产生各种脱离实际的问题.

中国是高举共产主义旗帜、担着社会主义道义的执政党,党的目标追求很高,人民群众对党的期望也很高.而我们却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去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文化基础,去完成许多本应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完成的历史任务.如果不能牢牢把握基本国情,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而是仅仅从主观愿望出发,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出发,就很容易犯急于求成、超越阶段的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来自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直接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判断明确地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又处于社会主义不发达的阶段.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长过程的初始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考虑我们应该做什么,还要更多地考虑我们只能做好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我们抵制各种错误倾向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认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都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基础的.也正是立足于这样的社会主义发展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既能突破陈规,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三、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创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从根本上摆脱了计划经济思维,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性突破,解决了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主义还要发展商品生产的思想.他认为,不能把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关键要看商品生产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9〕同时,他还强调了搞社会主义要学会利用价值规律.应该说,的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设想有了一些新的突破,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他同时也认为,社会主义之所以要发展商品生产,主要是因为有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因此,他的这一思想并没有超越计划经济体制,他所强调的商品生产依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由于始终把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把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看成是搞社会主义的天经地义,这一商品生产思想也就有了理论上的局限,实践中也就难免受到很大的制约.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自然就会产生排斥市场和市场机制、忽视价值规律的问题.

和我们党坚持选择和运用计划经济,同长期以来人们固守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将实行计划生产的思想有关,也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力图通过统一计划、集中力量来加快国家基础建设和工业生产有关.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和我们党突破苏联模式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发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但他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计划经济体制,而是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计划不当,各种关系处理得不好.这样,他更多的是从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关系入手,去考虑怎样才能避免走苏联走过的弯路.他提出的一些思想,对于纠正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些偏差发挥了作用,但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观念,局限了和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局限了和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不可能打破高度集中的体制,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改变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是依靠自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硕士论文范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体系对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继承和超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是应用社会学专业与马克思主义及公有制及思想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上而下的组织推动.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直接深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自身利益产生了更加密切的联系.这样,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既有了举国动员机制,也有了人民群众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当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相联系的时候,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强调均衡性,带有平均化的色彩,而当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体现出了差异性的特征,这也需要人们在认识上有一个转变过程.社会主义的发展从体现平均转向有差异,带来了经济社会的活力,但也容易产生差异过大的问题.一旦差异过大,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同度也会相应降低.所以,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党也更加强调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四、破除对单一公有制的盲目追求,确立了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是维护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为所有社会成员更好地创造生存和发展条件的社会制度.它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发展方向,必须体现着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实现.建立和完善公有制,是实现和维护社会整体的制度基础.这不是人为的设定,而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放弃公有制,就等于放弃了社会主义.但公有制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要同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状态相适应,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互不相容、不能共生共存的两种经济,私营经济的存在会对公有制经济产生直接的危害,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经济的存在会成为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所以,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几乎被彻底铲除了.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已所剩无几,所有制结构出现了单一化的倾向.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和我们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如说过,“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10〕.我们党的一些领导人也提出过保留一些手工业的主张.但由于在思想理论上已认定,进一步变革生产关系,不断提高公有化程度,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实践中也就产生了对“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所有制结构的盲目追求.追求过分单一的公有制,违背了生产关系要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法则,不符合我国国情实际,不仅不能使生产力得到更大更好的发展,反而会使生产发展陷入效率低下、活力丧失的困境.

历史经验充分表明,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跨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急于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并不可能带来经济社会的实质性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生产关系变革的新认识,关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及其相互关系的新判断,包含着对前人思想的承接,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包含对走出实践困境的思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不可缺少的所有制形式,它们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公有制为主体,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前提条件,同时也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以贯之的明确要求.

五、实行依法治国,把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解决纳入与法制的轨道

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与法制的综合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它所强调的,就是以为基础、以法律手段来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把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解决纳入与法制的轨道.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怎样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新课题.通过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初步总结,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一类是敌我矛盾,一类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强调,对于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凡属人民内部的矛盾,只能用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为后来党的理论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思想基础.的这一理论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比如,这一理论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沿用阶级斗争观念去认识和观察社会矛盾的思维习惯,尤其是强调了意识形态领域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就很容易把一些思想认识上的是非问题看成是阶级斗争的反映.还有,划分两类社会矛盾的标准和原则不够具体,解释起来难免带有主观随意性,很容易造成两类矛盾的混淆.再有,就是对各种社会矛盾的处理和解决,不是强调以社会主义法制为基础,把方式方法引向社会主义法治的轨道,还带有一定的人治色彩.这就为后来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留下了思想上的空间,也留下了制度性缺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和目标,在继承了关于划分社会两类矛盾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的基础上,也体现了对他这一思想的超越.实行依法治国,意味着社会成员不再以阶级去定性,社会群体也不再以阶级划分去强化亲疏远近,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可以更好地维护和保障每个社会群体、每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和合法权益.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可以把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处理纳入法治的轨道.当社会成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法律途径来进行恢复和修补,当社会全体发生利益矛盾或冲突时,通过途径或根据法律规定进行调节,既能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又能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从而可以避免导入阶级斗争的误区.用途径来化解社会冲突,以法律为准绳来解决社会矛盾,更具有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处理,不再会发生因时而变、因人而变的情况,这就可以有效地防止以前出现的因客观影响或主观随意性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六、顺应时代主题的变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世界形势的变化,时代潮流的走向,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及其一系列内外政策的制定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正确认识世界形势、科学把握时代潮流的基础上,和我们党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这一判断,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相结合并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时代特色的重要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形成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对许多重大问题的新认识,也是以这样一个基本判断为依据的.

维护世界和平,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争取一个和平环境,是和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过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环境.指出:“中国是农业国,要变为工业国需要几十年,需要各方面帮助,首先需要和平环境.”〔11〕他冷静分析了当时的国际格局状况和世界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认为只要世界和平、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世界大战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并把争取世界和平、缓和国际局势,创造一个和平国际环境,作为新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目标.他还明确强调,我们要跟一切愿意和平的人合作,“就是西方国家,只要它们愿意,我们也愿同它们合作.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12〕.但由于美国一直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和侵略行为,后来的中苏关系恶化又对中国造成了新的地缘压力,再加上指导思想上出现了越来越“左”的倾向,20世纪60年代以后和我们党改变了原来对战争与和平的基本估计,越来越强调世界战争的不可避免,并从“战争不可避免”逐步上升到“战争威胁迫在眉睫”.对世界战争爆发的危险性和紧迫性过高的估计,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国家发展战略和建设方针的确定.后来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好多的决策,包括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山、散、洞’的方针在内,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13〕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和我们党纠正了对世界形势和时代潮流的错误判断,明确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使我们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有了可靠的世情依据,也使我们对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理解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的不断加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去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发挥了比较优势,也获得了比较利益.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扩大,我们党以更加宽广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变化,确立了尊重和维护世界多样性的基本准则,改变了过去那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简单对立、你死我活的斗争思维,形成了各种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同发展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的主张.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新范畴,也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

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新结合,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我们党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这一探索,既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这一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铺垫作用,有着深刻的启示性意义.任何经验的总结,都是以前人的探索为基础的,任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都体现为对前人思想成果的继承和超越.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是这样.

〔参考文献〕

〔1〕〔3〕〔7〕〔8〕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7,109,116,301.

〔2〕〔9〕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8,439

〔4〕〔13〕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126-127.

〔5〕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4.

〔6〕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N〕.人民日报,1958-09-10.

〔1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党校出版社,1991.452.

〔11〕〔12〕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0,411.

(责任编辑:张叶婷)

相关论文

南方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体系的

本文关于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经济发展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南方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