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时间:2024-04-08 点赞:51043 浏览:104141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为专业方面有关论文的格式,关于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可用于专业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专业及社会及市场方面论文范文。

摘 要 :社会工作虽然在国外发展了百余年,但在我国内地才刚启动.在启动的同时,有不少学者提出,在吸收西方先进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要不断进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建构.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本土化开始之前,弄清“事情的真相”是必需的.只有分析问题,才能找出原因,才有利于事情的解决.现在笔者提出这些较为微观的问题希望学界能够重视,尤其是希望引起学界的“高层研究者”们重视.因为他们往往掌握着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主导性资源.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力量,才使得今天的中国社会工作得以萌芽.

关 键 词 :专业教育;改良主义;职业运作;社会市场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5-0013-03

一、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与发展问题

1.专业教师问题

先说教师知识水平.现在全国有两百多所高校都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教育.这里面有很多的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比如以前是学历史的,现在搞了社会工作教育,或者是研究中文的,现在也在搞社会工作教育.这样的师资发展,最有可能使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走向“大杂烩”,成为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最终导致其本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什么都能做,但什么都做不好,甚至什么都做不来”.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许多高校社工专业在聘用专业教师时故意(说是“故意”,那是因为学校要考虑学科师资建设,博士生相对于硕士来讲,作为教师来教学生无疑是一种提高学院、科系身份的象征)抬高“门槛”,有的高校只招博士毕业生.先不说国内当前与社会工作专业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学博士生屈指可数,就是扩大学科范围,聘用文科类专业的博士生来,也不免使学校用人陷入重文凭而轻能力的市场化怪圈.

2.专业课程问题

笔者对湖北省有设置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选择性的调查中发现,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是依托以前的“社会学系”发展而来的.先不讨论“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外延与内涵的比较,单从社会工作专业本身来讲,它就该是一支独立的科系.这样以“挂靠”的方式来建立和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其结果只能是在课程的设置上重视书本教育,忽视实务教育:重视理论基础,忽视实际运用.即使在有些高校开了所谓的“实验课”、“实践课”,“那也是逼不得已”,因为“那是教师的教学内容与课时所必需的”,但是开了这样的课时又如何按照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的说法,由于缺乏专业实验室与实践基地,不难想像,这样的“实验课”、“专业实践”该是怎样地走一个“过场”!

华东理工大学张昱教授在2007年某期《河北学刊》中发表文章曾指出,作为专业的社会技术,社会工作实务教育在社会工作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目前部分学校仍未建立起相应的实务教育体系.

复杂人.这一历程虽然对人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客观,但这是建立在将人作为组织发展的工具或是组织的生产要素的前提下来认识和评价人的,强调的是如何通过对人的有效管理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人始终被看成是组织发展的手段.探讨以人为本的高职教师管理模式,必须首先要界定人在组织中的性质,即人是作为“手段人”存在,或专业的实验课程、专业实习基地、专业实习督导等,在一些学校中仍然缺乏.就算如他所言有了专业的实习基地,有了专业的实习督导和实验课程,那也还是不行的.因为实习本身就是一种短期的阶段式演练,而社会工作本身的工作原则里存在解决方案学会自助的过程,且先不谈这个助人自助的过程有多长,但是仅仅靠实习和实验来轻松演练这样的社会工作方法,只能达到一个“窥探”、“玩耍”的效果,可能真正的社会工作实务及其价值内涵与理念却很难掌握.所以根本的还是要在学科教育教学体制上改进,要从学科的课程设置方面入手不要光学书本,书本的理论学得再好,实务操作水平上不来仍然是不行的.

3.学校制度问题

其实许多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笔者也曾给出一些建议,但正如该系的系主任所言,课程设置的改动涉及到很多方面,有师资的问题,有实践基地的问题,有教学经费问题,更主要的是学校的教师教学与考评制度问题.

据笔者考察,目前各个高校的学院科系基本实行统一的教师教学与考评制度,除了在课时上的区别外,在教学形式、教学方式、教学监督、教学考评等诸多方面都是“一刀切”,标准“大一统”.这样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各个专业的学习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完成的,以至于使人们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大学里的“上课”必须是呆在教室里才叫真正意义上的“上课”,如若不然,学生会学不到东西,教师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不会得到提高.这样给人的感觉是,所有的专业都是一样的,任何一个专业里出来的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做出其他专业的事情来,使得原本应该“专业”的学生变得不“专业”了.(这里讨论的各个专业仅限于社会科学内部,在其他类别的交叉学科专业教育则另当别论)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工作与其他专业有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它有自己的专业技术体系及相关专业技术制度,如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要求、社会工作伦理体系、社会工作者及其辅助人员体系、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制度、社会工作者社会资源的配置制度等等,这些和应的专业化建设问题最好能在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教育阶段就要着手准备和解决.要培养其学生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以及方法,有个大前提,就是学校要改变传统的“大一统”式的教育教学与评估体制,专门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制定专门化的教育教学体制.只有如此,院系方可独立发挥其专业的导向,来教育出专业的学生.否则,出来的学生跟其他专业的学生都是一个模样,其专业素质与水平也将打折扣.

需要说明的是,在教师教学评估机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考试制度.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延续传统的“专业大一统”的考试模式,教师的自主性受到限制,既不利于社工专业的学生培养,又不利于社工专业的发展.

二、社会工作人才的作用发挥问题

社会工作人才的作用发挥,有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是发挥到何处,一个是如何发挥.用专业的语言来讲,一个叫专业方向,一个叫专业路径.这就好比一条从某山泉眼处淌出而流向大江的河流,学校的专业教育是源头,社会的用人单位是大江,而处在由学校教育转向自我工作这个时间段里的准社工(这里的“准社工”仅仅针对受过学校社工专业教育的人而言的,不包括目前某些从事业单位转换职业身份而即将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就是正在朝着大江流淌的河水.所以说,在专业方向上,一个头一个尾,只是两个点状;而在专业路径上,则是一个带状,是一个时间段.

笔者在第一点问题里指出,搞好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是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专业方向的那个起点.专业的发展在 一定程度上与专业的起点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有起点起得好,“马步才能扎得稳,功夫才能练得深”.至于专业方向的那个“终点”,换句话讲就是社会工作的岗位设置.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会工作岗位,就算有再多的社工人才也是“无用武之地”.按照王思斌的说法,在当前社会工作建立和发展的启动期,社会组织特别是社会服务机构发展较慢,而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工作成为主流――不仅承担社会服务职能,而且肩负着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责任,可以称为社会工作的“行政模式”.就其从业人员来说,由于主要的社会工作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人员承担,可经过一定的培训后上岗工作,所以处于由非专业向半专业过渡的状态.现在的问题是,经过所谓的大学科班教育出身的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因为资源占有的劣势而常常被上面的这些个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半专业人员”排挤到了极为有限的社会工作岗位市场的外部,造成“未就业先失业”(即原本属于他的最后却不得不“让”给别人)的不良后果.

分析王思斌的社会工作制度发展模式特征,笔者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典型的改良主义”.具有同样“改良派”身份的还有张时飞等.之所以称之为“改良主义”,是因为他们认为,当前,中同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与执政党改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相联系的,并正在成为执政党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手段.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快速转变,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社会组织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部门依靠现有系统来开展社会工作是自然的.鉴于在强烈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理念支配下的社会工作实践(可称为“管理为体服务为用”的实践)其效果可能会打折扣(因为自上而下的管理与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服务是有矛盾的),所以他们主张,要使社会工作更好地达到社会服务、社会和谐的目标,那些在行政体系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必须首先实现一定程度的价值转换,变自上而下的管理观念为平等的服务理念,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种逐步在行政体系内找到社会工作的“源生细胞”,并赋予其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试图达到社会工作的建设与发展目标的做法,笔者称之为“社会工作的改良主义”建设.这种主义固然是好的,因为他是以行政力量来推动的,自然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了不少步骤与时间.但笔者以为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这样的发展有可能会使中国的社会工作朝着行政化的方向迈进,因为政治体制改革往往不仅是滞后的,而且是“板结”的.一个“板结”的土壤,不难想象它会长出有多好的根!当然他们也看到了政府部门或多或少的官僚化可能会影响或削弱社会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而由社会服务机构作为专业组织来提供必要服务会更及时和有效.笔者要强调的是,以王思斌为代表的“改良派”首先推崇的是进行行政体系内部与社会行政相关的部门和其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以转变它们的身份,逐步向社会组织发展过渡,然后辅之以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

改良派的做法可能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但是解决不了目前最为现实的问题,就是这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就业问题.诚然,在未来几十年后,社会工作专业经过这样的改良或许能够达到社会化模式,可以解决未来的那些个专业人才.但是,首推以行政体系相关部门和事业单位改革,必然产生当前社会工作的专业岗位紧缺现象.这样的一个后果是,被排挤出国外的社会工作人才为了生存只能找“不对口”的岗位,造成大量

本论文为专业方面有关论文的格式,关于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可用于专业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专业及社会及市场方面论文范文。

;人力资源流失,从而会影响专业的生源力与发展前景.因此,为了当前大批的社会工作人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了这些人才有更好的归宿,则须对这一改良手段作必要的改进,或者另辟其径.

上面说了专业方向问题,接着说专业路径问题.前面讲到,这个“路径”是一个带状,即以时间为载体形成的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转变的专业培养过程.在这一阶段,准社工要搞清社工、义工、志愿者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就是要认清三者各自的身份和角色扮演,职责与权利.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发展时期并不单纯是接受专业教育的时期,也不单纯是进行专业实践的时期,而是包含了这两个时期的同时,又有从理论运用到实践和由实践探索到真正掌握到社会工作实务技术的两个过渡期.这个时间段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处理不好就容易前功尽弃.但其仍需要一个大前提,即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环境与合理有效的教育机制.

三、社会工作职业运作的机制建设问题

一般来讲,市场的意义主要指经济市场.笔者以为广义的市场应包括社会市场、政治市场等其他与经济对等的市场类型.勿庸置疑,在纯粹的经济市场内部,则主体必会遵循经济规律.而社会工作是社会转型的产物,是社会体制内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它是社会市场内部的主体.既然是市场,则存在必要的市场要素.通俗地讲,这些要素就是“承办方”、“赞助方”、“购买方”以及市场制度等.当然社会市场并不如经济市场以追求利润为主,而是以追求社会发展为主.一个是有形的,一个是无形的.在社会市场内部,它的目标就是追求人本主义,追求社会和谐与发展.巧合的是,当前国内的经济市场地位占主流的同时,我们需要从中争夺社会市场的席位,因为社会建设肯定要在社会市场内部进行.想在经济市场内部搞好社会建设,那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培育大量地以追求社会发展效益为主而将经济效益放在次要位置的这些个“社会能动体”.它的性质是社会性的实体――区别于经济市场内部的经济实体.与之相应的,社会市场的“购买方”也并不以货币这种经济媒介来“购买”“承办方”的“产品”,而是以一种无形的“社会支持”、“社会推动”作为“交换成本”.通常情况下,在社会市场领域,“购买方”就是社会民众.套用经济学概念,这个“承办方”叫生产者,“购买方”叫消费者,而那个“赞助方”就是市场协调者.在社会产品(或者叫社会服务)进入社会市场的那一刻起到其进人民众的“消费领域”那一刻止,社会支持、社会推动就一直在起着作用.这个作用力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消费”这一行为结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双方都得到了效益,民众得到了实惠,生产者得到了支持、信任、表扬,社会得到了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两个市场并不是绝对的孤立与对立,毕竟它们同属一个大市场,当然会有融合与交叉的地方.理想的“市场图”是一种以社会市场为中心,以经济市场、政治市场等其他类型市场为半径所画的圆.整个市场的发展运作逻辑就是,当社会市场为了社会发展而运作时,其他类型市场提供相应的资源.

“社会能动体”的普遍表现形式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为了能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建设,我们或许可以从组织社会学领域内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广义上讲,像王春光的“中间组织”(本文主要指非营利组织)、郑杭生的“社会组织”都有这样的功能.因为在这些组织中,它们的先天身份就是社会性质的,而不是从那些带有行政色彩的组织形式中嬗变来的,没有“前科”.所以应该创造良好的 社会组织环境,鼓励中间组织的发展.它们在社会建设的某些方面可提供给社会工作者以广阔的发挥空间.相对于社会工作的改良主义,此种做法少了些许“暧昧”而表现得更加果决.作为社会产品生产者的中间组织,以社会工作技术为手段,向民众提供纯粹的“社会服务”,从而不断推进社会更加和谐自治的方向发展.

有了生产者生产,就要有一定数量的消费者来消费产品,否则市场运作链条就要中断.所以在解决了社会服务产品的生产问题后,还要解决其消费问题,就是要寻找“购买方”.当然有人会说,“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参与”,何愁没有市场!但问题是,民众自身的生活生产迫切需要社会工作服务吗社会服务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是普通民众,不是国家,也不是政府.也许政府在进行社会建设与推动时,主观地强调了需要社会工作来服务,但仔细分析就会知晓,政府所讲的“社会工作服务”,往往是为政府服务,而不是为社会服务,为民众服务.尽管在服务政府的同时社会也不同程度地得到好处,但那都是“搭便车”而已,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研究社会工作的市场消费问题上,一定要搞清楚消费主体.我们有自己的价值观、消费观,现在突然有一个西方的“新型产品”进入到中国的社会市场,买不买还是另外一回事.尽管不消耗自己的货币成本,尽管这样的服务产品最终可以使自己得到提高,但是我们往往更看重的是“现实的东西”.对一般民众讲什么长远利益,在他们看来那都是不切实际的.说到底,还是一个社会市场建立的问题.只有社会市场有了基本的雏形,买卖双方才会有发生交换行动的可能.


建立社会市场的雏形,这时才需要政府的调控作用.但是政府首先得定位好自身的身份与目标,不能抢占市场,不能搞“自我主义”,不能以行政性力量干预甚至抑制社会组织的建设.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要改善环境,提供服务与方便,给予一定的“赞助”.这就是当前政府在进行社会建设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市场组织与协调者的角色.

所以,社会工作的职业运作必须放在社会市场这一框架来考虑.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完善的市场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的来讲,上述三个大问题在一个社会工作建设的研究者看来,解决是必要的.第一点是基础问题,第二点是方向问题,第三点则是环境问题.然而,社会工作涉及到社会领域的诸多方面,如社会保障机制、政治运行机制等等,这些个方面都是嵌入在社会体系网络中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想要搞好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必须要协调好其他的几个方面才行.否则,只能是对社会问题的修修补补,往往会捉襟见肘.

责任编辑 李建君

相关论文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反思

本文是一篇老年社会工作论文范文,关于老年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反思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老年社会工。

社会工作本土化

本文是一篇社会工作论文范文,关于社会工作方面毕业论文格式,关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社会工作及社会科学及本土化方面。

社会工作本土化之思

本文是一篇社会工作论文范文,社会工作类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社会工作本土化之思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者及社。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现状与前景

本文是一篇社会工作论文范文,关于社会工作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现状与前景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社会工作及社会工。

社会工作的整合与本土化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社会工作发表论文,关于社会工作的整合与本土化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者及大学生方面论文范。

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本土化要求

关于法律制度及法律及成文法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法律制度有关法学专业论文格式,关于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本土化要求相关论文范文例。

基于本土化之上的东西方对话

该文为关于文化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基于本土化之上的东西方对话相关新闻传播论文硕士论文,可作为组织传播专业文化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