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轨迹

时间:2024-02-07 点赞:44338 浏览:8543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为社会学方面毕业论文,关于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轨迹相关毕业论文题目,可用于社会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社会学及新经济及文化建设方面论文范文。

〔摘 要 〕 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分为四个时期:从1918年实现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到1923年离开党组织,这是李达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从1923年李达离开党组织潜心理论研究到1935年《社会学大纲》问世前夕,这是李达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进一步阐述时期;从1935年《社会学大纲》问世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李达社会建设理论的理论论证与阐述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李达1966年去世,这是李达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展开和发展时期.

〔关 键 词 〕 李达,社会主义思想,发展轨迹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1-0013-04

李达的社会主义思想,是研究我党革命和建设时期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而当前对这一问题尚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对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轨迹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时期(1918年-1923年)

李达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接受,是以社会主义思想为切入点的.从1919年到1923年间,李达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向,先后投身于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主义大论战”、批判无政府主义思潮、批判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批判第四国际“左”倾思潮等思想运动中,并积极投身于创建中国的事业中.这期间,李达通过《什么叫社会主义》(1919)、《社会主义的目的》(1919)、《张东荪现原形》(1919)、《劳动者与社会主义》(1920)、《社会革命底商榷》(1920)、《马克思还原》(1920)、《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无政府主义之解剖》(1921)、《马克思派社会主义》(1921)、《俄国的新经济政策》(1922)、《评第四国际》(1922)、《马克思学说与中国》(1922)、《社会主义与江亢虎》(1922)等一系列文章,集中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李达初步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及“概观”,把科学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关于社会主义原则,李达指出:“马克思社会主义是科学的,其重要原则有五:一、唯物史观;二、资本集中说;三、资本主义崩坏说;四、剩余价值说;五、阶级斗争说.马克思的政治学说和经济学说,均详备于此五原则之中.” 〔1 〕 (P31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李达把“马克思所述社会革命的原理、手段、方法及其理想中的社会”归纳为七条, 把它们当作“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概观”,并由此得出结论:“马克思社会主义是科学的”.〔1 〕 (P30-31 )李达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介绍,表明了社会主义理论的性质,澄清了当时对社会主义的种种误解和攻击,对中国的社会革命起了理论先导作用.

其次,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问题上,李达着力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的原理,对社会革命的性质、根源、目的、步骤、手段等问题做了回答.李达认为社会革命具有彻底性,“马克思所说的社会革命,就是使社会的组织完全解体的意思”.〔1 〕 (P203 )李达强调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即“社会革命不是在哲学中探求而得的,乃是发生于现社会的经济状态之变动.” 〔1 〕 (P47 )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底目的,在推倒有阶级有特权的旧社会,组织无阶级无特权的新社会.” 〔1 〕 (P52 )这一革命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准备时期”,“第二是夺取政权时期”,“第三是发展产业时期.”“这三个时期是社会革命必经的历程”. 〔1 〕 (P232-233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李达把“发展产业”看做夺取政权之后的重要步骤,直接表达了无产阶级在革命胜利后要着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点,这是很有预见的重要思想.此外,在李达看来,直接行动是社会革命的唯一手段.所谓直接行动,“就是最普遍最猛烈最有效力的一种非妥协的阶级斗争手段.” 〔1 〕 (P72 )这就表明,要实行社会变革,必须依靠阶级斗争,运用非妥协的手段.

最后,在阐发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础上,李达进一步阐发了无产阶级的理论.李达在论述无产阶级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基础上,重点阐明了无产阶级的本质、职能和形式.李达指出:“劳动者的本质,即是一阶级对于他阶级而行的革命的强有力的国家.换句话说,所谓劳动就是劳动者的国家.” 〔1 〕 (P102 )他认为无产阶级至少有三种职能,一是“要对付反对共产主义的人”、“要对抗资本主义的敌国” 〔1 〕 (P90 );二是“征服资本阶级,根本铲除资本主义的一切思想、风俗习惯和制度,确定社会主义的根基”,“经过这政治的过渡时期,巩固新社会的基础” 〔1 〕 (P103 );三是“用最大的加速度,发展全生产力” 〔1 〕 (P31 ).他还认为,“典型的劳农会共和制度”,即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制度,是无产阶级适宜的政治形式.〔1 〕 (P103)

由上可见,这一时期李达围绕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党的创建活动,集中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初步但较为全面的思考,这一思考表现出如下特点:其一,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传播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其二,提倡既要从理论上做革命的工夫,又要从实际上做革命的工夫;其三,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和传播与对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相统一;其四,带有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共有的时代局限性.

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进一步阐述时期(1923年-1935年)

从1923年到1935年,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集中表现在他对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认识上.这一时期的起点是1923年秋李达离开党组织.离开党组织后,李达专心研究马克思学说和中国经济状况,“以求对革命理论得一个彻底的了解”.〔2 〕 (P9 )这一时期标志性的结点是1935年《社会学大纲》的发表.这一时期,李达对中国如何通过革命的道路实行社会主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集中展现在下述论著中:《现代社会学》(1926)、《中国所需要的革命》(1928)、《中国产业革命概观》(1929)、《社会之基础知识》(1929)、《民族问题》(1929)、《社会进化史》(1935).

首先,李达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高度阐发社会革命观.李达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表明,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就现代社会运动,即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而言,这种运动是受压迫阶级对于社会历史的自觉创造,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历史,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历史进程.他说:“现代社会运动之意义,可一言以蔽之,即无产阶级为谋实现社会主义而行之阶级斗争也.” 〔3 〕 (P163-164 )在此基础上,李达提出了社会革命的两个方面:经济革命及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即社会基础的变革,政治革命即社会上层建筑的变革.李达认为,社会革命的实现需要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的相互推进,不仅如此,在李达看来,社会革命的实现,有缓进与急进,平和与激烈之别,究竟该采取哪种形式,既与社会的物质条件有关,也与个人改造社会的主观能动性有关.

其次,李达进一步论述了中国社会与革命问题的特殊性.李达认为,中国与西方的社会问题虽然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但中国又有自己的特殊情况.他说:“中国社会问题虽亦同为资本主义之产物,然其发生之理由,乃因产业之不得发展,与工业先进国因产业发展过度而发生之社会问题大不相同,此其特性也.” 〔3 〕 (P131 )李达认为,中国的工业劳动者、手工业者与农业劳动者,都有着与西方劳动者不同的特性,认识和把握这种特殊性,是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的关键.这里尤其要提到,李达认为像中国等工业落后的国家,在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应借鉴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而不能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最后,李达阐发了中国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对象与前途问题.李达指出,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运动,已经由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转变为被压迫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权,早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与农民了.” 〔1 〕 (P596 )由此,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会组织对于现代社会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说:“无产阶级当实行阶级斗争之时,必组织社会运动之机关.此机关为何,即党派与劳动组合是也.劳动组合为无产阶级之主力军队,而党派则此主力军队之司令部也.” 〔3 〕 (P166-167)李达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出发,认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及封建制度是阻碍近代中国发展的主要势力,因此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主张:“为求中国的生存而实行的中国革命,一面要打倒帝国主义,一面要铲除封建遗物”.〔1 〕 (P558)这样,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就具备了民族革命和革命的双重属性,“其必然的归趋,必到达于社会革命,而与世界社会进化的潮流相汇合.” 〔1 〕 (P558 )

纵观这一时期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对社会主义的分析集中于如何进行社会革命的思考;二是与第一个时期对革命问题的分析相比,李达这一时期的分析更加注重和基于中国国情,尤其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状态;三是站在世界革命的高度,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社会革命问题.这集中反映了李达对社会革命问题的思考更加理性和成熟.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论证与阐述时期(1935年-1949年)

从1935年到1949年,李达对社会主义的思考集中表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这一时期,李达历经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但他坚守正义凛然的气节,克服艰难困苦,赞同和支持党的事业,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并著有《社会学大纲》(1935)、《经济学大纲》(1935)、《经济问题之处理方法》(1937)、《法理学大纲》(1947)、《新社会学大纲》(1948)、《货币学概论》(1949)等一系列书,其中以《社会学大纲》为代表.

首先,李达阐述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理论.这一时期,李达借鉴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以俄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为依托,着力阐发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理论.李达提出,过渡时期既是新形态的无产阶级的斗争的继续,也“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和生成的时代.” 〔4 〕 (P362 )由此,过渡期经济的根本法则,就由下述三个方向构成:“社会主义部分的扩大再生产、小商品生产之社会主义的改造及资本主义要素的限制和消灭.” 〔4 〕 (P364 )这样,在过渡期,商品和货币尽管依然存在,但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与货币相比,已具备完全不同的作用,它不再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之盲目的法则,不再是统治人们的力量,而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工具.而过渡期的国家,也不再是阶级剥削的工具以及少数者压迫多数者的手段,而是无产阶级下的由国家到无国家的过渡形态,“这是社会上勤劳的多数者的主义,是对于少数者的,是对于旧剥削者的.” 〔4 〕 (P446)这是国家的新形态.

其次,李达分析阐述了新经济政策及国家资本主义等相关问题.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初,李达就对这一政策给以足够的关注.在这一时期,李达着重从过渡期经济发展的角度,介绍阐发新经济政策问题.李达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创造实现社会主义前提条件的途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经济手段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发展.李达对国家资本主义的认识深受苏俄(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受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影响,李达明确提出过中国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可以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赞同商品、市场、多元所有制结构等因素在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有某种发展.但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时期,受苏联政治经济学的影响,李达对国家资本主义的认识又有所改变.这时的李达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范畴不适用于过渡期经济.” 〔4 〕 (P365 )其中,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中重要的范畴如商品、货币等,在社会主义过渡期“尽了完全不同的作用”.〔4 〕 (P365 )而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中最基本范畴――资本与剩余价值,仅存在于富农经济、个人工场及国家资本主义的企业中,并且受到了种种限制.而在国营企业或集体企业中,资本和剩余价值的范畴则失去了意义.显然,这一时期李达对国家资本主义的再认识回避了商品、货币在经济生活作用中的一般规律,对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分析也忽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所处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大背景.

最后,李达分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其中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李达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有文化的根本改造,“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就需要人类大量的改造,需要人们对于劳动的态度、道德观、世界观、以及生活等等的改造,换句话说,旧社会文化的根本的改造.” 〔4 〕 (P297 )在李达看来,这种改造,是向人民大众表示完成社会主义诸任务的根本要求.而无产阶级是“文化革命的指导者,是文化上的把持者.” 〔4 〕 (P499 )并且,无产阶级创造文化,是在人类发展文化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它要以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官吏社会的压迫下所形成的知识为基础,要批判地占有和改造资本主义文化.而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劳动大众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独立的活动性与创造性”.〔4 〕 (P498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李达学术思想走向成熟的时期.纵观这一时期李达对社会主义的思考,可见其研究的领域已从社会革命理论领域,延伸和扩展到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建设等领域.对比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进程,李达的研究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在通过革命的手段取得政权之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较为深远的启迪意义.

四、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展开和发展时期(1949年-1966年)

从新中国成立直到李达去世,他除了担负教育行政工作以外,还积极从事马列主义、思想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这一

本论文为社会学方面毕业论文,关于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轨迹相关毕业论文题目,可用于社会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社会学及新经济及文化建设方面论文范文。

时期,李达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出发,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较为集中的思考.这些思考主要体现在下列著作中:《〈实践论〉解说》(1951)、《〈矛盾论〉解说》(1952)、《谈宪法》(1954)、《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1959)、《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1959)、《唯物辩证法大纲》(1965).在这些著作中,李达着重论述以下方面的问题.

首先,阐明了中国社会观的内涵及意义.李达分析认为,马列主义社会观的普遍真理是一切民族都要达于社会主义.但是这一真理在各个民族社会中的实现具有特殊的特征和相貌,由此“发生了马列主义社会观的具体的应用的问题”.〔5 〕 (P10 )而的中国社会观,是思想的基本的总路线,“是马列主义社会观的普遍真理在中国社会的具体应用与扩张.它不但是中国民族由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到达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理论,并且是一切落后民族到达于社会主义的革命理论.” 〔5 〕 (P12 )所以,学习思想的中国社会观,是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主义到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前提.李达指出,中国革命的实践表明,思想正确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存在,由此也就成为“中国无产阶级与全体劳动人民用以解放自己的唯一正确的理论与政策.” 〔5 〕 (P19 )它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使中国得到独立、、和平与统一,“并将由社会主义的阶段而走向于共产主义的美好的将来.” 〔5 〕 (P96 )

其次,阐述并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7年社会主义国家和工人党莫斯科宣言归纳如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为核心的工人阶级,领导劳动群众进行这种形式或那种形式的无产阶级革命;建立这种形式或那种形式的无产阶级;建立工人阶级同农民基本群众和其他阶层的联盟;消灭基本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建立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逐步地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以便建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造成忠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的知识分子队伍;消灭民族压迫,建立各民族间的平等和兄弟友谊;保卫社会主义果实,不让它受到国外敌人的侵犯;实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同各国工人阶级团结一致.” 〔5 〕 (P559-560 )对此,李达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各民族国家会有越来越多的过渡形式,但不论过渡形式如何多样化,各国无产阶级都必定结合本国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共同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李达还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问题.李达从矛盾论的观点出发,指出,社会形式的本质,是由其自身中的特殊矛盾所规定的.“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则由那种和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的特殊矛盾所规定.” 〔5 〕 (P224 )

再者,提出并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李达指出,在新中国,全国人民需担当两大基本任务,“第一是巩固人民,保卫祖国安全与世界和平;第二是努力进行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 〔5 〕 (P119 )李达阐述了人民的内涵及作用,指出:“中国的人民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5 〕 (P23 )这一作用的第一步,是推翻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消灭地主阶级与官僚资本阶级.然后,随着这一的进行,建设新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建设,李达提出,要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就必须发展生产力,而要不断地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不断地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处在社会主义改造时代的社会,不但客观世界需要实现社会主义改造,而且主观世界也要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因此,我们的国家必须对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工作.” 〔5 〕 (P452 )李达还从主要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出发,提出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说,不论是“学问家”还是“实行家”,都要认识和掌握新社会的主要矛盾,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离开了这一点,就“决不能贡献出适合于新社会所需要的为人民服务的学术,也不能胜任人民所交付的实际工作.” 〔5 〕 (P287 )李达还阐述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条件.他分析到,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充分的有利的内外条件.其“根本保证首先是中国的领导以及党所领导的各阶级、各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的保证是全国民族的大团结”;“第三个保证是国际统一战线.” 〔5 〕 (P447-448 )


最后,集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宪法问题.李达指出了新主义社会时期我国宪法的社会主义主义属性及作用.他认为,这一宪法“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为出发点的,所以它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 〕 (P432 )这一宪法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志的表现,它巩固并规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无产阶级的制度,“是人民革命成果的保障和为社会主义斗争的旗帜.” 〔5 〕 (P430 )它反映了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我国过渡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还规定着国家的政治基础,规定着我国的政体.李达还集中论述了法制和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制表现于宪法的一切条款之中,” 〔5 〕 (P421 )我国的宪法(草案)贯彻着社会主义主义的精神,“是一部真正的人民的宪法”,〔5 〕 (P428 )“是以社会主义制为基础的宪法.” 〔5 〕 (P439 )

整体上看,新中国成立后这段时期,是李达思想较复杂的阶段.一方面,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研究和宣传,能够坚持相对客观的立场.另一方面,他又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客观原则.但最终李达还是保持了思想上的清醒,体现了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本色.

相关论文

苏珊·朗格美学思想的形成

这是一篇关于现代艺术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苏珊·朗格美学思想的形成相关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马克思哲学专业与现代艺术及艺术。

列宁的法律秩序思想的形成条件

本文是一篇法律论文范文,法律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列宁的法律秩序思想的形成条件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法律及文化建设及政治。

马克思在年间人的本质思想的轨迹

该文为社会关系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马克思在-年间人的本质思想的轨迹相关论文提纲格式,可作为论文提纲专业社会关系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

郁达夫的文学轨迹与思想历程

为您写现代文学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现代文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与郁达夫的文学轨迹与思想历程相关论文范文文献,包括关于现代文学及文学创。

试析思想形成的标准

本文关于思想及标准及新主义革命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思想方面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试析思想形成的标准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李永康教授骨伤学术思想总结

此文是一篇骨伤科论文范文,关于骨伤科类论文范文文献,与李永康教授骨伤学术思想总结相关学年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骨伤科及中西医结合及。

唐才常政治思想形成变化过程

本论文是一篇思想类有关实时政治论文,关于唐才常政治思想形成变化过程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思想及封建及士子方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