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时间:2024-02-20 点赞:47386 浏览:9384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关于社会建设及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社会建设类论文范本,与社会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社会建设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社会建设是一个历史范畴,其重要性的显现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建设,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调整,以及矛盾斗争,逐渐积累起丰富的历史经验.新中国的社会建设实践有着自己的独特性,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并暴露出不少问题,但在最终获得了明确回答,并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社会建设纲领和政策.

自从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建设被日益提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截止目前,社会建设的纲领和路线图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清晰.历史地看,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到今天提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建设并举的方针,说明执政党和政府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必然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和全面.这既是历史发展从必然王国到达自由王国的逻辑,也是人的思想认识跨越必然王国到达自由王国的逻辑.

社会建设的历史由来

严格意义上说,传统社会是没有社会建设的概念的,或者说不可能产生社会建设的概念.甚至国家建设的概念也不可能有.因为,总体来说,在传统社会,国家和社会的前进过程是在一种半自觉状态下的自然“演化”,而不是一种自觉状态下的“发展”.当然,在这种社会状况下,统治阶级毫无疑问有着高度的“权力自觉”,但谈不上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自觉”与“社会自觉”.因此,作为一种自觉过程与行为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在传统社会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更不可能得到实现.在这样的社会里,统治阶级的私权力和国家的公权力是高度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低度分化的状态.这种低度分化的权力的主要性质和功能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在中国,则表现为维护皇帝以下各级官僚士绅阶级的利益.国家权力的公共职能只能作为家天下和私权力的附属物而存在,而缺少独立存在的根据.

传统社会低度分化的权力状况,是整个社会各个领域低度分化表现的一个方面.此时,在整个社会的一切领域,都呈现出混沌未分的整合状态.不仅政治权力内部尚未分化,而且政治权力与社会权力、经济权力以及文化权力密切交织.因而,在这样的时代,国家的利益就表现为统治阶级的利益,社会的福祉就表现为统治阶级的福祉,国家的安定繁荣就表现为阶级统治的稳定和“祥和”.换句话说,在社会中是不存在独立的价值和福利的,如果说统治阶级在某种条件下和某些时候确实向社会让渡了某些价值和福利,也只除了具有帮助统治阶级渡过统治危机,稳定社会局面的属性外,再也不具有任何其他的独立价值和属性.

社会的出现,以及社会问题的出现和被认知,是在社会从国家分化出来后,或者说国家明确了公共权力的身份,以至公权力与私权力、国家的统治职能与公共职能得到明确界分,所谓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作为一种事实出现后,才有的事情.此时,作为从国家获得初步地位的“市民社会”,开始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和利益,独立的地位和空间,独立的意志和精神,独立的文化与趣味,国家再也不能抹杀,甚至不能忽视社会的存在和社会的问题.甚至人们常常谈论的“极权国家”的“恐怖力量”,也不能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将社会完全“统合”于自身,乃至不得不有限度地,哪怕是假装地认可社会领域与空间的存在,从而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关注社会的要求和社会的问题.

但是,社会的存在,社会的需要和问题,对于国家来说,一开始是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和问题而出现的.因而,在近代国家的初期阶段,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问题,虽然日益明显地摆在统治阶层面前,但是仍然得不到应有的承认.统治阶层的思维,仍然没有从传统“家天下”和“统治国家”的模式里解脱出来,他们仍然习惯于将社会的利益和价值、意志和要求,完全等同于自身的利益和价值、意志和要求,试图抹杀或弥补国家与社会之间已经出现的界限和裂痕,以至作为新生的资产阶级暂时的依靠和同路人的法国路易十四国王,仍然宣称着“朕即国家”.显然,社会,乃至社会问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丰富历史内容开始充分展现后,才获得真正的认知和重视的.这是因为,当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却出现了严重的“逆发展”的局面,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创造出繁荣富足的国度,相反,生产力越发展,则社会越贫弱,两极分化越严重,社会矛盾越尖锐,社会对立越突出,人们越没有安全,越缺少幸福感和价值感.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其在生产关系中占有的强势地位,通过自己掌握的强权,蹂躏着社会的尊严,践踏着人的基本权利.资本主义国家对整个社会的剥削和压榨,不仅遭到了包括日益觉醒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在内的劳动大众的反抗,而且也激起了包括一般市民阶层,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强烈不满.从十八世纪的温斯坦莱、摩莱里、马布利,到十九世纪的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一批又一批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从而启发了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自觉,以至当时的人们将这些人一律称为“社会主义者”.同时,在自由资产阶级周围聚集起来的力量,形成了进步的政治势力,并在欧洲和北美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反映了市民社会广泛阶层的要求和利益,《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第一次以人民的名义,要求从国家手中获得权利,表达了市民社会从国家的旧有统治下获得解放的意志和愿望,因而充分表现了自己的进步性和革命性.

但是,即使是在自由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后,社会的改良和进步,对人们来说,仍然是一种奢望.因为此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仍然在高歌猛进地发展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强大国家――欧美的各个民族国家,资产阶级正在通过海外殖动转嫁着一次又一次国内危机.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意识不到深刻的社会危机会从根本上动摇他们对世界的统治,仍然意识不到宪章运动、里昂工人起义和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对他们的严峻意义,甚至1848年欧洲革命,以及1871年的巴黎公社政权的建立,也没有动摇他们对自己统治的信心,资本主义国家仍然企图通过镇压与战争摆脱危机与责任.

历史证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完全变化,只有等到内外危机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再也难以承受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20世纪的俄国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作为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直接原因的1929年到1933年经济危机的发生,逼迫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认真反思其制度及内外政策.此时的国家和社会,从历史的逻辑上来说,恰恰完成了一个辨证的循环――从国家与社会的混沌未分,到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对抗,再到国家与社会在分化基础上的更高水平上的融合.此时的社会,作为国家的一种“映射”,再也不能为国家所忽视,所抹杀,社会的价值和利益,要求和愿望,不断通过国家,及其宪法和法律、战略和政策,得到实现和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并在深层次上,国家发展就表现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就表现为社会建设;国家意志就表现为社会意志;国家福祉就表现为社会福祉.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

与其说导源于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经济危机的国家对于“看得见的手”的使用是一种“国家干预”,还不如说这是一次根本的“国家转型”;与其说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兴起的是“福利国家”,还不如说兴起的是“福利社会”.客观上,国家的角色转变了;主观上,国家对自我角色的认知转变了.在这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调整中,与其说这是国家主动干预,调整战略和政策的结果,还不如说这是社会对抗国家所争取的“应得”,是社会从屈从于国家并作为国家的附属物而存在的状态下的主动挣脱.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观察,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国家转型和社会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其经验值得认真加以总结,概括而言,有如下几点:

一是,国家与社会是历史的产物和历史的范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必将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从国家束缚中挣脱出来并得到发展和壮大,是历史的要求,总体上表现为历史的进步.而历史无非是人的历史,社会无非是人的社会,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最终体现为人的意志和需要的满足,人的自主和价值实现.

二是,社会是从与国家分离并在与国家的激烈对抗中获得独立地位的,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的独立和自由,利益和要求,不必然表现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的独立性和自主地位,只有在社会的自主意识大大觉醒,主体性极大增强的情况下,才可能获得.

三是,资本主义创造了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政治上表现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迫使生产关系在生产力面前作出调整,政治国家在市民社会面前作出让步.这一调整和让步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国家度过了统治危机,而市民社会获得了自主地位和独立价值.人民群众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地获得了价值的实现和需要的满足,并获得了迫使国家进一步让渡权利和利益的力量.

四是,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实践说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制度和政策,愈加以社会的利益和需要为依归,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并压制社会的状态必须得到改变,而且正在得到改变.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必须是一体两面的事业,社会的需要和愿望必须得到国家的充分尊重,并不断得到满足,否则国家和社会就会陷入分裂和对抗状态,并最终危及国家的政治统治.

五是,欧美国家长期的社会建设实践和社会发展历程说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包括着多方面的广泛内容,其根本在于实现和满足市民社会关于教育体育、科学文化、医疗健康、交通住房、保障和就业等一切方面的需要和愿望.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随着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而不断加以实现,社会建设如果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则必然从反面影响后者,从而最终影响政治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六是,社会建设的内容,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是不断变化和不断丰富的.这一不断变化和丰富的事物,会不断向国家提出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并在斗争和实践中不断得到满足.社会的需要首先从安全和秩序开始,然后是法律和正义、自主和公平,具体体现在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良好的政治和制度环境,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健康的进步,交通住房的发展,社会保障和就业安排,失业保险和贫困救济等方面.这些从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到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都需要广大的财力和物力、关注和投入,并逐步由低到高得到安排和实现.国家在这一过程中,肩负着最重大的责任,并要不断开发和容纳社会自身的能力,逐渐满足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七是,国家、市场和社会都是有着自己独立存在价值的领域,一方面,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未必与国家的目标完全一致;另一方面,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也不能仅仅依靠市场的溢出效应、外部性或自发性而达到.市场的外部性和溢出效应也是一种不自觉的自发的事物,社会不能完全仰赖市场的自发过程和行为实现自身目的,社会既要通过市场获取资源,但同时必须依靠自身促进建设和发展.作为深嵌在国家和市场之中的社会,与前两者之间既要相互依存,又要相互独立,并获得各自独立发展的空间和领域,基础和条件.

社会建设的中国实践

传统国家,包括“强大”的传统中国,其权力是无限的,其能力却又是有限的.这样的国家,在其最强盛的状态下,也只能保障人的基本生存和安全,社会的广大领域被现实存在着的各种强势力量所瓜分,更确切地说国家不得不依靠这些强势力量――国家统治的现实基础,来勉强维持社会的基本治理.国家对社会的一体化管理和治理,是不可能存在的,近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建设更不可能出现.所谓传统中国“皇权不下县”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传统中国社会被包括乡绅地主、地方豪强、宗法家族等千奇百怪的各种势力把持,在几千年中随着王朝兴衰不断更替,重复着治乱循环的故事,在这样的封建统治下,是不可能有所谓的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

新中国的创建既是一场政治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革命后建立的新国家,其权力达到了从未有过的超强状态,这一超强权力是通过以下渠道获得的:一是从直达城市社区和农村行政村的网状党组织;二是从直达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的政权机关;三是部门化和单位制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的组织化和管理的行政化,使得国家拥有了对社会的超强控制能力、汲取能力和教化能力.不但旧时代一切能够与国家相抗衡的政治和社会势力如风卷残云般被清除,而且社会与国家的一般沟通和互动能力也遭到限制,从而逐渐式微.国家通过革命所获得的强势地位,使得国家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社会汲取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所需要的物质资源、劳动资源和精神资源,国民经济也因此获得了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二代、三代领导集体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不动摇,通过20多年的奋斗和努力,使国家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空前增强.但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观察,国家现代化目标引导下的长期快速经济增长恰恰掩盖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国家的强势和社会的弱势之间恰成鲜明对照,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远,表现在经济越是快速发展,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滞后越是突出.在这一问题上,可做如下经验总结:

一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在思想上不同程度长期存在着误区,以为只要经济发展了,社会自然就会得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自然也会得到提高,甚至简单地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的增长.这&#

本文关于社会建设及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社会建设类论文范本,与社会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社会建设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31181;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落实在战略和政策层面上,导致一种不平衡发展思路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方面和一系列关系呈现出某种片面和扭曲的状态.具体表现在: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建设的关系问题上,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了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问题上,单纯强调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重视不够;在经济发展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能充分意识到精神文化建设的作用;在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重点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关系问题上,在强力推动东部发展的同时,忽视了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在经济发展和科技、教育,以及卫生体育事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科技、教育,以及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强调不够.事实说明,上述诸方面和诸关系是内在联系的、相互依存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虽然决定了矛盾的方向和性质,但如果次要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矛盾的次要方面长期受到忽视,最终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并可能导致矛盾的方向和性质的转变.在经过较长一个时期和较长一个阶段的发展后,我国社会领域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再次印证了唯物辩证法在实践中的正确性和指导性.

二是,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社会建设领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并使得这些矛盾和问题逐渐累积起来,表现出来.经济发展本身,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是以一种动态形式不断变化发展的.具体到我国的情形,则是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经济发展意味着人们收入和财富的增加,以及日常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但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国家财税体制、分配体制、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制度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导致国家财富与居民收入和财富之间差距的拉大.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国家财力和物力的迅速增长,是在国家和地方不断加大投入的情形下取得的,这意味着,国家投入的方向始终在经济增长方面并保持了高水平,而在诸如公共事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健康、住房和福利等事业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当然,社会建设的进一步展开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如果没有国家财力的增长,是无从谈起的,但如果国家财力物力长期不能用于社会建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则这些问题就会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并激起社会反响,最终伤害社会积极性.

三是,从长远和根本上说,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之间,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之间,国家意志与社会愿望之间不存在根本上的冲突.但上述诸方面在长远和根本意义上的一致性,并不保证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不存在矛盾和冲突,甚至不能保证不发生严重的矛盾和冲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之间,国家意志与社会愿望之间,其差别,乃至矛盾和冲突的最终消灭,必须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后,以及由此而来的人们思想境界极大提升后才可能实现.但在现时代的中国,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还相对匮乏,工作和劳动还只是作为一种职业和谋生手段的情形下,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之间,国家意志和社会愿望之间不必然能达到一致和均衡.不但如此,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时期内,上述诸方面还会出现此消彼长的状态.在总量不变的情形下,国家占有多了,就意味着集体和个人获取的少了,投入于经济增长方面的多了,就意味着投入社会建设和发展方面的少了,国家意志的完全满足,就意味着社会愿望实现的可能性的降低.因此,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要求人们,必须在政策过程中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充分认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和适应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才能避免在不同政策选择中畸轻畸重,促进相互联系事物之间的协调发展.

进入新世纪,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执政党第四代领导集体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围绕这一关系的上述诸方面有了清晰明确的认知,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规律性的认识.党和政府加大了推动社会建设和发展、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力度,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为标志,党和政府关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方针政策越来越明确,并形成一系列纲领性的文件.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建设的主题,到十七大明确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再到国家“十二五”规划完整系统地制定社会建设的行动方针和路线图,社会建设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强调的、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并重的五大建设的内容和任务之一,并日益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抓手,表明社会建设的目标和方针已经确定下来,并进入具体落实阶段.


目前观之,我国的社会建设才处于初始阶段,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应该是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社会体制建设.社会体制建设包括社会安全体制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社会服务体制建设、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以及社会分配体制建设等方面内容.其中每个方面的建设都需要认真研究现存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方针和政策,并切实加以落实.

二是社会能力建设.社会能力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在一定政治体制内社会所获得的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协调,以及自我建设与发展的资源、能量和动力的总称.社会能力建设的关键在于,社会能够获得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能通过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事业的兴盛,社会动力机制的构造等,不断增强其自我更新和约束、自我建设与发展的能力.在社会能力建设方面,我国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实际上的欠缺,需要下大力加以改变.

三是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社会公共事业是指与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和公益事业,涉及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交通住房、社会保障和保险、福利和救济等各个领域,这些事业的有无与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并为人们所直接感知.在国家财力和社会财富大规模增长的前提下,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已大大增加.

四是社会价值和伦理建设.社会是一个有着多方面愿望和需要的人类聚居体,社会价值和伦理趋向于多元,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必然.因此,首先应尊重多元价值伦理存在的现实;同时,应在更高层次上重视并加强共同价值和伦理的建设.事实上,缺少国家和民族认同,缺少对共同目标和理想的认知和追求,就缺少最低限度的促进社会团结与合作的动力.在社会生活日益丰富,人们更加重视个性发展的今天,社会价值和伦理的建设,会变得更加必要和迫切.(作者为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博导)

相关论文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

此文是一篇家庭护理论文范文,关于家庭护理相关论文范文集,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不知如何写家庭护理。

房产税的国际经验对中国的政策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房地产类财税专业论文,关于房产税的国际经验对中国的政策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房地产及信息系统及。

国际经验看中国手机银行

这是一篇电子商务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国际经验看中国手机银行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是电子商务专业与电子商务及金融服。

中国两型社会建设环境评价

本文是一篇两型社会论文范文,两型社会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中国两型社会建设环境评价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两型社会及经。

中国90年建设的历史经验

本文是一篇建设论文范文,建设类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中国90年建设的历史经验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建设及及文化建设方面的的大学硕士。

河南省和谐社会建设探析

本文关于和谐社会及文化建设及社会保障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和谐社会方面论文范文资料,与河南省和谐社会建设探析相关开题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