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语言行为的社会文化解读

时间:2024-03-15 点赞:44839 浏览:8704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您写农民工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农民工类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农民工语言行为的社会文化解读相关论文范文集,包括关于农民工及普通话及老家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农民工论文范文。

提要 适应城市生活环境的需要促使农民工积极学习普通话和其他汉语方言,语库得以扩容;对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依赖引致农民工老家话的存用;对城市文明的向往使得农民工的语言使用和言语交际策略都表现出一定的城市趋同倾向;语言生活的复杂化、城市文明的熏陶以及融入新生活的渴望带给农民工比较开放的语言态度;乡村社会和城市社区言语行为规范的双重制约.使得农民工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都表现出一定的二重性.

关 键 词  农民工 语言使用 语言态度 称谓习惯

1 引言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伴随城市化进程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由于活动在乡村和城市两个社区之间,其独特的双重文化体验及迁徙的生活方式.必然对农民工的语言行为产成一定影响.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农民工1.4亿,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人群的语言行为自然成为我国现阶段语言生活中一个引人关注的部分.为切实了解农民工语言使用的现状、特点和规律,以及打工经历对农民工语言行为的影响,2007年2月至3月,我们以外来农民工较多的浙江省义乌市作为调查地,开展了一次农民工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主要涉及“语言使用”、“语言态度”和“称谓习惯”三部分内容.

调查主要采用问卷的形式,辅以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发放农民工调查问卷200份,除去2份不合格问卷,获得有效样本198个.

为了进行比较,我们还在义乌居民中抽取了55个样本:男性22人,女性33人;16~20岁23人,21~30岁15人,31~40岁5人,41~50岁4人,50岁以上8人;小学6人,初中13人,高中(含中专)20人,大专及以上16人;公务员2人,工人5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人,教师及教师以外的专业技术人员8人,学生14人,商业、服务业人员15人,不在业人员3人,其他人员6人.

在对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农民工群体与其他人群的语言使用情况,我们从掌握语言变体的数量、各种场合交际用语的选用、相关语言变体的程度、称谓习惯、语言态度等几个方面概括出农民工语言行为的若干特点,并结合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对农民工的语言行为作出阐释.

2 农民工语言行为的特点

2.1语库得到扩容,绝大多数成为双方言人

在“您现在能用哪些话与别人交谈”一题的调查中,各选择类型按人数依次为:老家话/普通话151人,老家话/普通话/其他汉语方言25人,老家话/本地方言/普通话6人,老家话7人,老家话/普通话/外语6人,老家话/普通话/其他汉语方言/本地方言2人,老家话/普通话/本地方言/外语1人.老家话以外兼用的语言变体按使用人数依次为:普通话191人,其他汉语方言32人,本地方言11人,英语7人.由以上数据看,农民工中双方言人(包括兼通方言与普通话者,也包括多方言人)比例高达96.46%.只会讲老家话的7人中,2位女性以前从未离开过家乡,5位男性年龄均在40岁以上.

打工行为无疑在农民工由单方言人转变为双方言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证据:

第一、不少农民工的普通话是在打工后学会的.在“您是什么时候学会普通话的”一题调查中,会说普通话的191人中有37人选择的是“打工以后”,占19.37%.

第二、老家话以外的其他汉语方言和本地方言基本上都是打工期间向非同乡的同事学会的.调查“您是怎样学会本地方言的”一题时,会一点义乌话的59人中,有94.92%的人表示是通过“工作关系”学会的.调查“您是怎样学会其他汉语方言的”一题时,会一点其他汉语方言的43人中,有69.77%的人选择了“工作关系”,另有62.79%的人选择了“社会交往”(此题可多选).

第三、打工经历使得相当数量的农民工由潜在的“方言一普通话”双方言人变为现实的双方言人.大部分农民工打工前就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在“您是什么时候学会普通话的”调查中,自报“打工之前”就会说普通话的占80.63%.在“您是怎样学会普通话的”调查中,自报“学校学习”的占79.29%,“看电视、听广播”占46.97%,“工作关系”占67.68%.“社会交往”占63.13%.在“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用什么话讲课”的调查中,68%的农民工表示小学阶段老师用普通话授课,另有一部分人表示,虽然小学老师讲课使用老家话,但到了中学时就使用普通话了.综合以上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民工在读书期间都从老师或同学那里接触到了普通话,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能力.与此同时,看电视、听广播等帮助农民工提高了普通话“听”的能力.但是,由于普通话在农村家庭及乡村社会的绝大部分社交场合都得不到使用,不少农民工打工前普通话“听”和“说”的能力处于不平衡状态――听的能力很强而说的能力相对较弱.出门打工以后,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们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机会大为增加,许多人的普通话由不会说变为会说,由说得不好变为说得越来越好.打工经历对农民工习得普通话的意义就在于促使其普通话“说”的能力得到快速发展,使“说”和“听”两个方面达到平衡.从而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方言人.许多农民工在老家时只能算是“潜在”的双方言人,打工经历使这种潜在的语言能力变成了现实.

2.2普通话和老家话并存分用

老家话和普通话是农民工的语库中最主要的两种语言变体,从这两种语言变体在农民工语言生活中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来看,大部分农民工打工期间以使用普通话为主,老家话主要在家庭内部和老乡之间使用.

空间分布方面,我们分别考察了农民工跟父母交谈、跟配偶交谈、跟子女交谈、跟老乡交谈、跟非同乡的农民工交谈、跟本地熟人交谈、跟陌生人交谈、在本地集贸市场买东西、去政府部门办事、去医院看病和在单位谈工作等场合的语言使用.调查显示,除前四种语境以老家话为主要交际用语外,其他场合的交际用语均以普通话占绝对优势.前四种语境中老家话的选用比例分别为:跟父母交谈99.49%,跟配偶交谈89.21%,跟子女交谈77.45%,跟老乡交谈83.84%.其他语境中普通话的选用比例分别为:跟非同乡农民工交谈96.46%,跟本地熟人交谈95.96%,跟陌生人交谈96.46%,在本地集贸市场买东西95.96%,去政府部门办事96.46%,去医院看病95.96%,在单位谈工作93.43%.总体来看,农民工越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以及跟不太熟悉的人交谈时,使用普通话的比例越高;越是在不太正式的场合,或者跟比较亲近、熟悉的人交谈时,使用老家话的比例越高.

时间分布方面,我们考察了农民工日常使用老家话和普通话的频率.在“您现在经常说老家话吗” 一题的调查中,选择“每天说”和“经常说”两项的人数加起来只有54.55%,42.92%的人表示只是“偶尔说一点”,另有2.53%的人表示“根本不用”.而在“您现在经常说普通话吗”一题调查中,选择“每天讲”和“经常讲”的人达到89.90%.总体来看,普通话是大部分农民工打工期间使用最多的交际用语.

2.3普通话程度普遍提高.部分农民工老家话程度弱化

打工后,随着使用量的增加,农民工的普通话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在“您觉得打工以来,您的普通话有变化吗”的调查中,表示“比以前说得多了”的占78.79%的人回答,表示“比以前说得好了”的也占到71.72%(此题可多选).

从农民工对其普通话程度的自报来看,“听”的方面,“完全能听懂”的占91.92%,另有8.08%的人选择“基本能听懂”;“说”的能力方面,“能熟练交谈且发音准确”和“能熟练交谈但个别音不准”两项合计171人,占总人数的86.36%,选择“基本能交谈但方音较重”的占9.06%,选择“只会说一些日常用语”和“基本不会说”的仅占4.04%.我们根据调查录音,将农民工的普通话水平分为四个等级进行了重新归档:(1)能流利准确地使用;(2)能熟练使用但有些音不准;(3)能熟练使用但方音较重;(4)基本能交谈但不熟练.其中,归入(1)档者30人,归入(2)档者139人,归入(3)档者19人,归入(4)档者10人,总体情况比较好.比较农民工与全国乡村人口和全国城镇人口普通话程度,可以看出,农民工的普通话水平高于后两者.

与普通话水平普遍提高相反,部分农民工的老家话因疏于使用而出现程度弱化.老家话“听”的能力都没有问题,100%的人选择“完全能听懂”;但“说”的能力方面,16.16%的农民工选择“能熟练交谈但个别音不准”.老家话使用程度退化者主要是一些年龄较小和打工时间较长的农民工,表示老家话“个别音不准”的32人中,打工时间在3年以上者30人,年龄在30岁以下者26人,两位40岁以上的农民工打工时间都在16年以上.这些农民工在日常交往中都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老家话的使用量较小,久而久之出现程度弱化.为进一步了解打工行为对农民工老家话的影响,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这样一道题:“您觉得打工以来您的老家话有什么变化吗”,结果40.40%的人表示“有些变味.说得不地道了”,27.78%的人表示“有的意思用老家话不会表达了”,39.90%的人表示“讲老家话时会混入普通话成分”.

2.4称谓语使用呈现出一定的城市趋同倾向

称谓语是言语交际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语言单位,称呼对方是口头交际的第一步,在各种交际策略中.称谓是最基本的策略.同时,称谓语又是一个敏感、开放的词汇系统,社会生活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引起称谓语义及其功能的变化,导致个人乃至社会称谓语使用的变化.我们通过对农民工称谓语使用情况的调查,考察其打工期间对言语交际策略的调整.调查显示,打工期间农民工在称谓策略方面作出了一定调整,体现为称谓语使用呈现出一定的城市趋同倾向.

调查围绕“配偶称谓”(包括男性配偶称谓和女性配偶称谓)、“陌生人称谓”(包括陌生年轻女性称谓、陌生中年女性称谓、陌生年轻男性称谓和陌生中年男性称谓)和“雇主妻子称谓”三类共7种社交称谓语展开,分别获取“打工前”和“打工后”两方面数据.

比较“打工前”和“打工后”的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工的称谓习惯已偏离乡村,向城市靠拢,呈现出与城市居民趋同的倾向,具体表现为:配偶称谓中,带有封建男权色彩的称谓语(如“我屋里的”)选用人数有所下降,有的不再有人使用(如“我女人”),而贴近城市社区称谓习惯的称谓语(如“老公”、“老婆”)选用人数有所上升;陌生人称谓中,一些带有城市风格的尊称(如“小姐”、“先生”)和一些带有当地特色的尊称(“老板”、“老板娘”)选用人数有所上升,而多用于农村社区的拟亲属称谓语(如“大姐”、“大哥”、“大叔”、“大嫂”)选用人数有所下降;顾主妻子称谓完全采用义乌居民普遍使用的称谓语(“老板娘”).打工后选用人数增加较大的称谓语有:配偶称谓语中的“老婆”和“老公”、陌生年轻女性称谓语中的“小姐”和“美女”、陌生中年女性称谓语中的“阿姨”和“老板娘”、陌生年轻男性称谓语中的

为您写农民工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农民工类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农民工语言行为的社会文化解读相关论文范文集,包括关于农民工及普通话及老家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农民工论文范文。

;“先生”和“帅哥”、陌生中年男性称谓语中的“老板”和“先生”.

打工后选用人数明显减少的称谓语有:配偶称谓语中的“称姓名”、陌生年轻女性称谓语中的“小妹大姐”类、陌生中年女性称谓语中的“大婶”类、陌生年轻男性称谓语中的“大哥小弟”类、陌生中年男性称谓语中的“大叔”类.

2.5语言认同具有主流趋势,语言态度比较开放

调查显示,农民工的语言态度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对普通话的社会功能认同很高,对老家话有深厚的感情.


对老家话的评价中,情感方面两个指标的平均分值高于认知方面的两个指标,可见农民工对老家话的情感评价很高,认知评价则不太高.在情感评价的两个方面中,“亲切”指标的平均分值又高于“好听”指标,“亲切”是农民工对老家话最突出的感受.

对普通话各项指标的评价都高于老家话,对“有用”指标的评价最高,反映出普通话对于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的重要意义.一位43岁的江西籍农民工告诉调查员:“现在在外面就靠普通话吃饭呢.”值得注意的是,普通话情感方面两个指标的平均分值都超过了老家话.可见普通话在农民工中已深入人心.

比较农民工与全国城镇人口和全国乡村人口对老家话和普通话的评价,也可以看出农民工对老家话特殊的情感认同,对普通话社会功用的高度肯定.

从上述两个表来看,农民工对老家话“亲切”指标的评价均高于其他两个比较组,对普通话“好听”和“有用”指标的评价也高于后者.

第二、既愿意保持老家话,又对老家话的“失传”表现出较高的接受度,学习“他人”话语的热情较高,语言态度比较开放.

农民工普遍愿意保持老家话.在对“您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会说哪些话”一题的调查中,81.67%的农民工选择了老家话.在对“您希望老家话将来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的调查中.46.96%的农民工表示希望老家话“在一定范围内发展”,16.16%的人表示希望老家话“有很大的发展”,14.64%的人表示“无法回答”,只有4.55%的人表示希望老家话“在不久的将来不再使用”.

不过,对于假设的老家话失传的情况,农民工却也表现出了较高的接受度.在“如果将来您的子女不会说老家话了.您会有什么感觉”一题调查中,34.57%的人表示“能接受”,35.80%的人表示“无所谓”,24.69%的人表示“很可惜”,4.94%的人表示“巴不得”.

农民工不仅对学习普通话持积极态度,不少人还对学习外语和其他汉语方言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在“您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会说哪些话”一题调查中,普通话和英语是选择人数最多的两种话,19.17%的人表示希望子女会说义乌话.10.83%的人表示希望子女会说一点其他汉语方言.许多农民工表示子女会说的话越多越好.

3 结语:一种社会文化解读

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是农民工积极提升普通话水平、学习“他人”话语、扩大自身语库的主要动因,而对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依赖使得农民工的老家话有相当保留.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对都市文明的向往使得“新时代”农民工在语言使用和言语交际策略上都表现一定的城市趋同倾向.语言生活的复杂化、城市文明的熏陶以及融入新生活的渴望,又带给农民工比较开放的语言态度.

义乌市农民工语言调查显示,打工行为对农民工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农民工语言行为上发生的种种变化,增加了他们对城市社区生活环境的适应力,对提升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改善农民工的生活质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由于农民工活动在乡村与城市之间,随着他们的返乡,其语言行为中的某些特点必然会被带回农村,对乡土社会的语言使用产生一定影响,然而,不同言语社区的人们往往受不同的言语行为规范制约.因此,农民工能否成为城市言语行为习惯向乡村扩散的桥梁,打工行为在促进城乡语言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关论文

德国崛起的社会文化解读

本文关于民族及国家及文化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民族类有关论文范本,与德国崛起的社会文化解读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

社会文化心理变迁的一面镜子

这是一篇关于诗歌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社会文化心理变迁的一面镜子相关电大毕业论文。是品德与社会专业与诗歌及民族及诗歌创作方面相关的免。

语言教育政策的文化逻辑

本文是一篇语言教育论文范文,关于语言教育相关电大毕业论文,关于语言教育政策的文化逻辑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语言教育及语言及语言学。

社会文化如何影响公司金融?

本文关于公司金融及会计制度及金融投资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公司金融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社会文化如何影响公司金融?相关毕业论文。

语言表达与社会服务

为您写产品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产品类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与语言表达与社会服务相关论文范文,包括关于产品及话语及言语方面的论文题。

社会文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本论文为素养相关论文查重软件,关于社会文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可用于素养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

电视类型的文化解读

本文是一篇类型论文范文,关于类型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电视类型的文化解读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类型及电视及文化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