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

时间:2024-01-07 点赞:52785 浏览:10878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社会论文范文,社会方面论文范文集,与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相关学年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社会及市民及自由方面的人口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社会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国家和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得出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结论.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体现了对真正的“以人为本”价值理想的承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认真梳理这一思想,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 键 词 :马克思;人的解放;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4-0029-04

作者简介:乔翔(1973- ),男,汉,河南驻马店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人的解放的社会状态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它寄托了马克思对实现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和谐关系的伟大抱负.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进行梳理,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马克思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是以对黑格尔的国家和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为生发点的.在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真正将市民社会与国家做出学理区分的是黑格尔.马克思充分肯定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区分,指出,“黑格尔把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分离看成是一种矛盾,这是他较深刻的地方.”[1]388但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在国家与市民社会、家庭的关系问题上弄颠倒了.黑格尔的这种颠倒,使他做不出关于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切合经验事实的理解,也不能正确说明国家怎样同家庭和市民社会发生联系.但实际上,“市民社会和国家彼此分离.因此,国家的公民和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市民也是彼此分离的.”[1]341那么,同国家相分离的市民社会具有什么性质呢“消费和消费能力是市民等级或市民社会的原则.市民社会的成员在自己的政治意义方面脱离了自己的等级,脱离了自己在私人生活中的实际地位.只有在这里,这个成员才获得人的意义,换句话说,只有在这里,他作为国家成员、作为社会生物的规定,才成为他的人的规定”,“现代的市民社会是彻底实现了的个人主义原则,个人的生存是最终目的;活动、劳动、内容等等都不过是手段而已.”[1]345-346马克思深刻地剖析了市民社会的性质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克服市民社会?正是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上,马克思真正找到了使市民社会中的现实的人获取解放的途径.作为对黑格尔政治哲学批判的继续和深化,马克思以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以及市民社会所固有的特征为理论基础,对政治解放的意义及其局限性进行了分析.

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通过政治革命把人从封建专制和基督教蒙昧主义枷锁中解放出来,并从哲学上确立了“人就是目的本身”、“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终极价值准则.然而,市民社会的政治解放既没有彻底摧毁宗教枷锁,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人类解放.政治解放只是把“宗教从公法领域驱逐到私法领域中去”,使人在政治上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但政治解放并没有消灭人实际的宗教信奉,而只是以“信仰奴役制”代替了“信神的奴役制”.宗教转移到市民社会领域中,成了市民社会利己主义的精神表征.这是因为,市民社会形成了个人生活和类生活之间、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之间的二元性,形成了真正的人(抽象的公民形式)与丧失了自身本质的、外化了的利己主义个体之间的对立,宗教成了政治国家中人的发展阶段的理想形式.

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的政治解放消灭了等级制、同业工会和特权,在形式上实现了市民社会成员的“人权”,政治解放是市民社会人的自我解放形式.但是“政治解放本身并不就是人的解放”,因为,政治解放所实现的“人权”只是市民社会成员个体的利己主义特权,所谓自由只是个体单子的自由,占有财产的自由,在这些权利中,人绝对不是类存在物.市民社会的个体主义似乎给人以“独立的完备形式”,但实际只是把个体抽象化为孤立的、无约束的、自私自利的形式个体.因此,市民社会的个体主义反而成了个人完备的奴隶制和人性的直接对立物.市民社会在形式上实现了普遍人权,但在实质上却建构了更强大的压迫和奴役性“生产-生活”结构,在其伪善的人道话语底下却是无产者在现实中的极端不自由、不平等的非人性生存实质,以及由三大拜物教所衍生的所有人的不自由和普遍深化的“物役”.换言之,在市民社会私有财产制度下,人的现实片面性生存遮蔽了人的本质的全面性,抽象人性的观念形态消融了现实的压迫.市民社会使人变成了“非人”,人性沦丧为兽性、物性.因此,马克思说,“摆脱了宗教的政治解放,不是彻头彻尾、没有矛盾的人的解放方式”[1]170.

总之,在马克思看来,以确立所谓人权为标志的政治解放并没有克服市民社会,它不过是完成了市民社会从政治中的解放而已,历史还远未终结,克服市民社会与超越政治解放是同一个过程.基于此,马克思提出了作为政治解放之超越的人类解放概念: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类解放,而要超越政治解放,克服市民社会,实现人类解放,只有依靠现实的人,依靠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来完成.“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做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1]443

二、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旨归

把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定位为人的解放,即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这首先意味着马克思对真正的“以人为本”价值理想的承诺――把人从一切“非人”的或“异化”的境遇中“解放”出来的价值理想承诺.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问题的巨大贡献,他也惊异地发现了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的人道主义原则,从中看到了探索人的解放问题的新思路.“感性的人”、“人的异化”进入了他的视野.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哲学思想,马克思论证了人类解放如何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成为历史的必然.他写到:“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2]9-10.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特别是对“异化劳动”的研究,用“人的本质异化”来阐述其人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思想.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3]96-97但是,异化劳动使这一切完全变了样,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正是针对人类这种“非人”的或“异化”的存在状态,马克思不仅把自己的价值理想定位为人类解放,而且把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确定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在后来的《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294.这个联合体是什么?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一社会将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即共产主义,使个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个性自由的人.由此可以看出,推翻使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被蔑视”的“一切关系”,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是马克思创建自己全部学说的真正出发点,也是马克思全部学说所承诺的最高价值理想――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旨归的人的解放.

马克思强调,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必须从人的对象化活动中来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因而,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具体的、历史的生活条件.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这样,人的解放问题即“现实的个人”如何以现实方式就成为“目的”本身.

首先,马克思从对“现实的个人”的生活条件剖析入手,把实现生产力高度发展和对生产关系的改造同解放的出路联系起来.一方面,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解放的物质前提.“解放”是人的自由的全面实现,自由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没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争取生活必需品的斗争.“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的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不能获এ

此文是一篇社会论文范文,社会方面论文范文集,与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相关学年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社会及市民及自由方面的人口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社会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解放”[2]74.马克思强调,只有在普遍交往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全面生产能力,才能有普遍的全面的个人生成.另一方面,既然私有财产和雇佣劳动制是造成异化的根源所在,那么通过革命摧毁私有财产、雇佣劳动制是实现解放的根本手段.只有革命才能消灭私有财产和雇佣劳动制度,颠覆旧社会结构的一切权力,从而在根本上消灭无产阶级受奴役、剥削的社会条件;也只有通过革命,无产阶级才能抛掉自身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建立社会的新基础.


其次,马克思确认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力量和可能性之所在.马克思指出,人类解放,“就在于形成一个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即形成一个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2]14-15.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是全人类的解放,因为无产阶级不要求享有任何一种特殊权利,他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是最彻底、最革命、最无私的阶级.无产阶级若不从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并同时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马克思在指出物质的社会力量在革命斗争中的决定性意义时,也对革命理论本身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哲学是人类解放的头脑,如果不从哲学意义上确立人的解放的意义和目标,那么所有关于斗争的目的和途径的研究就是虚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2]15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必须而且能够掌握群众,与无产阶级革命相结合,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哲学与无产阶级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2]16.

最后,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又必须和社会进步的程度相适应.“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关系的状况促成的.”[2]74-75由此,造成了人的解放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使得它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表现为不同的水平.马克思认为,在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活动中,人类自身的存在表现为三大历史形态,即与自然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人的依赖关系”、与市场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一论述提示我们,市场经济所形成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既尖锐地暴露了人的“异化”状态,又为人类走出这种“异化”状态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人类的当代使命决不仅仅是使人的独立性奠基于“对物的依赖性”,而是必须使人从“对物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把“物”的独立性真正地变成“人”的独立性即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和谐社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解放的现实途径

在马克思看来,政治解放不等于人类解放,其区别不仅仅在于解放的内容和形式,关键在于解放的理论武器和承担解放使命的阶级力量不同.今天,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确立,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不论是指导思想还是阶级基础都为马克思所为之奋斗的“人的解放”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从而也就使我们的理论探讨有了现实的价值和历史的意义.马克思指出,未来实现“人的解放”的“自由人联合体”,应该“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3]120.中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述和崇高理想逐步变成现实.

和谐社会是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社会,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决定力量.从根本上讲,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2]74.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分工才会消失,人们才能从分工的桎梏中彻底解放出来,从而在各方面得到自由发展;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积累,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充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使人们获得充分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自由创造的机会,进而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充分发展.所以,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五个统筹”思想,实现共同富裕,只有这样,才能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和谐社会是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和社会环境.高度的政治文明是人走向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政治前提和有力保证.马克思在《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首先要“争得”,使自己成为充分享有权利的统治阶级.无产阶级的国家必须致力于建立真正的制度,为实现真正的人人平等与自由的政治社会创造条件.中国自成立以来,便以人民的解放为己任.新中国建立后,广大劳动人民推翻了剥削和压迫,翻身做了主人,人民获得了更广泛的和自由.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的地位和作用,把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可以依法实行选举、决策、管理、监督.政治自由度的提高,必然会激发广大人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人文精神的社会,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马克思在批判政治解放的局限性时指出,由于政治解放把人变成“利己的个人”,物质利益特别是金钱成为人的崇拜对象,成为外在于人并统治人的异己力量,从而“把人的世界变成互相隔绝互相敌对的个人世界”.“把异化了的人、异化了的自然界,变成正在异化的对象、变成奴隶般地屈从于利己主义的需要、屈从于生意的买卖对象”[1]450.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得到完善,并因此带来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其消极作用也日益显露,马克思所批判的现象似乎又重新回到了现实之中.这与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理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为此,要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依靠和运用思想道德、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综合力量,努力使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使人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拥有新的认识能力、生产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它要求人要摆正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自觉把握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和循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弘扬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价值,最终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恩格斯曾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人类历史的发展一再证明了恩格斯的这一至理名言.当代世界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意识和文明价值观,这是现代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环节.科学的生态意识重视人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体现.以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保障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将社会文明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可以既满足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发展,又不威胁到后代人持久的生存和发展,从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有利的条件.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解放,就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这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最终体现为人的本质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复归和展开,在辩证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消解人类存在的矛盾性,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步使世界变为属人的世界,使人成长为“类存在”的人,进而实现人的解放!

相关论文

社会转型期的和谐社会构建

这是一篇关于和谐社会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与社会转型期的和谐社会构建相关毕业论文提纲。是城市社会学专业与和谐社会及市场经济及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路径

本文关于和谐社会及社会发展及社会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和谐社会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路径相关本科论文范。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和谐探析

该文为关于和谐社会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和谐探析相关健康心理论文,可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和谐社会论文写作研究的。

现代礼仪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和谐社会论文范文,关于和谐社会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现代礼仪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