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身份》对社会道德底线的坚守

时间:2024-02-20 点赞:49298 浏览:9948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您写文化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文化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特殊身份》对社会道德底线的坚守相关论文范文,包括关于文化及电影及影片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文化论文范文。

[摘 要 ]由霍耀良执导的电影《特殊身份》,在电影制作创新上紧贴本土化路线,为破除“文化折扣”具有积极意义,而在技术与叙事意义上则乏善可陈.影片叙事难寻“江湖义气”,浸透浓郁的实用主义和功利色彩,伴随两岸社会文化互动交流的深入,从“江湖义气”到“社会良知”的观念转型,定基于社会道德底线的退守和坚守.影片的结局皆大欢喜,带有中国电影的文化烙印,诠释了中国梦的精神力量,讲述了别样精彩的中国故事.

[关 键 词 ]道德底线;社会良知;江湖义气;中国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CTY001).

一、探寻电影制作创新:技术与叙事意义上乏善可陈

《特殊身份》(Special ID)是2013年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等制片商联合制作,甄子丹、安志杰等人主演,霍耀良执导的一部警匪动作片.影片讲述了香港卧底陈子龙缉拿悍匪、扬善惩恶的故事.猫捉老鼠,捉贼,天经地义,也是香港警匪片一以贯之的文化意蕴.一部叱咤影坛的《无间道》远渡美利坚即是明证,能够被好莱坞用欧美社会接受的文化认知模式翻拍,已经指明香港警匪片独树一帜的电影艺术或民族文化竞争力,一个城市、区域抑或民族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典型案例,也是特指香港这一地点历史生成的独特社会文化生活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港人治港,港人或在港片商拍摄的香港警匪片,具有社会文化叙事的纯正性和合法性.内地片商主导拍摄港片这一行为事件本身,换作具有标志性电影风格的港片时代,是一件让影坛尴尬的事情.

伴随香港回归祖国这17年来两岸文化交流的突出成就,内地影迷的港片情结已不再满足于租借“古惑仔”系列录像带,而是寻求破除“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方面的强烈诉求,这种大众文化诉求的实现具有复杂的社会进程背景.从受众的角度而言,受到两岸社会体制和文化差异的影响,除了一些激进青年或“痞子蔡”无业群体,大部分受众很难认同香港警匪片呈现的风格、行为和价值观,影片消费力大打折扣,受众期待经过本土化处理(文化转换)的境外产品.从市场的视角而言,近年来内地电影市场以票房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让片商追求多元化的文化风格,丰富的电影题材,考虑受众的实际需求,成为一种良性状况的市场进步行为,致使片商从本土视角再现港片文化风格的愿望日趋强烈.

在电影制作创新意义上,影片为破除“文化折扣”魔咒,以“自己人”可以接受的逻辑,或者说电影审查体制机制能够理解的范畴,讲述了想象中久违的香港警匪故事,这或许是惟一值得认可的本土化创新之处,此外在技术与叙事意义上乏善可陈.对于技术运用而言,除了刀光剑影、疲于奔命、赛车追逐中的“蒙太奇”技术应用,影片无处发现好莱坞技术“奇观”,哪怕“时间”技术的延时审美体验,抑或是武斗战戏份中融入技术元素的构思创意,仅仅是传统学院派电影拍摄技法的全景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电影重伦理叙事、轻技术应用的思维定势和现实状况.

对于叙事结构设计而言,采用了直叙一贯到底的方式,辅以插叙主人公陈子龙的人生“回忆”,以便让剧情叙事更完整、更饱满.影片没有设计太多的伏笔和悬疑,甚至陈子龙的卧底身份也提前亮底,影迷期待的“阴谋论”或“终极时刻”化为乌有.影片叙事趋同于《虎胆龙威》系列,在刀光剑影、擒拿格斗、步步惊心、扣人心弦且不断变化的荧屏故事中推进叙事过程.犹如一个“眼睛跟不上屏幕的视觉文化产品”,只是实现过程不是倚靠技术特效的展示,[1]而是以一种落伍的电影制作模式或变通技法,即剧情叙事节奏的提速来实现的.此外,在影片创设的文化语境中,力求呈现香港警匪片特有的“古惑仔”和“大排档”形象,不论是在香港街区这一文化身份的界定和表达上,还是长毛熊、波王坤(坤哥)、成哥、大声发等角色的命名和行为上,均力求再现纯正的港式文化风格.其中也掺杂了港式与内地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镜像,具体反映到陈子龙与内地方静的认识分歧以及做事风格的迥异上.

二、坚守社会道德底线:从“江湖义气”到“社会良知”

这是一个“小时代”,没有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也没有全民瞩目的“当代问题”,任何民族化、地方化的文化生产都化为记忆的断片,有些是破罐子破摔,对现实深感无奈;有些则是装腔作势,尝试建立文化霸权.正所谓零零碎碎、纷繁杂芜.对于沧桑百年、不断求索的中国人民来说,或许正处于一个社会文化急剧转型的“大时代”.社会道德传统分崩离析,社会文化新秩序亟待建立.如果说香港警匪片中融入“古惑仔”文化叙事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传统,那么伴随香港城市文化的同质化发展,以及两岸统一后香港社会文化日趋规范化,而逐渐褪去了往日的光泽.不只是香港有“大排档”街区,首尔、广州、深圳等地也有牌坊无数的灯红酒绿,旅行者仅仅是在想象成分上,享受港式“大排档”的文化渲染.影片叙事中已难寻“江湖义气”,猫往死里逮耗子,废寝忘食地抓罪犯,罪犯拼老命地搞钱,不说拜金主义,至少透露一股浓郁的实用主义和功利色彩.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电影难逃历史“魔咒”,委屈于大众的口味制作,在满足趣味消费的同时,更注重整体文化氛围带来的审美快感.[2]或者说近年来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刺激国人脆弱的神经,一些影片(例如《搜索》)展现了当前中国社会严重的道德焦虑现象.[3]

陈子龙很难说是《天下无贼》中的那种充满浪漫色彩的“贼”,充其量是一个懂行规、知规范、行孝道的“武夫”.影片也无法建构诗意升华的道德情境,惟有对中国社会现实的人性感触,尝试坚守社会道德的底线良知.大街上一字排开的阵势,义气冲动贯通全身血液,在梦里回忆起这一幕.或许可以归结为学校教育的骄人成果,诸如“不要讲什么哥们义气,管好你自己”,“哥们义气可以当饭吃吗”,“江湖义气、流氓匪气”等话语训诫.影迷们可以清楚看到,曾经敢作敢为、叱咤风云的“扛把子”,变身为西装革履并且拥有“大产业”的商界大佬.“小混混”已经失去了往日赖以赢得人格尊重的观念土壤,或者说“古惑仔”自我认同的优越感,“很拽”“很拉风”“很有安全感”的义气观,已经淹没在经济全球化的洪峰下,淡化于“有用”抑或“无用”的利益判断中,这不得不说是社会转型的真实写照.吊诡的是,对“古惑仔”系列电影的负面批评并未随着社会进步发展而成为一种思想共识,[4]反而平添了对背信弃义、道德沦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的更深追索. 一些先进文化的代表不仅无法再代表先进,甚至连最基本的地域认同都无法保存了,为了GDP和金钱荣誉,祖宗、先人、传承,什么都可以扔掉.[5]这种变化是基于香港自身文化的褪色或变异,棱角已经磨平了,还是基于香港回归、两岸统一的文化感染.无论从制度规制、经济援助、社会治理、文化交流等方面而言,内地对香港城市发展的辐射力均不容小视.尤其是在内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香港各界主动参与中国梦崛起的“黄金时期”,这种文化互动与渲染的过程将更加深刻彻底.影迷们也可以看到,影片中那些难以逾越的沟壑,那些激发躁动的纸醉金迷,那些所谓梦想的人生归途,都回归到“道德底线”和“社会良知”的诘问中,哪怕让电影丧失剧情的“紧张感”,更富“流水账”色彩一些.影片抛出了道德问题,却无法告知答案,让观众自己去解构逻辑,走出压抑内心深处道德良知的心灵迷宫.


陈子龙率“兄弟们”给老母过生日,令其“小弟”保护老母的人身安全,这是对传统孝道观的坚守.但在“人人享有出彩机会”的新时代,“小弟们”的人生和家庭安全怎么办?占领道德制高点背后遮挡住的人性“阴影”,哪些边缘价值是被我们淡忘的?处于价值观分裂时代,影坛精英建构了《天下无贼》《集结号》等“道德神话”,也炮制了《非诚勿扰》《人再途之泰》等“消费盛宴”,在道德“两张皮”(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影视话语秩序中,很难说有折中的巧妙迂回选择.不可否认电影艺术的社会道德建设责任,不容置疑《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主旋律榜样电影的感染力,[6]社会正能量能够建成道德基础,反面叙事也不代表失效的道德建成路径.影片摆脱了香港警匪片中展示人性“丧心病狂”丑陋一面的固有模式,在“社会良知”这一认知框架中画了一条线,试图建立影像对于社会价值观的示范传播效应.Sunny对陈子龙的老母下狠手,因为一句触动良心的话撒手,“我儿子已经没有亲人了,无论什么我都帮他扛.”如果北京女童被摔案、复旦投毒案等恶劣犯罪事件的行为人,能够理解这一社会镜像,会作何感想,又会改变一些什么.

三、中国梦诠释:讲述别样精彩的中国故事

影片从剧情开始就能猜到结局,一个皆大欢喜的美好未来,带有中国电影制作的文化烙印.不同的是,以往港片中卧底身份的结局都没有好下场,陈子龙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披荆斩棘、九死一生,博得人生出彩的机会,最终实现名正言顺的身份这一人生梦想.正如《特殊身份》片名一样无厘头,因为“现在当不靠英文,都讲普通话啦”,“有疤也能当”,陈子龙算是特殊情境下的特殊警员了,影片算是狠狠娱乐了观众一把.故事的美好结局再现与诠释了中国梦的精神力量,现实残酷,梦想为真.同样,对于中国电影转型发展和“走出去”战略而言,讲述了别样精彩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TIM BLACKMORE.The Speed Death of the Eye: The Ideology of Hollywood Film Special Effects[J].Bulletin of Science,Technology & Society,2007(05).

[2] 包燕.娱乐诉求与道德诉求的失衡――重新审视张石川电影《劳工之爱情》之大众性[J].电影文学,2009(12).

[3] 杨光生.透过《搜索》看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焦虑[J].电影文学,2013(23).

[4] 项羿,王莹.“古惑仔”系列影片中的“朋党”亚文化剖析[J].电影文学,2008(23).

[5] 肖知兴.内地、内生与内心[N].经济观察报,2014-03-24(43).

[6] 周亚同.电影艺术的社会道德建设责任[J].电影文学,2013(03).

[作者简介] 黄璐(1981―),男,江西宜春人,硕士,河北理工大学体育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媒体传播.

相关论文

《桃花源记》:幸福社会蓝图

此文是一篇桃花源记论文范文,桃花源记类有关论文范文,与《桃花源记》:幸福社会蓝图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桃花源记及政治家。

《选美大赛》看幼儿道德教育的缺失

本文是一篇道德教育论文范文,道德教育方面毕业论文格式,关于《选美大赛》看幼儿道德教育的缺失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道德教育及幼儿园。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评议

为您写法律制度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法律制度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与《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评议相关论文范文资料,包括关于法律制度。

《南国早报》社会新闻的导向性

此文是一篇新闻论文范文,新闻相关论文范本,与《南国早报》社会新闻的导向性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新闻及人文及导向方面的教。

《来吧!孩子》的社会性别视角观照

关于女性及节目及社会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女性类毕业设计论文,关于《来吧!孩子》的社会性别视角观照相关论文范文例文,对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