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满族社会习俗的变化

时间:2024-02-12 点赞:42513 浏览:8002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剪纸艺术论文范文,关于剪纸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资料,与清代满族社会习俗的变化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不知如何写剪纸艺术及建筑风格及民间艺术方面的农村研究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剪纸艺术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满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1635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后被逐步演化成满族,从此满族历史进入了新时期.随着历史的变迁,满族无论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则反映了满汉民族文化融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关 键 词 ]清代;满族;社会习俗;变化

满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散处于我国的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辽、宋、明末都被称为女真.女真族的统一也是满族逐渐形成的过程.1635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后被逐步演化成满族.从此满族历史进入了新时期.随着历史的变迁,满族无论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一、语言文字

满语在清代又称“国语”或者“清语”,清朝之前,满族多不懂汉语.明代,满族的前身女真人来明朝贡时,呈上的表册均为蒙文.而到太祖努尔哈赤时,则采用蒙古字头拼读满族语音,制成满洲文字.皇太极时,则命文士达海在蒙文字母旁加圈、点予以改进,遂形成新满文.而清人入关的时候,圣旨、公文都是满、汉文对写.因此,对那时的满族人来说,他们大多数不懂得汉语或所知甚少.

而清代的满族人与以往不同,他们是生活在一个以汉人为主体的社会中,因不通汉语带来的诸多不便日益显现出来,因此,清朝统治者就积极提倡满人学汉语、汉人学满语.如顺治帝就曾亲教汉臣满语,后因与汉人的长期交流,操满汉双语的旗人日益增多.自康熙中期以后至乾隆初,许多旗人的满文、满语都慢慢退化,满语虽然仍旧保留下来,大多是用满文拼音字母拼读汉字,即使是宫中的牌匾也是这样,由此可见,满语的汉语化现象十分严重.(1)因此,在清代的200余年中,满族自乾隆年间开始,满语日渐生疏.只因悠久的中国的文明史大多是以汉语记载的,满族人渴望通晓的愿望,使他们迫切的学习汉语.另外,满族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必须要有精通汉语的人才,才能更好的统治那些大多数讲汉语的国民.那个时候,汉语已成为生活的语言,汉文化侵蚀着清朝的各个角落,各个阶层.当然,到了清朝,各个衙门逐渐适用汉语,而满语逐渐被弃之不用也就可以理解了.

二、生活习俗

提到满族生活习俗的变化,就让我们不难想到吃、穿、住.满族先人早期生产条件低下,饮食比较落后,辽金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饮食习惯、食品种类都丰富起来.

民以食为天,提到吃,就不难想象满族喜欢吃的牛羊乳酪、面食,有特色的面食为饺子和饽饽等等.但满族人最喜欢粘食,豆包、打糕、苏子叶饽饽.当然对于清王朝统治时期最高规格的宴席则是“满汉全席”,而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乾隆时期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中:“近官场知菜肴等有‘满汉席’之称,用于新亲上门,上司入境.”这就是说,“满汉全席”在乾隆年间已由宫廷传至各地官府.满汉全席的特点是筵宴规模大,进餐程序复杂,用料珍贵,菜点丰富,料理方法兼取满汉,又有满汉大席和烧烤席之称.满汉席包括红白烧烤、冷热菜肴、点心蜜饯、瓜果茶酒等.

清初宫中仅用满席,康熙时兼用汉席.满汉席出现后,随着饮食市场的发展,很快流传开来.(2)满族入关后,火锅已经成为一种流行,除菊花火锅外,比较有名的还有三鲜火锅、什锦火锅等等.

满族主要居住在东北,冬季寒冷而漫长,服饰方面带有耐寒冷和便于骑射的特点.满族先人服饰的用料主要是夏季适用麻布,冬季用皮革制作.满族人的服饰主要是一种襟式长袍,因满族人皆为旗人,所以这种长袍称为旗袍,满族服饰最具特色的就是旗袍,满语称作“衣介”.满族不论男女皆喜欢穿旗袍.为了适应北方寒冷气候以及骑射生活,他们的服饰的样式也有所改变.入关后,受汉族服饰影响,旗袍由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权,或不开权,马蹄袖也改为平袖,箭袖袍已成为一种礼服,只有官服袍、包括朝袍、龙袍、蟒袍等仍为开权、马蹄式,外加披肩领或卷领.

讲完吃穿,就要说住了.北方冬季寒冷,满族的祖先,女真人在早期则是“依山谷而居”,用木条联结为栅栏,再以木板、桦皮或茅草覆盖,而在室内“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室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3)到了清代,满族的居室特征沿袭了辽金女真人的居室建筑风格,又逐渐趋于完善.满族早期的居室是“窝舍”,其特点是:窝舍之制,覆以女瓦,柱皆插地,门必向南,四壁筑东、西、南面,皆辟大窗户.四壁之下皆设长炕,绝无遮隔,主仆男女混其中.(4)随着历史的变迁、发展,满族的居室建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满族的建筑风格,既适应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又具有科学性,集取暖、适用、美观于一体.直到现在,东北的绝大部分居民,包括汉族在内,仍沿袭着满族居室建筑的特征,如“火炕、炕席、窗户纸贴在外等等”.

三、礼节

旗人贵族官员之间最讲究礼节,请安礼也是最频繁使用的礼节之一.“请安”原本是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礼俗,明代没有实行.满族入关后建立了统一的清王朝,“请安礼”又逐步盛行,成为满族内部及满汉官员之间相当流行的一种常行礼节.“请安礼”又分为站立安、蹲安、打千、跪安等多种.不仅是大臣官员,即使是皇族中的王公们,见到皇子也要行跪安礼.乾隆皇帝曾说:“至内廷阿哥等,我朝旧制,无论王公、大臣、俱行跪见请安之礼.唯有亲叔伯行,乃免跪见,至尊重也.”(5)

“抱见礼”是满族入关前的一种较隆重的见面礼节.亲人久别相逢,或迎接尊贵的客人,表示热忱的礼敬,多行此礼.如果是幼辈见尊长,则幼者以两手抱长者腰,长者用手抚幼者背,并吻其额,谓之“抱腰接面大礼”.这种抱见礼是站立而行的,当然,跪见时也有行“抱见礼”的.另外,还有在马上行“抱见礼”的.入关之前,满族抱见礼也施行于男女之间.但入关之后,满族受汉族礼俗的影响,以互抱不雅驯,抱见礼逐渐不施行,只在某些场合行这种礼,并将其订入满族君臣礼仪之中,作为皇帝优待功臣的一种礼节方式.(6) 清朝统治下的满族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提倡妇人要为死去的丈夫守节的旧俗不仅没有废除,而且到了清朝则更加严厉.那种“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7)已经不是一种象征,到了清朝则是要必须贯彻的“基本国策”.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清初数十年间,有名有姓被记载下来的节妇烈女就达7000余人,可见,这种针对妇女的礼制,要想冲破礼教,冲破传统观点的禁锢,真是难上加难!

满族对元宵节也非常重视,内容也更丰富多彩.元宵节又称闹灯会,举行张灯、秧歌、出游、“走百病”等活动.而“走百病”便是围绕闹灯会而派生的民俗文化之一.据杨宾的《柳边纪略》记载:十六日,满族妇女群步平沙,曰走百病.(8)或连诀打滚,曰脱晦气.该习俗在清初东北地区满族民间非常盛行.这天,满族妇女卧冰、滚冰、借以去晦气,曰“走”.与百病同音.因为人们认为冰雪是圣洁的,滚冰卧雪不仅可以脱晦气,还可以在一年四季中洗衣服都洁净.至今,该习俗在满族聚集的地方仍流行.

在民俗中,迎紫姑是妇女们的一种占卜方式.我国自汉唐以来,该占卜方式已经流传.相传,紫姑是受正妇悍妒的妾,在元宵之夜于厕中被杀.紫姑死后,冤魂不散,常在厕所中哭泣.此事被武则天所知,封她为厕神.这样民间就流传在元宵节祭紫姑这种风俗.这种厕神,传到东北地区满族后,从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祭祀的对象发生了变化,紫姑变成了笊篱姑娘.用新柳条编成新笊篱,外贴糊白纸并画上姑娘的头像,挂在五尺左右的木杆上.有的还给笊篱姑娘穿上新鲜的红衣,两手各置手帕等,打扮好了,先供在房西头.然后,让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头戴围巾,把笊篱姑娘举到院子中.人们开始围着她唱歌跳舞.后来,这种习俗也发生变化,从纪念古代被致死的“笊篱姑娘”到通过此仪式向“笊篱姑娘”问卜.(9)

四、剪纸

剪纸也民俗演变的标志之一.剪纸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显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它也是地域民俗文化的标志.在东北,满族都有九月份贴窗花的习俗.更有“九月糊窗花,不糊窗花鬼来抓”的说法.

剪纸这种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到了清代则进入了显赫时代.剪纸艺术随着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这种民俗也在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中发生了艺术的变异.满族是东北地区的主要民族,所以在它内部所形成的剪纸艺术同样具有满族特色.满族先民对大自然的恐惧,在生活中则以原始的信仰祈求着吉祥安泰,于是一些自然界的图腾便走进了剪纸艺术里.因此,在满族剪纸中就有表现观音、山神、财神、龙母娘娘等客神.除此之外,满族剪纸还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当然我们也不难看出民俗传播的广泛性和变异性.

过年贴春联、春条、挂牵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满族春联、挂牵的内容多以迎春、求吉利、富贵为主要内容.而提到挂旗这种风俗在宋代就十分流行.清朝时,挂旗已经成为和春联、春条一样成为满族一种可以接受的流行文化.

“挂旗”是满族一种剪纸艺术,它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满族文化,满族最初挂旗是是用于祭祀、专门贴在祖宗牌位的上方或两侧.满族人认为白色是吉祥的,所以,挂旗上部有三分之一是空白的,下部中心位置刻有满文字,意为“奇”、并“灵验”.周围镂刻荷花与细密的圆孔纹样为衬托,下面镶衬古钱纹和箭头形穗子慢慢的,挂旗在满族风俗中就有了驱鬼邪迎吉祥的作用.

丧事中,许多剪纸也可以派上用场,甚至满族这种风俗一直沿用至今.“引魂鸡”、是满族的民间剪纸,表达一种奇特的生命传递符号.另外,人死后,贴在寿鞋底上的神梯图案,“供花”、“葬花”都死人们寄托哀思,表达心愿的手段.所以,从这些和人们息息相关的剪纸民俗中我们看到了满族生活的风格.(10)

五、小结

清朝是以满族为主要统治阶级的封建王朝,满族风俗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清朝的政治、经济的发展.

社会观念的转变,是满族社会习俗逐步变化的原因.满族在语言、服饰、住所、生活习性、礼节甚至丧事中深受汉族的影响.为了适应北方的生活,他们逐步减掉了少数民族的“外衣”,其生活习性逐步和汉族融合,这是一种发展的趋势,当然也是一种必然.满族因与汉人的频繁接触和交往,这种社会习惯的改变是循序渐近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面对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要有针对性的吸取汉族文化,特别是在服饰、语言上的改变是相当明显的,因此,满族的传统习俗就要做相应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更稳固其统治.


“满汉全席”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促进了民族间烹饪技术的交流,而且使烹饪技术也提高了一个新水平.时代的变迁,并没有让其销声匿迹,随着饮食市场的发展,它已经名扬海内外.到如今,已经成为满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之一.

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是人与环境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当整个社会发生变化的时候,在它的内部也要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满族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是这种历史产物的一员,我们只要能认识到这种民俗、民风的变化,能从更深层面理解和欣赏变化当中的意义就可以了.因为无论哪种社会习俗,都有这样那样的变化,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历史演变和进化的特征.

注释:

(1)《中国古代史》下册,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编写组,福建人民出版社,第368页.

(2))《中国民俗文化》―饮食,中国社会出版社,朱鹰,第44页,第46页.

(3)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

(4)《满族生活掠影》,习书仁,沈阳出版社,第82页.

(5)《礼仪》,中国社会出版社,朱鹰主编,第36页.

(6)《礼仪》,中国社会出版社,朱鹰主编,第37页.

(7)《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二下.

(8)《满族生活掠影》,习书仁,第47页,沈阳出版社.

(9)《满族生活掠影》,习书仁,第49页

(10)《剪纸》,中国社会出版社,第82、83页.

相关论文

哲学角度看俄罗斯社会思潮的变化

本文关于政治生活及哲学及宗教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政治生活有关论文范文集,与哲学角度看俄罗斯社会思潮的变化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

清代妇女社会地位

本文是一篇和法律论文范文,关于和法律方面函授毕业论文,关于清代妇女社会地位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和法律及法律实践及丈夫方面的的大。

社会经济视域下民商法的和变化

本文是一篇民商法论文范文,民商法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社会经济视域下民商法的和变化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民商法及互联网及社会经。

国际社会看未来十年的世界格局变化

该文为世界方面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国际社会看未来十年的世界格局变化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可作为应用社会学专业世界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

2007年度热词折射社会变化

关于车组及财产及价格指数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车组类论文格式模板,关于2007年度热词折射社会变化相关论文范文资料,对写作车组论。

清代河南灾荒之社会原因

本论文为关于灾荒方面论文查重,关于清代河南灾荒之社会原因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可用于灾荒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

社会需求变化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

本文是一篇会计学论文范文,会计学类有关毕业论文范文,关于社会需求变化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会计学及初级会计及。

佛教成语在社会中的语义变化

本论文为成语方面毕业论文模板,关于佛教成语在社会中的语义变化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可用于成语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