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理历史演进述

时间:2024-01-21 点赞:48323 浏览:96339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于社会及矛盾及理论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社会方面有关论文格式模板,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理历史演进述相关论文范本,对写作社会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摘 要 :中国对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探索和创新发展可分为革命时期、从过渡时期到社会主义探索初期、改革开放以来等三个历史时期.通过考察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历史演进,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特别是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典论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思考.

关 键 词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历史演进;经典论断

作者简介:侯德泉,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南长沙410082)

赵象举,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2)

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是中国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创立的关于社会主要矛盾正确认识的理论成果,其内容涉及关于中国近代以来不同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具体历史表现的重要论述,以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中心工作等战略思想.中国对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探索和创新发展可大致分为革命时期、从过渡时期到社会主义探索初期、改革开放以来等三个历史时期.本文拟通过梳理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历史行程,探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创新的规律性,思考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典论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构成的特点,直接决定了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革命时期中国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在探究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过程中逐渐深化的.

早在1912年和1916年,列宁在论及中国时曾分别使用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概念.1922年7月,在接受了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后,党的二大初步分析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1923年6月党的三大强调“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国民革命失败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人们对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其前途感到困惑,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出现了分歧,一场长达十年之久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发生了,从内扩展到党外社会.在中国直接领导或影响下,马克思主义者从各方面论证和说明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任务.

1937年5月,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当时中日矛盾已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中国很久以来就是处在两种剧烈的基本的矛盾中――帝国主义和中国之间的矛盾,封建制度和人民大众之问的矛盾.”着重分析了这种矛盾在“九一八”事变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出现的新变化.

同年8月,在《矛盾论》中特别研究了作为矛盾特殊性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一般理论原理,并分析了半殖民地国家如中国,其主要矛盾的复杂情况:一是当帝国主义向这种国家举行侵略战争的时候,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地位;二是当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压迫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人民大众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而帝国主义往往采取间接的方式援助国内反动派,显出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三是当国内革命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内反动派的存在的时候,帝国主义往往采取或者分化革命阵线的内部、或者直接出兵援助国内反动派的方法企图维持其统治.还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及其转化规律.

合乎逻辑的发展,1939年12月在《中国革命和中国》中完整地阐明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指出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又变成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并分析了这个社会的特点,提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表述,并非说有两个主要矛盾,而是一个矛盾的两方面内容和两种表现.正如后来党的八大所确认的那样,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的矛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在抗日战争时期已经形成,在此后的革命岁月中得以坚持和发展,成为新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制定了新主义革命总路线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纲领,领导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有过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重点论及蕴含于其中的矛盾发展不平衡性思想,列宁在此基础上提出帝国主义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这些无疑是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形成的重要思想源泉,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确立起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范畴.完整提出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概念,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这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重要贡献.

二、从过渡时期到社会主义探索初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理论

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就开始分析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要矛盾.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这里提到的“基本的矛盾”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在八届三中全会上特地就此作了说明.1953年12月,在批准并转发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沿用了七届二中全会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提法.后来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中,还分析了过渡时期国内主要矛盾两方面的关系性质、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以及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个国内矛盾的可能性.

由于过渡时期就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或称为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侧重于从国内阶级矛盾的角度来认识.这种认识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956年9月党的八大第一次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这次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整个八大决议内容都是围绕实现工业化、 推进经济文化建设而展开的.

尽管八大的社会主要矛盾论断在表述上还不尽完善,然而在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论断突出了实现工业化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历史已经证明其基本思想是完全正确的.这一论断把握住了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发端.

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这样的思想:在“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些思想与八大的社会主要矛盾论断是一致的,二者之间互相呼应、互相论证.在这里,还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利益根本一致,需要与生产的关系问题凸显.这一思想继承了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的论断,直接启发了改革开放后将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规范地确立在需要与生产的关系范畴之上.

然而,八大和关于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并未能坚持多久.1957年10月八届三中全会上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说法在翌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到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则进一步被系统化.解决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主要矛盾,只能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认识成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理论的重要依据.

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创新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重新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解放了思想.1979年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和五届二次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新论述是认识转折的开始,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完整而准确地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经典论断,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基本形成,此后经过30年的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得以逐步展开、充实和完善.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把社会主要矛盾科学地规范于需要与生产的关系范畴,克服了八大表述的缺憾,又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国情的具体历史性,论断严谨科学,微言大义,堪称经典(以下简称为“经典论断”).经典论断中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都有具体历史性,其中“落后的社会生产”为主要方面,规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性.30年来,这一经典论断为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会及修改的党章所肯定和坚持,并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执政党以此为理论基点,科学总结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表现,提出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思路和重大战略思想,这些内容与经典论断及其科学内涵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


下面我们粗略地梳理一下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

(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在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经典论断的同时,指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次年,经典论断被写进了十二大修改的党章总纲.

(2)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了现阶段指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非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全过程.该报告从五个方面总结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程特征,指出:“为了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十三大第一次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3)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个方面,其中,把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相联系进行综合论述并作为其内容之一,强调必

关于社会及矛盾及理论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社会方面有关论文格式模板,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理历史演进述相关论文范本,对写作社会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4)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坚持经典论断的基础上,强调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十三大基础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概括为九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了“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内涵;第一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从七个方面具体说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特征,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条件这个角度来论述社会主要矛盾,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八个方面阶段性特征.这八个方面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仍然落后的具体表现.进而提出了“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十七大第一次按照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基本纲领,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了新的全面部署.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既反映了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增长和提升,也体现了发展社会生产的新思路新理念.

(7)2011年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三个没有变”,即在“两个没有变”的基础上增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是基本国情论、主要矛盾论、国际地位论的有机统一,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又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殊性;既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又具有国际视野, 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更加完善.

四、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历史演进的若干启示

中国的历史,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和思考.

1 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方法论

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是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现实矛盾问题正确认识的理论概括,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矛盾学说的创造性发展.革命时期,中国根据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制定了新主义革命总路线、基本纲领及不同阶段的政策策略,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也正是基于对过渡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才确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萌发于社会主义探索初期,又在改革开放的壮阔实践中创新和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石.三个历史时期、三种基本形态,党的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不同于一般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策略思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最基本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为我们果断地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坚定不移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们清醒地认识现阶段基本国情及其具体表现提供了必要的逻辑前提.

2 主要矛盾是矛盾的特殊性问题,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创新发展顺应了90年来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和历史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贯穿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始终,是矛盾的普遍性;社会主要矛盾是基本矛盾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集中、突出表现,是矛盾的特殊性.有的研究者认为,需要与生产的矛盾是社会根本矛盾,存在于任何社会形态,生产相对于需要永远是落后的,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经典论断没有实际意义.这是明显的误读.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阶级社会里,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互相分离,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占有生产资料的剥削者又不劳动,劳动被“异化”了,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而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需要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以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在需要与生产的相互关系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但需要又能动地促进生产发展,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并非“生产永远落后于需要”.经典论断中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具有具体针对性,即特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状况,基本没有实现现代化.

3 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与一定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和党的基本路线相联系相一致,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不可轻易放弃或任意否定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对经典论断的质疑,认为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从建设“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从私人品需要到公共品和公共服务需要等社会转变,表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然改变,从而提出了林林总总的所谓“新论”.这些“新论”的错误要么在于不能从整个中国现阶段社会复杂的联系和矛盾中抓住居于首要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要么在于概念的滥用,缺乏严谨的逻辑性,没有完整准确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经典论断中“需要”和“社会生产”的内涵及其结构和层次.经典论断中的“需要”不等同于经济学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市场经济的供需互动机制不等同于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不仅是“需要”的数量增加,而且应包括“需要”的质量提高和结构改善.既然人民的需要是日益增长的,那么我们的认识也应与时俱进.“物质文化需要”已成为有着具体时代内涵的特定概念,不限于经济和文化需要,也不限于私人品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包括物质资料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

4 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临界度,也要充分认识其质的相对稳定性中包含着量的变化和扩张

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理论要顺应客观实在的社会矛盾历史转变而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在一定历史时期又要坚持社会主要矛盾基本理论不动摇.准确把握“变”与“不变”的临界度,在于抓住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落后的社会生产”是主要方面.只要我们还未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的“社会生产”相对于世界先进水平就仍然是“落后”的,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就没有变,我国就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我们也承认,一定事物在其质的相对稳定性中包含着量的变化和扩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历史演进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具体内容的发展变化.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里,社会主要矛盾在各地区、各部门必然有其特殊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过程的各个较短阶段里也必然有其具体表现,经典论断包容、涵盖、反映了这种特殊性,又具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性、较强的时效性和普遍适用的指导性.

5 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应注意分析矛盾的双方面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运动状况不同于以往的阶级社会

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基本形态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在阶级社会里,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二者之间的力量对比、消长的过程,当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变为次要方面,进而为原来的次要方面所完全战胜而消灭,社会的质变便得以完成.然而,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机理不再是你死我活的对抗性.在这里,生产决定着需要,创造着需要;但需要作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必定会对生产起到能动的促进作用.这样,需要驱动生产,生产满足需要,同时又创造出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解决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社会主要矛盾两方面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并充分认识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此为发展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目的归宿;另一方面,要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状况,就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又要认识到社会生产的结构性和层次性,善于统筹兼顾、把握平衡,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注释:

自1956年党的八大以来,学术界一般认为这一表述中

的后一句,即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实质的提法有不完

全准确的地方(胡绳,中国的七十年[M]北京:

党史出版社,1991,397,).我们认为,这一表述中

的前一句也不很严谨,把人民的需要局限于“经济文

化”两个方面,就可能使人误以为人们在政治权利等其

他方面没有需要了.

相关论文

当前中国社会贫富差异问题

为您写社会问题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社会问题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当前中国社会贫富差异问题相关论文范文文献,包括关于社会问题及。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改进探析

该文是寿险专业社会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社会类有关本科毕业论文,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改进探析相关论文范文集,适合社会及城乡及国家。

微博改变中国社会生态

本文是一篇网友论文范文,网友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关于微博改变中国社会生态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网友及事件及里程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

重构中国社会向上流动的机制

本文关于社会学及教育公平及高等教育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社会学类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重构中国社会向上流动的机制相关学士学。

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百年演进

此文是一篇教师教育论文范文,教师教育类有关论文范文集,与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百年演进相关学年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教师教育及教育学及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本文是一篇社会发展论文范文,社会发展方面函授毕业论文,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社会发展及社会关系及社。

身份意识是中国社会的真正障碍

这是一篇身份类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与身份意识是中国社会的真正障碍相关毕业论文题目。是伦理道德专业与身份及阶层及等级方面相关的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