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追求与和谐社会理念

时间:2024-01-27 点赞:49403 浏览:9839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事物论文范文,关于事物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美学追求与和谐社会理念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事物及形象及社会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事物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一、

什么是美的本质和规律呢?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问题;是一个长期争论而又没有定论的难题,它被称为美学上的明珠,是美学领域里的“哥德巴赫猜想”.由于美的事物和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掩盖着美的本质和规律的共同性,人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主观感受的差异性和相对性掩盖着美的本质和规律的客观性,所以尽管古今中外的许多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都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许多观点,至今还难以得到公认的结论.以致有些人一笔抹煞人类在解决美的本质和规律问题上的所有成果,认为研究这一问题是无效和徒劳的.也许是受这种观点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似乎不再热衷于美学基础理论问题的探讨,转而研究一些具体实用的美学问题.然而,在已有的思维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美学是什么这类理论问题是还有积极意义的,它与研究具体实用美学问题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科学的美学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必将有助于美学实践的丰富和提升.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学说,美应当是指审美对象,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美的属性及其统一关系,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那些经过人类加工创造的审美对象,比如人化的自然以及某些商品和工艺品、艺术品和建筑物等,虽然其中包含着人的主观意识,就其内容来说则是主观意识与客观对象和客观材料的结合;从其存在的形态来说,已经是一个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物,物态化为人的审美对象了.而美感及其深化和发展的审美意识则属于人对美的认识范畴,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对作为审美对象的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的主观反映和感受,它在掌握美的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主观能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感是带有主观性的.审美活动作为人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判断、评价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一方面以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作为对象和源泉,另一方面又以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观点、审美能力和审美态度作为依据和条件.因此,审美活动是主客观的统一;当然,创美活动更是主客观的统一了.

二、

那么,究竟美在哪里,美是什么呢?什么是美的本质和规律呢?笔者认为,美就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足以唤起人们美感的属性及其统一关系;这些属性及其统一关系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客观实在性是美的基础.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客观世界发生和形成了三种最基本的关系:一是认识关系,二是伦理关系,三是审美关系,即所谓知、意、情的关系或真、善、美的关系.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真,即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及其在运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从客观事物本身来说,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它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来说,就是人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和反映.美的客观实在性是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美的属性的形态.从美的事物本身来看,它自身的本来面貌及其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乃是它的美的属性形成的依据;从人对美的事物的认识来看,人对美的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及其客观规律的认识,乃是对其美的属性感知的基础.梁启超说:“求美先从求真入手”.①不仅自然美必须以自然景物的真实存在为基础,社会美必须以社会事物的客观实际为依据,人的美也必须以人的本来面貌为根由.从人的品格美来说,真诚是最大的美德,一个虚伪狡诈、弄虚作假的人,无论怎样乔装打扮、巧言令色,人们也不会认为他是美的.

至于艺术美,更是以真实性为生命.文艺的真实性就是文艺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它直接影响文艺作品社会效果的产生.文艺创作必须正确处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才能坚持真实性原则.所谓生活真实就是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生活现象和生活事实.生活真实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是确确实实的生活事实,是独立于人的主观世界之外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生活现象和生活事实,生活中实有的事实不都是生活真实.因为生活总处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又处于矛盾的发展中;它有本质与非本质、主流与非主流、真象与假象之分.并非任何一种生活现象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本质现象,只有那些具有本质意义的生活事实才是生活真实.艺术真实是作家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概括、提炼、加工和创造出来的,它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是客观的生活真实和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认识相统一的产物.生活真实不包含文艺家的主观思想情感,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形态的东西,是艺术真实的基础;艺术真实则是文艺家审美认识的物态化,必然包含着文艺家对生活的评价,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文艺作品可以充分想象和虚构,但这种想象和虚构必须符合生活逻辑,所谓“出乎预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违背真实性原则,失去可信性,就不会创作出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

文艺家总是站在一定的立场上,按照一定的观点来认识和反映社会生活.只有当文艺家的立场观点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并具有相当的认识能力和较高的表现力时,才能程度不同地认识和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揭示出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意义,从而达到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和谐统一.文艺作品的真实性与文艺家进步的世界观或世界观中的进步因素以及熟悉社会生活的程度紧密相关.社会主义文艺家要从实际生活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最大限度内认识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意义,才能创造出真实性与思想性完全一致的文艺作品.

(二)社会功利性是美的前提.客观实在性即真是美的基础,但真的事物并不一定都是美的事物.美的事物还必须以社会功利性即善为前提.所谓社会功利性,就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从根本上有利、有用、有益于人类社会进步和人民大众福祉的属性.“羊大为美”的会意组字本身,就是美的社会功利性的最好说明.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对善与美的关系做过许多精辟论断.鲁迅说:“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②一般说来,凡是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相一致,并有助于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符合人类进步、向上的理想、愿望,符合先进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目的和利益的东西,便都是善的东西,从而也是美的前提.在原始社会里,美的社会功利性主要表现为物质实用性,表现为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及生活用具的美,如石刀、石斧等劳动工具,陶盆、陶罐等生活用具,这些之所以被人们看作是很美的东西,主要是因为它们对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有利、有用、有益.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美的对象和范围逐步扩展到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美的社会功利性也开始从直接的物质实用性,向间接的精神功利性发展.美对社会的功利性作用,逐渐转化为主要不是物质实用的,而是精神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主要是陶冶人的情操、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们向上、鼓舞人们前进,从而促进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发展、增进人民福利.从这个意义上说,美的社会功利性,既是美的前提,也是人追求的目的.在人类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在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上升时期,也都是先进的革命的阶级,他们既有剥削劳动人民的恶的一面,也有与劳动人民利益一致的善的一面.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革命的阶级,他们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无产阶级通过其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是社会功利性的集中体现,因而也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壮丽的事物.从各种类型的美来说,不仅豪迈的劳动场面、英勇的战斗情景、文明的礼貌行为、融洽的人际关系,浓郁的乡情、温馨的亲情、坚贞的爱情、深厚的友情等社会美,以及矫健灵活的形体姿态、潇洒优雅的风度气质、刚毅温柔的品格性情、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操等人的美,都具有社会功利的属性,就是蓝天白云、清风明月、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等自然美,也离不开社会功利性这个前提.为什么人们赞美和煦的春风和澎湃的瀑布,而不赞美昏暗的沙尘暴和狂虐的泥石流,赞美嗡嗡的蜜蜂蝴蝶,而不赞美营营的苍蝇蚊子,就是因为前者具有功利性,而后者只有破坏性.


艺术美更具有其他美不能替代的认识、教育和娱乐功能,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方面的精神食粮,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同志在第四届全国文代会的《祝词》中,要求文艺工作者“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争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新时期以来,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生活,表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等时代精神的作品,反映了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给广大人民群众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鼓舞,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但也有极个别的人倡导“告别革命”、“抛却理想”、“拒绝壮烈”、“躲避崇高”、“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从而出现了一些歪曲历史、丑化现实,宣扬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暴力恐怖、纵欲、颓废堕落的作品,带来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近年来更是出现了远离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贵族化和私语化的写作潮流.前者热衷于历代皇室的宫廷生活、封建家族的男欢女爱以及个人偏狭的心理焦虑,后者由个人的生命体验蜕变为阴私话语,由自我表现沦为躯体写作.这些为迎合低级趣味、追求感官刺激而炮制的所谓“作品”,实际上是把人变成了只有自然属性的动物.它们根本谈不上什么社会功利性,因而也就不能带来美感.

(三)具体形象性是美的特征.所谓形象性就是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生动、直观、可感的属性.美的事物包括内容美和形式美两个层次的结合,客观实在性的真和社会功利性的善是美的事物的内容,而具体形象性则是美的事物的形式.事物௚

本文是一篇事物论文范文,关于事物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美学追求与和谐社会理念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事物及形象及社会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事物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0;合客观规律性的真和合人类目的性的善的内容,只有通过具体、生动、直观、可感的形象表现出来,并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才能激起人的生理快适和心理愉悦,从而产生美感.虽然具体可感的东西,不一定都有生动直观的形象,但经过通感的作用,则可以把它们转化为形象.比如听到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眼前就会浮现出溶溶月光在鳞鳞泉水中荡漾的形象;听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可以在眼前浮现出蝴蝶双双翩翩飞舞的形象.哲学和科学著作中所讲的道理尽管很真、很善,但是由于它们是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表现出来,除了个别带有形象性的片断之外,一般不具备美的属性,不能引起人的美感.不仅自然界的美是以具体的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等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使人产生审美感受,就是社会美也要通过种种实践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生动的情节和场面表现出来.个人的美必须通过人物具体生动的形体仪表、语言行为表现出来.至于文艺作品中的艺术美,就更离不开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

形象性是文艺作品的根本标志.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是没有艺术魅力的.艺术美的创造,要求文艺家具有审美地、艺术地掌握世界的特殊本领和特殊才能,即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形象地认识生活的能力和善于运用形象思维的能力.作家艺术家要善于洞察各种人物的心灵世界和性格特征,注意研究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部特征,善于捕捉各种各样的生活细节和生活形象,并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善于鉴赏和塑造各种饱含着诗情、哲理和画意的艺术形象.塑造艺术形象,对于叙事性文艺作品来说,主要是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环境.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史诗和小说、戏剧、影视,为我们塑造了各个时代的人物画廊,展现了各个时代的历史画卷.对于抒情性作品来说,塑造形象主要是通过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塑造各种各样的意象和意境.所谓“意”,是指作家艺术家的意念、意志、思想、情绪、理想、旨趣等,是包含着主观情感和理智的一种复合型心理构成;所谓“象”或“境”,是指客观的具体的、感性的物象、场面和环境等,是不包含作家艺术家主观情感和理智的客观物象.意象和意境都是由主体的抽象意念和客体的具体物象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主体人格的对象化或客体对象的人格化.不过“意象”是以个别的零散的形式出现,而“意境”则是以集合的总体的形式出现.“意境”的艺术内涵大于“意象”,往往是由若干“意象”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整体境界.一首诗或一幅画也可以只选取一个寓意丰富的中心“意象”,并配以其存在和活动的环境和氛围而构成“意境”.

除了和事物的美的内容相统一的美的形式之外,也有一种和事物的美的内容没有直接的密切联系的形式的美,这就是作为生活和自然中色彩、线条、形体和声音等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组合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仿佛美就在形式本身.其实,这些形式美的法则,例如对称均衡、比例恰当、多样统一、结构和谐等等,归根结底仍来源于客观事物,是对现实中不同的美的形式的概括和反映.它们概括了现实中美的事物在形式上的共同特征,体现了人类审美经验的历史发展.研究这些形式美的法则,可以更好地推动美的创造.

(四)一定典型性是美的规律.真和善的形象显现,不一定都是美的事物.其形象还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才能成为美的事物.所谓典型性,一般是指人物和事物所具有的代表性,即同类中的出类拔萃者.美的典型性是指美的形象所达到的个性化和概括化相统一的程度.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美的形象要有非常鲜明突出的独特个性;二是美的形象要能充分概括同类事物的普遍共性.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凡是出类拔萃的东西,在同类中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美的”.③按照某些美学家的说法,美的典型性,就是以非常突出的现象充分表现事物的本质,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充分表现事物的共性.从自然美来说,凡是被人们赞赏的自然景物,一般都是具有高度典型性的.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就是因为沦海之水特别博大,巫山之云特别厚重,黄山的山特别奇异,九寨的水特别清澈,它们都以非常突出鲜明的现象和个性,充分表现了同类自然风光的本质和共性.再以人的形体姿态美来说,宋玉在《登徒子赋》中所描写的美人东家之女:“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就是说她的身长和肤色是典型的.我们常说的“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口、糯米牙”,正是典型的人的美的外貌形状;“坐如钟,站如松,走如风,睡如弓”不过是人们概括的人的典型的行为姿态.在社会美中,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人物,也都是以富有个性色彩的非常鲜明突出的先进事迹,表现了工人阶级先锋战士和社会主义一代新人高贵品质的典型人物形象.长江大桥、三峡大坝等雄伟壮丽的工程,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成就的典型形象.

典型性更是艺术美的基本属性,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用典型化方法塑造艺术典型形象,是文艺创作的中心课题.对于抒情性文艺作品来说,典型化主要塑造典型的意象和意境,表现抒情主人公在典型氛围中的典型情感.在叙事性文艺作品的创作中,典型化主要是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恩格斯要求作家艺术家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④并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⑤又指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个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⑥这些论述指出了典型性的实质和规律.丰富和发展了恩格斯的典型理论,他认为艺术美高于生活美,主要就在于典型化和典型性.文艺创作的典型化过程,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进行的过程,也是个性化和概括化同时进行的过程.通过典型化所塑造的典型形象,必须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现象反映本质,通过偶然显示必然,通过有限揭示无限,通过情感表现理智,通过现实寄寓理想.其核心是把动人的个性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概括融合为一,通过具体人物的具体矛盾冲突反映某一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对特定人物在特定的社会地位和特定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特定性格的描写,显示其存在的社会本质和促使其适应和推动历史潮流.刻划不出特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人物就会流于公式化和概念化,变成马克思所批评的那种“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⑦而离开社会关系和历史潮流,人物必然肤浅,甚至堕入恩格斯所批评的那种“恶劣的个性化”.⑧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恩格斯所希望的那种“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⑨的作品.

三、

综上所述,美的客观实在性是作为第一性的物质基础;而社会功利性即有用或善则是美的事物的前提或条件;具体、生动、直观、可感的形象性必须是美的特征;这几个方面的集中显现便成为美的规律的典型性.在任何一种美的事物和现象中,都具有这四个相应依存、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因素,缺一不可.凡是具有以上四种属性并和谐统一的事物就是美的事物,就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情感愉悦,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因此,美就是真和善的典型形象显现.反之,丑就是假和恶的典型形象显现.在一定审美理想的光辉照耀下,在文艺作品中塑造丑的典型形象,对生活中的丑表示否定和批判,激起人们对丑的人物和事物的厌恶和愤慨,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就可以将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

笔者认为,美是真和善的典型形象显现这个定义,比较全面正确地揭示了美的本质和规律,回答了“美在哪里,美是什么”的问题.它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客观实在性与社会功利性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具体形象性与一定典型性的统一,独特个性化与普遍概括化的统一.它可以概括自然美、社会美、人的美、形式美、艺术美等一切种类的美的本质和规律,也充分揭示了作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的真善美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广义来说,真善美的结合和统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最理想的社会,是真正人人平等、自由、充满活力的社会,是人与自然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也就是真善美达到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的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这是人类世世代代追求的最美的社会,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宏图的最终目标!□

①《饮冰室全集》第38卷《美术与科学》.

②《鲁迅全集》第4卷第2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③《世界巨匠美学格言》第9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④⑤⑥⑦⑧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45、316、437、312―313、316、316页.论科举背景下的女性形象塑造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4期

相关论文

倡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和谐社会

本文关于法治及和法律及政法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法治相关论文范文集,与倡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和谐社会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

环境美学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本文是一篇环境美学论文范文,关于环境美学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关于环境美学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环境美学及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法治建设

本文是一篇依法行政论文范文,依法行政相关函授毕业论文,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法治建设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依法行政及社会关系及社会。

河南省和谐社会建设探析

本文关于和谐社会及文化建设及社会保障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和谐社会方面论文范文资料,与河南省和谐社会建设探析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共同富裕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该文是文化社会学专业社会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社会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共同富裕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关论文范文素材,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