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中的乡村悲剧

时间:2024-01-23 点赞:44625 浏览:85381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是和谐社会专业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现当代文学方面电大毕业论文,与社会转型中的乡村悲剧相关论文范文素材,适合现当代文学及郑州大学及乡村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现当代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夜深沉》是陈应松在乡土社会转型的视域下关注乡村底层的新作.作者在“深沉”的言说中探寻个体命运在历史潮汐中的挣扎和无奈,思索处在城乡夹缝中的底层乡下人的生存困境.

关 键 词 :陈应松 转型 家园 悲剧

陈应松最早是用诗歌触摸农村的,进入城市之后他开始通过小说回望乡村.生存空间和生活体验的转变使作者在对照之下对城市和乡村有了新的体认,尤其是对处在转型中的乡土社会.陈应松用贴近地表的叙述探求生命的规律和生存的理由,在人生、历史和命运的探讨和追寻中坚持对乡村现实生存状态的关注和追问.《夜深沉》(《人民文学》2010年第4期)是陈应松关注底层民众的又一力作,作品不再是底层民众在贫穷困境中的苦难言说,而是关注个体命运在历史潮汐中的挣扎和无奈.这是一个“乡下人返乡”的凄凉悲剧,是一个处在社会现代化转型中的乡村暴露出的难言之痛.“深沉的黑夜色”中,陈应松为他笔下的“大地”和“人们”在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所付出的生命和精神的巨大代价进行着流泪申诉.

一、乡村社会转变中家园的消失

“‘家园’是一个乡土概念,它将屋子和院子结合在一起,而城市人没有‘家园’的说法.”①他们拥有豪华的居室、漂亮的单元住宅,甚至别墅,唯独没有“家园”.小说中的主人公隗三户通过在城市中辛苦奋斗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却发现没有了家园的感觉,特别是在城市中经历一场大病死里逃生之后,回故乡建个家的念头愈加强烈.“一个人没有故乡,就等于死后没有棺材”,这就是隗三户千里迢迢返乡的原因.于是,故事情节在一个“回乡”的主题下展开.

“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唯一依托,是乡土价值的唯一依托,也是产生‘家园感’的物质基础.”②而土地对于隗三户来说还是灵魂和精神的归宿和依托,他就像稻谷,土地是他生长的基础和死后的归宿.自己生下来就像自己的胞衣,“哪儿生,哪儿埋”,注定要永远地锁在这里.离了土地的农民便如隗三户一样,在城里再怎么成功、风光,失去了家园存在的物质基础便再也找不到家园的感觉,城市中的他们始终只是一群漂泊的“候鸟”.在浩浩荡荡的进城乡下人大军中,隗三户算是幸运的一个.他在城市打拼出了自己的“两室一厅”,但当他试图用乡村的农耕价值取代都市价值,将钢筋水泥当做自己的“家园”时,他发现再坚固的钢筋水泥也承载不了心中的家园之思.耗尽了年轻力壮时漂泊的资本,病了、老了总要叶落归根,皈依埋着自己“胞衣”的土地.然而,传统的乡土文化在日益现代化的乡村发生了裂变,隗三户寻找精神家园的梦想最终成为他走向生命终点的致命诱惑.

“隗三户终于回来了,回来却如走在异乡,没有一点儿家的感觉.”这个乡村已不再是自己离家之前的乡村.“这不是家了,这是哪儿不知道.”隗三户在自己曾经生活的空间里迷失了.家乡发生的改变让他难以相信,乡亲的生活富裕了,乡情、亲情、友情却消失了.曾经的同学、儿时的玩伴在物欲的驱使下变得贪婪、虚伪、狡诈而无情.他梦萦魂绕的故乡却如遍布钢筋水泥的城市般冷漠无情,昔日的乡村早已面目全非,没有留给他一丝容身之处.

乡村空间是农民生存和生长的载体.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城市文明向农村的渗透,古老的农耕文明逐渐瓦解,曾经封闭的乡村空间被打开,土地不再是农民唯一的生存之本.由于在土地上收入和付出的严重失衡,加之发达的城市物质文明的吸引,许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奔向充满诱惑的城市,成为都市中的漂泊者.与此同时,弃置的土地的使用价值也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发生了转变.留守乡村的农民如武大雨等凭借自己敏锐的时代触角,果断抓住改革开放带来的大好时机,成为推动农村现代化的骨干力量和受益者.武大雨让那些荒芜的土地生发出新的价值――他回收了大量弃置的田地和房屋并建起了现代化养猪场,率先走上富裕之路.

在诸多漂泊于都市的农民中,隗三户只不过是稍稍清醒的一个.他想在自己的村庄、在属于自己的“胞衣房”那儿建个家,给自己心灵和精神以慰藉.但这个愿望在生活日益富裕的村庄里却成为奢望.一排排臭气熏天的猪圈占据了埋着自己胞衣的房子,世世代代生存的家园在这样一个获得了各种荣誉的乡村里消失了.求同学、找朋友、找镇书记、诉诸法律,隗三户始终都没法要回自己的“胞衣房地”.家园在这片今非昔比的乡村空间里彻底消失了,或者说彻底被剥夺了.隗三户最终只能绝望地离开,在城市中他不被认同、无枝可栖,皈依曾经养育自己的乡土同样不被接纳.隗三户在城市中肉体遭受打击毁灭的悲剧只是表层的,而在故土家乡精神家园的被毁灭才是最大的悲剧.“家乡是农民工的灵魂栖息地,如果失去了,那就是孤魂野鬼,这才是农民工们的真正悲剧.”③隗三户最后真的变成了孤魂野鬼!隗三户家园的消失,是乡土底层弱势群体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遭受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悲剧,是灵魂无处安放的彻骨之痛.他们日思夜想回归故里,然而家园不复存在,乡亲已成路人,隗三户们只能怀揣创痛成为永远的漂泊者.

二、异化的乡土社会

隗三户故乡家园梦的破灭源于“家乡”到“异乡”的转变,曾经的“熟人社会”(费孝通语)变成了“陌生人社会”,曾经生活过的家乡成了一个被异化的社会.物质对人的异化存在两种情况:财富的匮乏导致对人的异化和财富的富足导致对人的异化.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叙事中出现的异化大多为物质富裕带来的人的异化,如“小资文学”中描写的城市中人们的奢靡生活;而在底层文学的叙事中多是物质匮乏对人的异化,表现为在追求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过程中表现出的生活堕落、道德沦丧等.而《夜深沉》给我们揭示了另一种异化――这是社会转型中的乡村社会发生的异化.乡村在摆脱了贫困,逐步走向富裕、走向现代化时,乡土大地上沿袭了几千年的美好人性、乡情等逐渐被暗藏在传统乡土文化中的“恶”的因素所取代,这些“恶”的因素与现代文明滋生的“阴暗”不谋而合,成为一种新的异化.这是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怪胎.

冷漠、贪婪、无情、自私,这些常常用来描述城市的语汇却表现在了陈应松笔下的乡村人物身上.中国现当代作家大都有种“地之子”情结,总喜欢把乡村作为自己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陈应松说自己“得到从大地上生长的力量”,要“感恩大地”④.他的感恩便是客观冷静地审视历史变动中的乡村大地,呈现乡村底层在面对贫穷时承受的令人震撼的苦难,也展示被现代化裹挟着转型的乡村在前行中上演的深沉悲哀.“故乡在社会不公的现实中、在现代文化工业的‘启蒙’下,接受了贫穷强加给她的毒素,她失去了往日的美德.”⑤武大雨是隗三户的小学同学,碰到隗三户为村里牵回了被偷的牛,感激不尽;然而,这感激不是出于乡情、友谊而是为自己的政绩考虑――昔日的质朴情感已被追求权力和荣誉的占据.当隗三户找他想要块落叶归根的宅基地时,面对隗三户几次三番的乞求他都无动于衷,最后又搬出法律条文让隗三户的希望变成绝望,友情、仁慈、怜悯在膨胀的金钱、权力荡然无存.甚至对于自己拥有的土地,也是“要他老婆他都给,要地肯定不给”――亲情也在权力和金钱的中黯然失色.不仅如此,作品还对镇书记、经管站、能源办等乡镇一级基层政治的溃败进行了揭露.经管站人员打通宵达旦,动辄输掉成千上万;武大雨什么事儿都是“喝”出来的,只有往死里喝,项目才能拿下来,钱才能批下来;镇委书记整日忙着网上“种菜”,隗三户的哀求顶不上他网上菜地的一棵菜.基层权力部门人员责任心的丧失、生活秩序的紊乱以及生活作风的腐败让隗三户的悲剧雪上加霜.这些人都成了金钱和的奴隶,披着一件虚伪的外衣,丢弃了乡土文明中的传统美德.

陈应松始终关注着乡村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大寒立碑》中那些石匠、农民、外乡人的朴实与善良,《男人之间》中几个小人物的卑微与奸诈,《太平狗》中伤痕累累的太平的执著与忠诚,《马嘶岭血案》中贫苦人们人性中的凶残和残忍等等.当现代化的潮流蔓延至乡村,陈应松再次凝视这些承受了太多苦难的人们.《夜深沉》中的武家渊到处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生态农庄”、“农家乐”、高级轿车还有动辄上百万的投资,村里人们不再一味羡慕城市的繁华,乡村也开始享受现代化的成果.但正是这无处不在的现代化气息无情毁灭了隗三户的家园梦,也夺走了乡土社会代代相传的美德.

处在传统与现代的间隙,一些在人们心底压抑已久的渴望在迸发,而这些对美好生活渴望在来不及消化现代文明的理念之前发生了霉变.精神思想的现代化远远落后于物质生活的现代化,先进的乡村现代文明尚未形成,而古老的乡土文明残留中的封建毒素却在现代性滋生出的毒瘤的侵蚀下疯长.乡村期盼着跟随城市化的足迹早日踏上现代化之路,但人们不曾预料古老的乡土文明在与先进的现代文明的对接中会结出事与愿违的恶果.这些被异化的思想观念支配着彷徨四顾不知所从的乡土社会.乡村社会在向前发展,却没有给隗三户这样的个体生命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个体的命运与历史前行的步伐之间形成了一种悖论.陈应松通过隗三户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乡村底层与历史之间耐人寻味的关系.

三、底层与历史之间的博弈

底层的出现是历史的产物,而历史却又把底层置于一个尴尬的处境.在关注底层民众的作品中,陈应松更多地审视个体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他从个体的人生命运中追寻历史的变迁,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反观历史对个体的牵制和左右.个人生活于历史之中,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份子,处于社会最低端的乡村底层大众的命运则是直接受制于历史.面对历史,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或是盲目地跟从,而历史会将他们带向何方,抑或滚滚前行的历史车轮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命运,他们永远无法预知,就像作品中的隗三户.

无论是迫于生存压力无奈地离开家乡,还是在城市中漂泊之后梦想回乡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隗三户似乎一直是在历史的捉弄中无力地挣扎.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而长养于乡土大地的隗三户却发现土地越来越支撑不住最基本的生存.“那时的地是个吃人的老虎,张着血盆大口,一亩竟要四百多的税赋,给人家种人家也不要.”于是,隗三户只有离开土地融入了涌向城市的打工潮.而当他在城市艰苦拼搏出一片立足之地时,发现城市不是赖以生存的永久家园.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那点钱根本经不起城市生活的折腾,一场大病差点让他命丧他乡.繁华都市中的漂泊感、孤独感让隗三户又想念起飘着油菜花清香的故乡,但当他回归故土,才知道家乡已不再是原来的家乡.乡村也已在城市化的带动下飞速地发展,新的面貌、新的观念、新的生活让隗三户再也找不到昔日的感觉,曾经的贫穷乡村正在向新型现代化农村迈进.乡村的历史在驶向一个新的轨道,而这个轨道上却没有个隗三户的位置.自己的“胞衣房地”上已经建起了“生态农庄”,将来死后想皈依的那一方土地已经在历史的变迁中“消失”了.

我们很难说隗三户最后的悲惨处境究竟是谁之过:隗三户自己为了生存离开土地,而在城市中漂泊受挫之后,为了实现乡土农民那叶落归根的梦想而渴求在家乡拥有一片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完全合情合理;武大雨紧跟时代步伐,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推动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现代化的进程,这也是英明之举.隗三户错就错在自己是历史发展中底层民众中的一员,他无法避免被历史甩出社会前进大潮的命运.“历史的每一次进步都必然是用血和污秽来做代价的,在某种程度上是要以传统的真善美秩序的丧失为代价,而以假恶丑为杠杆来获取历史的进步.”⑥历史在飞速前进,隗三户的悲剧却让我们看到了处在的城乡夹缝中底层乡下人无言的悲哀,也让我们看到了遮蔽在历史主流话语之下的伤痛.

隗三户最终的死亡,把他漂泊中的家园梦想抛掷在悲凉的荒野.家园消失了,灵魂只能在荒野永远漂泊.在无“家”可回或者有家但“再也回不来了”的乡土大地上,漂泊于城市的乡下人返乡的悲剧被淹没在了历史浩浩荡荡前行的烟尘中.陈应松在对乡下人生存和命运的细腻感知中书写着诗意的伤感,冷峻的叙述给我们展示了城市化进程中一种不能忽视的生命状态.陈应松将笔触伸向了历史的深处――无数个体的集合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在历史这种“综合系统”的社会运行中,个体的价值和意义同样值得重视.隗三户的悲剧为底层文学增加了又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当底层走出贫穷的阴影,他们又将面临怎样的生存处境;他们真正踏上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现代化之路还有多长?

①② 张柠:《土地的黄昏》,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第62页.

③ 丁帆:《“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④ 梁必文:《陈应松:大地上获得生长的力量》,《文学报》2005年第12期.

⑤ 吴志峰:《故乡、底层、知识分子及其它》,《天涯》2004年第4期.

⑥ 丁帆:《文明冲突下的寻找与逃逸》,《江海学刊》2005第6期.

作 者:林虹,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胡洪春,郑州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2008级硕士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

相关论文

社会转型下的心态难题

这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属于文化社会学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大学生有关硕士毕业论文,与社会转型下的心态难题相关论文开题报告。适合大学生及社。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宪法实施

本论文为宪法类论文查重,关于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宪法实施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可用于宪法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行政价值构建

这篇行政论文范文属于和谐社会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行政类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行政价值构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社会转型看教育公平问题

本文是一篇教育公平论文范文,关于教育公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社会转型看教育公平问题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教育公平及教育体。

传统文化与跨国民族的社会转型

这是一篇传统文化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与传统文化与跨国民族的社会转型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是城市社会学专业与传统文化及民族及传统方。

社会转型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

此文是一篇生态论文范文,生态类有关论文范文集,与社会转型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相关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生态及社会及结构。

社会转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这篇人际关系论文范文属于社会学史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人际关系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社会转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相关论文答辩。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