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和谐社会思想探究

时间:2024-02-18 点赞:47470 浏览:94064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于社会及事物及特征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社会类有关论文怎么写,关于全球化背景下和谐社会思想探究相关论文范文集,对写作社会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摘 要 】“共生构建说”克服了博弈论的缺陷,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全面合理的建议,其“本原性”、“自组织性”、“共进性”、“开放性”、“可塑性”五种理论为我国如何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启示,可以成为理解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关 键 词 】共生构建说 全球化 和谐 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困境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势不可阻挡的潮流.因而各国、各地区在发展治理自身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其它国家、地区的动态,有效合理地与其交流合作.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立足于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同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同时所面临的问题也值得注意.

经济方面,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双重压迫;政治方面,人民自主自由权利提高的同时面临着自私自利思想的泛滥、假的横行;文化方面,提高重视传统文化恢复其活力的同时面临着文化糟粕的死灰复燃、西化思想的严重挑战.特别是为发展而牺牲的自然环境方面,所面临的环境破坏的反噬已经形成了真正的蝴蝶效应,成为我国单独面对而不可能根本解决的问题.

对于当前我国所面临的问题,各种理论积极应对亦各有建树.博弈论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通过解决矛盾与突出的问题,向建设公正公平的社会与世界格局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但其立足于自私自利的人的立场,又无法全面深入地解决当前的问题.

社会的发展程度不同,需要照顾到个人差、地域差,关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人.社会的发展更不能短视,要立足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某学者提出的“共生构建说”的新社会思想指出:“‘共生构建说’内含着和谐.‘共生构建说’的基础和前提是‘共’,是多元并存、异类同在,是不同事物、不同单元的互相依存、和谐相处.”①他认为“共生”与“构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共生”的特性即是“构建”的特性,而“构建”的特性可从“共生”的特性进行理解.

“共生构建说”的理论内涵

李思强在《共生构建说:论纲》中把“共生构建”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本原性”、“自组织性”、“共进性”、“开放性”、“可塑性”五种特征.

“本原性”是指“任何事物或单元都不可能绝对孤立地存在,只有在联系中、在关系中才能存在,这种联系和关系就是共生.存在即共生,共生使事物或单元存在.”②即“共生构建说”视域下任何事物本质上是具有联系和关系的共生共存事物.社会中的人与他人之间的关联复杂多变,这种复杂多变的状况虽然具有导致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伟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亦有不会引起多少影响的一般人之间的关系变化.虽然程度不同,但衡量社会本身是否和谐时皆为不容忽视的要素.

保障发生变化后的仍旧不相矛盾、共生共存才可建立安定和谐的社会.此外,“共生”性涉及的应当是所有相互联系的事物,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也必须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野下.但是自然的问题归根结底仍旧属于人的问题,所以关于人与自然的“共生”问题,李思强提出两种注意:一是既然人是生存在自然中,社会也要依存于自然,因此既不能完全放弃对自然的尊重、保护,要与自然协调共生;二是人虽然是自然的产物,但人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不能完全服从于自然.调节好两个注意的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自组织性”是指“共生现象是一种自组织现象,共生过程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它是共生单元或事物的必然联系,使之结成共生体,并按内在要求形成模式,产生新的能量,促进共同发展.”③这里指出“共生”的事物要有组织能力、“形成模式”的结构,即是把事物作为一个系统性的事物看待.这种思想正符合了把社会作为“活的机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基础特征:把社会作为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社会要素组成,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系统,任何一个机体皆是一个具有内部调节和运动功能的多级结构和层次的系统整体.④

关于“自组织性”特别要注意的是:组织的原则是不要求达到单一、同一,甚至不是统一的社会.因为那种状态无法“共生”,导致其不能兼收并蓄.对其原则李思强借助电子技术的术语表达为“整合”.所谓“整合”即是各种信息的有序化、结构化和一体化的状态.和谐社会的“整合”状态,即所有社会成员通过各种关系形成的有序化、结构化和一体化的状态.

“共进性”是指“共生过程是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和发展的过程.”李思强进一步强调:“共同促进,共同激活,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共生的深刻本质.”⑤这里指出“共生”的事物发展过程是要共同性地,而不能只关注某些部分单元.而“和合”思想正是这一特征的最好说明.对于“和合哲学”的方法张立文概括为:“生生法”、“创新法”、“意境法”.

关于“生生法”,它不同于以追求“一”为前提的传统思辨方法的“求一法”,以追求“和合起来”为终极目标.即既不以追求唯一的、绝对的、至极的形而上本体,也不以追求否定多样、多极的“中心”或实体的统一性为目的,是使多样、多元的事物融通协调、和谐的“生生不息”的流动法.最终能让人“安身立命”,多价值“各得其所”,达到适应有限生命“终极关切”的和合自由境界.

关于“创新法”,它是相对于传统思辨方法的二元对立法,进入三元或多元系统的“中和法”.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一方打倒一方的单一、唯一法,而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互补法、双赢法.

关于“意境法”,它是相对于传统思辨方法的“本质还原”的“写实法”,对于事物经过人的自我创造即“境界创造”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停留在对事物原来潜在的可能的把握,而是按照人类性命所需要的价值性和意义性进行求索,以致“和色”、“和乐”的创造超越.⑥遵从“和合哲学”的这三种方法,即可满足“共进性”的要求,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 “开放性”是指“共生是有层次的,低层次是高层的基础和起源,高层是低层的进化和发展,低高相系,高低竞存,层层共生.”⑦这里指出“共生”的事物之间是有等级差异的,由此可以纠正对于和谐社会的两个重大误解:一是认为和谐社会是完全平等的社会;二是把和谐社会看作是所含要素不可被否认的绝对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教导我们:“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和革命的.”⑧既然对于任何事物都要“批判”与“革命”,那么对和谐的社会也不应当例外.这就要对和谐社会的要素进行分门别类、评价高下、选择优劣.但是如果采取了这样的手段,表面上会与上面的论述矛盾.但并非如此,因为这一特征与上述两种特征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的.

上述两种特征是从“共生”事物的系统内部展开的论述,而此“开放性”的特征是从发展的角度展开的论述.因为李思强讲道:共生方式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开放性的系统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即系统本身与系统所处的环境,因此对于系统的理解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的关键不能只限于体系的内部,要在体系与其构成环境的关系中求得,并且这种关系不能作为所谓的依存性关系,而应当把它作为是构成体系本身的关系.因为,此时的环境虽然外在于环境,但是已经成为了环境的构成成分之一.

李思强对于“共生构建说”中的“可塑性”并未做具体说明,只是强调了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一种可塑状态.”⑨但这也可从中理解到,“可塑性”虽然具有自然性的一面,但同时它是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密不可分的人为的方面.“构建”正是从人的主体性的表现,同时这也是如前所述“共生”方面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而“构建”方面是从社会入手的原因.

和谐社会与自然形成的社会不同需要人的“构建”,因此和谐社会必然是受到人的决定与支配的社会.而人对和谐社会的决定与支配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构建”社会,使社会达到理想状态的和谐态;二是保持社会的“共生”性,使这种理想状态可以维持下去.

关于人的第一方面的“构建”行为表现,可以从上述“共生”的四种特征阐述中得到明确,所以李思强对这一特征没有展开叙述.但与此相对,这第五种的“可塑性”特征本身也不能忽略,因为前四种特征都要在“构建”中才可以实现.由此可以判断出,“可塑性”特征涵盖了前四种特征,成为了它们的大前提,其本身既是“共生”的特征同时也是总括“共生”的目标.综上所述,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可“构建”并维持和谐社会.同时,可以看出“可塑性”性是和谐社会的总括性特征.

“共生构建说”的理论启示

第一,“本原性”提示我们,不只是人与人、社会与社会之间要从相互关联影响的角度构建和谐的社会,对于自然不但不能忽略,而且要从根本上重视起来.自然不是相对于我们的另类事物,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一部分.以牺牲环境为前提的发展,表面上是一种必要的无奈的“发展牺牲”性的举措,但其实质上是把人与自然割裂开来的偏见.当一个整体的部分遭遇到重大伤害

关于社会及事物及特征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社会类有关论文怎么写,关于全球化背景下和谐社会思想探究相关论文范文集,对写作社会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时,对其整体的危害不容忽视,所以为了发展、为了人的利益而牺牲环境的思想导致的是对人本身的危害.因此,关注自然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破坏自然就是破坏我们自己.立足于此立场即可避免为发展而产生的急功近利弊病.


第二,“自组织性”提示我们和谐发展的社会不应当是同一化的、单一的社会,它甚至不是一个统一的社会.马克思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揭示出:社会的各种关系可归结于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可归结于生产力.

李思强围绕这一关系分析了共生构建的和谐社会所要注意的问题,他指出:第一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和谐发展,即作为生产形式的生产关系要适应作为生产内容的生产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协调发展;第二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和谐发展,即作为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要相互适应,达到统一;第三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之间的和谐发展,即两种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促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不能长存,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的解决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发展成为可能.

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决定社会基础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协调,才能建设和谐的社会.同时也可确认到李思强的“共生构建说”中关于社会的展望,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展开的,但亦有补充.李思强强调了虽然人们的思想意识作用通常是通过上层建筑表现的,但是决不能忽视单个人本身的作用.如果对社会的考察只以上层建筑为基础,将无法克服全体主义社会的弊端,斯大林主义也将会重演.因此,社会要在综合考虑所有的社会性的、个人性的因素能够兼收并蓄的前提下才能达成“自组织性”,建立和谐的社会.

第三,“共进性”提示我们要承认不同发展阶段的共生共存.这种特性对于当前我国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因为当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多种制度并存的复杂社会.政治上虽然我国实行的是以中国为领导核心的社会主义制度,但自从香港与澳门回归后,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却是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文化上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仍旧支配着我们行为的同时,西方式的文化也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经济上虽然仍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但同时还有集体所有制、个人所有制、同外方合资与外方独资的多种经济形式.

总之,这些现象都说明,当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多元并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的混合社会.面对这种状况,追求社会的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时,就不能遵从传统的单纯否定落后、排斥不相容的对立思想,因为这种思想并不能容纳当前的复杂多样性.以“共进性”为原则所“构建”的和谐的社会具有“共生”性,是以不舍弃“多”的理论为基础.因此具有“共进性”的和谐社会既可以包容并存,又可以抵御由于其它因素导致的妄自菲薄,有效地应对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 第四,“开放性”提示我们不同的发展阶段是有联系的,虽然要允许不同阶段的共存,但同时也不能忘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对抗促进的关系.全球化是一个势不可挡的潮流,虽然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也允许不同的声音,但在相互联系中仍然会有某些众望所归的价值观、风俗习惯.一味地强调个性,认为自己的就是绝对好的,不积极主动地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就会陷于文化相对主义的窠臼.因此,在重视本民族传统的同时要以“开放”的态度面向周边,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才是当今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的根本态度.

第五,“可塑性”提示我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可塑性”是“共生构建说”以上四个特征的总括,所以这方面可以从上述特征所指向的问题理解.但同时它做为“共生构建说”的一大特征又有其所涉及的特殊问题.社会不只需要发展,而且需要保障.虽然保障的手段多种多样,但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伦理道德问题.可是伦理道德虽然相提并论,其本质却有相当大的区别.伦理是客观自在的,维持社会的现有规范,外在于人的、他律的,伦理问题可表现为“你应该等”;而道德是需要主观把握的,内在于人的、自律的,道德问题可表述为“你最好这样做”.

规范是由人设立的,有可能是违反人道的,所以伦理规范的正当性要靠道德原则的评判、选择.⑩由此区分可以看出,维持社会安定时,虽然不排斥否定伦理规范,但绝对不能以它作为最高标准.只有通过人的主观把握,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的自律行为才是维持社会的典范准则.当前我国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固然有反伦理的问题,但更多的可以说是由于道德意识的欠缺.只有正视自律的重要性发挥“可塑性”的特色,才能保障在全球背景下构建出和谐发展的社会.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释】

①②③⑤⑦⑧⑨李思强:《共生构建说:论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39页,第135页,第135页,第135页,第135页,第135页,第136页.

④薛德震:《人的哲学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6~50页.

⑥张立文:《和合哲学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3~58页.

⑩赵汀阳:《论可能生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13页.

责编/韩露(实习)

相关论文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

关于思想及马克思主义及矛盾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思想方面论文查重软件,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相关论文范文集,对写。

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是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关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共同富裕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该文是文化社会学专业社会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社会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共同富裕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关论文范文素材,适合。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政策思想

本文关于和谐社会及政策及社会发展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和谐社会方面有关论文范例,与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政策思想相关大学毕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