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到数字化图书馆

时间:2024-02-06 点赞:48914 浏览:9682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数据库论文范文,数据库类论文范文,与数据库到数字化图书馆相关毕业论文模板。适合不知如何写数据库及图书馆及计算机方面的论文目录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数据库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数字化图书馆已经成为当代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无论在图书资源的数据化(电子化)存储、检索和应用方面,还是在图书馆系统内部馆藏信息、读者信息、图书借阅信息的管理方面,数字化都在成为重要的工作形式和内容.在这样的发展阶段,适当回顾和学习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脉络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数据库的诞生、图书数据库的产生和发展、当前国内复合型图书馆的发展几个方面简单回溯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之路,与大家共同熟悉和学习数字化图书馆知识的一次机会,谨与同业人员共勉.

【关 键 词 】数据库;机读目录(MARC);图书数据库;数字化图书馆

一、数据库的诞生

(一)立足于计算机产生的数据管理技术

在关于数据库的众多专业词汇描述中,我们力求寻找比较简洁、通俗的数据库定义,我认为“随着计算机的诞生,人类处理数据的能力大大得到提升,大量的数据信息需要合理简明的分类管理,由简单的文件管理系统发展起来的高级数据管理体系和技术,就是数据库”.在这里需要特别甄别的是,数据库这一中文称谓会造成许多新接触者的误解,认为数据库就是数据的集合体,实际上从它的发展和应用来看,对外部使用者来说:数据库包含了数据集合储存仓库以及应用它的程序(例如搜索引擎)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发者来说,数据库结构当然会复杂很多,这里就不加赘述了.当前的数据库已经良好地实现了可共享、可增补的功能.

(二)数据库发展的几个阶段

从1951美国雷明顿兰德公司(Remington Rand Inc)为univac I型计算机推出磁带驱动器起,数据库发展经过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管理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人工管理阶段,硬件设备只有磁带、卡片和纸带,计算机中没有支持数据管理的软件系统,所有数据应用程序为特定单一目的设计,程序与程序间数据无法共享;

第二个文件系统阶段,主要标志是计算机中有了专门的管理数据库的软件,我们所熟知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就是扮演的这样的管理者角色,界面比较友好,数据可以借助新出现的大容量外接存储器独立保存,数据初步可以为不同的应用程序所共享.缺点是数据冗余较多,数据的逻辑结构不能随意的修改、增补,否则将导致应用程序出错;

第三个数据库阶段(含互联网时代的高级数据库阶段),这个阶段的数据库数据冗余小、易修改、易扩充,具有广泛的共享特性.不同的应用程序根据处理要求,从数据库中获取自己所需的数据,数据和程序都有较高的独立性.数据库建设采用一定的数据模型,不仅描述数据本身的特点,而且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

从以上回顾中,我们简单地了解了作为人类科技发展结晶的数据库概念,这将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下面我们即将探讨的图书数据库发展状况.

二、图书数据库


(一)图书数据库的产生及发展

图书数据库是众多数据库类型中重要的一类,它的产生年代相对较早,对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都带来了重大的变化.

广义的图书数据库,包括电子图书、影视音像、图片、文献、期刊、法规、档案等资源电子化数据的集合体以及检索、播放这些数据的应用程序.为方便起见,我们在下面的讨论中,将上述文化产品统一称为图书数据库产品.

图书自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人类文化传承的使命,同时也一直受到几大难题的困扰,这其中包括图书的保存(自然毁损)、图书的分类检索、图书的安全性(战争、火灾、失窃等人为损毁)、传播方式局限的文化覆盖范围等.多少代图书馆学者为以上的难题做出艰辛的努力.如今,这些从蛀虫、灰尘中残存的珍品,这些千年辗转留存下的孤本残章,这些琅琅满架难以找寻的智慧结晶,这些修道院铁锁锁不住的铁卷,这些曾经仅见于王公贵族的专利物品,在印刷术之后,迎来了自己又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

计算机的产生,存储器的进步,数据库的开发使用,让图书的保存、检索和传播范围发生了重大变革.一般认为,机读目录的出现,是图书进入电子化时代的重要标志.

机读目录(MARC--全称 Machine-Readable Cataloging),机器可读目录的简称,是利用计算机识读和处理的目录.机读目录是图书馆书目数据处理自动化的基础,可以用来辅助图书馆的文献采集、编目、流通等工作;还可以进行地区间和国际间的书目信息交换,实现资源共享.

1966年1月,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实施MARC试验计划,吸收了16个图书馆参加,制订了MARC I格式,试编了机读目录,同年9月,生产出机读试验磁带.这通常被看作图书电子化,数据库化的标志事件.

1977年,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还主持制定了《国际机读目录格式》(UNIMARC).

80年代末,包括英国、德国(西德)、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5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机读目录的研究和开发,建立了机读目录系统,生产和发行机读目录产品.

我国的机读目录开发工作始于1987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当时的北京图书馆)在当年正式立项开发,并于1991年1月正式发行机读目录.

机读目录尚不能称作成熟的图书数据库,它大大地提高了图书检索的功效,方便了图书馆资源的整体管理,但在机读目录的背后依然要依靠实体书的查询和阅读.

机读目录向数据库的平滑过渡表现在联机联合编目系统的发展.1967年,美国俄亥俄州54所大学图书馆联合创建了俄亥俄州大学图书馆中心(OCLC),发展至今已拥有6万多家成员(图书馆),遍及全世界112个国家和地区.我国联合编目系统的发展在近年也比较快,成立于1997年10月的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OLCC)如今已有近700家成员馆,几十个书目数据库.2000年3月启动的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心(CUCC)也有600多家成员馆,服务于1300多家大专院校,此外还有2004年开通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联机联合编目系统(UNICAT),上海市文献联合编目中心(SIUCC)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机构,这些机构大多隶属于国家,性质为非盈利性公益事业. 现今意义上的图书数据库是随着大容量计算机存储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络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存储技术和数据库逻辑结构的成熟,使得实体图书产品、信息产品得以数据化保存,另一方面网络为图书数据库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共享利用可能.8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借助局域网访问电子图书目录以及一些较早建立的大型信息中心存储的电子信息资料,一些新闻门户网站的出现和发展也为图书产品数据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引导.90年代初,出现了较早的一批图书数据库公司,他们往往只出产电子数据产品,而借用的是其它公司或公共搜索引擎.90年代末,一批成熟的图书数据库公司开始大量涌现,我们现在熟知的国内外大部分图书数据库都起步在这个阶段,这些数据库的建立者有政府科研机构、国立和大学图书馆、门户网站内容供应商、纯商业图书数据库开发公司等等.

(二)图书数据库的应用

图书数据库发展到今天,分类已经非常细致,为信息需求者足不出户浏览、查询、下载保存各类图书产品提供了可能.

图书数据库现在主要应用在两个渠道:即:1.各类公共图书馆,各大学院校图书馆以及专业图书馆;2.各类门户网站、专题网站.这两个渠道的数据库类型有着较大的区别:

图书馆系统大多采买的商业数据库公司以及科研机构的成品数据库,电子图书比重占数据库比重较大,期刊、论文、政策法规、工具书、古籍档案也占有相当比重,图片、音像等资源占有比重较小.再生电子书(最早以纸质出版,经整理录入为电子图书的图书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原生电子书(直接以电子版形式出版的图书产品)所占比重较小.保存品种追求品类齐全,注重资料的完整性,图书有较强的脉络性、学术性,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这基于图书馆的主要用途是教育功能,使用对象以学生、教师、文化从业者为主,使用目的为拓展知识视野,研究文化课题,撰写论文专著等.图书馆系统数据库也正在借助网络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大多已形成自己的网站或网络联盟,最大限度地发挥着知识的共享性.

各门户网站、专业网站的数据库大多为该网站自行制作,包括各类在线图书阅读网、音像产品网、图片网、法律法规网等等,这类网站的数据库具有时效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具有良好的热点、焦点推荐系统,原生电子书、时尚流行影音所占比重较高.使用对象比较广泛,有能力上网并具备一定搜索常识的人都可以方便地使用.使用目的因人而异,了解时事动态、娱乐、阅读小说、阅读查询期刊、学习历史知识、查找法律法规、进行一般性文化研究都可以得到支持和满足.缺点是这类资料数据库留存性相对较差,热点过后再寻找相关资料殊为不易,数据(信息)内容庞杂,交错重复,在一些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方面有所欠缺.

图书数据库的推广方面,现在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最关键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文件格式,各数据库坚持推行自己的浏览器、搜索引擎、文件保存格式等等.关于这方面问题我将在《国内数字化图书馆现状简析》一文中详细讨论,这里就不展开了.

三、数字化图书馆

(一)复合型图书馆仍然是当前图书馆的主要形式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思考,国内的大部分图书馆学者比较接受这样的概念:当前的图书馆仍将长期保留并拓展现有图书馆的场地规模,是实体书收藏和图书数据库并用的复合型阶段.

事实也基本如此,无论国家公立图书馆还是各大学院校图书馆近年来在规模场地上都一直在扩张阶段,这一方面和国家重视程度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是分不开的.各大学院校图书采购拨款以倍率增长,图书数据库所占采购比例也逐年提高,在推广校园局域网调用图书数据库的同时,大多数院校也先后建立了专门的电子阅览室,从进入阅览室开始,读者就将面对图书数据库介绍的大型触屏电脑,读者既可以在流量限制内将所需内容下载到自己的存储器上,也可以在馆内将电子资料打印成纸质资料.大学图书馆的阅览室也仍是学生自习和拓展知识的重要场所.

(二)数字化图书馆已成为现实和趋势

人的阅读习惯是长期形成的,这点在年龄偏大的图书馆使用者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对于纸质出版物的偏爱,对电子图书产品的潜在抵触都是很难避免的.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电子图书数据库使用频率最高的多为年轻学者、研究生、博士生.年纪稍长的学者相对愿意将电子资料纸质化后阅读.即便如此,从上面数据库的发展溯源看,数字化产品拥有自身强大的存储和检索优势,实体图书产品电子化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和趋势,让读者方便查询、下载、阅读、携带,不再让管理者在陈旧的书籍中百寻难觅,灰尘扑面,也不再让读者长时间地站在借阅台前枯等工作人员去书库检索图书.

图书馆的流通管理也大大受益于数据库管理,所有的登记借阅者信息通过管理数据库进行有效的登记和留存,包括读者信誉度,借阅日期,库本流向等等信息一览无余.

同时通过网络,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可以做到资源共享,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馆藏资源,这在以往都是难以想象的.总之,数字化图书馆的良好前景是可以预见的.

(三)数字化图书馆的一些隐忧

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并非全是一片光明,没有阴影,图书数据库的应用也伴随着诸多的隐忧:

1.数据库本身存在着安全隐患.主要包括用户对数据库不正确的使用导致数据出错;人为地攻击、剽窃、修改数据库数据,使数据失去真实性或数据库瘫痪.虽然大多数数据库现在具有简单的自我修复功能,数据库公司也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但有些损坏是很难弥补和修复的.

2.大量的图书数据库存在着分类不统一,存储格式不统一,内容交杂重复,搜索引擎不统一,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3.图书数据库和其他数据库一样,对使用者(图书馆即指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知识要求,而这是目前从业者相当匮乏的知识领域,局限了数据库作用的发挥和管理.

4.图书数据库和大多数电子产品一样,让人们过多地驻留在虚拟的环境和世界里,割裂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大大减少了人们现实中的社会交往活动.

5.图书数据库带来了新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由于数据库数据容量非常大,使用方在购买时很难一一甄别其著作权的授权状况,从而引发许多不必要的纷争.

以上我们简单地回顾了数据库、图书数据库、数字化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希望本文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过程给大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关论文

探析数字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与

此文是一篇图书馆论文范文,图书馆类论文例文,与探析数字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与相关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图书馆及知识经。

公共图书馆缩微文献数字化

为您写图书馆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图书馆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与公共图书馆缩微文献数字化相关论文例文,包括关于图书馆及缩微及数据。

数字化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

本文是一篇高校论文范文,高校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关于数字化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高校及模式及工作方面的的。

电大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之浅探

本文是一篇图书馆论文范文,关于图书馆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电大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之浅探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图书馆及计算机及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