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改革探析

时间:2024-03-14 点赞:57693 浏览:12461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范文,关于国际贸易论文范文数据库,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改革探析相关硕士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国际贸易及综合素质及对外贸易方面的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国际贸易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当前一些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存在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考核方式中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较大,闭卷考试考题设计单一,缺少创新等弊端,不能适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必须对现有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将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关 键 词 ]职业能力;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136-02

一、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及考核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曾一度快速加大,但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其中部分原因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及考核方式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进行有效调整,从而导致毕业生难以满足国际贸易行业的需求.

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普遍采用“三块式”课程模式,即将全部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课三部分.从考核方式来看,国际贸易专业的考试形式多为闭卷考试,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二、目前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方面

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课程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几乎所有院校都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并把“高级”等同于“理论型”,导致“重理论、轻实务”,以经济学科为本位,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必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专业技能结构不完善;二是专业教师多数缺乏实践经验,并且在以科研为主的高校评价机制下,不得不专注于经济理论研究,导致教师本身的实践指导能力欠缺;三是在课程教学中,未能注重加强学生外贸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只是简单地将理论课时缩短,降低理论知识难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没有切实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本位转换.即使增加了一些外贸模拟实践课、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环节,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四是校内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相对较落后,由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度较大,难以满足学生外贸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需要.很多学校地处内陆地区,远离沿海对外贸易活跃地区,加上外经贸企业担心商业机密泄露,很多不愿接纳实习生,即使接纳也不让实习生真正深入到外贸业务流程.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导致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

(二)考核方式方面

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国际贸易专业各门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平时成绩由任课老师自主决定考核内容及成绩评定方式,期末考试则为闭卷考试.这种考试形式虽然比完全闭卷的考核方式有所进步,但仍存在以下弊端:

第一,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比重较大,致使很多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而把精力主要放在期末考试上,成绩评定具有较大偶然性,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国贸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第二,现有的闭卷考试,题型设计单一,缺乏创新,与现实联系紧密的案例分析题以及无标准答案的发散思维题很少,导致不能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取决于与标准答案的一致程度,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

第三,现行考核方式中,平时成绩虽然占总评成绩的30%,但这部分并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教师在评定成绩时缺乏公平公正,随意性较大.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课程设置方面

1.以外贸行业实际需求为指导,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重组.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中心、行业教师为主导进行实训指导,融“教、学、做”于一体;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教学场所上,探索课堂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的一体化.在该门课程成功开展工学交替的项目教学试点改革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其他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同时注重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有利于形成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及特色.以培养学生外贸职业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外贸岗位操作流程为导向构建的模块化课程如下:(1)出口业务模块,包括审核与修改信用证、备货单证、货运单证、保险单证、报关单证、结汇单证6个子模块.(2)进口业务模块,包括信用证开证申请、报关单证、单证审核3个子模块.在上述模块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集中实训,教师均以真实的任务或项目来驱动,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中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按工学结合的要求,把外贸信息识读、国际结算与外贸单证、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报关与商检等4 门专业核心课程建成体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资料齐全的特色课程.


2.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大部分专业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缺少外贸行业实践经验,因此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十分必要.学习是迅速提高师资素质的最好办法,应支持在职教师参加行业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取资格证书;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外经贸企业学习,掌握外贸实践技能.

3.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网络化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践、双语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贯穿始终,注重国际商务英语和商务管理能力、国际贸易操作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考核方式方面

1.闭卷、半开卷、开卷考试相结合.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有一部分为基础理论课,可采取闭卷笔试形式,如国际贸易理论.半开卷是通过提供资料来解决问题的考试方法.有些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所以考试就应以检验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为主,而不应以死记硬背的内容为主,如统计学课程涉及很多计算公式,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公式计算出经济指标,再根据经济指标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判断.所以统计学以及类似的课程可以采取半开卷的考试形式,具体做法是:将一些基本公式印在试卷上,学生可选取公式进行计算.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可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分析问题上,从而提高其分析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大部分课程是操作性比较强的实务类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应偏重应用能力的考核,尤其是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这类课程完全可以采用开卷考试.

2.平时表现、实验操作、笔试相结合.为了改变传统笔试占大部分比重的考核方式,就要创新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指标,把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结合起来,强调过程考核.总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考试成绩三部分.平时成绩又分为平时上课出勤、课上回答问题及平时作业三项,每项各占10%.平时上课出勤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课上回答问题检验学生的听课效果,平时作业验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这三部分由任课老师评判打分.针对实证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设计“实验成绩”这个考核环节,由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及实验态度三部分组成.如国际贸易单证制作课程的考核主要是以外贸交易过程中各种单据的缮制为主,只要熟悉每份单据必要项目的填写规则,一般就不会出错,不必要求学生背诵规则,通过实验操作进行反复练习就可以熟练掌握.这种考核方法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同时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在以上考核中,任课教师要公平公正,命题时要根据不同的考核方法确定考核内容的难易程度.针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及简单推理部分可以采用客观题目以笔试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在某种程度上通过考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好地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又可以检查教学效果,让专业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对策,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和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乔庆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2(9).

[2]许南,刘宏青.关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思路[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李宇,易松芝.财经类院校课程考试改革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2(9).

(责任编辑:乔虹)

相关论文

国际贸易专业《财政学》教学改革的

本文是一篇财政学论文范文,关于财政学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国际贸易专业《财政学》教学改革的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财政学及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合作式教学改革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范文,关于国际贸易相关大学毕业论文,关于国际贸易原理课程合作式教学改革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国际贸易及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