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史理丛书现代困境中的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

时间:2024-02-25 点赞:55490 浏览:11755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于文学史及语言及世纪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文学史类有关晋级论文发表,关于《20史理丛书现代困境中的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相关论文例文,对写作文学史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主编:陈思和

定价:165.00元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10年9月

推荐理由:

《20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包括《新文学整体观续编》、《汉语别史》、《新文学的民间传统》、《现代困境中的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乡土与声音》五分册,系统探索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理论问题,对20史的各种文学现象做出了独具视角的剖析,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问题” 、“潜在写作” 、“民间文化形态”、“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 、“共名与无名”等一系列在文学史研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概念,在探索文学史研究的多层面叙述上进行了理论创新.该研究填补了20世纪末文学史理论研究的空白,为整个20史的写作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佳作试读:

《20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的初步尝试

《20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是由陈思和领衔申报的国家社科项目“20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的最终成果.最初的想法是将我在近二十年来对20史理论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单的总结.1985年我参加了在北京万寿寺举办的现代文学创新座谈会,当时参加者都被称作青年学者,但我理解这个“青年”的概念,更多的是指某种精神状态.因为是青年,所以敏锐、无畏、敢于探索和打破前人设置的条条框框,以崭新的学术面目来刷新学科.《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一书正是当初探索文学史理论的产物.当时出版社编辑把这部文学史著作列入一套牛犊丛书,意味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期望.自从1988年参与《上海文论》主持“重写文学史”的栏目以来,近二十年的教学和研究中,我一直在探索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理论问题,针对这个课题,相继发表了《当代文学观念中的战争文化心理》《民间的沉浮:从抗战到“”文学史的一种解释》《民间的还原:“”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我们的抽屉——试论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共名与无名》《关于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等一系列论文,对当代文学史的各种现象做出我自己的解释,提出了一系列探索性的概念,并引起过学术界同行的兴趣和相应.1999年,我和我的合作者首次将这些文学史理论应用到《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探索性地建构新的文学史体系和文学史理论构架.该书出版后,曾得到学术界同行们的热情鼓励.近十年来,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些青年朋友,如王光东、刘志荣、姚晓雷、李丹梦、陈婧祾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延伸研究.而复旦大学的青年一代学者郜元宝、张新颖等教授从各自的研究实践出发,对文学史与语言研究的跨学科领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经过反复讨论规划,最后决定以目前系列研究的形式来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本项目所包括的理论丛书,正是复旦大学的师生在多年合作切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理论探索的部分成果.归纳起来,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

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本学科研究的热点,以往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基本上局限在几个方面:一是论证白话文的合法性;二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大众化的问题等;三是语言作为文学表达的工具,它为铸造文学创作风格带来的修辞效用.当下出现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语言问题研究,有着非常明确地总结现代汉语经验的动机,并且许多语言学、文字学研究方法被引入文学语言研究,在20史的广阔背景下探讨中国文学语言的“本体”和“主体”等问题.复旦大学郜元宝和张新颖两位教授目前主要关注的方面:一、关于现代语言观念的演变.从源头上——白话文的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梳理出现代汉语的内在发展与外部观念的冲撞中的发展轨迹.他们的讨论着眼于两个完全对立的语言观念:工具论语言观和本体论语言观,它们互为对立,前者作为一种主流的语言观念深深地制约了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的品质,而后者虽被压抑却一直存在,以其注重“语言之体验”对于弥补现代汉语所受到的某种伤害起到重要的作用.二、“音本位”和“字本位”.郭绍虞先生曾经提出过关于中国文学“字本位”的结论,郜元宝教授在此立场上重新反思现代汉语作为文学语言的独特性,讨论“五四”以来有关口语和书面语的争论,也由此出发,解释新文学语言粗糙背后的问题.他指出,中国文化人与其说是用汉语,不如说是用汉字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冲破了德里达“语音中心主义”的西方现代语言学藩篱;可是在现代汉语的发展中,恰恰是脱离中国文学语言的实际,而这导致现代文学无法在内部的传统延续和外在观念的影响下真正找到自己的道路.三、欧化、方言及汉语的主体性问题.现代汉语从其生成之日,其主体和欧化就无法泾渭分明地简单讨论.研究者从中国文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一个新的角度观察为人诟病的“欧化”问题.他们从胡风的理论和路翎的小说创作实践表明,语言主体性的获得,重要一点在于它是语言在与之表达的对象之间产生的,就如胡风和路翎的作品,那些不为人所喜的、冗长而带着欧化特征的语言,却是在与中国现实的紧张“肉搏”和“奋力地突击”中,艰难地获取中国主题的城市语言.方言问题也一样,都是相对于规范的现代汉语,追求语言的丰富性、差异性的自由,其实它们是一个大问题的不同层面.他们从文学个案入手,深入探讨语言如何表达民间,以及方言在不同运用程度上,其自身的活力和主体意义.民间世界只有通过它自己的语言,即方言,才能真正获得其主体性.这些研究成果(包括关于都市文化、大众音乐等方面的讨论)在发表之后曾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积极反响,这些争论在本项目里也得到了部分的反映.

(2)文学史上的潜在写作

“潜在写作”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说明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圈里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许多作品在当时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这些作品分成两种,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另一种是作家们在特殊时期不自觉的写作活动,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中国自古以来对文学取广义的理解,书信表奏均为文学.作家不能正常写作时,他们的文学才情被熔铸到日常书写体裁之中,不自觉中丰富了文学内涵.如沈从文在1949年以后绝笔于文学创作,但他写的家信却文情并茂,细腻地表达了他对时代、生活和文学的理解.相对于那时空虚浮躁的主流文风,这些不自觉的日常写作不能不说是那个时代最有真情实感的文学作品之一.“潜在写作”是指那些写出来后没有及时发表的作品.如果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来定义,也就是指作家不是为了公开发表而进行的写作活动.但这个定义还有补充的必要:就作品而言,潜在写作虽然当时没有发表,但在若干年以后是已经发表了的,如果是始终没有发表的东西,那就无法进入文学史的研究视野;就作家而言,是以创作的时候不考虑发表,或明知无法发表仍然写作的为限,如有些作品本来是为了发表而创作,只是因为客观环境的变故而没有发表的,则不属于潜在写作的范围.对潜在写作的作品,过去文学史作者也曾注意到,但一般情况下是将这类作品放在他们公开发表的时代背景下讨论,这对于写作者本人是无关紧要的,但是一旦置于文学史背景,意义就不一样了.现在提出“潜在创作”现象就是把这些作品还原到它们的创作年代来考察,尽管但是没有公开发表因而也没有产生客观影响,但它们同样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严肃思考,是那个时代精神现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有机组成.在任何一个时代里,如马克思所认为的,统治者的思想永远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研究者只有将被遮蔽的民间思想文化充分发掘出来,才能够打破“万马齐喑”的时代假象,真正展示时代精神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相关论文

《20世纪中国艺术理主题史》序

本文是一篇艺术理论论文范文,艺术理论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20世纪中国艺术理主题史》序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艺术理论及。

《高行健丛书》总序

这是一篇丛书类有关硕士论文范文,与《高行健丛书》总序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是外文翻译专业与丛书及专著及作品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

评李春青《20世纪中国古代文史》

本文是一篇文学批评论文范文,文学批评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评李春青《20世纪中国古代文史》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批。

20史之我见

本文是一篇文学作品论文范文,文学作品类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20史之我见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文学作品及文学史及现代文学方面的的。

《萧红印象丛书》序言

本文是一篇人际关系论文范文,人际关系类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萧红印象丛书》序言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人际关系及文化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