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时间:2024-01-28 点赞:48043 浏览:9449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于财务报表及资产减值损失及盈余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财务报表类有关会计学硕士毕业论文,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论文范例,对写作财务报表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摘 要 】盈余管理是阻碍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一大障碍,它受到财务报表各使用者的密切关注.本文通过全面理解盈余管理,从资本动机、代理成本、会计政策本身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必然性,并总结了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普遍采用的手段,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 键 词 】盈余管理;会计政策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个人谋取利益,通过使用会计手段,或通过采取实际行动使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预期的水平的操控性行为(Schipper,1989).它既包括合法的操纵行为,如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规定范围内通过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与冲回调节近几年的盈余状况、或进行债务重组获得巨额的非经营性损益以达到某种盈余条件;又包括非法欺诈性行为,如刻意“过度”或“不当”使用会计政策以调节账面盈余,或有意编造、虚构交易调整账面盈余的行为(沈烈,张西萍2007).狭义的盈余管理仅指非法的或欺诈性的盈余操纵行为.本文所谈论的主要是狭义的盈余管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大多数情况下,盈余管理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大敌,它会使得财务报表不能公允反映公司真实的经济状况和经营业绩,扭曲会计的根本目标,损害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浪费了社会资源、降低了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

二、盈余管理手段

(1)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与冲回.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公司应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方式,来确保相关资产的安全.我国新准则规定,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均应提取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八项准备,当导致应收账款减值、存货跌价的事项消失后,企业可以在原计提的范围内转回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由于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等金额在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很高,因此,这一规定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状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个调整利润的机会,公司可在业绩良好时多计提些减值准备,在业绩不佳时少计提减值准备甚至大量冲回,以调节利润.实践表明,计提和冲回资产减值准备已成为调整利润的有效方案.有些公司在报告亏损年度将亏损做得更大,就是为了能“轻装上阵”,在以后年度顺利扭亏为盈.(2)资产重组.资产重组是指企业资产的拥有者、控制者与企业外部的经济主体进行的,对企业资产的分布状态进行重新组合、调整、配置的过程,或对设在企业资产上的权力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通过资产重组能将公司的资源进行重新组合,整合企业业务、提高企业整体质量和获利能力,企业结构得到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得以提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的方式有债务重组、资产置换、股份转让、对外收购兼并等,其中债务重组的使用最为普遍.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再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对债务重组中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做出如下规定:债务人以清偿债务、非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方式的组合进行重组的,资产或股份的公允价值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该规定使得一些经营状况比较差、负债比率很高的上市公司,尤其是被ST的公司通过债务重组手段,在脱帽前的一两年对债务提取全额甚至超额的坏账准备,待到重组时结转巨额的重组收益,从而达到摘星脱帽的条件或避免继续亏损(谷长辉,2010).由于重组产生的收益要大于公司的融资成本,且其可以使公司迅速盈利,故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很快实现扭亏为盈或利润大增的上市公司,其收益增长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大规模收购兼并活动产生的非经常性损益.资产重组还可以为公司达到保证未来盈利的目的做出贡献,公司通常会在收购时,确认一大笔的收购费用,形成巨额的秘密准备.当未来盈利不能实现时,这笔秘密准备就会被释放从而成为公司的收益,扭转亏损的局势.还有些公司在兼并时,确认大量的研发费用或计提大笔费用,准备在往后的年份随时转出以调节利润.当我们将这些资产重组手段进行深入分析时,不难发现,其实质就是将外部的优质资产和巨额利润转入公司,转出公司的亏损,实现利润转移.

三、盈余管理的客观必然性

(1)代理成本的存在.公司制是现代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制度,其主要特点是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在委托代理关系下,由于经营者与股东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拥有关于公司收益的内部信息,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董事会本身都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利润,而委托代理契约也是不完全性和相对刚性的,代理人通常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乘机利用会计政策和程序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操纵收益,以使公司报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金额达到最大化.为了使两者的目标尽量趋于一致,所有者会不断完善契约,并采取支付薪金以外的股权和期权的手段来激励经营者为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努力.而衡量其经营效果的标准就是财务报表中的盈余数字,虽然财务报表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管理者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逆向选择”问题,但其控制程度还是有限的.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施行之后,很多公司采取了股权激励的办法减小代理成本.然而,在股权激励重新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之后,不少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的盈利水平进行操控,从而影响二级市场股价,为自身的股权激励方案服务.(2)资本动机.为了将有限的社会资源分配到效率较高的公司,我国《公司法》对公司上市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最近三年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应暂停其股票上市.为了实现上市、保住上市地位、IPO高定价以及进行配股增资,公司管理当局就存在着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强烈动机,调整公司盈余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而IPO或配股之后业绩剧烈下滑便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不仅误导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诚信基础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挫伤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3)会计政策的不完善.会计政策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如果财务报表能够以一种可靠的方式如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则财务报表的价值将会增加.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企业规模、经营状况各不相同,为了使企业信息的披露能够从其所处的特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最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流量的情况,准则、制度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在考虑统一性的同时还需要兼顾一定的灵活性,允许企业在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从不同的具体原则、多样的会计处理之间进行选择,给会计人员留有越来越多专业判断的余地,加之审计本身存在着局限性,这就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四、相关政策建议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一股独大”的现象,往往一个或少数几个股东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很容易就很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侵害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为此,可以通过引进银行股和社会公众来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银行股使得银行兼任股东和债权人的角色,其本身具备强大的财务、投资等能力,能有效的监督经营者,兼顾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社会公众股主要是指机构投资者,对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参股能比较有效的遏制盈余管理,因为他们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且资金一般比较雄厚、信息充裕,能够有利于公司的运作(高雷,张杰2008).同时,还要完善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的决策职能,严格规范独立董事的入选条件和范围,增加具有良好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并鼓励其参与到公司的决策中来.此外,还应该完善对经营者的绩效考核制度,使考核标准更加多样和全面.实行股权激励机制并使该股权转让受到限制,则经营者就成为公司的终身股东,从而让提升公司长期业绩与增加经营者收入一致.(2)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加大执行力度.监管法规是上市公司规范化运作的前提,同时也是监管者进行监管的依据.目前我国有三大制度:上市制度、IPO制度和退市制度,但其核定标准十分单一,如上市制度中一般以上市前三年的盈利情况为考核指标,但即使是连续三年是盈利的公司,也不能保证其确实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良好的财务状况.在监管制度设计中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如考虑公司盈余状况时应着重观察其盈利结构,剔除由于短期行为产生的操纵性利润;把公司的利润与当期由于经营活动产生的流量净额进行综合考虑,树立以“为王”的观念.监管机构大力落实制度规定,加强对公司管理层的正确引导,全面认识公允、合法、一贯坚持会计盈余报告的重要性,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当持续监督这些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将那些重组过程中预提费用、进行巨额冲销的公司及频繁改动会计政策的公司,列入重点核查范围.一经发现问题即进行严厉的惩罚处理.另外,我们要真正发挥审计的监控作用.现有的相关审计准则已不能有效满足处于欺诈风险较高的环境的审计需要,注册会计师要改进审计方法以防范和纠正公司的盈余管理,推广并落实风险导向审计,把信息的完整性放在首位,不能因为盲目追求效率而忽视审计效果.有关监管部门要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和审核,加强质量监管,加大审计失败成本,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促进有效的公平竞争,剔除不合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提高整个行业的审计水平(曹勇,2007).(3)完善会计政策.虽然会计政策不是导致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因此,会计政策本身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灵活性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深度、广度和频率.目前,中外许多学者已经就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职业判断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二者正相关.大部分的不当盈余管理是由于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会计准则的规定,或执行力度不强而导致的,因此,在制定会计政策时应当尽量减少会计政策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并加强对执行情况的检查.例如,在制定资产减值损失相关准则时,应当更加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和冲回之间的时间间隔,并可以就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公司实行不同的规定,降低公司管理层在资产减值时间分布上和空间上的操纵性.此外,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披露信息的作用,要求公司对大额的减值准备进行较详细的信息披露,对于资产减值准备冲回的,应特别披露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

相关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文献综述

为您写市场经济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市场经济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文献综述相关论文范例,包括关。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的

本文是一篇资本结构论文范文,关于资本结构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的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资本结构及财务管理及财务风。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战略构想

本文是一篇注册会计师论文范文,注册会计师类有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战略构想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注册会。

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为您写新会计准则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新会计准则有关毕业论文范文,与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包括关于新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