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优质的高校德育隐性课程

时间:2024-01-08 点赞:49510 浏览:99231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您写隐性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隐性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建设优质的高校德育隐性课程相关论文范文例文,包括关于隐性及课程及德育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隐性论文范文。

【摘 要】隐性课程对高校德育功效有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说,不重视优质隐性课程建设的高校德育是不成功的德育,甚至是无效的或负效的德育.从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对隐性课程进行优化和控制,发挥其积极功能,淡化其消极功能,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是建设优质高校德育的重要手段.

【关 键 词 】高校德育;隐性课程;课程开发

一、隐性课程概述

20世纪初,隐性课程的思想已经在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的著作中体现.他们分别用“连带学习”和“附属学习”阐释了这样一种现象:学校所教授的不仅仅是课表上的科目和教材上的内容,还有许多隐藏的或者潜在的层面,虽然学校没有明示,但学生还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事先没有预设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理想、态度和道德习惯等内容,这些内容比正规教学内容具有更重大的教育影响,它们逐步为学生获得,且一经获得就持久保持,影响学生的一生.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学校课程.显性课程又叫正式课程、正规课程、课程、钦定课程等,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列于课表之上.隐性课程又叫非正式课程、隐含课程、隐藏课程或未预期课程等,是指那些正规课程以外的,隐藏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的,对学生成长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各种经验.潜在性和非预期性是隐性课程的主要特点.隐性课程不在学校课程规划中反映,不是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却又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常规的和有效的一部分,是学校通过一定的教育环境,以间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规范、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思维方式等的传递和渗透.

二、隐性课程与德育

德育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那么,德育也要研究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客观条件,即研究人们所处的环境[1].隐性课程作为客观条件无时无刻不制约与影响着高校德育的功效,这些客观条件的总和构成了高校的德育环境.隐性课程既包括德育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也包括进行德育活动的外部条件,是学校范围内影响德育活动和德育对象思想与行为因素的总称.它反映了社会和学校的德育要求,体现了社会主流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以间接的、内隐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影响,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本质上说,隐性课程对人的影响是一种价值影响.

作为一种教育环境,隐性课程既含有积极效果,也含有消极效果.如果隐性课程与德育目标一致,则对德育和德育对象起积极的促进和鼓舞作用;如果隐性课程与德育目标背道而驰,则起着完全相反的教育作用,对德育和德育对象起消极影响和阻碍作用.

平时所说的“大学校”、“大家庭”、“大熔炉”、“园地”和“摇篮”等概念就是积极的隐性课程,而“乱摊子”、“大染缸”和“温床”就是消极的隐性课程.孟母三迁的故事,及“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描述,都说明了隐性课程对高校德育功效有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说,不重视优质隐性课程建设的高校德育是不成功的德育,甚至是无效的或负效的德育.

三、隐性课程的类型及其德育机制

隐性课程涵盖面很广,其范围远大于显性课程,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是学校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致上可以划分为四类:一是物质类隐性课程;二是行为类隐性课程;三是制度类隐性课程;四是观念类隐性课程.

美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合理的学校制度、积极的校园风貌,对学生起着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的作用,使之逐步形成与德育合拍的行为习惯和人格风范.学生在校园文化这种隐性德育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约束、熏陶、影响和激励,并通过德育和自我德育的过程,逐步升华和完善自己,在潜移默化中使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品德.这是隐性课程的德育机制.

四、隐性课程的呈现方式及作用特征

相对于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有其独特的呈现方式:在学习结果上,非正式的隐性课程通过学校物质的和社会的环境向学生传递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正式的显性课程主要关注的是知识经验和语言符号等学术性知识的传递;在计划性上,隐性课程多是非计划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意接受潜在校园环境中经验,显性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校活动,需要学生有意参与;三是在学习环境上,隐性课程通过学校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进行,显性课程通过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进行.

隐性课程的呈现方式决定它以下的作用特征:对学生的作用缓慢,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具有强烈的思想渗透作用,学生自愿接受,于外没有强加因素,于内没有逆反心理.

五、建设优质的高校德育隐性课程

我国德育现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德育过于知识化,学知识、记知识、考知识,重灌输、轻交流,重外律、轻内修,重显性、轻隐性,重强制、轻内化,造成我国德育实效性低的现实[2].当前,通过课堂集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受到制约和挑战,把隐蔽的、非预期的隐性课程转变为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高校德育“实体”,从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对它进行优化和控制,发挥其积极功能,淡化其消极功能,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是建设优质高校德育的重要手段.

(一)物质层面的隐性课程

物质层面的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布局,校舍建筑,教室布置,桌椅排列,教学设备,雕塑楹联等.学校建筑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变项之一,台湾学者汤志民认为,校园规划越完善、越理想,学生从中获得的正面知觉就越多,负面知觉越少,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则是积极行为越多,消极行为越少[3].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学校的物质环境可以影响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情操.当学生置身于清洁、优雅、整齐、美观的校园物质环境之中,会努力控制自身的言行举止,收敛平时乱扔杂物、随地吐痰的习惯.校园内设计独到的雕塑既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知识,又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给建筑物和道路命名,如“敬贤楼”、“省身斋”、“思齐路”等,将隐性课程物化,给学生以道德取向的引导.教室里悬挂的名人图像、名言给学生提供一个参考系,告诉学生学校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座位的编排方式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行为和人际关系,如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模式维护的是传统的“教师权威”意识,既不利师生交流,也不利生生交流,应根据不同情况合理运用圆桌式、马蹄形、半圆形等不同的座位编排方式. (二)行为层面的隐性课程

行为层面的隐性课程包括学生间的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间的交往等.学生从这些人际关系中能获得情感的表达方式、社交礼仪、待人接物的方式等从正规课程中学不到的社交技能和生活经验,对德育活动起着良好的调节和组织作用.

师生交往过程中伴随着教师价值、理念和行为表象的传递,作用于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人格结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转换、情感体验和人格形成.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是否主动配合教师,与师生间是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显著相关.师生间真诚的信赖与沟通,教学的平等,让学生形成不唯书、不唯师、敢于问、自由交往的风气,不仅有利于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亲密、真挚的师生感情,而且能使学生受到人文与人格的熏陶,养成追求真理与正义的品格、礼貌谦逊的交往方式等.师生间的人际偏见、情感冲突、个性对立常常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引发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作为教师要逐步认识隐性课程的存在,注意分析自己的行为举止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力,对学生寄予良好的期望,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信心.教师还可通过各种典礼、仪式规范学生的言行.

(三)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

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方式,教学管理方式,班级管理方式等.学校通过各种规章制度传递着校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影响、制约、调整、规范着学生的思想行为.

学校在制度时应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广大师生对制度的认可才能内化为他们的行为规范.高校制度不仅要体现公平正义、法治、诚信友爱的理念,保证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要公平、公正、公开的执行制度,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从而给学生以正面的德育影响,减少负面影响.如学校在发放奖学金、评选先进个人时,如果教师弄虚作假、不严格对照制度执行,就会给与学生负面的暗示和影响,而这些暗示和影响恰恰和学校显性德育课程相冲突,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同时,应创造治校氛围,完善教代会、校务会、重大事项听证会的制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使学生在学校管理中实现道德发展.


(四)观念层面的隐性课程

观念层面的隐性课程包括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班风等.学生置身于勤奋求实、积极进取的校风中,会克服自身懒散的作风,奋发向上;积极的校训、教风、学风和班风会约束学生,逐渐使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趋同于校训、教风、学风和班风中的价值规范.观念层面的隐性课程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涵盖了学校丰富的校园文化,它弥漫于整个校园,良好的校园风貌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启迪和感化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的举止.

校领导作风在学校精神风貌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何样的校领导就有何样的学校,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开创精神应成为校领导的作风特征,使学校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同时要加强教师这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队伍建设,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促进学校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玄武等.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喜梅.隐性课程发挥德育功效的心理学基础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8.

[3]汤志民.台北市国民小学学校建筑规划,环境知觉与学生行为之相关研究[D].台北政治大学,1991.

相关论文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刍议

本文是一篇就业指导课程论文范文,就业指导课程有关大学毕业论文,关于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刍议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就业指导课程。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存在的困境

本文是一篇就业指导课程论文范文,关于就业指导课程方面毕业论文范文,关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存在的困境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就业指。

英语专业语言学教学中隐性课程建设

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范文,语言学方面毕业论文范文,关于英语专业语言学教学中隐性课程建设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语言学及图。

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

本文是一篇计算机网络论文范文,关于计算机网络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计算机网络及计。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本文是一篇创业教育论文范文,关于创业教育类毕业论文模板,关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教育及。

高校的隐性德育

本文是一篇社会实践论文范文,关于社会实践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高校的隐性德育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社会实践及学科德。

高校食品营养学课程双语建设探究

本文是一篇食品营养学论文范文,关于食品营养学类函授毕业论文,关于高校食品营养学课程双语建设探究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食品营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