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体育课程改革特征

时间:2024-02-08 点赞:43467 浏览:83114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是课程论文专业学生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学生方面有关毕业论文范文,与新世纪中国体育课程改革特征相关论文例文,适合学生及评价及体育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生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新世纪我国的体育课程,立足体育运动的本质特点,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并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培养.

前言: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目的是着眼于提高我国公民的基本素质和竞争能力,以便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需要,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党国务院于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等”为了贯彻和实施这个重要决定,国家教育部推行了新的《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并从2001年9月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有计划地实施.这次体育健康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课程评价到课程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体育课程理念发生的变化

1.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工作压力在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新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保持良好的状态.体育与健康课程坚持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旨在通过体育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全面提高和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等”,体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增强体质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增强学生体质要求体育课程的实施必须根据学生身体生长发育规律,选用合适的教学内容,塑造学生良好的身体形态,通过合理的运动负荷,促进其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的提高.体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学生获得良好的运动体验,逐渐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竞争与合作精神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从而使“健康第一”的课程指导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1.2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并形成学生运动意识和专长,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体育课程改革的另一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体育课程不仅仅立足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更关心学生走出校门后一生的健康状况,这就必须为学生走出校门后终身参与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激发运动兴趣,培养运动意识,形成运动专长,掌握锻炼知识,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关键.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必须通过多方面的改革,真正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感觉体育学习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成学生的运动专长,则是要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为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奠定运动技术基础.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还必须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健身方法,这也正是高中阶段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等”.

1.3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能受益,而不是甄别学生体育成绩和运动素质的优略.为了确保每一个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都能受益,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同时还需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课程内容,是要改变过去体育课程内容单调、竞技性太强的弊端,增加一些体现时代性的新兴运动项目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既满足学生喜爱,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运动专长.改革教学方式,是要改变过去只强调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运动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还可以通过课程内容的多样化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并存、考评内容与方式的灵活性和多元性,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1.4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努力使学生将体育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的内容需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渐学会学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需要教师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而是关注学生体育学习过程进步的幅度,并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排斥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强调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应从“控制”转变为“引导”上来,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双主”关系,使学生真正受益.


二、体育课程评价发生的变化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体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上一阶段的终结,又是下一阶段的起点,课程评价直接决定着体育教学的行为和体育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原因,并改进教学,淡化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的观念,使学生学会和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并能客观公正地了解和评价自己,树立自尊和自信,培养具备健康品质的人才.

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应强调全面性、多元化.全面性评价观要求在对学生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习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还要评价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既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评价学习的过程,既评价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的能力因素,又评价其情感因素等.通过全面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而且还能完善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根据评价的多元性要求,既要强调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外部评价,也要强调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甚至还可以让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等等.评价的全面性和多元化强调的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因运动天赋而体育成绩好,在体育学习中的优越和长处明显一些,有的学生由于先天的遗传,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有所不足,运动能力比较低,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体能、技能、兴趣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是要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尤其是要关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较低的学生.因此,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时,不能单单评价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而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淡化体育分数和名次的竞争,为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三.体育课程管理模式发生的变化

体育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采用的是课程管理模式.体育课程标准是国家层面的课程,代表的是国家的教育意志,指明了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要求每一所学校均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它对全国的体育课程起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地方课程指的是各省市教育体育主管部门起草的体育课程实施指导方案,它是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将国家体育课程标准所提供的学习领域和课程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和显性化,增加其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校本课程是各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教育特色、各种资源和现实条件,结合本学校的体育学科的相关政策和方针,在充分理解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制定的适合本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采用管理体制,旨在改变过去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弊端,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管理体育课程的新格局,充分调动学校和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体育课程采用管理模式,给校本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各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体育教育资源,开展多种运动项目的教学.现有的竞技体育项目资源十分丰富,在开发时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加强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主要是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以及改造器材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在利用和开发时,要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环境因素、学生情况等进行选择,挑选比较适合学生开展的项目,或进行改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反应等体能,还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民族自尊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新兴运动项目指人们在休闲、娱乐和健身过程中,或引进或发明的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如攀岩、轮滑、健美操等项目,应通过选择、加工等方法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

总之,新世纪我国的体育课程从方方面面进行着变革.坚持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以体育保健知识、运动技术的学习为前提,对学生终身体育进行终身体育的培养.实现“健康第一”的课程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的课程目标,需要改革课程实施的具体环节――体育教学活动,而体育课程课程管理模式,又恰恰为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评价的完善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关论文

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特征

本论文为大学体育课程类有关课程论文封面,关于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特征相关电大毕业论文,可用于大学体育课程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

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特征

本文是一篇大学体育课程论文范文,大学体育课程方面学年毕业论文,关于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特征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大学体育课程及体育。

新中国体育口号时代特征演变

本文是一篇群众体育论文范文,群众体育类有关学年毕业论文,关于新中国体育口号时代特征演变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群众体育及体育运动及。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述

本文是一篇体育教师论文范文,关于体育教师类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述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体育教师及体育课程。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方面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大学生及高校体育及体育教育方面的的。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文参考文献

本论文为体育课程改革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文参考文献相关电大毕业论文,可用于体育课程改革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