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4-02-18 点赞:48595 浏览:9624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是金融市场专业高等教育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与金融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适合高等教育及金融创新及金融市场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高等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影响的过程,是师生间通过各种方式相互感知和交流各自的期望、并就各自相互认同的部分期望形成的隐性契约关系.以心理契约理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为基础,将心理契约理论横向拓展,重新审视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心理契约;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128-02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以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提高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在践行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金融行业的突破性发展必将成为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就需要金融专业教育更加重视实践性和创新性,为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创新型人才支持.本文以心理契约理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为基础,通过对心理契约理论的横向拓展,重新审视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观点和思路.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金融专业教育的首要目标

对创新型人才的界定,教育界和理论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总结起来,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追求新知识,探索新规律,对未知领域勇于开拓进取,敢于冒险求变;其二,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创新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人才在国家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实现跨越性增长的强劲动力,是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的报告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为2012年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再次突显了科技和人才在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全球经济竞争趋势也从客观上要求金融专业教育能够为社会供给创新型人才.此外,金融学科的发展呈现出微观化和边缘化的倾向,金融理论的研究建立了以资本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为核心的新框架,呈现出鲜明的微观化和边缘化特征,其研究技术和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专业的学习者不仅要建立经济理论基础,更要掌握工程化、实证化的研究方法(如金融工程、金融数学、计算机建模等),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融为一体.同时,金融创新工具的发展对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工具演变推动实现了金融发展过程中一轮接一轮的,由金融创新工具所带来的金融领域乃至整个经济领域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创新型金融人才开发设计了新的金融工具,也必须直面金融工具过度衍生造成的消极影响,以新的创新解决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问题.


二、心理契约理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的内在关联

(一)心理契约理论的内涵

心理契约最初被定义为“在任一组织中每一成员与该组织的管理者之间及其他成员之间的非成文的相互期望[1] (E.H.Schein,1965,1978)”,代表着一种非正式的、但却真实存在的隐性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是组织与成员事先达成的默契,不需要通过正式合同明确下来,如长期晋升的期望、职业培训的机会等.心理契约对组织和成员间的默契关系、工作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影响重大,稳定的心理契约关系有助于成员对组织的忠诚、积极和认同,反之,违背心理契约则会导致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心理契约理论一直以来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用来研究各种组织中雇佣双方之间微妙的关系和互动状态,以期提升稳固心理契约带来的员工贡献度、减弱违背心理契约造成的消极影响.

基于主体界定上的差异,心理契约理论研究主要有“古典学派”和“卢梭学派”的两大阵营.前者认为心理契约具有双重主体,包含了相关组织与成员之间的相互期待;后者则认为组织在契约关系中只是环境的创造者,并不能作为心理契约关系的一个主体,将心理契约界定为“个体关于在他与第三方之间进行互惠交换时建立在双方明示或暗示的承诺基础上的主观信念”,[2]只具有单一主体.进一步地,两种观点给出了对成员与组织之间契约变化的不同看法.尽管心理契约究竟是具有双重主体还是单一主体,至今还没有形成定论,但从本质上看,两种观点并非完全对立矛盾,在解决具体的组织管理问题时具有不同的适用性.

(二)心理契约理论应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心理契约理论的提出和研究,一直以具有雇佣关系的组织为主,但其应用却可以拓展至其他很多领域.在高等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确立了教育关系后,普遍存在着互相承诺、互相期望的隐性关系,这种关系虽未被明确列示出来,但已经成为双方默认的一种心理契约.受教育者期望高校能够为其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从业人才等;教育者则期望学生能够专心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实践、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从而达成作为教育者的职业成就和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契约双方都会在相应期间内对对方应承担的责任进行主观的认知评价,如果这些心理契约的内容得以实现,双方都会积极调整自我行为,向正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感知到对方违背了心理契约,主体将产生愤怒和失望的情绪体验,造成消极影响.总之,高等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契约关系及其变化对契约双方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心理契约理论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施展空间.

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金融专业教育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对专业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评价标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和就业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原有的心理契约在构成上发生了变化,其相互责任和相互期望出现了新的内容.传统的金融学教育体系中,教育理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特点个性,知识体系的优化进程缓慢,在人才评价标准上有明显缺陷,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金融专业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将导致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感知到心理契约遭到破坏,学习热情受到打击;另一方面,由于没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教师也会对心理契约的另一方——学生产生失望和愤怒的情绪,从而降低教学积极性.传统金融专业教育模式的弊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契约双方的态度和行为,导致教育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影响的过程,双方的心理契约关系不是单方面、完全主观化、个体化的关系,而是师生间通过各种方式相互感知和交流各自的期望、并就各自相互认同的部分期望形成的隐性契约关系.实证研究支持的观点也表明,双向视角能更确切地考察心理契约中双方的相互责任及其履约情况.[3]在这样的逻辑起点上,有必要将教师和学生视为心理契约的两个主体,观察其契约内容的变化,从而提出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

三、心理契约视角下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思路

(一)真正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传统理念严重制约了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金融是在文、理、工的交叉点上融合多门类学科所形成的边缘化、多元化学科,其课程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以社会经济现象为考察对象,以自然科学为工具,具有鲜明的交叉性、应用性和操作性.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接受方,单纯以教会学生为目的,仅仅关注学生对某一门课程的掌握情况,采取简单灌输的方式实现知识的传递.这样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隐性心理期望,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对相关理论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目的,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专业教师在创新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改进的积极性.尽管近年来有关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达成共识,但真正将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的进程还比较缓慢,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密切关注金融专业领域动向,从而了解专业现状、洞悉发展方向和未来需求;同时,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成人与成才并重,既强调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确立,又致力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具体需求,更为关注和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其自我提升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向其特色优势方向的发展.

(二)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创新型知识体系

为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创新型知识体系.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以培养广泛文化意识为目标的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模式.当前金融行业国际化、数量化和信息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金融业务也日趋复杂,金融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金融理论,熟悉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还要具备法律规则、营销手段、电子信息、计算机操作以及外语等相关知识.由此,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做到将金融专业教育与法律、数学、管理、计算机、外语等诸多学科相融合,构建创新型的知识体系,以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为基础,以数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心理学等为辅助性工具,以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为实践对象,形成全面系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内容.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是充分具备这样的条件的.同时,从金融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看,为顺应金融行业的微观化、工程化和衍生化趋势,应适当增设如金融工程、投资学、公司理财、衍生金融工具等专业课程.当然,通过短短四年时间解决学生未来择业就业所需的全部知识技能是不现实的,在这样的知识体系下,传授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

(三)采取兼具实践性和理论性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金融专业教学偏重于货币金融的宏观视角,大多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将完整的课程内容传达给学生,是典型的单向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忽视了金融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使之成为一门纸上谈兵的教条学科,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不要说培养出适应专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只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参与思考、热烈讨论、纠偏除错,认识了解学科特点,通过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就目前金融专业教育亟需改进的部分看,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教学过程中交流讨论的内容,这种交流不仅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也可以适当聘请行业内人士授课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其充分了解真实客观的行业现状,也将有益于学生和教师展开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的学习.

第二,加强教学中实践操作的内容,抽象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讲授往往难以理解,如果辅以相关的实践操作则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具体的认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目前已有不少软件公司开发了与金融教学相关联的模拟教学软件,如国泰安公司开发设计的证券投资的模拟实训软件、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的模拟软件等,将真实的金融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交易展现在学生们面前.

第三,适当增加课堂上实际案例的援引和分析.长期以来,金融领域所发生的大事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变动、大型金融机构的动荡都是金融专业宝贵的教学资源和研究对象.教师在讲授金融理论的同时,应密切关注这一领域的金融事件,以事件阐释理论,以理论分析事件,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和提高学生对金融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四)创设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对受教育者进行阶段性和总结性的评价考核,从而渐进式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目前,高等院校对本科生大多采用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简单地将学生的考试成绩、纪律表现、参与活动等方面情况进行加总,并不能有效反映学生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动上的表现.事实上,创新型人才的评价考核机制本身就应允许“偏才”、“怪才”的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他们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向传统、“权威”和普遍观点挑战,勇于提出并实践自己的新思路和新看法.因此,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积极修正评价考核机制,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人才需求.

对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评价考核机制进行修正,应综合考察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和总结性成果,重视期末考试成绩的同时,结合平时的积累和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善于总结和发现学生的优势和有待提高的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表现进行阶段性评价,并及时有效地反馈给学生,以利于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应综合考察学生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卷面考试、模拟实训、案例讨论、调查报告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对金融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客观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肯定的是,创新型人才的评价考核机制将对师生双方的教与学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专业修养.

相关论文

高校国贸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这是一篇关于国贸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高校国贸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论文专业与国贸及专业及人才方面相关。

高校国贸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本文是一篇高等教育论文范文,高等教育相关大学毕业论文,关于高校国贸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高等教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是一篇电子信息工程论文范文,电子信息工程有关毕业论文,关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电子信息工程及。

环境工程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本文是一篇环境工程论文范文,关于环境工程类毕业论文范文,关于环境工程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环境工程及教学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