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政府市场经济和农村金融

时间:2024-03-02 点赞:48439 浏览:9719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为市场经济方面有关电子商务与金融论文,关于中国特色的政府市场经济和农村金融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可用于市场经济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市场经济及政治经济学及原材料方面论文范文。

政府、央行以及监管部门多次调控的乏力,凸现了中国正罹患着流动性综合症.就资金供求结构失衡的状况而言,我们不妨把它叫做流动性悖论.

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就步入市场化进程之中.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所以,市场重塑了中国的经济、中国的金融,也重塑了中国的农村和农村金融.我们要在市场化进程的基本历史背景下,去理解中国的经济,金融和农村金融,讨论其如何形成了“中国特色”,以至于造就了中国的奇迹,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随之而来的问题.奇迹与危机同源,就像中文“危机”一词,可以将“危”和“机”拆开,以表明危险和机遇同在.

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深,带给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很多利处,使得中国人享受的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经济自由也在不断扩大.但相伴而生的,也有许多问题.比如,市场化进程的加深,同样也加剧了农村的危机,尤其是农村融资的危机.我们需要在市场化进程这样一个基本背景下,去讨论中国经济、金融和农村金融的性质,及其中国特色的形成.

中国特色的经济――政府市场经济与政治经济学

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经济呢这个问题困扰着中国人,也困扰着美国人.至今,美国仍没有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虽然中国的市场化程度,远远比得到这一称号的俄罗斯,要深远的多.

这个问题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中国不是教科书上标准版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是一个政府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意味着市场发挥着配置资源的主导性作用.实际上,在中国的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上,是和地方政府,而非市场,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市场经济的开放,体现了许多的“悖论”,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双轨运行,就是经典教科书无法解释的中国之谜.

1 要素市场计划经济,产品市场市场经济

我们首先看要素市场.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是最主要的三大生产要素.其次,还有技术、管理、知识创新等其他生产要素.

这些要素,我们不妨放在资源资本化的更大的思考框架下加以考虑.对于资源,人们常常做狭义的理解,指的只是自然资源,即一切能为人类提供生存、享受、发展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以及这些物质与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它是一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源本”物质要素和物质力量.但这只是一个物质领域的概念.在此我们还可以将“资源”概念做更进一步的扩充,将人类探究、发现资源的能力也视为一种“资源”.所以,“资源”的范围就可以涵盖一切能为人所用的物质、人类的劳动能力、智力以及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手段、文化符号等物质和精神力量.一言以蔽之,即具有转化为经济资本能力的一切潜在的资本.

在2008年的一篇文章里,我把发展的本质,总结为资源资本化.改革的本质,则是熨平资源资本化带来的社会震荡.改革的过程,就是处理资源资本化累积的矛盾的过程.要实现资源的资本化,首先要把生产要素市场化,之后才有可能在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双轨运行中,将资源转化为资本,从而带来经典定义上的发展.

但是,中国的生产要素,基本上掌握在政府的手中.中国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一个基本做法就是逐步地、有条件地、分地域地、分要素类型地放开要素市场,从而使得资源不断地资本化.

就土地要素而言,城市用地几乎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农村用地,政府也可以以公共用途(基本上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用途)的名义征用,收归政府掌握.这使得许多地方的财政,实际上只是土地财政.因为土地出让和经营收入,占据了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甚至最大部分.

再看资本要素,资本市场的开放,资金价格的管制,都在政府的掌握之下.我们知道,资金主要有三个价格,一个是对内价格,就是利率.在中国,主要以银行存款利率、银行同业间拆借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的形式体现.一个是对外价格,就是汇率,在中国,主要以外汇券的实行与放开(1993年之前),本外币的自由兑换和市场浮动管制的形式体现.第三个是股票价格,代表股权的市场价值.在中国,主要以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价格指数形式体现.对这三个资金价格的管制,中国在不断放松,尤其是1998年以来.但至今,我们知道中国的这三个资金价格,仍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以至于经典教科书中麦金农、格利和肖所言的经济自由化的基本次序,在中国并没有出现,反而金融自由化一直居后,这是一个市场化进程中的悖论.这样的悖论,在中国市场化的各个层面,都屡见不鲜,以致于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之谜”(the Puzzle of China).相反,遵从了华盛顿共识和美国药方的俄罗斯,在1990年代市场化改革中,却遇到了灾难.

至于劳动力要素,中国由近乎完全禁止劳动力自由流动,不承认劳动力是一种生产要素(主要标志是否认劳动力是商品),直至1995年才承认劳动力的商品地位,劳动力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才逐渐地由限制流动,到政府引导下的有序流动,到至今的市场需求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的流动.“打工经济”在诸多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中成为口号,是地方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起组织作用的重要标志.

虽然这些年政府在不断地推动要素市场化,但不能忘记的是,要素的掌控权仍在政府手中.只是有一部分要素,在一些地方放开了.就资本而言,市场化的推进,使得资金市场有了很大程度的放开,中国的货币化程度(通常以M2/GDP来衡量),已经是世界上最高的了.但是,在关键的时刻,政府对资金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干预权利.正如中国股市常有“政策市”的说法一样,中国的银行放贷市场,更加具有政策干预的性质.比如说,2008年全球金融冠机以来,中国推出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计划,主要靠银行提供资金落实.中国各大金融高管的任职资格,都由党和政府审定,公开文件可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这个办法,规定了中国所有正式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必须采取核准制或备案制.这意味着,金融高管的职务晋升,都在金融当局和政府的管理之下.在这样一个基本的政府管制背景下,政府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计划一经推出,本来已经具有各自利益函数的各家银行,仍然在这样的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纷纷响应要求.所以,2009年上半年,中国的信贷投放,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应该说,这是中国的体制优势.按李鹏总理的说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尤其是碰到大灾大难的时候,就可以显示出中国集中式体制的优势.毕竟,在集中式体制下,政府动员资源的能力特别强.这是中国与其他大部分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不太一样的地方.我们的资金市场是半市场半计划的经济.日常行为中,我们看到资金更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而且这些特征越来越明显.到了关键的时刻,还是要受政府控制.中国金融业 的一个特征是中国特色的行政性的金融控制(financialcontrol),而非麦金农、格利和肖的经典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扭曲式的金融压制(financial repression).

所以,中国市场经济的时时处处,都有政府的影子.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是政府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加官场经济.任何一个市场行为的背后,都有官场的作为,任何一个官场作为的背后,都有相应的经济目的.所以,中国的经济,本质上是一门政治经济学,这符合经济学的原意,因为经济学诞生伊始,就是政治经济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主要是政治经济学.不仅表达为“经国济世”或“经世济民”的中国如此,欧美国家也是如此.从历史上来看,政治经济学,才是经济学的原意.经济学从一开始产生,就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现在我们在教科书中所看到的这些为追求逻辑完美,而做了许多不切合实际的同质性假设与合去许多重要影响因素去做理论演绎的自由市场经济学.

2 中国政治经济史的三阶段

我们沿着政治经济学的思路,可以看看中国的经济历史.建国以来的60年,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三段:

1 国家工业化时期(1949~197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就确定了国家工业化的目标.在这段时期,政府主导了所有的要素市场,甚至产品市场,替代市场做资源配置.这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压低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来实现增长.可以说,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公司一样.举个例子,1950年代主管经济工作的陈云,在制订钢铁计划时,还要为了女同志的发夹,特意留下一吨钢材,计划细腻到这种地步,实在令人惊叹.林毅夫在他的《中国的奇迹》这本书里,特意提到,每一种工业化的要素价格,被国家有意识地压低.在压低价格的情况下,必须实行计划配置.是故,中国所有的资源调配,都有一个集权化(centralization)的过程.如果把整个中国看作一个大公司,则只有一个董事长和一个总经理,在当时还是合一的,我们可以说,此时是以为代表的.

现代化理论的一个代表人物罗兹曼这么评述当时中国政府的重要性:

1949年中国的政治统一,克服了现代化的五方面障碍:(1)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全面恢复了国家主权,并且表明自己能够很好地使用建国初期在外部(指苏联)援助下建立的现代企业,(2)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指导着所有部门的社会变革,并且持续地重组社会,(3)重工业以非常高的速度增长,(4)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很快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社会整合水平,国家领导人在以往从未达到过的规模上,动员了全社会的资源,(5)教育和现代化知识的传播,大体适应了迅速增加的工人和管理人员的要求.


所以,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一化三改”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的大规模工业化才开始真正起步.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识形态,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与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有着重大的区别.这种区别最主要体现在资本原始积累方式上.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一是靠把农民赶出土地,强制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同时给现代化工业的建立提供劳动力和原材料的准备,二是靠海外殖民掠夺,扩大原材料来源和商品销售市场.这两种资本积累手段在后来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采用.那么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由何而来首先提出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问题的理论家是苏联的“托洛斯基派”叶阿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他认为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是在“国内外市场相对隔离”的条件下,通过“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不等价交换”所得到的“来源于国营经济综合体之外的物质资源的积累”,“这种积累在落后的农业国中应当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当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理论遭到斯大林的严厉批判,但通过国内不等价交换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在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中实际上被采用了,并且成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通行方式.

1949年以后,中国在极低的工业化起点(人均国民收入仅为50美元)上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同样面临着资本原始积累问题.为了服从这种重化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中国建立了一套类似于苏联,又有很强中国特色的一整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低利率”、“低汇率”、“低工资”、“低农产品与原材料价格”等价格扭曲政策,实现了“高积累”,设置了一套维持“不等价交换”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来推进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在工业化起步和推进过程中,中国为何要扭曲价格,以推进工业化进程呢按林毅夫等在《中国的奇迹》这本书里的解释,原因在于重化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需要动员大量社会资源,而中国当时的经济剩余主要来自农业,数量少、分布分散,政府在农村的税收能力低.为此,需要有一套不同于市场调节机制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使资源的配置有利于重工业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人为地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同时提高资源动员能力,包括为重工业发展提供廉价的劳动力、资金、原材料,以及进口设备和技术.为此,就要全面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人为扭曲各种生产要素与产品的价格.

2 地方工业化时期(1978~1997).1978年后,以分权化为主要目标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农村部门、地方政府的力量,开始步入工业化的进程.若计算至1997年去世,可将这段时期叫做时期.同时,1997年,是中国经济由短缺经济过渡到过剩经济标志性的一年,又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和中国开始受国际重视的一年,也是中国乡村工业因过剩经济时代来临和体制调整,开始走向衰败的一年.我们可以称这段时期为地方工业化时期.在地方工业化时期,地方政府公司主义盛行.本来,和公司单一经济目标(利润最大化)不同的是,地方政府要照顾就业、卫生、教育、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等多重目标,不易产生锦标赛体制和竞赛行为.但是,在中国特色的自上而下提拔任免体制和发展就是硬道理的相对单一化的政绩考核目标下,评价地方政府表现的标准,变得简单而清晰.类似大跃进的锦标赛体制,在长达20年左右的时间内,统一了各个地方政府行为表现的评价标准和优先次序,使得地方政府竞赛和公司化经营,成为中国行政体制的一个鲜明特征.

在地方工业化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仍然是紧密结合的,每个地方政府的领导,都在推行当初在整个国家层面的做法,即把各种要素市场控制住.利用计划和市场的双轨运行,把要素释放出去,如土地、原材料、资金和矿产等,进入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之中,这就形成一个产品市场.产品市场最后形成了公认的自由市场经济.而要素市场,几乎还是计划经济,只不过是由计划,转变为地方计划罢了.在资金的配置上,实行的主要是半市场半计划经济.地方政府的公司化,使得分权化(decentralization)成为改革的一 大特色.每个地方,如同一家公司一样,在进行统筹规划.每个市的市委书记,变成了董事长.而市长变成了总经理(CEO).发改委、财政局和金融部门,则像财务总监(CFO)一样,听命于党和政府的统一调配.主要的生产要素,尤其是土地、资金和劳动力要素,基本上在地方政府的调配之下,地方工业化的推进,主要在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完成.官场加市场,在各个地方都有明显的特征.虽然这一段时期,层面的工业化也在不断推进,国家工业化也在进行,但地方政府已经俨然变成了主角.

3

本论文为市场经济方面有关电子商务与金融论文,关于中国特色的政府市场经济和农村金融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可用于市场经济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市场经济及政治经济学及原材料方面论文范文。

 工业化中期与大规模城市化(1998年~至今).

1997年之后,中国的经济性质有了一定的变化.一方面,有着卓越功勋的强有力的国家领导人已经故去,之后的两代领导人,不可能获得和那样的绝对权威.由此,需要建立新的政治模式,党和政府也进入了集体领导的时代,新的政治文明初具雏形.另一方面,过剩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单纯靠工业化的推进,已经难以单兵突进.按照温铁军的研究,土地级差收益是地方工业化过程中资本原始积累的最主要来源,1980年代以来,有过三次大规模地利用土地的阶段:第一次是“以地兴企”,即用土地级差收益作为资本原始积累来兴办乡镇企业.第二次是“以地生财”,即部分尚未完成工业化或者产业资本尚未完成结构化布局的地区的政府,主要通过征占土地来完成初期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形成的作坊式加工业在地域上的集中,这就形成了轻型加工产业的区域布局.第三次是“以地套贷”,1998年开始,国有银行开始商业化改革.这次改革使银行成为异于产业资本的独立的金融资本,得以按照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大金融资本确立的规则加入全球竞争.而在此之前,由于各地银行普遍出现严重贷差而产生整个银行业的坏账危机,也是因为银行受制于公司化的地方政府,没有条件异于产业资本,因而只能是从属于推动资源资本化运动中的一个工具.当2002年银行商业化改革基本完成之后,国有银行开始成为独立于地方政府工业化之外的金融资本.国有银行有了独立的利益函数,开始追求流动性获利.于是,对于没有流动性的行业,金融资本就会撤离.最没有流动性的行业是什么呢当然是农业.所以银行商业化改制之后第一个离开的产业就是农业.确切地说,这只是从资金运用上讨论,从资金来源上说,银行仍有动力将农村作为收集金融剩余、收取低成本储蓄的对象.所以,机构离农和资金离农必然同时发生.离农不仅仅因为农业缺乏流动性,更在于农业的风险特征和供求特征,以及过剩经济在农业领域的普遍形成.与此同时,城市化在各地的普遍推进,使得利用土地套取银行信贷,进行房地产开发,成为第三次大规模土地征占的基本条件.在这段时期,农业在产业化、市场化、自由化、全球化等驱动下,劣势明显,土地级差收益的巨大差异显化,从而成为土地全面农转非的基本背景.

历史越近,越不好评价.我无法准确地定位我们所处的当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期.但这一段时期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和工业化在混合推进.原来的模式还在延续,但新的模式也正在形成.在产品市场上,几乎已经是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但在要素市场上,是计划和市场的持续双轨运行.在要素,尤其是土地要素的使用上,还是计划经济,但其变现却依靠市场经济.土地只有依靠市场化,才实现了资源资本化.只有转为工业化、城市化用途,土地才能增值,而且级差收益往往是几十倍、上百倍.这是地方热衷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很多地方的财政是土地财政.如果不能卖土地的话,这个地方的财政几乎不能够维持下去.地方政府有步骤地卖,与房地产公司相配合地卖,使得各地房地产的价格,有着合谋上升的痕迹,是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公司一块儿“忽悠”上来的.

举个例子,有个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小伙子,脑袋瓜非常清楚.他在房地产行业从业三四年,就琢磨清楚了:做房地产不是做大众市场,不是为了让大众满意,而是只让极少数人满意即可.同时,还要将价格抬到这些极少数人介于满意和不满意之间,价格抬到再高就不买了之时,房地产公司的利润也就最大化了.实际上,房地产公司在一个楼盘开发出一千套房子,他只用找到1000个人,愿意以他们有意购买的最高价格出售就可以了.在根本无法形成经济学经典意义的均衡市场之前,房地产价格就已经在二元经济、二元社会,以及孙立平所言的断裂社会的基本背景下,达到大众无法承受的高价了.所以,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也许是世界上最不合理的,尤其是北京的.我2006~2007年在洛杉矶做访问学者,从那里回来以后,当地有些华人朋友想回北京创业,就向我打听,北京的房地产价格怎么样比较之下,他们很惊讶.北京的房价,比洛杉矶贵多了,这里比较的,还不是买房负担系数,即房价收入比,而是房价的绝对价格.北京的房价,在四环以内的,基本上每平方米在2万元以上,相当于每平方米3000美元.这比建筑面积200~400平方米,售价40~80万美元之间的洛杉矶房价,高多了.而且,在洛杉矶,标出的房地产价格是市区独门独院的house(可以近似地按音和意,译成中文的“豪宅”)价格,比北京的许多别墅还要高级,前后都有院子、车库、花园甚至游泳池的两层小楼.单位面积售价,还没有我们这个鸽子笼似的单元房(我们的所谓房子,在美国叫做apartment,与house是等级迥异的两个概念)高.

4 离市场和官场都远的农村.

2009年9月初,我在给张掖人民银行做讲座时,对当地政府和银行分析了中国特色的经济性质,就是市场经济加官场经济,并对照了当地的区位优势.张掖这个地方虽然资源优势明显,但区位劣势更加明显,因为离市场很远,离官场也很远,这是他们面临发展困境的最根本的原因.

同样的分析,也适用于农村.就普遍问题而言,农村离市场很远,离官场也很远.虽然几乎所有的农村,都有一定的资源优势,石油、矿藏等自然资源,也大多从农村开采出来.但农民没有能力,更加没有权利将其资本化,将其变现,城市工商业者则可以把它变现.他们仅仅打通了农产品和市场之间的区隔.做一下经纪人倒倒手,赚到的钱就远远大于农民.

最后,我再以一个例子,来说明政治和经济的密不可分.

1984年,英女王访华,英国电视台BBC拍了一个纪录片给中国电视台放.作为外交礼节,电视台必须播放,但苦于没钱给BBC,于是找到可口可乐要赞助.可口可乐提出了一个赞助条件:在纪录片播放之前加播一个可口可乐的广告片.这成为新中国电视广告历史上的开篇之笔.

中国特色的金融与农村金融

1 若干金融学的经典定义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1991年视察上海的时候,做出这样的表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招棋活,全盘皆活”.之前,还有表述,“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的论述, 形象地表明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是心脏之与机体的关系,相互依赖,而又有所包含.

按莱文(Levine 1997)的分类,金融业有五个基本功能:

(1)便利风险的交易、规避、分散和聚集.

(2)配置资源,

(3)监督经理人,促进公司治理,

(4)动员储蓄,

(5)便利商品与劳务的交换.

实际上,每一种功能都可以通过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图2显示了Levine所言的五大金融功能如何导致经济增长的路径.在这一过程中,配置资源也是核心.

我们再引述一下中国背景下的“金融”认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的老所长秦池江先生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资本永远不会和劳动自动联合,这是由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他认为,指望金融资本、民营资本去解决农村问题,是南辕北辙.资本永远具有逐利的本性,所以指望金融资本、民营资本去解决农村问题,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是农民自己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在农村,不管什么形式,只要农民愿意,组成相应的合作组织,让农民当家作主.虽然发不了财,但至少也能左右他们自己的事情.如果依靠资本和劳动进行自动联合,是永远不可能的.科学化、组织化能够帮助到农民.不管是专业合作社还是综合合作社,只要他们相应的科学化、组织化,就能够提高他们的能力,拓展他们的机会.所以,只要给农民以基本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基本的生活保障(低保等),其他的都应该让农民做主,因为这是农民自己的事情.

我们再稍微引用一下杜润生老先生的意见.他在为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这本书再版所写的序言中,说到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深层的政治经济体制问题,是个系统工程,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给予农民国民待遇,给农民以最基本的权利,将他们从土地和其他约束下解放出来,让大批的农民转移到城市,中国的农村居民比重由现在的70%降到20%的时候,中国的三农问题也就不是大的问题了.与此同时,城市的公共服务系统,像规划、绿化、环卫、电力、、自来水等,都要做出规划,延伸到农村,要启动一场新农村建设运动,实现城乡一体化.

杜润生和秦池江两位先生对农村和金融问题的表达,说明了农村问题的复杂性.指望资本,指望工、农、中、建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指望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指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去解决农村问题,是不可能的.资本与劳动是天生的一对矛盾,从经济系统上讲,二者是共生关系,但从利益上讲,二者是对立关系.指望商业资本解决劳动者面临的问题,马克思不会答应,基本的经济规律也不会答应.有些人曾形象地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是把部门势力、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赶人农村,是把狼赶人羊群,推动的这种所谓合作,是狼加羊的合作.让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扩大对农村的商业和金融服务,可能会暂时改善农村物流不畅的局面,使资金瓶颈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资本和劳动在利益上的本质差异,会使得这种努力类同于饮鸩止渴,问题只不过是向后推延,而程度

可能会进一步加深.

温铁军也认为,只要是资本,就会追求短期流动性获利,明显地,农业具有长周期、缺乏流动性的特性,再加上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不可抗力等因素,使得金融资本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融资问题.

2 资金离农与机构离农之必然

若考虑农村的放贷成本和农业风险的特质性,我们会发现,金融的特性,不会是爱农,只会是离农的.毕竟,农业和其他产业不一样,农业是惟一一个人与自然相交换的部门,人不能单独决定农业生产周期的长短、利润的多寡、产量的高低,这主要由自然条件决定.有些人会犯下一些常识性错误.比如,认为粮食安全与耕地面积关系不大.试问,如果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不与粮食产量和粮食生产能力有关,还与什么有关粮食产量和生产能力,不以一定的耕地面积为保证,还以什么为保证我们的许多基本判断,根本不需要多少高深理论,只需要回归到一些基本常识就不难做出.

在当前,剥离了农业的多种功能,仅仅将其视为第一产业,同第二、第三产业去竞争利润率,竞争资金、人才、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本质上是极不公平的,结果必然是农业的落败和人类生存必需品危机的爆发.仅就自然风险而言,二三产业就有极大优势.比如,第二产业是人与原材料相交换的过程,原材料的供应大体上是可控的,生产周期和工艺流程,都是可以人为设计和变动的.至少,外边刮风下雨,甚至下冰雹,对这个产业影响不大.作为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则几乎完全不受自然风险的影响.

在2005年,我写了一篇文章《穷人恒穷的逻辑》,里面引用了马克思的一些观点.提到国内的一些主流学者,想当然地认为劳动力是自由的,个人无论如何,都控制着人力资产的发挥和生产性供给,所以劳动力是商品.对他们来讲,不存在经济不自由问题,不存在剥削问题.为什么呢无论如何,你自己都在决定着要不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实际上,在家庭基本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穷人,尤其是农村的穷人,没有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这是矿难不断发生、生产安全事件频繁爆发,劳动者安全缺乏基本保障的现实情况下,仍有大量农民工赴汤蹈火般地投入到工矿企业、建筑工地去工作的重要原因.在这篇文章里,我写了这样一段话:

表面的自由,掩盖着实际上的不自由.穷人的人力资源,实际上只有出卖的自由,而没有不卖的自由.如福格里所言,“工业世界充满了罪恶与不公,其最深刻的根源不是竞争,而是劳动对资本的屈从”.马克思曾深刻分析了穷人(主要以工人为例)的处境:“货币占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穷人的生存经济境地,导致了马克思所言的,“能够卖”,且“不能不卖”的“资本雇佣劳动”的困境,使得这个表面上自主,实际上被迫的资源,也卖不出好价钱.马克思曾形象地用了另外的笔调描述这一场景:“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现在,全球经济普遍进入了过剩时代,中国也不例外.最先出现过剩的,是农产品.因为农产品主要是满足人的最基本层次的需求――食物需求,也即是生存需求.工业品则是满足人们第二层次的需求,如衣食住行的便捷与感官享受等.第三产业满足的,则主要是心理需求.

可以想见,农产品首先面临产量扩大,而需求难以同步扩大的紧约束,其次才是工业品和服务品.我们的胃能有多大的伸缩弹性一日三餐,是千百年来的 消费惯性,从微观,到宏观,人们的食物消费量,大体是确定的.经济学课堂上,常常以吃包子为例来解释边际效用,也在表明这个道理.既然农产品的需求总量大体恒定,就不满足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一个经济模型――供求曲线的基本假定――需求和供给的充分弹性.只有在供求处于充分弹性的条件下,价格影响供求的规律才能发生作用.农产品的供需,基本上都不具有充分弹性.从供给方面讲,农产品的产量主要不是由人来决定的.从需求方面讲,消费量是由人来决定,但却受制于胃的限制,消费数量大体稳定.亚当斯密在《国富论》

本论文为市场经济方面有关电子商务与金融论文,关于中国特色的政府市场经济和农村金融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可用于市场经济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市场经济及政治经济学及原材料方面论文范文。

;中,也曾论及:“对食物的是受每个人的胃的狭小的能力所限制的,然而对便利品、房屋的装饰、衣服、车马家具的似乎没有什么界限和边界.”我们知道,在人类参与生产的产品之中,唯独粮食具有生存必需品的属性.“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就是对粮食这一基本属性的形象表达.东汉的崔

,在其《政论》中说:“一谷不登,则饥馁流死”,也表明了人类对粮食生存必需品的属性,早已有了认识.所以,我们要区分清楚,粮食不同于影碟、汽车,不同于电影、电视,不是可消费可不消费的东西,它具有人类无法改变的消费刚性.这种消费刚性,意味着既难以减少,也难以增加.

在过去短缺经济条件下,只要农产品有产出,就能卖出去,农产品的消费刚性约束条件尚未满足.但进入农产品过剩经济时期后,农民就丧失了任何讨价还价的资格.这是1997年以来,中国由粮食过剩到其他农产品过剩,农民增产不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即使在农产品短缺时代,组织的极度不对称和力量不对等,使得农业利润也从来没有达到工商业的高度.早在近两千年前,东汉的崔在其《政论》中就写道:“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入厚”.

从产业发展过程来讲,第一产业是农业,是老子.第二产业是儿子,诞生至今不过四百年,第三产业是孙子,正式作为一个产业出现,不过是一百年的时间.目前的情况却是,儿子、孙子大了,自立门户,不管老子了.实际上,老子还没有老朽到没有生产能力的地步.时至今日,老子还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相应的生存必需品、工业原材料、资金和劳动力给儿子和孙子.但儿子和孙子由于赚到的钱比老子更多,又生活在城市这个强势文化地区,就干脆赖在老子身上,不讲义务,只讲权利,这就是现在产业间典型的“啃老一族”.从个人角度来讲,老子把儿孙养大了,儿孙作应有回馈的义务,要孝敬和赡养老人.现在在三大产业上,别说赡养了,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了,甚至儿孙都不承认农业是老子了.

过剩经济的一个结果,就是在国民经济的领域,满足我们生存需求的第一产业,得到的价值分配最少,第二和第三产业则依次增多,这已经被总结为配第定理,成为全球性的产业定律了.更进一步,我们知道,各个领域的劳动者,人数众多,得到的收入分配很少,资本所有者人数很少,得到的收入分配很多.在国家之间也是如此.于是,就可以理解财富分配的“二八定律”了:全球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20%的国家里,20%的领域里.另外的80%,则被推到另一端,这就是经济机制的极化效应,并且具有世界性趋势.

由对金融性质的分析可见,金融和农业的性质是不一致的.在金融市场化进程中,已经商业化了的国有金融机构,连同本来就商业化了的其他金融机构一样,上演着一幕幕的“机构离农”(纷纷在农村撤销营业网点)和“资金离农”(只将农村作为存款动员对象,而非贷款投放对象)的戏剧,加剧农村问题的危机程度,以致“三农”问题在新世纪无可奈何地成为了“重中之重”.

农业具有天然的弱势性和弱质性,而金融业,出于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三性”考虑,只会贴近强者,进行“强强联合”,做锦上添花的事情,不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不仅如此,金融业还要把资金资源从农民这些不太会用的人、农村这些难以产生流动性利润的地区,以及相对穷乏偏远的地区,转移到会用的人、会用的工商业、会用的地区手里,做着抽贫济富的事情.从效率的角度讲,这的确增进社会效率.但从公平的角度审视,却在加剧不平衡性.我们能看到流动性的严重过剩和流动性的严重不足同时并存.在《流动性悖论与资本雇佣劳动――由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共生共存谈起》这篇文章里,笔者描述了中国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不足同时出现的悖论现象:

自1996年出现存差以来,中国金融体系内部的流动性不断堆积.进入2000年后,流动性过剩的特征已经十分明显,资金空转,引发了许多争议.虽然中国还没像日本那样,步入了凯恩斯所言的流动性陷阱,但政府、央行以及监管部门多次调控的乏力,凸现了中国正罹患着流动性综合症.就资金供求结构失衡的状况而言,我们不妨把它叫做流动性悖论:在国民经济体系内,金融部门流动性过剩与企业部门流动性不足同时并存,在企业部门内部,大企业流动资金供给充裕与中小企业流动性不足同时并存,在金融部门内部,大银行流动性过剩与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甚至流动性危机同时并存,就农村和城市部门而言,城市流动性过剩与农村流动性严重不足同时并存,就区域而言,东部发达地区流动性过剩与中西部地区流动性不足同时并存.

流动性过剩与农村流动性危机并存的基本原因,是长期以来城乡不等价交换带来城乡经济失衡的结果,是片面扶持正规金融体系压抑民间金融的结果.更深层的原因,则与资本雇佣劳动的产业体系在全球的扩张,以及在中国更加走向极端化有关.

相关论文

中国农村金融地理排斥的省内差异

这篇农村金融论文范文属于金融分析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农村金融方面学年毕业论文,与中国农村金融地理排斥的省内差异相关公司金融学论文。。

新形势下中国农村金融的可持续

该文是金融工程专业农村金融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农村金融类有关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新形势下中国农村金融的可持续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

有关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与

本文是一篇金融体系论文范文,关于金融体系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有关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与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金融体。

加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金融体系金融企业会计论文,关于加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金融体系及农村经济及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