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四题

时间:2024-03-25 点赞:39990 浏览:71924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篇金融体系论文范文属于金融工程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金融体系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与中国金融四题相关金融优秀论文。适合金融体系及金融结构及金融市场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金融体系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金融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未来一段时间,中国金融改革的重心应定位于制度改革,而制度改革的推进有利于金融发展中诸多问题的解决.本文认为,正确地处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审慎稳健地促进金融国际化,正确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是近期推进中国金融发展需要注意的四个主要问题.

关 键 词 :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利率市场化;金融国际化;影子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2-0003-07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改革也进入了新的时期.为进一步推进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应该澄清一些模糊认识,确立改革的目标与次序,不断推进金融改革深化.

一、关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问题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问题,实质上就是金融结构问题.由于金融结构决定于既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与一国的政治、历史、文化传统存在密切联系,所以,金融结构是一个动态的制度性问题.目前,发达国家的融资模式大致上有两种:一是以英、美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模式;二是以德、日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模式.那么,这两种金融结构孰优孰劣?

从理论上讲,在直接融资中,由于资金供需双方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监督问题,资金供给者特别是小额资金供给者很难控制需求者的资金运用,因此,资金供给者面对的投资风险较大.与此相反,在间接融资中,资金供给者将钱存入银行后,其投资风险完全由银行来承担,因此,资金供给者面临的风险微不足道.而资金需求者即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则从贷款的申请到使用、还款,都要受到商业银行的严格监督,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商业银行由于承担了投资风险并负责资金的经营管理,所以,必然会要求分享一部分投资收益.因此,资金所有者分享的回报较直接投资要少得多.根据国外对投资回报的研究,从长期来讲,股票市场的平均回报要比存入银行高出7%.因此,选择何种融资模式或金融结构,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的.从资金需求者方面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直接融资的风险小但融资成本高昂.相反,间接融资的融资成本低但风险大,很难说哪种融资制度安排更好.要说明何种金融结构更好,必须结合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综合考虑.

众所周知,金融体系具有动员资金、配置资金和分散风险三个基本功能.其中,资金配置是最重要的功能.能否有效地配置资金是判断一个金融体系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而金融体系效率取决于把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最有活力部门中经营管理最好的企业的能力.在不同发展阶段、最有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和经营管理最好企业的资金需求规模和风险特性是各不相同的.

一个金融体系通常存在大银行、小银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不同金融安排,它们在配置资金时都必须克服资金使用者面临的企业家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由于不同金融安排在克服上述风险方面的能力差异较大,对不同规模的资金动员和资金配置的成本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发展阶段的最优金融结构,取决于金融体系中的各种金融安排与最优产业部门中的企业资金需求规模特性和风险特性相匹配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最有活力的产业部门及其表现最好的企业家特征都是在变化的,金融安排必须与这些产业部门和企业特征相配套,才能实现最有效的资金配置.

中国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国家,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依然是劳动力相对丰富,而资本则相对稀缺和昂贵.这就决定了未来一定阶段中国经济中最具有活力、最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仍然是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或资金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因此,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中国金融体系要提高效率,就必须将动员起来的资金有效地配置到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资金需求规模相对小的中小企业.但是,中国现有的以大银行和股票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不仅使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股票市场筹集到资金,也很难通过银行获得所需资金,即使二板市场也难以解决资金需求.国际经验表明,最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是地区性的中小银行.首先,中小银行资金规模有限,只能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其次,地区性中小银行的经营区域范围小,对本地区中小企业的资信和经营状况比较了解,在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当然,大银行在地区层面通常也会有分支机构,但是,大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审批程序繁琐,许多贷款需要得到上级行甚至总行的批准,而当地中小企业的信息难以真实全面地描述.另一方面,在现有体制下,大银行分支机构的负责人通常由总行指派,人员流动比较频繁,不利于全面掌握该地区中小企业的信息.因此,在克服中小企业的企业家风险方面,中小银行比大银行更有优势.从经济发展的动力及其在经济主体中的占比来看,中小企业在中国的企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中国现阶段的金融结构应该是以中小银行为核心,辅以大银行和资本市场的金融体系.

由于各地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发展很快,对中小银行的资金需求非常大,地方政府对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很支持,这就助推了一大批地方性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但是,金融业是一个风险性很高的行业,需要严格完善的金融监管,以避免金融交易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经历的高金融风险即为例证.要改变目前这种以大银行和股票市场为核心的金融结构,政府必须从政策、监管等方面促进中小银行发展.在大力发展中小银行的同时,政府部门和监管当局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克服中小银行固有的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对等及其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展中小银行问题上,必须严格标准,既不能降低准入门槛,更不能拔苗助长.而且,对于中小银行的发展,切忌求大,不能盲目扩张其资产规模和网点规模.否则,不仅其已有的比较优势会丧失,而且会放大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 二、关于利率市场化推进问题

资金是一种特殊商品,对资金的价格——利率进行管制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即使世界上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美国,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对利率都是高度管制的.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直接融资的迅速兴起,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目前已实现了完全的市场化.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与经济金融改革的进程总体是相适应的.例如,在2008年发生的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的银行体系保持了整体稳定,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大量贷款,盈利能力持续增强.之所以能够如此,除了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阶段有关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有效地控制了利率水平.

近期,在国有银行盈利状况持续改善的情况下,为了推进金融改革的市场化进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允许利率进行小范围、渐进的市场化改革,这对于保持金融改革的渐进性和国有企业的承受力是有益的.国际经验表明,利率短期内彻底放开,利差空间因竞争会剧烈收窄,从而会迫使银行转向更为高风险的业务领域.比如,美国快速的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传统息差业务利润空间非常小,在存贷业务无利可图的情况下,银行被迫去开发了一些新的风险更大的盈利产品、业务和渠道.所以,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利率市场化一次性完全彻底放开是不现实的,也是风险比较高的.

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在利率市场化问题上的态度一直是比较审慎的.但是,2012年以来,许多人认为商业银行在利率管制下盈利太多,压缩了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笔者认为,这涉及如何看待商业银行利润的公平性、如何平衡银行和实体经济间利润分配的问题.央行在设定存贷款利率水平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也必须考虑银行的经营成本和盈利水平.国际经验表明,如果银行的息差空间受到过分挤压,对于实体经济发展有害无利,因为商业银行在利差太小的情况下会停止放贷.这就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必须与相关制度环境、体制基础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培育相适应.任何超越现实的激进式改革都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起源于1996 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放开,目前,利率市场化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外币的存贷款利率已经在2003年基本实现了市场化;金融机构的大多数产品和一些债券类融资工具的定价已经基本市场化;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接近于基础利率的2倍.尽管存款利率改革进程相对滞后,但也实现了围绕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进行较大范围的浮动.对于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转型经济体,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推进到今天这样的境地实属不易.如果此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过于激进,则很有可能陷入开放—重新管制—再开放的窘境,甚至可能遭到失败.即使日本、韩国这些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它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启动到完成也都经历了16年的时间.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在战略上积极培育改革所需的制度基础和体制条件,在战术上合理确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次序、节奏,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稳步推进.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在不断完善金融机构治理机制和内控机制、不断提高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利率形成机制和加强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审慎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当然,尽管“放开”存贷款利率水平的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标,但并不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部.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逐步破除存款利率管制,使经常处于负利率的存款利率变正.这可以通过逐步放宽浮动区间来实现.比如,可以规定第一年银行存款利率最高上浮20%,第二年上浮50%,第三年完全放开.对于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既可以逐步加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也可以一步到位地直接将贷款利率完全放开.对此,我国央行已于2012年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二是积极推进人民币利率产品的多样化、异质化,进一步扩大固定收益衍生品市场.下一步的利率市场化要积极调整利率结构,通过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更多的利率市场化产品,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保值、增值和避险的金融需求,实现利率市场化产品的多样化和异质化.三是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构建以Shibor为主体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四是进一步提升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加快金融调控从数量型模式向价格型模式转变.通过将利率设定为中介目标,将市场基准利率设定为操作目标,借助公开市场操作,使市场利率向目标利率收敛,实现调控意图.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主要有三个维度选择:一是业务或产品维度;二是地区维度;三是机构维度.在已有的改革过程中,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顺序进行.总体上看,我们基本上遵循了“渐进性、可控性和谨慎性”的改革原则,该原则是与宏观经济体制转轨的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但是,当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后,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全国性金融市场制度框架已经形成,任何一项新的改革措施的出台,其影响都将是全国性而不是区域性的.区域利率的波动会引致资金在全国范围和所有金融机构之间的自由流动,试图划定范围进行区域和机构之间的资金封锁,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方案的设计,应摒弃“先试点,后推广”、“先、后核心”、“先小范围观察,后大面积推开”的传统改革模式,坚持按照业务或产品维度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那么,现在距离完全的利率市场化还有多远?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完全实现.但是,利率市场化未来的深化和推进必然会伴随着诸多障碍.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一系列经济金融的体制基础和微观基础,有效防范和化解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从美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看,尽管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发育程度、汇率制度、金融监管体制、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步骤和配套措施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利率市场化给金融运行带来了一些具有共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存贷款利率会经历从上升到回落的轨迹;二是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初期通常会出现短暂存贷利差扩大的现象,但总体上利差呈现缩小趋势;三是由于利差缩小,银行贷款投放扩大,导致信用总量不同程度的扩张;四是信用总量的扩张,使金融体系产生的过多流动性进入资本市场,推高了资产价格;五是利率上扬引致境外资本流入增加,本币汇率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六是中小金融机构不得不以高于金融机构平均水平的存款利率和低于金融机构平均水平的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导致成本上升、收益下降;七是贷款利率上扬,可能使许多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信贷市场,只有高风险的借款人保留在市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增加,银行贷款质量下降.

基于以上经验,综合考虑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发展现状、金融监管能力,以及大中型商业银行不断增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预算财务约束能力,下一步我国以取消存贷款利率限制为主要内容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运行不会产生剧烈影响.然而,以下问题应引起关注:一是利率水平可能在短期内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二是存贷利差可能缩小.三是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会遇到困难.四是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面临挑战.面对以上金融运行可能出现的变化,为有效降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本与风险,充分化解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应进一步夯实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各种体制基础和市场基础,完善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关的配套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造成的影响.

三、关于金融国际化发展问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金融的国际化乃至一体化发展既是中国金融发展的目标,也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过程.从理论上讲,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对于中国来说,金融国际化既是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必要条件.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和金融机构国际化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协同推进.金融国际化的目的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我国现代产业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价值链整合,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提高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十多年,中国金融业稳步实施国际化战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大大增强了金融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迅速提升了金融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从历史维度看,

这篇金融体系论文范文属于金融工程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金融体系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与中国金融四题相关金融优秀论文。适合金融体系及金融结构及金融市场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金融体系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979年在北京设立了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1981年在深圳设立第一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开启了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序幕.此后,包括银行、证券、保险、财务公司在内的各种外资金融机构陆续进入中国.随着金融改革逐步深化,中国各类金融机构相继引入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股份制改造和战略性重组,促进金融治理和金融运行.与此同时,以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为载体的海外资金也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外资金融机构所带来的资金、先进的管理经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方式、丰富的金融产品、优秀的金融管理人才,为加快中国金融业改革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符合条件的中国金融机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并购等多种渠道在海外开展业务.截至2011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达1.8万家,投资额达到3773亿美元.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迈入新阶段,将逐步实现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从贸易大国向投资大国的转变.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第一次超过外商直接投资.据有关机构预测,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会迅速扩大.这些新特点要求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金融服务支撑.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在美国、欧盟、日本等3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60多家分行和30多家附属机构.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没有放缓金融国际化步伐,许多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致力建设具有良好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截至2012年6月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49462亿美元,对外金融负债31974亿美元,对外金融净资产17488亿美元.在对外金融资产中,对外直接投资3923亿美元,证券投资2593亿美元,其他投资9798亿美元,储备资产33148亿美元;在对外金融负债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19032亿美元,证券投资3011亿美元,其他投资9932亿美元.但是,总体上看,中国金融国际化的程度仍然不高,金融服务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滞后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从贸易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大国之一,但贸易绝大部分要通过美元、欧元等货币进行结算;从投资来看,中国对外投资已经覆盖了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但银行业海外机构仅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难以满足“走出去”企业的金融需求.

中国金融监管规则、基础设施建设也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国际金融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密切跟踪《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演变,并结合国内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改善金融治理,金融经营管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逐步增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发展迅速,扩大了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目前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人民币互换协议,与境内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180多个.与此同时,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也初步形成.香港交易所推出全球首个可交收人民币期货DF,使境外机构和居民可以利用衍生品市场对人民币进行投资交易和风险管理,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秩序治理和规则制定.最近十多年来,中国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事务,在包括东盟“10+3”、G20、IMF等区域和国际平台上发出有力的声音,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金融的国际化发展,促进了中国金融的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和市场化、专业化发展进程,推动了中国经济金融的改革深化和内涵发展.进一步推进金融国际化,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继续推进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未来一段时间,中国需要通过国际化发展进一步更新金融发展的理念、制度、技术,以及金融资产和资本结构,不断为金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要紧紧围绕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推动金融市场适度开放,适当扩大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金融组织、境外货币当局和金融机构将持有的人民币投资我国金融市场.同时,要积极发展中国的大型跨国金融机构,提升全球金融运作能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促进中国企业拓展全球化发展空间.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受到重创,客观上为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提供了国际化经营的机遇.


笔者认为,未来中国金融的国际化,不仅需要在态度上积极,更需要在行动上审慎.各家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自身的战略与能力,明确自己的海外发展战略定位和海外机构布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客户、不同的海外发展目的,制定务实清晰的国际化发展线路图.对于金融机构国际化,商业银行可以主动走出去,通过新设、收购和兼并等途径,在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设立子行或者分行,也可以采取客户跟随战略,到欧洲、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等国内企业投资集中的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为国际化发展的国内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对于金融交易国际化,中资银行可以主动进行全球化发展,到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全球金融中心设立机构,进行全球24小时的金融交易.对于金融监管的国际化,必须认真研究和遵从分支机构所在地的监管原则和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展金融活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不同的国际市场在政治、人文、习俗、法律等方面差别较大,所以,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在充分研究市场特性的基础上和审慎稳健的前提下走出去,切忌冒进,中国已有的非金融企业海外发展的教训需要认真汲取.

四、关于影子银行发展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影子银行迅猛发展,其借贷总额占GDP的比重已近1/3.由于影子银行游离于现行监管体制之外,再加上其内在的期限错配和高杠杆特性,监管当局和社会各界对影子银行的发展给予了广泛关注.银行家、主要评级机构以及IMF都对中国影子银行迅猛发展所隐含的风险发出过警告.

在中国,影子银行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属于正规金融的以银信理财合作为主要代表,包括委托贷款,以及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另一部分是地下钱庄、民间借贷等不受监管的非正规金融.此外,也包括一部分造船企业、大型石油公司等资金丰裕的实业公司把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当作一项副业.据瑞士银行经济学家汪涛判断,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不小于人民币13.6万亿元,相当于GDP的1/4,最高可能达到人民币24.4万亿元,接近GDP的50%.在中国的影子银行中,信托机构是主力,2012年第三季度末信托机构管理的资产达6.3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4%,是2009年初的5倍.毕马威表示,2012年信托业规模可能超过保险业,成为中国金融系统内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产业.澳新银行的报告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含地下银行、信托产品以及商业银行从事的理财产品三种金融活动.有关部门曾经在2011年对地下银行进行调查,认为截至2011年5月底,我国地下银行的规模约为3.38万亿元.信托产品方面,根据中国信托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65家信托企业共计持有6.3万亿元资产,相当于中国GDP的13%.理财产品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判断中国的理财产品存量到2012年第三季度末为8万亿—9万亿元,相当于中国存款规模的10%、GDP的17%—19%.将上述数字汇总,澳新银行预计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达15万亿—17万亿元,相当于正规银行体系资产的12%—13%,相当于中国GDP的1/3.虽然上述数字没有经过认可,但一个基本事实是:2009、2010年银行和监管当局收紧银行信贷之后,银行新增信贷在社会总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从2002年的92%下降至2011年的53.7%.但社会融资需求没有减弱,非正规金融的重要性持续上升.

从影子银行体系的结构看,信托公司是增长最快的部分.2011年底,信托业资产规模为4.81亿元;2012年第三季度末,中国信托业管理的资产总额已达到6.32万亿元,增长了31.36%,与中国保险业6.9万亿的资产规模已相差无几.从目前看,信托资金的投向主要包括工商企业、基础产业、房地产和证券业,大致比例分别为25.06%、23.34%、40.13%和11.47%.这意味着,尽管信托涉足的业务范围广泛,但大部分资产为贷款类,而且房地产开发商是主要的贷款对象.由于信托产品要求的最低投资金额一般为100万—300万元左右,所以,信托类产品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富裕投资者群体.由于银行是信托产品的主要营销渠道,一旦信托机构发生风险,金融风险就会传递到银行业.与银行业更直接相关的一个风险点是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总额约为8万亿—9万亿元,占银行存款总额的约10%.IMF警告,即使理财产品的信用风险低于信托产品,这类风险若突然爆发,仍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

客观地讲,在严格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影子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推进了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但是,由于影子银行的负债期限较短而资产期限较长,这种期限错配隐含着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同时,影子银行的自有资本非常少,业务规模却非常大,高杠杆交易导致信用过度扩张,加大系统风险.在分业监管模式下,监管者对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缺乏应有的监管手段和监管权限,所以,影子银行对整个金融系统和宏观经济调控也带来巨大挑战.当前,我国主要通过信贷途径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由于影子银行的存在,很多银行将贷款转成被信托公司打包的金融产品,这些被轻度监管的信托公司再将资金投资于实物、基础设施、金融工具和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并通过资产抵押以及股权持有等方式使更多的市场主体联系在一起.这样,影子银行一方面使传统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比率下降;另一方面使脱媒资金流向直接融资市场,导致直接融资规模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融结构,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而且,影子银行的利率远远高于商业银行利率,它对利率、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形成了干扰,抵销了货币政策的部分效果. 目前,关于影子银行有三种观点:一是以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为由,主张严加打击.二是把影子银行视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主张规范发展.三是强调影子银行的负面效应,主张放松货币紧缩政策,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笔者认为,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发展的结果,只要能够正确引导,可以发挥正面效应.但是,如果影子银行发展规模过快过大,同时金融监管继续缺位,预计宏观风险将会上升.对于影子银行风险的防范,首先,要明确宏观经济目标和监管的优先顺序、明确多重政策目标的重点和顺序.其次,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利率市场化的滞后,使得大银行、大企业和地方政府能够获得寻租空间,另一方面也催生和加快了影子银行的发展.只有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消除影子银行存在的基础,影子银行及其风险才会削弱.第三,监管当局在重视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同时,要尽快完善影子银行的治理机制,提高影子银行经营的透明度,加强信息披露,要建立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风险防火墙,阻断两者的风险传导渠道.第四,健全金融立法,尽快出台《资产证券化条例》、《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加快民间金融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第五,要改革监管体制,变机构监管为功能监管,有效解决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通过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当然,监管当局要区分不同的“影子银行”,根据风险水平的不同,实行动态监管和区别监管.第六,协调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当前,传统的金融创新已经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要求,商业银行应根据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趋势,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金融创新,有效防止系统性风险.

相关论文

中国金融结构其效率

本文是一篇金融结构论文范文,金融结构类有关函授毕业论文,关于中国金融结构其效率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金融结构及金融市场及金融体系方面。

中国金融企业的品牌战略

本文是一篇品牌战略论文范文,品牌战略方面有关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中国金融企业的品牌战略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品牌战略及金融。

中国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此文是一篇金融体系论文范文,关于金融体系论文例文,与中国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适合不知如何写金融体系及经济发展及。

2005中国金融市场不断

本文关于金融市场及产品创新及商业银行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金融市场类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2005中国金融市场不断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2007年中国金融改革进展回顾

关于金融市场及产品创新及农业保险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金融市场有关金融学硕士论文选题,关于2007年中国金融改革进展回顾相关论文。

中国金融安全的现状

为您写金融风险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金融风险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与中国金融安全的现状相关论文范文资料,包括关于金融风险及金融体系及风。

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之两大陷阱

本论文为关于房地产市场相关金融风险的论文,关于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之两大陷阱相关学士学位论文,可用于房地产市场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

中国金融监管效率的影响因素

此文是一篇金融市场论文范文,金融市场相关论文范文集,与中国金融监管效率的影响因素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适合不知如何写金融市场及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