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价考验中国经济

时间:2024-03-08 点赞:47554 浏览:92919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是一篇石油价格方面毕业论文范文,与高油价考验中国经济相关学士学位论文。是中国经济专业与石油价格及国际石油价格及石油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石油价格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2004年8月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屡创历史新高,纽约期货市场WTI和欧洲布伦原油期货价格分别为21年和23年最高点,WTI原油期货价格达到创纪录的每桶48.7美元.前不久,欧佩克决定从今年11月1日开始日增原油100万桶,市场反应平淡.目前油价虽有回落,但仍在40美元/桶以上.

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决定自2004年8月25日起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零售中准价按出厂价调整幅度等额提高.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今年内发出的第3次涨价通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一位官员对记者解释说,抑制不合理需求,保证国内供应是此次调价的初衷.

美国《华尔街日报》载文分析,由于无法将较高的石油进口成本转嫁至下游用户,中国政府对其国内燃油定价实行的管制机制需要及时调整.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中国在国际石油定价上没有话语权,随着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的进一步接轨,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国际油价大幅波动所带来的阵痛.

谁主导国际油价?

如今国际油价的定价规则已经高度复杂化,国际投机商的大肆炒作更使油价难以控制.

国际石油经济研究专家王能全向记者介绍,20世纪60年代前后,国际原油的价格是由供需双方直接谈判确定的.石油需求国或石油公司要购买石油,必须与各产油国或其所属公司进行直接谈判,签订一个长期稳定的按约定价格供应石油的合同.就是这种以事先约定价格供油的长期契约,保证了国际石油价格的相对稳定.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显示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对油价的重大影响,巨幅波动的油价催生出发达的石油期市.到了70年代末,随着长期供油合同套期保值的需求日益强烈,石油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大大改变了国际通用的石油定价方式:原油的现货价格仍由供求双方直接谈判决定,但这个价格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了,取而代之的是特定的计价公式――在此公式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基准价格,一般是同等品质的石油期货价格.

就定价规则而言,今时已不同往日.73年石油危机以后,跨国石油公司垄断石油价格的机制基本瓦解,石油成了全球价格波动最为剧烈的商品.

上海期货交易所石油期货上市工作组组长褚海介绍说,从大的方面来看,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不外乎基本的供求关系、石油资源的特殊属性及短期因素.供给因素,包括石油供应总量及变化趋势、石油供给结构、石油生产成本;需求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调整、替代能源的发展、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石油的特殊属性,包括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和垄断性、不可再生性、不确定性、沉没成本;其他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素,包括突发的世界政治经济事件、OPEC及IEA对市场的干预、石油库存变化、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短期流向、汇率变动、异常气候引起的局部需求变化等,这些短期因素都是通过影响人们对未来市场供求关系的预期来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走势的.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石油研究室分析师单卫国对记者说,目前全球石油储采比在40~43年之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至少在未来20年,不会出现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供应短缺现象.

褚海认为,欧佩克(OPEC)及国际能源署(IEA)对石油市场和石油价格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由于OPEC控制着全球剩余石油产能的绝大部分,而IEA则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它们能在短时期内改变市场供求格局,从而改变人们对石油价格走势的预期.

国际能源署(IEA)是在1974年石油危机发生后,由西方能源消费大国建立的,它的成员国共同控制着大量石油库存以应付紧急情况,这些石油存储在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最近几年IEA的26个成员政府所控制原油战略储备已达13亿桶,而该机构成员国还拥有25亿桶商业原油储备,这些储备油可以满足成员国114天的石油进口需求.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预计,2004年全球每日原油需求增量为每日260万桶,增长3.3%,而今年上半年的全球需求增幅更高达3.9%;全年全球市场每日需求总量为8220万桶.而2002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仅为0.78%,2003年则上涨至2.2%.因此,全球经济持续转好,导致石油需求量大增,逼近石油供应的最大能力,使供需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关系.这是引发这一波油价持续走高的基本因素.

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预计,2004年全球每日原油供给量为8270万桶,增长4.2%.其中,欧佩克原油供给量为每日2880万桶,同比增长6.3%.因此,从供求关系来看,今年全球原油供给略大于需求,但是,主要发达国家商业库存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使得全球供给比较紧张,特别是目前欧佩克国家剩余产能十分有限,仅存约每天100~150万桶,除了沙特之外,其他成员国早已满负荷产油.虽然未出现全球性的供应紧张,但欧佩克产量逼近现有能力极限是确定无疑的.

今年初,由于欧佩克担心油价会下跌,采取限产保价政策,欧佩克对形势的错误判断使得油市火上浇油.欧佩克于2004年2月10日在部长级会议上决定,从4月1日起削减原油日产限额100万桶,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应声上扬.虽然欧佩克油价已连续80多个交易日超过28美元的价格控制上限,然而欧佩克非但不启动增产机制,反而每日减产100万桶来保持油价的高位.

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公司计划信息部的陈国滨对记者说,高油价抑制了石油库存的补充,反过来低石油库存又对高油价构成支撑.

“此外,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因而欧佩克也就少了油价高企冲击世界经济进而造成两败俱伤的担忧,想方设法将油价控制在高位自然成了欧佩克的理想选择.另一方面,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也使欧佩克不会心甘情愿地大幅度压低油价.”

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石化)期货部分析师霍建分析说,石油供求关系趋于紧张以及各种地缘政治冲突频频发生,这两种因素为投机创造了条件,国际投机商的大肆炒作,增强了人们对国际市场原油供给紧张的心理预期,人为抬高了国际油价.

据估计,目前国际石油期货交易中,约有70%的交易属于投机行为.路透社的一份调查显示,分析家们预计投机因素使美国市场的原油价格每桶上涨了8美元左右.

对冲基金充当“”

如果说欧佩克是世界石油市场上的一个操纵者的话,那么西方国家的对冲基金则是比欧佩克厉害得多的操纵者,这就是当前国际石油市场的游戏规则.

机构投资者和对冲基金正越来越多地参与石油期货市场的交易.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对冲基金资本规模己达到3500亿~4000亿美元,而纽约交易所一天的原油期货交易规模不过十几亿到几十亿美元,与股市或债市相比,石油期货市场的规模要小得多,影响石油价格的供求关系又因国际政经关系等诸多因素而频生变端,因此自然更容易受到投机资本的关注.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杨青对记者说:“20世纪90年代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期货市场的影响显著提高,这是国际石油垄断资本与国际金融资本相互作用的结果.”

据了解,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买原油,一般都是买期货.90年代以来,除了石油公司外,许多投资基金与对冲基金也参与石油市场的运作.2000年初夏以后,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的科技股票几次下跌,大笔资金撤出了股市.而正是这些投机资金支撑着国际油价,使原油价格节节升高.

联合石化的霍建分析,世界最大的石油期货市场――纽约商品交易所,从2000年市场参与者构成来看,石油交易商占39.9%,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占31.2%,石油生产、加工、消费及运输企业只占28.9%.也就是说,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等投机性力量更多地参与了期货市场.巨额的对冲基金流人原油期货市场,原油价格极容易大幅波动.

褚海认为目前原油价格的巨幅波动仅用市场供求失衡往往无法解释,而要考虑到市场投机行为的影响.例如,2000年第二季度,国际油价暴涨,当时世界石油日需求量为7390万桶,而实际市场供应为7620万桶,供大于求230万桶;2000年7月油价又涨,此时日供应量为7770万桶,但消费量只有7460万桶,供大于求310万桶,但是油价仍然上涨.2000年9月8日布伦特原油每桶价格达到37.81美元,而在两年前的1998年12月10日,布伦特原油曾创下9.13美元/桶的低价,三年间布伦特原油的最高价与最低价相差4倍.可见,国际油价已经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

由于石油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油价波动的理性反应都需要一段时间,表现出一定的惯性或者说黏性,这就给了国际垄断资本以可乘之机,他们往往通过期货市场操纵短期油价走势,加剧了油价波动的频率和幅度.

褚海对记者说,在当今全球石油价格舞台上,欧佩克真正的对手不是石油消费国,也不是非欧佩克国家,而是石油期货市场上的投机商.如果说欧佩克是世界石油市场上的一个操纵者的话,那么西方国家的对冲基金则是比欧佩克厉害得多的操纵者,这就是当前国际石油市场的游戏规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从经济全球化和石油期货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石油价格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实物商品价格了,它已完全纳入世界金融体系.因此油价兼备了现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双重性.由于投机因素的影响,石油价格的涨落往往显示出大起大落的特征.对此,王能全指出,石油期货市场中的投机力量对于石油现货价格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国内定价体制之痛

目前的石油价格接轨只是在价格水平上与国际油价的简单对接,并没有实现价格形成机制的真正接轨.

从1955年首次制定原油价格起,中国石油的价格形成机制经历过数次大的变化.从1955年到1981年,在长达26年的时间里,石油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其价格的制定与调整都由政府决定.


专家分析,这个价格制定基本上不考虑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且远低于国际油价.由于当时中国石油保有量迅速增加,加上国内需求有限,这种自给自足的状况事实上一直维系到20世纪90年代初.

到了1993年,中国第一次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1996年中国更是首次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仅以国内的加工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了,长期以来脱离国际市场而独立运行的国内油价难以为继,这才有了1998年~2000年的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供需缺口不断扩大是中国历次油价改革的直接推动力.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无法继续游离于国际油价体系之外自行定价,迫使中国在1998年推出与国际挂钩的定价模式,用国际市场油价加上运价、升贴水等进行计算.

尽管与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定价相比,这是一个跨越,但新的定价机制运行一年后暴露出一个致命的缺陷:任何油品供应商甚至是消费者都可以根据固定的公式算出下一个月的油价走势,价格过度透明导致了国内油品市场上过度的投机炒作.

为了弥补以上定价机制缺陷,决策部门2001年又推出了新的定价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是国内成品油价格不直接与国际油价挂钩,在国际油价上下波动5%~8%的幅度内保持油价不变,并且从与新加坡交易市场一家挂钩变成与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挂钩,油价调整改为不定期调整.两大石油集团(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它们在石油化工领域占有绝对垄断地位)有上下8%浮动权力的定价机制.

新规定显然增加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有关专家指出,在两大石油集团垄断国内市场的情况下,暗箱操作无疑赋予其更大的操纵市场的权力.石油生产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利润,无需降低成本,适应竞争,而只要把国际油价波动风险简单而直接地转嫁到国内,并通过暗箱操作放大这种波动,就能以用户的损失补足自己的收益.

褚海分析说,两次改革仍然没有完全解决成品油定价过于透明、滞后以及公正性不够的问题.在这样的价格体系和市场格局下,由于我国目前在国际市场采购石油的方式,是由国有的石油外贸公司按国家分配的计划指标分月度组织进口,基本上采用现货贸易方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没有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有利条件,使我国的石油生产和消费企业饱受油价频繁波动之苦,也给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

更耐人寻味的是,中国石油连年走入“买涨不买落”的怪圈.以2003年1月为例,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进口石油836万吨,同比增长77.7%,平均进口价格上升了51%,净增11.1亿美元.企业买涨不买落,是由中国现行的定价机制决定的,目前我国是根据这个月的国际油价来确定下个月或者下一段时间国内的油价.如果这个月国际油价上升,就意味着下个月或者下一阶段中,国内的油价就要上升.而企业在油价上升的时候买进,在国内是有利可图的.而如果在油价下跌时买进,则对企业是无利可图的.

总而言之,目前的石油价格接轨只是在价格水平上与国际油价的简单对接,并没有实现价格形成机制的真正接轨.这样的价格无法客观、及时地反映国内石油供求总量、供求结构、消费习惯的变化及特点,难以指导国内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也无法将国内的供求信息通过价格反馈给国际市场,从而发挥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力.因此必须在考虑国家石油安全和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的前提下,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石油价格体系.

迄今为止,拥有原油进口权的国营贸易商,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化集团公司,而中海油仍然只能算半家.

至于非国营贸易,2002年的原油进口配额为828万吨,按照每年递增15%的WTO承诺,去年也不过952万吨.这个数字仅相当于进口总量的1/10多一些,在整个国内原油消费量中的比例,只有3.5%.

在准人壁垒森严的旗帜下,定价方式的扭曲变得不可避免.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因此也就无所谓市场定价.而不按市场的供求关系定价,则注定要受到市场,尤其是国际石油市场的惩罚.

据专家分析,各方拟定的油价改革方向大致上有三种方式:一是国家只管一个出厂价或者进口到岸价,将国内的批发价、调拨价、市场零售价完全放开;二是规定一个零售中准价和浮动幅度,将其与国际批发价的变动幅度限定在一个范围内,只要不超过这个幅度,零售价就不作调整,这样中间波动就要由生产销售企业承担、内部消化,以促进零售市场的竞争,保持零售的油价大体稳定,略有起伏;三是政府对军用、民航、铁路等领域以及国家储备油价实行管理,其余一律放开.

中国需求决定国际油价?

中国石油进口的急剧增长,被海外诸多机构认为是此轮油价上涨的诱因.中国需求的急剧增长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信号.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前不久公开表示,欧佩克所产的原油每日有200万桶过剩,但国际金融机构和传媒却天天嚷着石油供需紧张.

一些国际机构把油价上升归因于中国及印度需求急升.其实中国石油消费量仅占全球石油的7%左右,印度的份额更低.也有人认为这两国变成用油大国之后,将改变世界石油的供需格局.分析家认为,如果油价长期高企,中、印两国未必能负担得起昂贵的石油进口,而且高油价亦将压抑需求增长的速度.

随着中国进口原油的“胃口”不断膨胀,中国自然也成为油价上涨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之一.5月份,国际能源署的一份报告就预测,如果原油价格从25美元/桶的价位上升到目前的35美元/桶,并保持一年的时间,那么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将下降0.8%,而通货膨胀则将上升0.8%.此外,中国的外汇储备将减少60亿美元.

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今年5月份,中国的原油进口平均价格实际上已经超过了35美元/桶,而2003年全年的数字为29.8美元/桶,2002

这是一篇石油价格方面毕业论文范文,与高油价考验中国经济相关学士学位论文。是中国经济专业与石油价格及国际石油价格及石油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石油价格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年为25.2美元/桶.

中国石油进口的急剧增长,被海外诸多机构认为是此轮油价上涨的诱因.摩根士丹利今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就指出,中国对于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是造成高油价的主要原因.中国目前石油需求的增长速度,几乎相当于上个10年的3倍.在整个90年代,全球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增量为100万桶/天,但现在,仅中国就达到了这一数字.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目前中国石油进口的绝对量,仍然远低于美国和日本,大约只占全球石油贸易总量的5%(美国大约为25%,日本也超过了10%).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石油进口增幅保持在每年1000万吨的水平,也就是相当于每天20万桶的水平.这样一个增长,实际上并没有超出国际市场的预测,也没有超出全球原油生产能力.

目前,美国的商业石油库存已经降到1975年以来的最低点.同时,为了防范石油供应中断,美国又一直在增加战略储备,加剧了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另外,还有一些国家在加紧实施石油战略储备,客观上对石油价格高位徘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需求的急剧增长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信号.今年前6个月,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了39.3%,成品油的进口量更是增长了56.6%,显然这种趋势对于已经偏高的全球油价而言并非好消息.

摩根士丹利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今年中国石油进口的上述增长,很大程度是由于经济过热、汽车销量的上升以及缺电导致的连锁反应,实际上是被人为放大了.

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总裁认为,油价无法长期维持目前的水平,绝大部分专家也认为油价迟早要回落.欧佩克一再声明,不愿见到过高的油价,并会采取措施稳定油价.

对于价格走势,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曹晓研究员谨慎表示,目前的油价上升,显然很难完全用成本上升来解释,其中政治因素,包括投机成分,可能都在起作用.

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期货部的分析师们认为,目前的油价特征,表现为高水平上的波动,但波动应该不会太大.低油价的时代很可能已经过去了,全球油价将长期维持在40美元/桶上下.中国石油进口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

争夺国际油价话语权

要想取得国际石油定价的话语权具备的条件是:首先是石油生产大国;其次是石油出口大国;再者还要具有强大的金融中心地位.

石油定价权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表现.目前国际油价的确定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和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IPE)的石油期货价格为基准价格.我国是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理应在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最新统计表明,美国日消费石油1900万桶,这一数字是我国的近4倍,按人均石油消费量算,美国是我国的20倍.但是未来我国对世界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大.由于美国的石油需求年增长率只有1%,欧洲的石油消费也增长平缓,而我国由于经济迅速增长而对石油需求增长很快.

在燃料油方面,我国是世界燃料油进口和消费大国,燃料油进口量占国内总消费量的55%以上,理应在世界燃料油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影响,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由于我国没有燃料油期货市场提供基准价格,目前我国国内燃料油贸易企业与国外油商进行交易时通常以新加坡普氏价格为计价基础,这样使得中国油商只能作为国际市场燃料油价格的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油价的制定者和参与者.

而新加坡市场是一个场外交易市场,市场的游戏规则比较复杂,我国国内只有极少数大公司被这个市场所接受,能够直接参与市场的运作,而绝大多数的中小油商都无法直接参与这个市场.国际上一些大油商经常利用这一点,在我国进口燃料油计价期期间在新加坡市场上联手抬高现货价格,给我国进口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我国企业面对这种情况尽管非常不满但却毫无办法.

2004年3月1日,标准普尔正式推出中国黄埔燃料油价格体系.这个价格体系推出后,立即被石油进口商、出口商、经销商和政府部门广泛采用.同时,标准普尔新加坡油品价格基准和中东油品价格基准也在中国进口飞机燃料油和原油过程中被广泛采用.

目前,已有多种外国势力加入了对中国能源价格发现机制主导权的争夺.这是因为跨国石油公司已不满足于单单向中国出口石油及制品,而且希望在不断开放、增长潜力近乎无限的中国国内能源消费市场中占据相当份额,以便在亚洲这个世界上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获得长期、稳固的利益和巨大回报.

年初,中国成品油国营贸易进口取消配额管理,改为自动许可管理.按照入世承诺,2004年底中国将对外资开放油品零售市场,2006年底放开油品批发市场.目前,外资石油公司正加快抢滩中国国内成品油市场,位列世界500强的各大石油石化公司几乎都在中国投资建厂设点.

很难想像,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市场,国内市场价格基准却只能由外国公司制定.中国能源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不能利用有限的时间迎头赶上,外国服务企业就会扮演特洛伊木马的角色,乘虚而入,使中国丧失对本国价格发现机制的主导权.

我国是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国际石油生产与消费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理应在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方面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国际石油经济问题研究专家王能全分析,要想取得国际石油定价的话语权具备的条件是:首先是石油生产大国;其次是石油出口大国;再者还要具有强大的金融中心地位.因此,中国在短期内还不具备争夺国际石油话语权的实力,从长远来看中国有可能谋取一席之地.

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燃料油期货品种,其交易量虽然是有几千万的数量,但对中国石油期货长远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据悉,国内三大石油巨头将和上海市共同重建上海石油交易中心,其定位为石油现货市场.这对于面对高油价困扰的中国来说应该是一个利好.

能源结构亟待调整

中国重化工业为主拉动工业增长的阶段、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发展过程,都对能源增长有更高的依赖.

高油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石油出口国带来巨大的外汇收入,另一方面对进口国的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为此,谢国忠分析说,“中国必须出台全面的能源战略,目前政府对整个局势仍然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今年前6个月,中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度,首次超过了40%.这个比例虽然远低于韩国、日本等国家,但却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那就是中国很可能短期内不可避免地越陷越深.

早在三年前,财政部就明确表明了推出燃油税的意向.王能全对记者说,增加汽油税,应首先用于国家石油储备、石油勘探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由于近两年来国际油价一直居高不下,使得这一想法被搁置.

据有关媒体分析,在目前的石油进口大国中,中国和美国是为数不多的执行低汽油税率的国家.目前,在德国的汽油零售价格平均为每升12元人民币,日本也超过了8元人民币.由于不同国家原油的进口成本差别并不太大,造成这种落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美国,汽油税收大概只占最终零售价格的1/4,而在欧洲国家,往往超过了2/3.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的常振明认为,近几年工业发展情况表明,中国工业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即重化工业阶段.机械、汽车、钢铁等重化行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表现出进入重化工业的特征.重工业单位增加值的能耗明显高于轻纺工业,这是近几年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明显提高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正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之一.由于进出口结构不同,单位进口价值与单位出口价值的能源消耗不同,形成了国际间能源需求的转移.随着进出口量的增加,在国际贸易中能源需求向中国转移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尽管目前中国人均消耗能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左右,但中国重化工业为主拉动工业增长的阶段、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发展过程,都对能源增长有更高的依赖.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提高能源效率虽然还有较大潜力,但其艰巨性要远大于前20年.2001年,中国终端能源用户用在能源消费的支出为1.25万元,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3%,而美国仅为7%.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从环境方面看,中国还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总体上看,中国尚没有摆脱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扩张和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依据国际经验和中国的潜力,在保持经济增长和能源发展的同时,提高能源效率,明显减少环境污染,满足小康社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是不可能,但将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中国如何应对高油价

在短期内,期货套期保值是最直接的方式,长期而言,让市场规律发挥对资源的基础调节作用才是真正的要点.

中国是石油进口大国,去年进口石油9112万吨,居世界第二位,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达到35%.据估算,每桶油价如果长时间维持在40美元左右,就意味着中国今年要额外花费70亿~80亿美元.花旗银行集团经济学家黄一平预计,如果原油价格保持在现有水平,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0.2%.这位分析家明确表示,每桶40美元的参考价格只会使消费价格指数上升0.1%.经常项目收支差额下降0.4%.也就是说,石油价格飞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十分有限,甚至可能为经济软着陆提供便利条件,以对付某些领域发展过热.

国家信息中心的分析师认为,我国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石油市场体系,贸易方式单一,定价机制僵硬,市场反应缓慢.毫无疑问,国际油价不断飙升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高油价不仅增加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而且将会加剧通胀压力.但是,目前高油价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对记者说,目前,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尚未显现出来.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实力已经稳步提高,而且也积累了一定的应对石油危机的经验,价格传导的效果不再那么直接.而且,按照国际油价,我国油价还有一定的上调空间.因为我国和欧美国家一样,很大一部分原油都从国际市场采购,我国油价和欧美国家应当大致相当.目前,欧盟国家每公升成品油的价格是人民币10元钱,日本8元钱,美国5元多,我国每公升在3元多,我国油价明显偏低.

“不过,原油价格上涨肯定会通过价格传导机制体现在生产资料上面,可能会对交通运输业和农业造成一定的冲击,长期看对汽车产业不利,但对石油开采和石化产业有利.”王小广对记者分析说.

石油输出国组织主席尤斯吉安托罗认为,未来石油目标价格,将有可能由原来的22~28美元提高到32~34美元.预计石油的高价位可能要保持到今年秋季.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国际油价回落的空间不大,昔日的低油价恐难再现.也就是说,今后油价将很可能持续在高位盘桓.

中国石油进口越来越多,因而中国经济受国际油价的影响将越来越大.王小广分析,今年中国石油进口将有可能超过1亿吨,到2010年和2020年,石油进口可能达到1.6亿吨和2.5亿吨,对外石油的依存度分别超过50%和58%.据测算,世界石油每桶变动1美元,将增加进口用汇46亿人民币,直接影响GDP波动0.043个百分点.有鉴于此,中国必须设法应对旷日持久的高油价.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分析师牛犁对记者说,首先,当务之急是应尽快开设石油期货市场,一方面融入全球价格形成体系,争取在石油的价格形成中发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尽可能规避国际石油价格风险.其次,加大国内石油勘探力度,增加探明储量,并挑选一部分开采条件较好的油田留待急需时开采;再者将节约能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并积极寻求替代能源.

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原油部业务副经理杨华对记者说:“在短期内,期货套期保值是最直接的方式.但是,石油归根结底是一种商品,让市场规律发挥对资源的基础调节作用才是真正的要点.”

链接

高油价影响世界经济

据国际能源机构(IEA)分析,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油价从每桶25美元上升到35美元,这10美元的涨幅将使次年的世界GDP降低至少0.5个百分点.不过,高油价对石油进口国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较高的油价会使经合组织成员国的GDP在头一两年降低0.4个百分点,欧元区国家的GDP降低0.5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受到的打击最大,因为它们创造单位GDP所使用的石油数量是多数发达国家的两倍.

据IEA估计,油价每桶上升10美元,将使亚洲GDP降低0.8个百分点,使贫穷的高负债国家的GDP降低1.6个百分点,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GDP将降低3个百分点.如果以IEA的分析结果来衡量,目前的油价水平对世界经济的复苏不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且这种油价水平不会持续下去,还会回到欧佩克的每桶22~28美元的价格带附近.

而根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最新估计,2002年以来石油价格上涨,会使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未来一年内减少0.2个百分点,欧元区国家减少0.3个百分点,日本减少0.4个百分点.由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仍以制造业为主,工业生产的能源消耗水平相对较高,因此油价上涨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更大,经济增长率将减少0.45个百分点.

另外,经济学家指出:每桶石油上涨1美元将会使美国的普通消费者每年为此多付出120亿美元.根据ECONOMY.COM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报告,每桶石油上涨5美元将会使那些非金融公司的利润每年下降2%.

然而,分析家预测,高油价对亚大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弱.瑞士银行的分析家Jonathon Anderson认为,即使油价保持在40美元/桶,近期对亚太地区GDP增长的影响也只有0.5~0.6个百分点.该地区大多数国家都有很高的国际收支

这是一篇石油价格方面毕业论文范文,与高油价考验中国经济相关学士学位论文。是中国经济专业与石油价格及国际石油价格及石油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石油价格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2463;常项目顺差,这表明即使进口额大幅增加,也不会促使进一步的货币贬值.

短期能源预测

004年8月WTI原油的平均价格是44.90美元/桶,8月份的月度预测报告显示,实际价格大约高于平均水平3美元左右.从近一段时期WTI原油价格向上波动的情况来判断,要等到2005年中期以后才能实现月平均油价低于40美元/桶.

从1982年OPEC诞生至今,原油的价格已达到了历史高点,但油价依然保持高高在上.8月份OPEC(包括伊拉克)每天的原油开采达到2970万桶,与7月份相当.世界剩余的原油开采能力,将很轻易地到达30年以来的最低点,所以有必要采取非常的限制手段,以缓解世界原油市场的进一步恶化.

在全球对原油的需求急速升温的时候,包括美国和世界其他工业化国家在内的所有原油存货却持续低于正常水平.2004年世界每天对原油的需求增长量为240万桶(与2003年相比增长了3.2%),中国每天的原油消耗量从上个月起每天增加30万桶,而每天增加的原油消费量是40万桶.由于高油价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预计2005年全球原油的需求增长有所放缓,将减少2.4%左右.

6月的第三周以来,美国汽油的常规价格从1.8美元/加仑到1.9美元/加仑不等.2004年9月7日的价格仍然是这一区间水平,平均为1.85美元/加仑,比今年5月24日ETAi的每周观察中报告的最高油价的纪录低了21美分.

另一个导致近期汽油价格波动的人为因素是销售商,他们在8月底把汽油的价格从6月份的区间下限调到了区间上限.这一举措有助于加快近期原油价格的下降的步伐,并且美国汽油的常规价格有望在年底降低到1.8美元/加仑以下的水平.然而,巨大的原油运输和开采成本表明汽油价格的大幅下调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的.

美国今年的原油需求计划是平均每天2040万桶,相当于比2003年的平均值增加了2.0%.预计2005年还将增加1.7%.这一增加主要用于运输上的燃料消耗.2004~2005年预计发动机汽油的需求增长为每年1.9%.燃料油的需求增长为每年3.9%,高纯燃料的消费增长为每年2.7%.2005年对原油的提炼和利用率,有望从今年的平均92.3%提高到平均94.2%.

相关论文

高油价有利于中国崛起

这篇石油价格论文范文属于中国论文中心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石油价格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与高油价有利于中国崛起相关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打开中国经济的问号

该文是西方经济学专业改革创新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改革创新有关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打开中国经济的问号相关论文范文,适合改革创新及。

北大金融年会剑中国经济

本文是一篇通货膨胀论文范文,通货膨胀类硕士学位论文,关于北大金融年会剑中国经济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通货膨胀及世界经济及房地产方。

中国经济国民投资率的福利经济学

本文是一篇国民经济论文范文,国民经济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中国经济国民投资率的福利经济学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国民经济及金融。

中国经济预测

为您写通货膨胀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通货膨胀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中国经济预测相关论文范本,包括关于通货膨胀及国内经济及美元方。

中国经济问题DOC

这篇参考文献论文范文属于经济管理学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参考文献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中国经济问题DOC相关能源经济论文。适合参。

中国经济减速的

该文为金融体系类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与中国经济减速的相关经济学专业学年论文,可作为经济管理学专业金融体系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