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转型:在阵痛中前行

时间:2024-02-09 点赞:48379 浏览:9603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为经济相关农村经济建设论文,关于香港经济转型:在阵痛中前行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可用于经济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经济管理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经济及内地及优势方面论文范文。

全国政协副主席、前年卸任的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北京饭店举行的香港特区酒会上表示,香港回归祖国7年来,香港经济转型取得了良好、初步的进展.

“香港人都应该为此觉得自豪”,董建华在酒会致辞中说,香港过去七年一直面对着艰难的经济转型挑战、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上人力的严重破坏,亚洲金融风暴的兴起,引起了泡沫经济的破灭,楼市快速下滑,大量的财富蒸发,消费力严重地削弱.但是,特区政府与市民同心同德,依照“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发展方针,香港经济转型终于取得了良好、初步进展.回顾2004年,香港宏观经济形势表现尚佳,主要经济指标均获得改善,呈现“高增长,零通胀,高失业”格局.大约在一年多前,在任的董特首还曾在公开场合表示:“香港经济转型的过程痛苦漫长,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日子.”是什么促使香港经济转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契机,这种痛苦漫长的转型到底还要持续多久呢


两次历史性飞跃

香港的经济发展历程已经经历了两次影响深远的历史性飞跃.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决议对朝中两国实行禁运,香港赖以生存的转口贸易衰落,香港被迫走上了发展工业的道路,这是香港经济的第一次转型.香港的工业模式是“两头在外、出口导向”,通过海港从外地运来原料、材料、半成品、能源、设备和技术,依靠香港百万以上的人口,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轻纺工业,生产日用消费品,产品远销东南亚和世界各地.而解放前夕从上海、广东等南来的工商业者为此时香港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香港的工业化过程改变了香港经济发展轨迹,香港实现了经济起飞.自1950年至1970年的20年时间内,香港经济飞速发展,从一个转口贸易为主的自由港转变为以香港产品出口为主的自由贸易港,成为以轻纺工业为龙头的出口加工业基地.

第二次转型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制造业迁移内地,为香港发展以房地产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让出了空间.从1970年到1997年香港回归,这是香港经济进一步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时期,也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香港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70年代后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于香港经济转型起了巨大推动的作用.一方面,中国对香港提出各方面经济合作要求,内地与香港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大大促进了香港向服务业为主的经济转变.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促使香港将生产线内迂,“前店后场”方式既扩大了港商的工业生产规模,又促进了香港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世界各地和地区要进入改革开放的中国,也要利用和借助香港,因此大大促进了香港服务业的发展.香港越来越成为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服务中心.香港作为国际贸易、轻工业、金融、运输、信息中心和主要旅游地区的地位不断提高和加强,香港经济逐步由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香港经济实现了第二次转型,即从以香港产品出口为主的自由贸易港转变为以服务业经济为主的自由港.

关键在于定位

当前,香港正处于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关键阶段.1997年香港回归后,虽然香港有许多优势尤其是它很高的市场自由度和市场开放度优势延续了下来,但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香港本身经济调整的影响,香港进入了艰难的调整期,对此各界都有着清楚的认识.董建华曾在香港出席《商业周刊》行政总裁论坛时致辞说,“香港早年是世界各地与中国往返的必经大门,因而繁荣兴旺.时至今日,其他大门陆续出现,上海、广州、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全都开放招商.香港的独特角色备受挑战,必须自我革新,重新定位以保优势.”目前,香港正在进行第三次经济转型,即以创新科技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将经济结构转变为依靠知识经济、创新科技发展的自由港和服务中心,提供高增值服务,进而进一步发展香港的核心竞争力.经济上的转型,无异于脱胎换骨,但香港灵活的市场机制再一次在发挥作用.香港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探寻着自己的转型之路,尽管从现实来看,这条道路走得有些曲折艰难.

要实现经济转型,就要重树香港的经济支柱,发展香港的核心竞争力,而首要的就是要解决香港的经济定位问题.2004年8月,特区政府等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香港经济定位高峰会,来自香港政商学界的多位知名人士济济一堂,畅所欲言,为香港经济发展把脉开方,最终确立了“背靠内地、面向世界;善用香港优势,巩固支柱产业;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向高增值提升”的经济策略,致力推动香港发展成为亚洲的国际都会.在经济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清晰之后,就必须通过踏实的行动才能达到目标.“科技兴港”、“打造金融之港”这样的发展口号已被大多数港人所认同,但真正在实施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

发展创新科技,形成高增值产业,现已成为香港经济调整和转型的必然选择.不过,当初香港各界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有些人持怀疑和观望态度,但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思考使香港人在科技发展观念上迅速转变.亚洲金融危机也使特区政府认识到,创新与科技已成为保障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为此,香港在1998年3月成立了创新科技委员会,为经济转型做出全面规划.前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其上任后的第二份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香港发展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但在实施科技兴港的进程当中,特区政府也走了弯路.香港在经历亚洲金融风暴,急需新的发展动力及就业机会,希望在最短时间内兴建数码港,而在2000年国际互连网泡沫破灭以后,数码港计划遭到了多方质疑,耗资几百亿港元之巨的项目显然并没能成就一个“科技救港”的神话.在此之后发展创新科技的进程中,又遇到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服务市场问题.例如互联网的市场空间受限;电信和金融等服务业仍受到内地市场准入、资金流动和外债控制等方面的限制,不像制造业北移那样简单方便.二是竞争压力问题.香港资讯科技产业落后于美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在电子商贸、物流中心等领域无疑具有较大潜力,但因起步晚,因而一开始就直接面对竞争压力.三是香港科研基础一向比较薄弱,科技人才短缺,使新一轮经济转型缺乏科技基础.四是传统框架和理念仍未突破.例如政府即使认清转型方向,仍未见加大支持力度;传统投资理念和方式也尚未改变.

就金融地位而言,香港是全球最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也是亚太区主要的资产管理中心.香港是全球第十二大、亚洲第三大的银行中心;全球最大的100家银行,超过70家已在香港设立了办事处.香港的优势在于完善的法制、简单税制和低税率,以及发展完备的资本市场.香港的金融体系基础稳固,发展完善,流通性高;监管制度与国际标准看齐,而国际投资者对香港金融市场 的规管机制相当有信心.拥有上述的种种优势,香港已成功吸纳了不少国际级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包括投资银行的专才、会计师、律师、分析员和基金经理等,他们具备相关的认可资格和丰富的国际融资经验.作为世界第八大股票市场,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香港顺理成章成为内地企业首选的集资中心.但与此同时,香港也受到亚洲其他一些离岸金融中心的冲击,目前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新加坡.目前,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正演绎着争夺亚太金融中心的“双城记”,新加坡和香港拥有相似的政治制度,健全的法律体系,为数众多的金融人才.近年来,新加坡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巩固其金融中心地位,如降低公司的所得税、降低股票交易税、降低离岸金融业务税率以及放松金融管制.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实施的“金融立国”战略,成功利用了当时刚兴起的离岸金融市场与金融衍生市场的创新潮流,使得新加坡得以迅速改变其经济结构并增加其国际竞争力,成为与、香港并列的亚洲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在2002年,特区行政会议已通过香港金融管理局提出的建议,放宽进入银行业的市场准则,以利于香港继续保持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一向以严厉和审慎监管著称的香港为何降低银行进入的门槛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位专家分析说,香港此举意在同新加坡和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争夺战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吸引更多的基金经理,加快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对香港与新加坡争夺国际金融中心至关重要,两地都不断修改相关法律,竞相为各基金公司送上优惠大餐.为打造“金融之港”,特区政府可谓不遗余力.

内地为港添助力

第二次香港经济转型的完成,和内地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紧密相关,要顺利地完成第三次转型,同样离不开与内地的密切合作,离不开对香港的大力支持.香港和内地关系的表现及其发展轨迹,最重大者无疑仍然是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这可说是香港的命脉和根本.对香港的态度,可以“扶、助、帮”三字形容.始终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支持香港特区依法施政;在香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伸出援手.“个人游”、“更紧密经贸关系(CEPA)”等举措,被港人普遍且一致地形容为“送大礼”.2003年7月起,内地先后开放多个城市居民“香港自由行”(即内地民众可以个人身份赴香港旅游).到2004年7月初,内地已开放32个城市、约1.5亿城市居民的“香港自由行”.2003年7月到2004年6月,以“自由行”名义前往香港旅游的内地民众达260万人次,为香港带来158 6亿港元的收益.2004年1至7月,整体访港内地旅客为623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73.8%.内地游客购买力强,2003年平均每人消费金额达6018港元,其中购物占了六成.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香港酒店、餐饮、商业与零售、娱乐等行业的景气,从而带动消费与经济的发展.

无疑,正渐入佳境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九加二模式)将给香港正在进行中的经济转型增强动力,为处于转型中的香港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参与到区域经济体系中,香港就可以充分发挥资金集中、法制健全、没有关税、商业诚信、品质控制、航空海路运输、物流管理、成本控制、知识产权保护、创意工业和购物旅游等方面的优势,推动经济转型,吸引全世界的投资,成为外商进入九省区的中间站.而在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香港经济发展也会多方受益――可以大大扩展经济发展腹地;物流、投资、专业服务以及旅游等多个行业都会深受实惠;有助促进香港经济加速转型;有利于进一步深化CEPA,最大限度发挥有关政策的效用.从香港的角度看,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是避免被逐渐边缘化和内地城市化两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契机.其中的关键在于,香港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强项,以宽阔的胸襟,充分发挥内地其他省区无法形成的优势,使得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地各省区更加重视香港的独特作用,从而使香港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始终处于内地城市无法取代的地位.

香港与“泛珠三角”其他省区的合作,应是全面、双向和开放式的.香港将利用国际大都会的优势,鼓励区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到香港设立机构,开展贸易、投资和融资活动,同时以香港为基地,开展国际业务.与此同时,各省区应做出配合,积极创造条件,让当地企业更好地借助香港“走出去”.服务业是香港经济的主体和强项,占香港经济总量的87%,其中金融、物流、旅游和专业服务更是香港经济的主要支柱,也是“泛珠三角”其他省区正在加快发展和最具潜质的行业.进一步扩大在这些重点服务领域中的合作,应最能结合和发挥各自的经济优势.尽管香港的产业和人才优势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但国内外投资者仍然十分认同香港在产品设计、品质管理、研究开发、品牌及商誉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香港制造的产品依然十分畅销.CEPA框架下的零关税安排,进一步增加香港制造业的吸引力,也为香港和“泛珠三角”其他省区加强在制造业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大家可以在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产业化、品牌创立和保护以及引进技术等方面,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动高增值制造业的发展.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一般都拥有广阔的腹地,中心城市从崛起到发展无不与腹地经济圈发生密切的关联,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区域关系.香港要实现新工业化,必须充分发挥珠江三角洲的优势.也就是说,香港的工业基地应该是背靠宽阔的珠江三角洲腹地甚至更大的领域.香港只有发挥其自身信息、市场和研发的优势,同时结合珠江三角洲和内地其他地方的劳动力资源,才能最快地在高新技术领域抢占制高点,才能在整个“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中确立自己的应有地位.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东莞市清溪市支行

职称:助理经济师

编辑:舒 迎

相关论文

“营改增”如何助力广西经济转型

此文是一篇营改增论文范文,关于营改增相关论文范例,与“营改增”如何助力广西经济转型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不知如何写营改增及增。

金融服务业对经济转型的保障作用

本文关于服务业及金融业发展及金融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服务业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金融服务业对经济转型的保障作用相关硕士毕。

经济转型中的蓝色动力

本文是一篇海洋经济论文范文,关于海洋经济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经济转型中的蓝色动力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海洋经济及经。

强化金融服务助推辽源经济转型

该文是金融分析专业金融服务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金融服务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强化金融服务助推辽源经济转型相关论文范文检索,适合金。

经济转型需保持适当外部压力

该文为关于房价类毕业论文范文,与经济转型需保持适当外部压力相关经济会计论文,可作为经济师专业房价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

经济转型与企业财会体制的改革

为您写企业财会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企业财会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经济转型与企业财会体制的改革相关论文范例,包括关于企业财会及企业。

电子商务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

本文是一篇电子商务论文范文,电子商务类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电子商务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电子商务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