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向世界中国建筑

时间:2024-02-21 点赞:41926 浏览:7763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建筑师论文范文,建筑师类毕业论文提纲,关于她向世界中国建筑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建筑师及中国建筑及建筑设计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建筑师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有人说,把中国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如果北京是这棵树的树冠,那么西安则是这棵树在地下盘结交错的根系.正是这片沃土蕴育了一位出色的中国建筑师――张锦秋.她和西安这座城市已密不可分,她的名字也与这座城市几十年来出现的一些标志性建筑――陕西历史博物馆、玄奘纪念院、大唐芙蓉园等紧密相连.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张锦秋院士在陕从事建筑创作40年座谈会暨《长安意匠》丛书――大唐芙蓉园首发式”于10月8日,在大唐芙蓉园召开了.

参加这次大会的有陕西省及西安市政府、人大、政协、建设厅的负责人,陕西省及西安市的建筑院校、设计院、文化单位的领导、有关专家学者和《建筑创作》杂志社.

会议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熊中原主持.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院长樊宏康在致辞中说:张锦秋院士是享誉国内、国际的设计大师,她从事建筑创作的40年间,为古城西安、为祖国大地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经典的建筑设计作品.她和她的作品受专业人士所赞誉,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这次座谈会,既是对张锦秋院士从事建筑创作40年的回顾和总结,又是一次学术、技术的交流,中青年建筑师向张锦秋院士学习的绝好机会.

李子青(陕西省建设厅厅长):

很高兴能在久负盛名的曲江池畔,在张锦秋院士主持设计的这座以盛唐文化为内涵、以古典皇家园林为核心的大型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中,与各位来宾、专家共同庆祝张锦秋院士在陕从事建筑创作40年及《长安意匠》丛书――大唐芙蓉园的出版.由张锦秋院士主持设计的以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唐风建筑也已成为古都西安的特色,为西安保持盛唐文化的延续、为陕西重振汉唐雄风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她不仅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了一批具有浓郁风格的现代建筑,而且在建筑理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和追求,她的论文集《从传统走向未来》在海内外建筑界产生较大影响.我们期待着张锦秋院士的新作《长安意匠》丛书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向世界范围更广泛地传播.

乔征(西安市副市长):

在建筑设计多样化的今天,张锦秋院士一直秉承中华民族的建筑传统,并不断传播,这一切不光在陕西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得到了很高赞誉.她的每一项作品都带有一定的震撼力,就像大唐芙蓉园的设计,被外界评价为国人震撼、世界惊奇.对于建筑设计的精致追求,尽善尽美的态度也确是她成为一代宗师的精神根源.西安这几年的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有了一定的成果,这一切都和在座的以大师为核心的一批老专家,老学者和正在不断崛起的中青年专家学者的努力分不开.近几年西安还将会有几个大动作,如大明宫周边改造、行政中心的搬迁和地铁的开工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尤其要向张大师那样尽善尽美地把我们的项目做得更精彩,把西安建设得更美好.

和红星(西安市规划局局长):

记得1992年,我跟张老师一起在新疆乌鲁木齐参加西部建筑学会年会.当时中国西部建筑学会成立,为了这个学会的成立,我们筹办了五六年,这期间张老师积极献计献策.从那个时候我就深深感到了张锦秋大师对建筑本土化、城市特色的关注和对西安这座古城的热爱,也就是从那时拜张锦秋大师为师,因此我现在一直称她

张老师.如今,15年过去了,张老师厚积薄发,一系列富有西安特色的建筑相继问世,实现了走自己的路的创作理念,形成了一又个一个的创作高峰,这也是中国建筑师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之路的高峰.张老师的作品,我感觉最深的是它的现代感,她的作品不再仅仅是一个个中国式的建筑,更蕴含了一种时代感,能做到这一步非常不易.可以这样说张老师的建筑创作已从“仿”走向“创”,从“形”走向“神”,从“有法”走向“无法”,从对传统的自信走向对传统的自觉.

2002年,西安的城市建设走到了十字路口,千年古都的风采如何再现,现代化建设如何传承历史,城市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色?为此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安市规划局成功举办了“三会三展”活动,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为西安的城市规划建设出谋划策,把握方向.其中“西安市城市特色与建筑风格专家研讨会”就是在张老师的积极推荐下,借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会召开之即,特别为西安开的一个专题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界顶尖人物为西安的城市特色和建筑风格畅所欲言,共绘美景.这次会议为今天的“唐皇城复兴规划”奠定了扎实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规划的龙头抬起来了,西安模式已在全国叫响.

刘兵(大唐芙蓉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当我看到名为《长安意匠》的这套丛书时,不禁思索着为何叫长安意匠?于是我翻开了张锦秋大师的老师梁思成先生的文集,突然一段话映入眼帘,使我顿有所悟.原文是这样的“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无论哪一个古城楼,无论哪一个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但是建筑师要郑重郑重的声明,那里面还有超

出这‘诗’,‘画’以外的‘意’的存在.”所以我个人的理解,张锦秋大师所说的意就是一种境界、一种高度、一种胸怀、一种态度.同时大师又很谦虚称自己为“匠”.


我非常有幸在大唐芙蓉园建设的2年过程中在张大师的主持下具体负责大唐芙蓉园的组织建设工作,我对张大师宽广的胸怀、敬业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而由衷敬佩.可以说没有张大师辛勤的汗水.没有张大师两年如一日抱着近70岁的带病之躯、日以继夜的在芙蓉园工作,就不会给我们留下这样一个美仑美奂的仿唐建筑,就不能向世人传播我们盛唐的文化.

顾宝和(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

我作为张大师的同代人,从这40年来对张大师的了解,从其影响国内外的作品中间我感受到张大师不是简简单单地就自己的职业而着眼,而是从深入挖掘整个文化和对世界的影响来探讨我们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从1980年始有大规模的建设以来,几乎困扰了我们这代建筑师的一些主要问题,张大师都是经过实践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解决一些困惑我们的矛盾.记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刚建成不久,我们曾开过一个张大师作品和成就的座谈会.如今许多年过去了.从当时情况看,张大师处理这些问题已经有了些初步考虑,而今天我们已看到张大师在当时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使其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我想到的主要有这样几方面.我们这个行业注定我们一定要面对的第一个困扰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第二个困扰是在如今这样一个辉煌的建设阶段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是怎样处理商业和文化的关系?第三个则是我们必须注意自己的职业和理论体系与规划的关系.

赵元超(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为了探索中国建筑的现代化道路,颐和园西山脚下留下张总探索的足迹,唐代佛光寺大殿洒下她辛勤的汗水.正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近半个世纪张总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厚积薄发地探索和积极实践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化之路,如果说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构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论之树,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张总在陕西用自己的作品探索了一条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化之路,从1980年代的三唐工程,1990年代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和钟鼓楼广场,到21世纪的黄帝陵祭祀大殿和大唐芙蓉园,一个个感动城市、震撼心灵的作品提升着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文化品味,用现代的视野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张总用她的作品在这片曾经诞生过伟大唐诗的热土上用白话文继续书写着混凝土的诗作.

张总在陕西工作的40多年,也是中国建筑界风起云涌、变化万千的年代.各种主义、流派,思潮汹涌而来.张总谦虚地把自己半个世纪的创作之路概括为探索之旅,作为后辈,我深知这不仅仅是探索之旅,在全盘西化的时代大潮中,更可能是独孤的探索之旅.我在1985年做研究生调研时曾向张总请教过,10年后的1995年之初我来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华夏所工作,在张总指导下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工程的创作,正是这种工作体验,提升了我对建筑,对城市、对设计、对创作认识的飞跃.我清楚地记得在参加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设计时,她带着我们一起踏堪地形,面对着高低不平的坡地,询问我们设计小组的成员,是否保留这片坡地.由于我们对西安历史文化知之甚少,不约而同地回答可以不必考虑,张总却意味深长地说:这可是唐长安城保留的唯一的一处高地.正是张总对西安城市文化如数家珍般的熟悉和热爱,这一历史地貌才得以完整的保留,使新图书馆座落在历史的高地上,成为一个知识的殿堂和西安又一个新地标.也同样,张总在图书馆、美术馆工地上,为了保护现场的植被,在大雪纷飞的现场一个一个圈定要保留的树木.我已数不清为了图书馆、美术馆设计,张总到过多少次工地.而这仅仅是张总众多创作中的一个工程.正是这种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这种对城市对历史的负责态度和社会责任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精品.

王军(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华夏所所长):

张锦秋先生,是一位能“感染城市、诠释公众心灵”的建筑师.张先生通过在清华大学近12载的学习和研究,秉承梁思成、莫宗江两位泰斗的教诲,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建筑的无限热爱,搭建了一条以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精髓诠释和发展现代建筑创作的道路,并在陕西从事建筑创作的40年中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做着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春花秋实,40年的努力已结出累累硕果,芬芳天下.

张先生在建筑创作中始终坚持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之路:于建筑的环境、意境、尺度中体现传统文化及传统建筑的精髓,于功能、材料、技术上体现现代建筑的需求.40年来,张先生在“现代建筑的多元探索”、“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或有特殊要求的新建筑创作̶

本文是一篇建筑师论文范文,建筑师类毕业论文提纲,关于她向世界中国建筑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建筑师及中国建筑及建筑设计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建筑师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在古迹的复建与历史名胜的重建”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她同时也在关注一个建筑师在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中的作用,参与了大量城市设计的规划和风格定位.

金磊(《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

首先我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朱小地院长、张宇副院长、马国馨院士及其传媒机构《建筑创作》杂志社对张锦秋院士在陕从事建筑创作40周年暨《长安意匠》丛书第二部《大唐芙蓉园》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金秋时节置身干大唐芙蓉园的美景之中,令人联想颇多.

一个建筑师的最高理想,就是当人们谈起她的名字的时候就会想到一座城市.或者,当人们谈起一座城市的时候,怎么也不能忘记她的名字.

作为晚辈及一代中青年建筑师,我认为要学习张锦秋院士着眼高处、学养独具的创作观,尤其要从张院士的作品及学术思想中省悟过来,发现亮点、启迪智慧、畅言义理,在品读她经典作品中,尤其要品味到一种民族情感交融的渴望及中国建筑应有的文化自信.

作为建筑传媒人,我们倍感张锦秋院士的作品及学术思想是一种文化寻根的硕果,走进大师的作品,有一种净化心境,焕发本真的冲动,这里不仅有文心铸魂,更显现着一种可贵的“文化征服”.我曾记得在2002年杭州西子湖畔“第二届建筑与文学研讨会”上,张院士对我讲.中国要开展系统的建筑文化教育,这种普及不仅仅要面向公众,也要面向建筑师.英国大思想家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他更有一句话“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能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2008年在意大利都灵市将举行的第23次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主题就是“传播建筑”.细细品味,我们感受到了专业媒体的一种责任.建筑凝聚实践和思想,我们有责任把他们记载下来,使其更广泛更深入地流传.

从对张锦秋院士《长安意匠》丛书的策划及编辑中,我们不断感到成为一个有力度的建筑专业传媒的意义及价值.要知道,迄今口耳相传的时代已告结束,我们要在利用大众传媒扩大社会影响的同时,找准行业传播即分众传播的位置.大师承载着先哲精神,“口述”历史应着力做大做强.我相信,《长安意匠》――大唐芙蓉园的出版,不仅仅是良好的开端,它更凝聚起为中国建筑大师著书立说承担责任的团队精神.

张锦秋(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此时此地举办这样一个座谈会,我很激动.回想起来,准确地说我是1962年2月28日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报到的,从此离开学校,走上了设计的工作岗位.记得当时人事处长找我谈话,问:“你是研究生,那你看你是到情报室搞科研呢,还是在工程室搞设计呢?”她很尊重我的意见,但由于的理想一直就是当一个建筑师,因此选择了设计所.

当时西安是“三线”建设的前沿阵地,我也就是从参加“三线”建设开始进入了我的设计生涯.现在想来就像是昨天一样,很近很近.

陕西省的历史积淀使我走上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探索之路.使我走近唐代建筑的是两个小项目:一是位于临潼骊山之麓的华清池大门.当时处于后期,还没有改革开放,由于对外旅游的需要,华清池要盖个大门.以前有关华清池的设计都是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的洪青老总做的,但由于他被打成“牛鬼蛇神”,还未解放,不能正式作项目,所以就让我接手做.从设计开始,我就在思索着华清池是个唐代文化遗址,那么这个大门是否应有些唐代的印迹呢?于是我翻阅了许多有关建筑历史的书籍,还有敦煌壁画,文物考古杂志等资料.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设计应该有一点唐代的文化,因为题目跟唐代有关联.二是位于唐兴庆公园内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阿倍仲麻吕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遗唐留学生,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功勋.因此在这个纪念碑的设计上不仅要体现唐时代的风格,更要体现中日友好关系.

就从这两个很小的建筑,我开始感觉到,在陕西这片土地上,随处都能映射出唐代的文化.以后,又陆陆续续地做了许多设计,都和唐代有关系.这时候我开始认识到,如果说头两个项目是偶然的设计,而后设计的一些较大的现代公共建筑,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就并非偶然了.

还有一个项目就是青龙寺规划及空海纪念碑院.空海是日本香川县人,唐德宗贞元20年随遣唐使入唐,研究密教,先后得惠果嫡传密宗两部大法及.为纪念他为中日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西安市政府应日本的请求作青龙寺规划及空海纪念碑院.碑体由日本建筑师山本忠司先生设计,我方承担选址和碑院的设计,考虑到选址的历史文化背景、建筑形式上着意仿唐,力求法式严谨、风格纯正.从此开始做第一个真正的“仿唐建筑”.以后就源源不断地做与陕西历史文化有关的项目.

我来到了西安,来到了长安所在的地方,它不是一般的地方,而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历史积淀的一片沃土.我在此安身立命,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壤,汲取它的养分.

领导的信任与支持是项目成功的有力保障

一个城市的建设,真正拍板定案的是领导.陕西省的党政领导的信任和支持.我不想说太多的道理只讲个具体事情:那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个项目.

197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曾建议,作为文物大省的陕西,可以在大雁塔附近建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当时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我被委任为项目负责人.到底要把博物馆建成什么样子,任务书上只说明了一句话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怎么来象征?一个时代的统治意识就是这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意识,这个时代最高的建筑艺术也是这个时代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建筑艺术.今天的陕西博物馆就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唐代宫殿建筑.

整个陕西历史博物馆风格已经是唐风.在做色调选择时,我们决定以素雅为主,这样可能更接近现代的审美意识,更有一种永恒感.那么唐代的时候实际上屋顶都是灰瓦,那个时候还没有大量用琉璃瓦.

既然唐代是灰瓦,我们也就设计成灰瓦了.这时省上的领导说:“哎呀,灰瓦是不是太穷气了?我们这是国家级博物馆.”他提出来既然要有一点宫殿建筑的气势那就选用黄琉璃瓦,以期能辉煌灿烂些.但当时我追求的是一种黑白灰的基调,这是很高雅的现代的色彩.因为与省领导的意见产生分歧,所以我心里很矛盾.怎么办?我在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提出一个折中方案,用铁灰色的琉璃,而不是黄琉璃.这样至少在色彩上既符合唐代的灰瓦屋顶,又符合我想追求的淡雅的色彩.领导最后采纳了我的建议.这样的例子很多,省市领导充分地让每一位建筑师发挥自己的才能,给予我们极大的尊重.

再一个例子就是当时西安市要是把曲江这片地区按历史风貌恢复其盛唐的神韵.自从毕业之后40年来,我一直期盼着有朝一日能设计一座大型园林,但却渺茫得如同做梦.万万没有想到在21世纪初,曲江新区管委会委我以重任,规划并设计大唐芙蓉园,使我多年的向往居然梦想成真.

记得有一次在西安召开“黄帝陵祭祀大殿建筑创作海峡两岸座谈会”期间,我陪台湾地区建筑师公会原理事长吴夏雄参观兵马俑.在入口处看到有刻图章的,我一看吴夏雄很喜欢,就准备自己掏钱刻个图章作为礼物送给他.章子刻好后,我叫刻图章的师傅将我这个赠予人的名子刻在图章侧面.当我一说出自己的名字,刻图章的老师傅很是惊讶:“你是张锦秋?”我回答:“是呀!”老师傅紧接着说“那这个图章你不用付钱了,我来送.”台湾建筑师吴夏雄看到此情此景,感动得不得了.他说:“没想到,大陆一个建筑师在普通百姓当中竟有这样的影响.在台湾,谁认识我们呢?包括李祖原,人家也不知道哪栋大楼是他设计的.没想到大陆建筑师的地位这样高.”

建筑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当时我做陕西历史博物馆时还是一个年轻的建筑师,各个专业与我配合的非常融洽.这些专业的工程师经验丰富,他们就像我的老师一样给我指出一些问题,提醒我们建筑师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非常到位.我们这个设计队伍确实是一代一代传承着.建筑设计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团队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同样也离不开开发商的支持与配合.设计群贤庄时,为了建筑造型的美观我们要做退台,但一退就退掉了许多面积,这对于开发商来说,损失是很大的.但老板尊重了建筑师的意愿.正是这种明智的决策赋予了群贤庄的主干道以空间的变化.

能在陕西、在西安工作,是我的运气、是我的幸福.不然的话我不会做出这么多符合这个城市发展、符合当地百姓要求的建筑作品.

座谈会虽然结束了,但张锦秋大师为西安留下一幢幢作品的同时,她的理念、她的创作观、她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将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到会的人.我想她和许许多多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中国建筑师们还将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路上继续上下而求索.他们将用自己的建筑作品向世界诠释中国,而我们则要用我们的声音向世界诠释中国.

作者:崔卯听,《建筑创作》杂志社

摄影:刘锦标,《建筑创作》杂志社

收稿日期:2006年10月

相关论文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该文为关于造价员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与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相关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可作为工程项目管理专业造价员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

首评“D21中国建筑设计奖”

本文是一篇建筑设计论文范文,建筑设计相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首评“D21中国建筑设计奖”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建筑设计及国际及城市建。

中国建筑设计学会资质申报表

这篇室内装饰论文范文属于职称论文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室内装饰类毕业论文格式,与中国建筑设计学会资质申报表相关初级职称论文下载。适合。

中国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行业标准应用

该文是标准论文专业标准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标准方面有关毕业论文范文,与中国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行业标准应用相关论文范例,适合标准及系统。

梁思成未竟的“中国建筑”梦

本文是一篇中国建筑论文范文,关于中国建筑毕业论文题目,关于梁思成未竟的“中国建筑”梦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中国建筑及建筑设计及世界建。

中国建筑:基建龙头地产骄子

本文是一篇中国建筑论文范文,中国建筑方面有关毕业论文范文,关于中国建筑:基建龙头地产骄子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中国建筑及房地产及。

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

本文是一篇建筑师论文范文,建筑师有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建筑师及中国建筑及装饰艺术方面的的大学。

首届中国建筑传媒新年坛侧记

本文是一篇建筑师论文范文,建筑师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首届中国建筑传媒新年坛侧记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建筑师及绿色建筑及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