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各国建筑师交流推动亚洲建筑设计:第12届亚洲建筑师大会侧记

时间:2023-12-17 点赞:59076 浏览:12912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建筑师论文范文,关于建筑师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促进各国建筑师交流推动亚洲建筑设计:第12届亚洲建筑师大会侧记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建筑师及建筑设计及中国建筑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建筑师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9月20日,第十二届亚洲建筑师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第十二届亚洲建筑师大会组委会主席宋春华主持.亚洲建筑师协会主席尤兰达、国际建筑师协会主席加埃唐修、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叶如棠出席大会并致辞.建设部党组成员齐骥及建设部各司局负责人,国际建筑师协会、亚洲建筑师协会官员以及来自亚洲及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及青年学生1000多人参加了大会.

建设部部长、第十二届亚洲建筑师大会组委会名誉主席汪光焘在致辞中说,相信这次大会一定能对促进各国建筑师相互学习和交流,对推动亚洲的建筑设计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成为亚洲建协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会.

汪光焘在致辞中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建设日新月异,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设速度都排在世界前列.一大批优秀的建筑设计在中国涌现,对塑造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城市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成功,为中国城乡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中国和世界的建筑师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

汪光焘说,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基本国情,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的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设部一贯重视科学技术、重视科技人才,倡导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坚持注重特色、反映时代风貌,重视建筑创作上的百花齐放,特别是尊重建筑师的创作和劳动,努力营造繁荣建筑创作、推进建筑科技进步的良好氛围.

20日晚上,大会还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颁发了2005―2006亚洲建协金奖、亚洲建协大会贡献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设计竞赛奖、2006中国建筑应用创新大奖.获奖作品于大会同期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进行展览,向世界宣传了中国的建筑师和中国的建筑成就.

第十二届亚洲建筑师大会暨第二十七次亚洲建筑师协会理事会9月17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以“演变中的亚洲城市与建筑”为主题.来自亚洲建协17个国家(地区)会员学会的建筑师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同行将共同研讨在设计创作中如何保持亚洲的传统文化与地域建筑特色,倡导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本届大会的特点在于加强建筑师之间的互动性,除了大会主题报告之外,还将安排4个分会场的学术报告,与会代表一方面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还可以参观北京的建设项目,与中国和其他地区的建筑同行共同讨论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与职业合作.

以下为第十二届亚洲建筑师大会主题报告摘 要从“亚洲特色”到“城市复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在1/4世纪之前的1982年,中国建筑学会应邀出席了在马尼拉举行的亚洲建协成立大会.那时.中国建筑学会尚未参加亚洲建协,我和防占祥先生受中国建筑学会的派遣,作为观察员出席了这一次盛会,当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在亚洲建协成立之后的第25个年头,我们亚洲建筑师又聚集在中国北京,共同举办亚洲建协第12届大会.

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社会的包容以及凝聚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推行,绿色建筑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倡导等等,声浪渐高.“亚洲特色”问题,有必要进一步从建筑概念拓展到“城市文化”的视野来展开讨论.

世界各国,包括我们亚洲各国的城市与文化,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中,伴随着资本(包括积极的与消极的两个方面)大规模的涌入,也伴随着铺天盖地而来的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果我们亚洲各国的建筑师对于各自的地方文化,没有一种明确的认识,如果我们对于自己的本土文化,不自觉、不自尊、不自强、不自新,那么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有可能被冲淡或被遗忘.同样,我们亚洲各国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也是一种文化财富,现在却遭到大规模城市化运动的摧残.更确切地说,由大建设所带来的大破坏,使得我们的许多珍贵遗产,包括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正在缓慢地消失,甚至在一些地方正在被彻底地摧毁.这并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这一类例子不胜枚举.

从建筑到城市,从人居环境到自然环境,都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我们给予充分的爱护与珍视.我们要重视城市的固有文化,要追求每座城市的文化特色,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尤其要保护与发展既有的城市形态与城市肌理(UrbanTexture),使我们亚洲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能够得以继承,弘扬和发展.

亚洲城市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城市合伙基金会主席综合环境规划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NathanielvonEinsiedel):亚太地区的城市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将占到总人口增长的100%.如何应对这一城市化浪潮不仅仅会对该地区,而且将对全世界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制定适当的政策和方法,同时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作出更正,以引导那些关键参与者共同塑造亚洲的都市区域,这一点很重要.

在亚洲的城市地区所面临的众多挑战当中,可能对城市未来成长的规划与管理产生特别影响的有乡村――城市的转型城市建筑物的效能导向,汽车化的大背景中的城市可达性;城市周边地区的形成:不断增强的消费影响.

近年来,亚洲一些城市的开发以及再开发项目的经验都表明,对本地风俗的了解和熟悉不光会带来一些看得见的益处.对当地文化的敏感甚至可以决定一个项目是继续进行还是被取消.项目规划和设施的负责人对当地的文化、经济以及建筑的了解对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至于项目规划,城市开发工程的经验总结了几条可以被全面应用的原则,这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早规划基础设施

②保留并加强当地的可识别性

③建筑密度适度

④框架和城市增长边界

⑤连接和步行尺度

⑥多样和协调的建筑

我们怎么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英国LlewelynDiesYeang公司和马来西亚汉沙一杨公司的首席建筑师杨经文):我们绿色设计的工作尽管与许多其他的绿色设计师有共同的目标,但还是有自己与众不同之处.作为一名生态学者,我们工作的最主要区别是从生态学的视角去考虑问题.当今人类面临的最重大挑战是致力于为我们的后代保护环境,但是如果我们仍旧保持现在的人口增长率和消费需求,这项挑战将被激化,而这也将是地球的最后一个千年.因此对任何一个设计师来说,一个发人深省的紧迫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来设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我们应该在日常活动中加强生态的联系,特别是在我们的工作和设计中,都可以从水平或者垂直两方面把周围环境都考虑到.实现生态的联系能够确保物种之问的联系、互动和流动,更可以在各种资源之间共享.一旦做到提高生态的联系就能确保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和进一步恢复物种的存活率.在我们的区域规划中可以更好地说明水平相关性的意义:那种生态性走廊能让我们的城市模式从生物学意义上讲更具可行性.除此之外,垂直相关性对建筑物本身也意义非凡:众所周知,大多数的建筑物都不是单层,这样我们的设计从地基到屋顶需参照垂直相关性进行生态设计.

伴随着生态联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把自我构建的环境中固有的无机物融合到周围的环境中,让双方都实现生态系统化,藉此我们创造了一个“人造生态系统”,它与自然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存.由此我们提高了人类在生物圈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生态设计还涉及到对场地生态的洞察力.任何设计或商务活动都应以与生态活动良性融合为目的.对于场地规划,在加入一些人为活动以前,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该地点生态系统的特性.每一个场地都有一个生态,而这个生态对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压力的承受能力有限.如果施加的压力超过了这种能力,则生态就会遭到无法挽回的破坏.

探索有特色的和谐建筑(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世纪之交,东方正面临现代与传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撞与融合.具有鲜明文化属性的建筑自然不例外地卷入了这种浪潮.当代城市建设体现了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的汇合.在这个汇合点上,物质的与精神的、传统的与创新的,地域的与世界的等两极的东西必然会神奇般地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一种洋溢着生命气息和生活朝气的综合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认识到当代城市艺术的最大特征是综合美.这种美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其最重要的特性是和谐.

建筑是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中介,作为城市的主要组成,其文化取向当然应该与它所处的城市、环境相协调.优秀的建筑应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我的建筑创作可以说是在追求一种“和谐建筑”.

我在设计实践中,逐渐体会到“和谐建筑”的理念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和而不同”,第二个层次是“唱和相应”.“和”是指相异因素的统一,“同”是指相同因素的统一,我们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第二个层次“唱和相应”是讲相异的因素怎样才能达到“和”的境界.先人的智慧给我们以启迪,有助于我们建筑师开扩设计思路,提高创作境界.在国际化的浪潮中,一方面勇于吸取来自国际的先进科技手段、现代化的功能需求,全新的审美意识,一方面善于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的建筑传统,突显本土文化特色,努力通过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外来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和谐建筑.


因地制宜见证亚洲复兴(韩国异空建筑师事务所会长柳春秀):我是来自韩国的建筑师,韩国是一个矛盾中的国家,既处于数千年文化传统的最后阶段,同时近年来又在一些技术领域证明着自己.

6年以前,我在伦敦建筑联盟学校发表演讲的标题是,“双刃剑”.双刃剑比只有一个刃的剑有优势.双刃是一种隐喻:一面是亚洲传统文化,另一面是西方技术.我认为亚洲处于优势,因为我们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或者技术要胜过西方人了解东方.这表明亚洲有着特别

本文是一篇建筑师论文范文,关于建筑师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促进各国建筑师交流推动亚洲建筑设计:第12届亚洲建筑师大会侧记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建筑师及建筑设计及中国建筑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建筑师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好的刀刃.但有时候,看着我们文化和传统的骄傲在年轻一代中逐渐消失,让我们感到很痛苦.对我来说,就好像我们在战场上没有充分使用我们的武器.我想以一名年长亚洲建筑师的身份,真诚地向今天在这里聚集的年轻建筑师呼吁.

请不要停止对中国思维和文化这一伟大传统的研究.

我一向认为,建筑是适应某种特定文脉的产品和过程.文脉是指能对建筑设计施加影响的任何外部条件.建筑师必须适应文脉,但是无法改变它.在一个韩国小村庄里设计一所乡村房子,与在中国一座大城市设计一座高层建筑需要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如果我必须在曼哈顿设计一座摩天大厦,不一定必须考虑到风水或者阴阳理论等因素.我宁愿尽量侧重于地质特征、飓风的潜在影响和纽约人的生活方式.因地制宜,意思是正好适合特定时间和地点,这最好地描绘了我在建筑设计中的哲学.很高兴它同样扎根于中国哲学史,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肯定.

文明在向西转移.我则把它解释为现在是亚洲文明的新开端.我们将见证一次新文艺复兴,这次复兴将会沿着中国、印度展开,一直到中东.朝着这个目标发展的关键在于友谊.友谊、友情、相互欣赏――这些是能够让我们把宝贵的传统转化成更丰富,更充实的将来的桥梁.

(文字整理 王雯淼)

作者:王雯淼,《建筑创作》杂志社记者

相关论文

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

本文是一篇绿色建筑论文范文,绿色建筑方面有关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

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

本文是一篇绿色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绿色建筑设计方面有关硕士毕业论文,关于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绿色建筑设计及。

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

本文是一篇绿色建筑论文范文,关于绿色建筑类函授毕业论文,关于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绿色建筑及生态环境及绿。

中外建筑师与近现代建筑设计

本文是一篇建筑师论文范文,关于建筑师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中外建筑师与近现代建筑设计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建筑师及建筑设。

建筑师的建筑设计管理

本文是一篇建筑师论文范文,建筑师类有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建筑师的建筑设计管理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建筑师及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