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重塑大学精神

时间:2024-01-20 点赞:50824 浏览:10392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重塑大学精神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大学生及精神及大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生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面对当代大学精神的失落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窘境,重塑大学精神高地,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统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多元集成探索大学精神培养的长效教育形成机制.

大学精神重塑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创新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中“大学”的意义与现代的大学虽不尽相同,但它仍道出了大学精神的宗旨,即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形成完美人格.在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勃兴、丰富、传承和发扬不仅关乎大学自身的前途和命运,更关乎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兴盛.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面对大学精神传承的种种困惑,高等教育如何“立德树人”?高校如何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重塑大学精神引领当代大学生?这些是我们必须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精神的历史考察在西方,大学精神是伴随着西方大学的设立是逐渐形成的.中世纪的大学很多由学人社区、知识分子团体兴办,赢得了在与政府、宗教相对独立自由地带;19世纪,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提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知识本身即为目的”,主张非功利的“自由教育”,表达了古典人文主义的大学精神.1810年德国洪堡创立柏林大学,主张教学与科研结合,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完全的人,“通过科学而达至修养”,形成了新人文主义的大学精神.20世纪主导美国的大学精神是人文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融合,弗莱克斯纳认为“真正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应该是思维严密、知识丰富,具有批判精神而不是书呆子”.克尔则主张大学应为社会服务,大学精神要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之上,更加凸显其“前瞻性”,不仅要走出“塔”,还要勇于开拓创新,引领社会前进.这意味着大学不仅要为社会服务,更要有一种着眼未来的超越精神,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存一块远离功利、宁静淡泊的精神家园.在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设立太学,是无可置疑的较正式的大学.《大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北宋开始设立书院,它强调人才不仅要学问切实,品德和名节也要高尚.注重修身、人伦教化是我国古代大学的根本价值取向.近代以来,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清末兴建了京师同文馆、南洋公学中、西学堂等.五四运动前后,我国现代大学兴起.蔡元培奠定了北京大学兼容并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清华大学形成了“自清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南开大学形成了“允公允能”精神、浙江大学形成了“求是”及“牺牲”精神.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更是创造了“刚毅简卓”、“治校”、“兼容并包”精神,培育了一大批蜚声中外的科学家和国学大师,成为我国大学精神得到极至弘扬的典型.大学精神是贯穿于大学发展过程始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长时期凝聚积淀而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共同性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它是大学独特气质的体现,也是大学历史和大学文化的精髓.

二、大学精神的功能和作用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曾指出:大学不是一个风向标,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精神具有着强大的功能和育人作用.向导功能.大学精神一旦形成,会对学校自身、广大教师、在校学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向导作用.大学精神的出现,使得大学人具有某种特有的“精神气质”,它引导大学人如何行事、如何为人.这种向导功能表现在学校的办学思想、发展路向、规章制度、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凝聚功能.大学各个学科、专业之间的差异巨大,真正将大学凝聚起来的不是行政机构,而是大学精神这一强大的精神力量.大学经过全体师生共同努力而创造和普遍认同的大学精神,一旦形成便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这种情感转化为对校园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凝聚了大学人通过丰富精神生活实现其理想追求,而不在乎物质生活是否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的精神品质.激励功能.富有活力的大学精神能够创造出浓重的文化激励氛围,激励教师孜孜不倦、传道授业,激励学生刻苦努力、不断进取.同时,大学精神的激励作用还体现在大学发展历程上,涌现出的一大批为科学、、自由而献身的学界楷模,如蔡元培、郭秉文、陶行知、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他们的故事感染着和激励着大学人传承大学精神.推动功能.大学精神形成了某种稳定结构和个性后,能通过先进深刻的思想与科技文化活动,高雅的文化活动及优秀人才输出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示范影响和改造作用,源源不断地辐射渗入社会机体的各个领域,形成一种对外渗透性,从而成为不断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发展功能.大学精神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优秀文化必然辐射到社会中去,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的转变,从而为大学更好的发展构建适宜的社会环境.同时,作为一种优秀文化一旦被大学人普遍认同,内化成为大学人的学术良知和行为规范,就会发挥出强有力的发展功能,不断地推动大学自身和社会向前发展.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共融,构成了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大学精神不仅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且在大学生成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具体体现四个方面:正确对待自然,掌握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理论;正确对待社会,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能够为国家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正确对待他人,具备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互助精神;正确对待自己,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我,超越醉卧.这四个方面,恰与大学精神完全契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既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发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有利于引导和培养他们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团结合作,严谨认真的科学素养.因此,大学精神既是大学生成长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氛围,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刻鲜活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更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精神动力.三、当代大学精神的缺失价值信仰的缺失.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极大挑战,高校陷入人才培养“专门化”漩涡.由于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精神价值追求、公民责任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培养,直接导致大学精神的日渐失落,大学精神退化.实用主义盛行.大学的目的仅仅是满足社会现实需求,高等教育本质受到了严峻挑战.在实用主义支配下,“知识工厂世俗的目标完全取代了原本大学神圣的目标”,“科学和人文割裂,人文学科和人文知识分子逐渐被边缘化,这些都使得大学越来越远离它的精神之源,陷入了实用主义的泥潭.”大学生精神追求和主体性的沦落,专注于现实的眼前利益和当前状况.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丧失.大学精神所特有的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批判精神在技术功利主义的主导下,日益淡化,代之以从众的心理、安于现状心态和过分依赖物质生活的态度.社会关怀精神沦落.大学精神那种浩然的精神之气和对真善美的执著在当代大学生中慢慢消失,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在他们的视野中淡化、淡出,代之以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狭隘自守.校园文化世俗化.受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的转型特别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高等教育出现短期行为.反映在校园精神文化尽管看上去丰富多彩,但是由于缺少深层次的思考和整体观念的指导,往往只停留在局部的校园文化活动水平,不能产生“群体文化效应”,达不到对大学精神的提练和升华.

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重塑大学精神1.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重视文化建设、高扬精神旗帜,历来是我国高校党建一个优良传统.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高校党组织的重要政治责任.自信和自觉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自信肯定无法自觉,没有自觉也不会自信.第一、树立大学精神自觉,要做到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规律把握上高度自觉、责任担当上高度自觉.大学精神的觉醒是大学文化自觉的核心.当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要求高校各级组织,对于大学精神的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规律把握上高度自觉、责任担当上高度自觉.第二,树立大学精神自信,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面对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大学精神文化不断边缘化的现实,和“自卑自弃”、“自大自傲”两种倾向,高校党组织需要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大学精神的当代价值,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追求,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2.以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精神培育的全过程.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守住大学灵魂.马克思主义既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铸造大学精神,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次,突出“三个自信”的理想信念,抓住大学精神的主题.“三个自信”是党的十八大的点睛之笔,其在本质上是和总书记对“中国梦”的阐述一致的.高校必须从“三个自信”现实根据、社会基础、历史依据、理论体系、时代特征和责任担当等方面科学、准确地把握,在大学精神塑造中融入“三个自信”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再次,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大学精神培育.高校要在推进大学精神培育过程中要把握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个精髓,为大学精神培育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精神培育的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风气;把“三个倡导”渗透到师德学风建设中去,规范师生的道德行为;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规范融入现代大学制度.3.多元集成,探索大学精神培养的长效教育形成机制.要认真研究90后大学生的接受特点,着眼于思想政治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重塑大学精神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大学生及精神及大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生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教育的主渠道,形成大学精神教育、大学精神展现、大学精神关怀、大学精神感受和大学精神实践等多元集成的长效大学精神教育形成机制.首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学生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大学精神教育课.要建设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思政课程体系,并结合本校历史,形成大学精神的校本教材.其次,提升人格魅力,展现大学精神.就是使理论魅力、教学艺术魅力和教师人格魅力相统一.教师不仅要靠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教育说服学生,还要在师生交往中,展现大学精神,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再次,融入管理制度建设,体现大学精神关怀.将人文精神融入管理制度,就能够充分考虑学生们的心理、人格、尊严和价值神;将科学精神融入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从外在他律走向学生内在自律,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第四,形成大学体验,感受大学精神.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和全体教师要形成全员育人观念,通过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增强大学生的大学精神体验.最后,创新活动载体,践行大学精神.要善于利用校园文化载体以文化涵养大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创设有新意、有号召力的大学精神社会实践、公益活动载体,使大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自觉践行大学精神.


相关论文

文化自信转向文化自觉

本论文是一篇文化类有关论文答辩,关于文化自信转向文化自觉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化及宣传部及演出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化。

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要认识文化多样性

为您写文化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文化方面开题报告范文,与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要认识文化多样性相关论文范文文献,包括关于文化及宗教及儒。

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哲学

此文是一篇文化论文范文,文化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哲学相关大学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文化及民族及民族文化方。

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途径

本论文为关于大学生相关经典论文范文,关于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途径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可用于大学生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

靠高度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又好又快

为您写文化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文化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与靠高度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又好又快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包括关于文化及高度及。

大学精神与“炫富文化”

为您写高校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高校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与大学精神与“炫富文化”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包括关于高校及学生及大学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