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走向

时间:2024-03-17 点赞:48914 浏览:9682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为华文文学有关经典论文范例,关于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走向相关毕业论文,可用于华文文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华文文学及现当代文学及吉林大学方面论文范文。

2005年12月14日至15日,由暨南大学中文系主办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在广州增城举行,来自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的74名专家学者与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文宣司副司长郭锦玲博士到会祝贺,暨南大学副校长贾益民教授代表暨南大学致欢迎词,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曾敏之先生、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暨南大学饶子教授分别致开幕词.

两天之内,大会进行了四场圆桌讨论,议题分别为“文化属性与文化身份”、“离散与认同”、“后殖民语境下的本土性问题、融合问题(原根性与本土性)”、“关于现代性问题:经典与文学史”.代表们针对这些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言积极踊跃,会场气氛热烈.

一 走向多元文化身份认同的世界华文文学

在“全球化”呼声越来越高的20世纪末,由于后殖民理论的崛起,迁徙、越界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在这种“越界”呼声越来越高的“大气候”影响下,世界华文文学经常触及的族裔、文化身份认同也越来越走向复杂和多元:本次高峰论坛中,十多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东南亚华文文学、澳大利亚华人文学;美国华人文学和日本留学生文学中族裔、文化身份认同的多元化问题:

饶艽子教授在其大会发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文化身份的问题,实际上是追问华人文学创作主体的问题,本身非常复杂.海外华文作家是在原先文化之根的基础上,以现代意识去观照自己所处的世界,由于不同时间和地域的影响,其认同必然是多样的、动态的,所以研究者不能笼统地看待这个问题,而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学理和文化层面深刻挖掘.这引起复旦大学陆士清教授的热烈回应,他认为“认同”这个概念包含着多层次的内涵,既有国家、政治、民族的认同,也有族裔、文化的认同,对于不同层次和层面的差异性认同,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对待,要尽量包容差异、化解矛盾.

台湾元智大学中文系主任王润华教授认为,华人的意义在不断改变中,中国以外边缘地带华人建构了另一种“中华文化”,这些具有边缘思考的华人,建构了另一类华文文学,它超越语言、族群、宗教,与此同时,这样的边缘文学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不断为杜维明先生所谓的“文化中国”创造新的精神资源.华人的构成,主要由他生长与生活的地区的文化生态与社会思想所构成,所以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其实是多类型的,多类型的华人必然产生多类型的华文文学,产生多类型的文化身份认同;华人的复杂性产生华文文学的多样性,比如新马的华文文学就呈现出中国与本土的两种文学传统,它不再是纯种的,而是杂交后的变种.由此,不同的华人离散族群(Chinese diadps)文学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批评模式去解读.与王润华教授的观点相呼应,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许福吉博士指出新华文学不仅融合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精华,也形成了本土框架和全球性的后现代的文学特质.他以90年代以来的新加坡华人作家为例,说明20世纪末的新华文学已经把全球化的后现代图像反映其中,关注的是多重身份认同问题,触及到了“全球化”、“国际化”等主题.他认为,新华文学中的“热带雨林”意象体现的是一种本土文化属性,而“鱼尾狮”、“花园城市”等意象,以及新建成的榴莲型建筑,则证明了新加坡多元互补、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文化认同策略.


美国哈佛大学的张风女士以美国华文文学为例,认为曾经在美华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离散飘零、感时忧国”的“原乡”书写已经悄然变奏,成了“心安就是家”,有待于重新定位.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蒲若茜博士着重探讨了20世纪末华裔美国文学的主题内容演变,指出华裔美国文学从世纪末开始出现了崭新的诉求,形成了众声喧哗、多元共存的局面,认为该阶段华裔美国文学的“越界”书写可以从三个层面去把握:主题所涉及的族裔、文化身份的“越界”,题材范围的“越界”,以及由于“新移民”的影响日盛引起的国家认同和创作语言的“越界”,而这些“越界”诉求反映的是海外华人作家差异性的文化身份立场.

关于海外华文文学的身份认同问题,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暨南大学王列耀教授表示,对于华人作家而言,国籍、血统和文化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但国籍比较容易界定,血统、文化则复杂很多,提出在考察海外华人作家时,应该对其身份的融合、同化、归化等进行清晰的界定.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王琢教授以留日中国学生以双语创办的杂志《蓝》为例,探讨了跨越语言的藩篱,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於贤德教授以加拿大华文作家张翎的小说文本为例,探讨了海外华人作家文化身份的“双向认同”问题,认为海外作家对于中国当代问题的关注,对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产生了一种“回力”作用.吉林大学张富贵教授论及文化认同的时间差及其原因,提出文化认同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广西师范大学陆卓宁教授认为海外华人作家一方面要坚守民族文化身份,一方面要对人类生存问题进行终极思考和追问,二者的平衡非常具有挑战性.

二、文化诗学VS.审美批评:开拓海外华文文学诗学研究的新路径

早在2003年,饶艽子教授就在《文学评论》第一期上发表的(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一文中指出,“海外华文文学的理论研究,是一种直接思考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其研究对象既是海外华文文学自身,也应包括对这一领域的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的研究.这种诗学,是海外华文文学的反思之学,反思的目的,是探索这一领域自身的理论问题,尤其是那些有特色、带根本性的问题.”她把这种研究称为海外华文诗学,认为海外华文诗学的确立,应有自己的独特方法论系统.由于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其方法论系统也应该是开放的,不应局限于某一种研究方法,而应该是立体的、多层次的.

在本次论坛中.福建省社科院刘登翰研究员提出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应该从审美批评走向文化诗学,他认为,海外华文文学的文本不仅仅是审美的,而且是海外华人族群建构的方式之一,是一种文化政治行为,它不仅仅具有审美价值,更加具有文化价值;我们从文化诗学的高度研究海外华人文学,是打破文本内外关系,从深层次切人海外华人文学的最好方式,是提升海外华文诗学的必由之路.他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回应和进一步的探讨:台湾佛光大学的黄维棵教授认为文化诗学只是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不可能取代传统的审美批评,提出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不应该过分套用西方理论,而是应该用我们自己的文学批评话语,呼吁用《文心雕龙》的文学范畴和理论去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包括海外华文文学,甚至西方文学.香港学者林曼叔也认为,文学研究重在看作家作品,文学的审美价值是第一
位的,不必过分强调作家的文化身份,与此同时,他认为华文文学要进人世界,必须以体现民族性为特色.

深圳大学中文系钱超英教授以澳大利亚华人文学为观照对象,提出欲使我国有关流散及流散文学的研究不流为对西方批评话语的追随性的机械注释,需结合海外华人华文文学身份探索的具体问题拓展阐释空间.而这可从三个维度着手:从历史的维度认识百年中国移民潮与西方势力全球扩展因而进侵、改变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同步关系,从社会结构的维度认识海外华人社会非同质化的多元构成,从审美的维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特殊母题和处理这些母题的美学架构.他的发言,提出了在海外华人文学研究中应对华人移民历史、文化、心理层面和文学审美层面的共同关注.

多位学者用后殖义的理论,拓展了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空间,王润华教授引用《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所提出的后殖民文学的四种比较的模式来拓展海外华人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一是关于区域性或国家性的比较模式(nationalorregionalmodels),二是基于族群的比较(race―basedmodels),三是建立更复杂性的比较模式(parafiremodelsOfplexi-qr),四是植根于混杂性与本土性(hybridity andsyncreticity)的批评模式.这些比较研究的方法可以打开我们的视野,从地理区域及其文化属性,拓宽和深化华人文学的研究领域.中国人民大学马相武教授就后殖义的差异性理论对海外华文文学诗学建构可能做出的贡献和带来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台港文学选刊》副主编宋瑜先生则辨析了“后殖民”、“新殖民”、“非殖民化”等关 键 词 ,认为所谓“世界人”是西方文化工业宰制的结果,我们要对这样的“世界主义”认同保持一种清醒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论坛所论及的海外华文文学诗学,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涉及作家和文学文本,而且开始触及到了海外华人批评家.暨南大学中文系的李风亮博士以《海外华人批评家概观》为题;介绍了王德威、李欧梵、夏志清等海外华文批评家的研究成果,对“全球化”时代的学术“流散”问题、中西批评理论中的话语权力关系、20世纪中国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在政治、审美层面互为参照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三 “离散性”、“本土性”与现代性:构造华文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的三个面向

作为大陆本土之外的海外华文文学,其“离散:特质不庸置疑.苏州大学的曹惠民教授从三个层面探讨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离散”问题,即从“形体的离散”、“精神的离散”到“关于离散的书写”.而深圳大学钱超英教授、广东社会科学研究院的钟晓毅研究员则提出,作为研究者,我们有必要检视华文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是否夸大了这种“离散”感.

刘登翰研究员指出,海外华人是一种跨国、跨地区的散居,华文文学中所体现的华文文化是以一种“散存”的结构存在的,处于异族/异域文化的包围之中,与当地的本土文化有一个认同、融化、吸收的过程,是经过“本土化”的华人族群文化.香港《东方日报》编辑、《香港作家》副总编蔡益怀博士以香港小说的“本土性”呼应了刘先生的观点:他说香港小说的“本土性”就体现为一种港口文化,香港是一个混杂、流动的码头,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赶码头、讨生活,所以“虾球模式”的“流浪汉”形象贯穿香港小说的始终.

在中国大陆,海外华文文学被当作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要而独特的部分而存在,吉林大学刘中树教授认为,世界华文文学以其世界视野、多元化的文化品性、多样的文化身份、全球的言说语境,为建构中国现代先进文化和促进全球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与此同时,对海外华文文学史的考察,离不开作为“原点”的“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的影响,呼吁建立大文学史观,把百年文学放在中国现代性蜕变的过程中.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曾敏之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如何进行现代性转化和变形的历程进行了精当的分析,认为对于华文文学现代性的考察不应该脱离社会的经济形势.研究华文文学,既不能持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又要有忧患意识,应该在吸收西方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厦门大学的朱双一教授则以《台湾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为题,讨论了日据时期台湾文学中现代性、本土性与殖民性之间的纠葛,本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对台湾新文学是受中国新文学影响还是日本新文学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对于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构造和文学史的写作问题,与会学者都踊跃发言.香港学者林曼叔主张用中国本土的批评话语,而不是西方的理论套路去梳理文学经典.广东教育学院的熊国华教授提出了确立“经典”的标准:一、需要时间和读者的双重淘汰,反对当代人给当代人树立经典;二、要更多地考虑文学的审美,要多做内部研究;三、经典是一个流动的、开放的概念,要不断淘汰旧的、吸收新的东西;四、要敢于质疑经典,适当疏离经典,以有利于文学的创新;《香港作家》总编梅子先生认为,文学经典的形成,除了时间积淀,杰出批评家的挖掘和预见作用也不可忽视.对于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的关系,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文学史是一座桥,文学经典就是一个个的桥墩.”同济大学钱虹教授以自己撰写《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之“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史”的资料为基础,对二十多年来的海外华文文学历史及现状进行了梳理,提出世界华文文学的学科身份有待进一步的明晰化.香港《香江文学》的主编汉闻先生以痛惜的心情追溯了《香港文学史》撰写的流产,砰吁大陆与香港学界联合撰写《香港文学史》.

除以上论题之外,与会专家学者还就海外华文文学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如广东社会科学院的许翼心研究员提出要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时空观,认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应更多关注外国人用汉语创作的作品,比如越南、南北朝鲜、日本的汉语言文学创作,中国旧体诗在海外的流传和变异等;大学的杜元明教授对“全球化”语境对本土文学、文化主体建构的利与弊进行了比较研究;安徽大学王宗法教授对海外华文文学的世界文学走向进行了探索.另外,大会还为庆祝会刊《华文文学》创刊20周年举行了专场讨论会,回顾和反思了《华文文学》在风风雨雨中20年的发展史,专家们分别对其今后的

本论文为华文文学有关经典论文范例,关于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走向相关毕业论文,可用于华文文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华文文学及现当代文学及吉林大学方面论文范文。

办刊宗旨、发展走向提出了建议和希望.

在大会闭幕式上,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杨匡汉研究员作了严谨的学术总结,并对海外华文文学今后的发展和研究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在推进华文文学研究的过程中,从学科的发展出发,不断找寻一些关 键 词 ,用核心、关键的问题去推动华文文学研究上升到新的发展平台;第二,推进华文文学研究的深入,特别要注意开拓中国的、东方的人文性资源,包括思想的、美学的、语言的资源;第三,要“吸古润今、吸洋润华、打通地域、自主创新”,把中国本土文学、文化与海外华人文学、文化作时间和空间上的贯通性研究.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论文

世界华文文学新世界

本文是一篇华文文学论文范文,华文文学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世界华文文学新世界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华文文学及社会关系及。

《世界华文文学坛》2023年第2期要目

本文是一篇华文文学论文范文,关于华文文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世界华文文学坛》2016年第2期要目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华文文学及。

2023年世界华文文学信息

本文是一篇华文文学论文范文,关于华文文学方面函授毕业论文,关于2016年世界华文文学信息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华文文学及中文系。

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坛综述

本文是一篇华文文学论文范文,华文文学相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坛综述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华文文学及跨学科及比。

《世界华文文学坛》2023年第1期要目

本文是一篇历史论文范文,关于历史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世界华文文学坛》2016年第1期要目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历史及散文。

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坛致辞

本文是一篇华文文学论文范文,华文文学类硕士学位论文,关于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坛致辞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华文文学及比较文学及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