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型人才弥尔顿与教育

时间:2024-01-22 点赞:43384 浏览:8234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大学教育论文范文,关于大学教育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全能型人才弥尔顿与教育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大学教育及世界文学及教育思想方面的职业教育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教育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弥尔顿是世界文学史上与荷马、但丁齐名的史诗诗人,具神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哲人、诗人为一身.用现代术语讲,弥尔顿可谓是全能型人才.如何才能造就这样的人才,使之在任何变化了的环境下随时、随地都能找到自我,立于不败之地?弥尔顿本人受教育的过程也许能给我们以启迪.此外,弥尔顿在《论教育》中还总结了一套独特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并阐释了弥尔顿式“教育”的定义和学习的目的.

[关 键 词 ]全能型人才;弥尔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1−,0078−,04

“创新”的教育理念一点也不新,是自亚里斯多德以来教育传统之要求,既基于知识的积累,又超越于它.也正因为有了“创新”这一动力,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只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创业”与“职场”似乎成为了中国重点大学的教育之重点.也许中国大学的教育真的已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或“十字路口”,此时,实际能力的培训应胜过素质的培养,教育的重心也不得不随之转移.不过,作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学教师,笔者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位在世界历史上都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弥尔顿.也许我们不能称其为教育家,关于教育他只写过一本小册子《论教育》.但他在其中提出了一套独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他本人的教育经历也颇具特色.即使用现代的教育标准来衡量,这些都有“创新”,但与中国现代大学教育所提倡的创业精神背道而驰.笔者希望他的教育过程和教育思想对我们重点大学的教育有点启示.

一、

对于中国读者,弥尔顿(1608-1674)其名并不陌生,其史诗《失乐园》尤其为人熟悉,弥尔顿也因此与荷马、但丁被共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三大史诗诗人.其实,这些仅仅是他人生晚期(1660-1674)成就的一部分.弥尔顿在1660年5月王朝复辟、查理二世继位后,作为“弑君者”的辩护士而被捕入狱.但可能由于他此时已双目失明,不足为患,也部分得益于朋友的鼎立帮助,不久便获得释放.弥尔顿从此深居简出,专心为诗,以弥补因投奔革命而拖延了二十多年的伟大抱负,即要用祖国的语言创作一部伟大史诗.①但因革命失败而失意、并为之双目失明且接连失去至亲的弥尔顿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拼搏,终于不负所学,得偿所愿,一跃万仞,高踞史诗成就之巅,完成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英雄诗歌三部曲:《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与《斗士参孙》(1671).3年后,即1674年,他便与世长辞.但他的美名永留青史,其《失乐园》被认定为英国文学史上的“文人史诗”之冠.

弥尔顿的创作成就远不只限于此.他从小就立志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三件大事:用祖国的语言书写一部史诗、编写一部英语语法书和一部关于伟大祖国的历史著作.如前所述,他超额完成了他的第一个志向.而关于后两者,读者如果参阅一下弥尔顿的权威作品集,即十八卷本的哥伦比亚版本《约翰·弥尔顿作品集》(The Works of John Milton),便可以在其中的第六卷中读到他的《语法》、第十卷中的《英国历史》.此外,他还是一位神学家.虽然与其诗歌艺术、政治贡献相比,弥尔顿的神学研究恐怕要位列其后,修斯也因此称他为“业余神学家”(“amateur theologian”).但其神学著作,即两卷本、共五十章节的《基督教教义》和贯穿他创作始终的宗教思想,充分标志着其神学家的地位.其中众多有创新的非正统基督教思想、甚至可以说是异端观念,如“反三位一体”观、具有悖论性的“诱惑”观等对当时的英国宗教改革产生冲击,也对以后的神学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另外,弥尔顿的小诗覆盖了英语诗歌的几乎所有体裁:抒情诗、歌剧、牧歌悼亡诗、十四行诗,等等,应有尽有.

然而,这些成就并非弥尔顿“专门而为之”的结果,而是他在受教育期间及革命忙碌之余和之后的所作.实际上,弥尔顿从学成之后到革命失败、王朝复辟(1639-1660)之间一直积极忙于国家政事,而这期间,英国局势混乱,政坛变幻莫测,国内外战火不断.仅从1638~1658年的20年间,英国先后历经了两次主教之战②、三次内战③、爱尔兰运动④、英荷战争⑤、西班牙战争⑥等.弥尔顿将人生最辉煌的时期奉献给了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热情投入革命,出任国家拉丁文秘书,充当英国的喉舌,用笔作武器和国内外反动势力作斗争.因此,弥尔顿成就的很大部分在于他因革命所需而奋笔疾书的各种散文册,包括离婚册和各类政论册共25本,其中21本是用英语写的,4本是拉丁语.尤其在《为英国人民辩护》《第二次辩护》《为自己辩护》《论出版自由》等辩论中,弥尔顿积极为当时急需政治、宗教、个人等各种自由的17世纪英国呐喊助威,并为此付出双眼、健康、几乎生命.弥尔顿因此在英国历史上被尊称为革命家、思想家和雄辩家.

二、

英国的17世纪不仅变化莫测,而且是弥尔顿经常描述的“邪恶时代”.很难想象,弥尔顿这棵瘦弱的树能在凄风苦雨中结出如此丰硕的果实.不过,看一看他的受教育过程,我们也许能从中找到些什么.在当时那个“英国的转折点”,⑦人们普遍开始质疑一切传统,希望改革一切制度,而学校和教育往往在此时首当其冲.弥尔顿从小就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一心一意为之准备.“从孩提时始,我就不允许某一天不上课或不努力学习就让它流失”.他有很高的自我价值观,学习自觉勤奋.他如此自白:“从我12岁那年起,我如饥似渴地抓紧学习,不曾半夜以前睡过觉.”对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而言,学习神学以便毕业后谋一教会职务是常见的选择,就如同现代中国的教学职位一样,弥尔顿也不例外.他在剑桥大学基督学院顺利取得神学文学士和硕士两个学位.但他总不忘培养自己的爱好:诗歌创作,并经常用母语英文和外语如希腊文、意大利文及拉丁文练习写作不同体裁的小诗,当年的不少练笔之作后来成为文学史上的名诗.期间,他的品格和非凡的造诣获得前辈的敬重,其温文尔雅的举止为他赢得“基督学院淑女”的外号.1632年24岁那年,弥尔顿拿到剑桥大学硕士学位后,觉得自己在7年大学教育后仍然还无法对人类和社会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感到需要继续努力,当然也有感于自己与最初向往的教会职务格格不入,不愿与堕落的教会同流合污.为了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潜能,也为了日后“更能胜任”,“一心想干一番最了不起的事业”的弥尔顿于是回到父亲养老的乡间霍顿,自觉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埋头苦读6年(1632~1638年),畅游希腊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作品世界,寻求一切神学和文学知识,选择并思考自己的所读,一如《复乐园》所述:“他读个无止无休”(IV,322).他父亲也以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心甘情愿提供一切.但弥尔顿生活简朴,潜心苦学,只需少量的救济.不久,他开始负责两个外甥的教育,并招收了一些亲密朋友和上流人士的孩子.其教书育人的质量使其私塾得到一致认可.

但弥尔顿不忘自己的宏大志向,一直有选择性地培养自己日后成为伟大诗人,一切知识的获取、品德的培育、情操的陶冶都围绕这一目的.1638年5月出游意大利也是为此.多年来,弥尔顿一直沉醉于但丁、彼脱拉克、塔索等人的文学世界,意大利史诗像磁铁一般吸引着他去亲身领略意大利语言和文化的魅力.旅行途中他还特意拜见了意大利物理及天文学家伽利略,这位科学家当时已身陷囚室、双目失明,但伽利略为科学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给诗人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其伟大的“精神斗士”形象后来成为诗作《斗士参孙》的原型之一.但1年3个月之后,弥尔顿便回到英国,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同胞们奋力争取自由的时候,我却在国外悠然自得,这是很可耻的.”弥尔顿出游前,英国国内的局势已经暗淡.此时的弥尔顿感到发挥自己的潜能、报效祖国的时机已到.尤其当革命于1640年开始后,他更是紧抓这个机遇,一展自己的全部泰伦特(Talent).⑧1651年弥尔顿一眼失明,但当时英国政局紧张,他不顾医生警告,继续为祖国的革命事业夜以继日奋笔疾书各种论辩,最终于1654年赶写《为英国人民申辩》时,弥尔顿因操劳过度而导致另一眼失明,年仅43岁.弥尔顿在这一时期书写的许多政论册都成为了重要的历史文献,如《论出版自由》至今仍是新闻行业的经典之作,为广大新闻人所参考.

1644年弥尔顿发表《论教育:致萨缪尔·哈特立勃校长》(Of Education,To Master Samuel Hartlib).弥尔顿与哈特立勃校长曾一起多次探讨教育,于是专门撰写小册回应哈特立勃校长.小册自出版后常常一印再印,和洛克的书一样被认为是对教育的不朽贡献,一直保持着其经典教育之作的地位.局于篇幅,这里仅略述其核心思想.其实,其核心教育观念基本上是弥尔顿本人教育过程的总结:自己的上学经历、大学毕业后隐居霍顿的6年苦读以及私人办学的亲身体验.弥尔顿一直蔑视大学教育,也不止一次地发泄过对剑桥大学制度的不满.在这本小册里,他同样气愤地指责学校里的学习“令人生厌,收效不大”,因为学校的课程设置遵循“急功尽利”的原则,结果就是,在校时只有那些唯利是图的人才会“愚昧地热衷于学习”而富人则沉溺于饮宴逸乐,而离校时同学们普遍厌恶学识.弥尔顿指出这些道德上的缺陷都是不良教育的后果,因为受教育和学习的真正目的应在于“通过获得我们内心的真正美德等而重新正确认识上帝(真理)以弥补人类始祖造成的损毁”(366-67).⑨此言所蕴涵的宗教意义,人们只有在研读过弥尔顿的神学著作《基督教教义》以及体现其宗教思想的诗歌后才能完全理解,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对教育质量和教育本质的关注和诠释.弥尔顿认为当时的英国共和国急需改革教育,“否则国家就会灭亡”,弥尔顿所建议的教育改革涉及面极广,这里略提以下两点.

首先是学校体制.弥尔顿认为他的教育机构只接受这样的老师:“随和而崇高”(familiar and heroic).在他看来,老师受到每个学生的脱帽鞠躬之礼并不是因为他自认为是老师,而是因为他具有相应的品质.学生的来源应是“我们高贵而绅士的年轻人”(406),招生人数不能超过150人.这一点虽然对人口众多的现代中国参考价值不大,但他对师生同等质量的看重值得我们借鉴.然后是学校的语言教学.弥尔顿强调,语言教学是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如果改革不到位,“费时甚多而收效甚微的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363).他认为语言只能作为工具,语言本身并非目的,因此语言不能当作死的语言来教和学.语言的教与学不在于“单词或词义”(words or lexicon 369),而在于运用它去传播他人的经验、发现、智慧和创见,因为外文如希腊文和拉丁文作品中有更多美和新的知识,但“目前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⑩的方法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没有效果”.要学好外语,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法和发音后就应该开始有意识地阅读大量的原文文本,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的、科学的还是哲学的,这种跨学科的综合性文本是学好语言的最好材料.

此外,弥尔顿的《论教育》里还有几点有趣之处值得提及.第一,学校应在学生饭后或操后给他们提供机会欣赏或亲自表演音乐或乐器,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和情操.第二,弥尔顿认为学校应强制实行军训,项目包括击剑、搏斗、列队、行军、扎营、构筑堡垒、连续刺杀、围攻等等,以使学生在必要时能自然充当“保家卫国的完美指挥官”(372).第三,学生应该了解一些实践和实验知识和技巧,包括打猎、捕鱼、牧羊、园艺、建筑、工程、航海等等.弥尔顿甚至指出,学生“出国旅游”以增长经验和开阔观察视野的年龄应限制在约24岁之后,“但绝对不能早于这个年龄,否则他们就会堕落”(414).

四、

也许,弥尔顿太武断,太着迷于培根式的教学理想,有些教育观念不切实际或已过时,而对现时的中国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似乎也只能是奢望.但这也许才是大学教育的本质,一如三百多年前弥尔顿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一样,弥尔顿式的简洁而中肯:“凡是能使人适应于正确、熟练、高雅地履行一切公私职务的教育——无论是和平时代还是战争时期,我都称之为全面、充分的教育”(377).弥尔顿身处变化莫测的时代,但正是变化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使之最终“具老师、牧师、神学家、革命家、雄辩家、哲人、诗人等多重角色为一身”.对他而言,受教育自然是为未来作准备,而未来是复杂、变化、未知和不可预测的,所以受教育就是为未来作好全面的、完全的准备,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现实性所在.只有通过这样现实性的教育,人在遇到任何变化、尤其在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或“转折点”的时候,才能不为所困,永保自由(“自由”是弥尔顿一生的追求和倡导).

注释:

①弥尔顿首先是在1639年8月的拉丁文诗歌《悼达蒙尼斯》中明确他的雄心大志就是创作一部有关亚瑟王主题的史诗,后来在1641年底写成的《

此文是一篇大学教育论文范文,关于大学教育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全能型人才弥尔顿与教育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大学教育及世界文学及教育思想方面的职业教育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教育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论教会机构必须反对主教制》第二卷序言中转向基督教英雄这一史诗主题.


②两次主教之战先后发生在1639年和1640年,主要关于国王的权利.这场政治运动席卷爱尔兰、英格兰、苏格兰,被视为英国内战的前奏.

③第一次内战(1642~1646年)和第二次内战(1648~1649年)发生在查尔斯一世和长期议会(Long Parliament)之间;第三次内战(1649~1651年)则在查尔斯二世和尾闾议会(Rump Parliament)之间,最后以议会获胜而结束.内战先后导致查尔斯一世被砍头、查尔斯二世被驱逐、专制统治首先由英国共和国(1649~1653年)、然后由克伦威尔护国公(1653~1659年)所替代.

④清教领导人克伦威尔继内战胜利之后,在1649~1650年向爱尔兰发动旋风般的军事运动,成功镇压趁英国内战之时在爱尔兰爆发的反英国新教统治的叛乱,重新确立英国对爱尔兰的统治.克伦威尔军队的报复性行为,尤其是1949年的大屠杀,使克伦威尔的名字从此在爱尔兰民族者的脑海里打下与“英国迫害”同义的烙印.

⑤王朝复辟之前的英国-荷兰战争(1649~1654年)发生在英国无王时期,即查尔斯一世被砍头的1649年至查尔斯二世复辟的1660年间,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夺海陆运输.

⑥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在英荷战争于1654年结束之后,将矛头转向英国长久以来的敌人:法国和西班牙.但由于当时政党中大多人偏向法国,克伦威尔最终通过商务协议与法国结成同盟,并达成秘密协议,让法国禁止为查尔斯二世提供政治避难和庇护;同时克伦威尔对西印度群岛西班牙的领土展开攻击,并于1655年占领牙买加,于是,英国-西班牙战争正式爆发;1657年英法军事联盟,共同对抗西班牙.直到查尔斯二世复辟,英国-西班牙战争才于1660年9月正式中止.

⑦在名为《英国的转折点》一书里,希尔详细地讨论了17世纪变革中的英国的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参见Christopher Hill,England’s Turning Point: Essays on the 17th Century. (London: Bookmarks,1998).

⑧Talent(泰伦特)意为“天赋、天才能力”,但“泰伦特”本为古代银子单位.《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的故事叙述说,从前有个主人,即将远行,出门前叫来他的三个仆人,并按照各人的才能给了他们不同额度的银子,让他们各显其长,赚取更多:第一个五个泰伦特,第二个两个泰伦特,第三个一个泰伦特,然后就旅行去了.等主人回来后,叫他们将自己利用泰伦特的所得报来,发现所给的泰伦特越多的,所获的越多,唯有第三个怕亏,将主人给的一个泰伦特埋在地下,最后拿给主人的也就只有原来那一个泰伦特,主人很生气,将那一个泰伦特收回,交给了所获最多的第一个仆人.弥尔顿的泰伦特既指神所给予的人的天赋,也指各人具体行事的才能.参见《马太福音》25:14;《路加福音》19:11-27.

⑨本文的选段来自弥尔顿的《散文全集》(Complete Prose Works. New Hen: Yale UP,1953-1982)中的第二卷.文中所有引语的页码随文注出,不再加注.引语的中文翻译是笔者的拙译.

⑩对于英国人来说,希腊语、意大利文或拉丁语都是外语,如同英语在中国.

[编辑:苏慧]

相关论文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下的法学教育改革

本文是一篇法律职业论文范文,法律职业类毕业论文提纲,关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下的法学教育改革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法律职业及法律知识及法。

幼师人才培养中的舞蹈教育课程设计

本文是一篇幼儿教师论文范文,幼儿教师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幼师人才培养中的舞蹈教育课程设计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幼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