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4-03-15 点赞:50954 浏览:10335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关于留学生及教育改革及高等教育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留学生类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留学生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教育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在在根本目标上完全一致,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教育现代化是国际化的最终目的,国际化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内涵支持和发展动力,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关 键 词 :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化的重要特征是国际合作与交流,教育领域的国际化即教育资源在国际范围配置,要素在国际流动,通过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经验来促进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最终目的是提升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指标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教育现代化这一命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十八大报告又再次提出并表述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提法从无到有,从提高水平到基本实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寄予的厚望.中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过程中,承担着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人才、引进资源、传播文化等重要历史使命,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国际化的视角与战略,离不开国际舞台实践,更离不开具备国际视野与教育背景的高端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作为新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10年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首次从国家层面正式提出教育国际化,其具体举措是:教育内容国际化,如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秀国外教材;教育方式国际化,如聘请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授课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参与并举办国际会议、比赛等各类活动体验国际规则;教育成果评价国际化,如学分学历互认,逐步建设兼顾国情、并能国际比较的评价体系;教育平台国际化,如开办孔子学院,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参与并建立双边和多边教育交流机制.

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化在根本目标上完全一致.“立德树人”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和最终诉求,教育现代化就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这也是教育社会属性的内在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合作与交流能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一些国家一方面期待与我国更紧密合作,另一方面对中国的发展也存有疑虑和误解.同时,各行各业的发展还面临高端人才不足,精通专业又能熟练驾驭国际规则的人才奇缺的现状,成为制约中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教育涉及到个人全方位的发展:既需要校舍、校服、设备等的硬件支撑,也要有优秀教材和教师的科学引导;既要关心学生学习成绩,还要关心学生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学习兴趣;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行为.可以说,教育是教育部门、教研机构、社会组织与家长学生共同完成的一项复杂工程.

教育更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活动,在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尤其如此.既然让每一个孩子成为可用之材是教育现代化的最终诉求,那么发现孩子的才能并营造使所有孩子能够因材施教的教育环境就是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同时,我国还有大国办教育,地区差异大的自身特点,借鉴他国经验可以因地制宜、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如古巴利用广播开展远程扫盲教育,低成本,可操作性强;德国双元制教学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范本,等等.

从教育的层次来看,国际化在小学和中学应侧重国际理解教育,通过让学生体验外国文化和学习方式,增强对多种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培养其开放多元的视角与海纳百川的胸怀;而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则应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和优质资源引入,着力培养各领域国际领先人才.这也是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是盲目模仿国外,所谓“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是一种既不了解自身、也不了解世界,妄自菲薄的观点.西方在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起步较早,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如现代化管理手段,强调人人参与尊重兴趣的体育精神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任何学习与模仿都应该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保留自身特点与优势的基础上取长补短.面对全世界的多元文化,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强调了个性特点的独特价值,教育国际化进程也同样需要保留特点,审慎鉴别,选择性的学习和借鉴.

首先,现在的西方社会是在丰富的资本主义物质积累后总结发展经验和教训而达到阶段,中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难起步的;其次,即使是在国外已经证明的先进经验,还需要与中国国情结合,“本土化”之后才能为我所用;最后,国外并非世外桃源,金融危机、政府赤字、贫富差距等都是西方社会多年来难以克服的顽疾.中国的飞速发展让他们长期拥有的优越感逐渐丧失,“中国威胁论”开始抬头,某些西方媒体甚至刻意回避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歪曲事实,对中国发展进行误导性报道宣传.

我们的教育现代化正处在这样一种复杂变化的国际背景之下,我们就更加迫切需要培养能够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各类人才.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国际的优秀资源与经验为我所学所用,将自身的发展真正融入到国际发展的潮流中.

其次,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建设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交流.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教育国际化探索与实践的历史.从我们睁眼看世界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开始了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近代的教育国际化,更多是在向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与借鉴经验.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一直重视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借鉴经验与教训.同志对待国外的先进理念与思想,创造性提出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确定了国际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各项改革开始全面提速.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成为了教育系统的共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立符合教育实际,并能有力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与科学的评估机制的工作显得十分迫切.标准制定者需要在全球教育的大背景下,综合考量其他国家的教育体系与评价标准,使现代化指标既适合中国的发展现状,又能在国际背景下进行横向比较. 2009年,首次参加PISA①的上海15岁在校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全部三项评价中均排首位.当然,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上海的测试结果并不能代表中国的整体水平,但参与国际测试与评价,就将中国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放在了全球范围内进行评估,有利于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同时,研究各种国际评价指标,也将助力建立自己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国际合作与交流还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发展动力.作为关系到国家与民族未来的教育事业,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社会公共服务,需要把握时展的脉搏,融入国际发展的大环境,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1978年,同志做出向海外大量派遣留学生的重大决策.从此,中国的教育国际化进程开始提速.1993年,中国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为留学人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在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教育国际化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来自教育部网站的信息显示:从1978年到2011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24.51万人.截至2011年底,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142.67万人,其中110.88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81.84万人,有72.02%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在2011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留学回国人员占90%.这些留学人员将海外的先进教育成果带回国内,有力支撑了中国现代化建设,达到了以开放促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的,也为教育现代化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前,中国正处在全球教育竞争不断深入发展、教育规划纲要实施进入关键时期的重要阶段,需要通过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参与全球竞争,进而成为规则制定者.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以开放促改革,因为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不可分割,开放也是改革.深化改革需要扩大开放形成外部压力和倒逼机制,推动改革不断深化.国际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改革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中我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提供了契机.

常言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国与各国互派留学生,教育国际援助、高等学校毕业生海外志愿者服务等举措增进了彼此间了解与认同,为公共外交打下基础,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创造条件.仅2012年,就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3万名来华留学人员在中国691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学习(数据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华文明悠久灿烂,博大精深,深深吸引着每一名在中国学习过的外国留学人员,尤其像中医、京剧等传统学科与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这些民间大使把在中国学习到的语言与文化带回各自的国家,对于我们传播中华文明,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更良好的外部环境.

尽管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来华持续升温,但相比中国对发达国家的了解,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愿望和程度都还很欠缺.由于一些媒体的曲解,中国发展的成就被掩盖,问题被放大,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形象被扭曲.我们需要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介绍自己.只有具备了国际化的视野,“请进来”的手段才能达到“走出去”的目的.现代化的教育应具备国际影响、承担国际责任、体现文化包容与理解,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大国风范与气度.

孔子学院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教育国际化的成功实践.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在105个国家建立了358所孔子学院和5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到50万人.孔子学院的成功背后是灿烂悠久中华文明的持久魅力,更是不断提升国际实力的有力体现.孔子学院、人文交流机制等成功的教育国际化探索与实践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过程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制约其科学发展.面对全球化日益加速,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的外部环境,教育国际化也在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比如,积极推动学历学位互认并参与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深入开展全球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方式.中国长期以来通过签署或加入多边或双边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的方式、从政府层面建立宏观学历学位认可框架,通过个体文凭认证的方式来具体实现学历互认与质量保障.许多国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且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质量保障标准、学历资格框架、学分制与学习成果等.相比而言,中国在教育标准的国际可比性和衔接性方面还存在不足,如学生与学分的国际流动中缺乏可操作工具与衡量标准.

此外,中外合作办学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有效与市场需求对接.同时,留学生开始出现低龄化趋势.面对留学生低龄化现象,从一方面来看,高等教育不得不走出“塔”,面对全球竞争;另一方面也对中国青年一代走出去时如何保留中华文化,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提出了挑战.如果接受国际教育最终不能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那么将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流失与浪费.教育国际化进程应科学研究,精心谋划,稳步实施,助力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营造开放、包容、自由的教育环境,只有如此,国际化的投入才能开出现代化的果实.

教育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复杂而深刻的命题,教育现代化是党和政府的切实要求,是亿万人民的殷切期待,同样更是一个漫长与艰辛的过程.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国际组织的广泛参与、有力支持和包容理解.教育国际化进程应以培养“全球视野,中华情怀”的学生为己任,让我们的下一代站在国际的平台去感悟与体会,历练与成长,竞争与拼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梦”.

注释:

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在各个国家中抽取4500到10000名初三与高一为主的15岁学生担任调查对象,以测试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社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编辑 王俊烽

相关论文

教育与教育现代化

本文关于创新教育及基础教育及学生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创新教育相关论文范本,与教育与教育现代化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道。

教育现代化的“无锡答卷”

本文是一篇义务教育论文范文,义务教育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教育现代化的“无锡答卷”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义务教育及教育发。

实现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为您写信息技术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信息技术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实现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包括关于。

强化教育技术装备推进教育现代化

为您写计算机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计算机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与强化教育技术装备推进教育现代化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包括关于计算机及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