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教育思想探微

时间:2024-01-14 点赞:41836 浏览:7739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为教育思想方面有关开题报告范文,与孟子教育思想探微相关关于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思想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教育思想及本心及良心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内容摘 要 】孟子认为人性善生而有之,但由于后天的作用,使人舍弃良心本心,从而沦为恶.克服恶发展人性的善端乃是孟子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贡献力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是现代都具有借鉴和影响作用.

【关 键 词】孟子 性善 扩充善端

综观孟子的思想,不难发现孟子的教育学说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良知”、“良能”.人不待学习便可做到,这是良能;不待思考便会知道,这是良知.但在实际生活中,孟子又认识到,环境和后天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觉得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就是由于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性的善的缘故.由于“不能尽其才者也”[1].所以,他认为若不重视后天教育,人们就会“放心而不知求“[1].也就是说,会丢失善良的本心.他曾经感慨说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1]丰收年成和灾荒年成,少年子弟的不同表现,孟子认为不是天生的资质不同,而是由于环境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了的缘故.为此,他强调要把人放在环境中锻炼,自身的不足.孟子关于通过环境和教育来发掘人性之善的思想是其教育构想的内在逻辑前提.所以,要全面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内容,必须先对其人性学说进行探索.


一、解读“人性”

孟子所言的“性”,指的不是生而即有的全部内容,仅指的是生而即有的内容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乃指的是人的心的作用.心的概念比较复杂,既包括认知,又包括道德.孟子把心的概念限定在道德方面,定义这种心为良心,是人本固有的,并以此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2]这即是说,孩提之童即知爱其亲,稍大一点即知敬其兄,这些都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是人人固有的.孟子为了进一步说明良心人人固有,还谈到了类的问题,即圣人与普通人是同类,凡属于同类者,必有共同之处,这个共同的地方就是由良心所衍生出的“理”和“义”.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由于“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将心中的理义发扬光大,充实自己的生命,才有所大作为.由于圣人与人乃是同类,圣人具有良心,所以人人都有良心.

心具有认知的功用,可以思考和反省,所以心可以摆脱的裹胁而成为新的直接独立的活动.孟子把心的活动同以耳目口鼻的为主的活动摆脱开来,进而发现心直接而独立的活动.孟子认为这种才是真正的心自己的活动,并称之谓“本心”.心在摆脱了生理裹胁时,自然呈露出了四端的活动,表现出来的四种基本形态就是仁义礼智之性,即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和是非心.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对此,孟子在《尽心上》第二十一章有过解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也就是说,良心本心乃是一种道德本体,仁义礼智之性的根据全在于良心本心,良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

既然善心人人都有,我固有之,那么恶是如何产生的,孟子对此认为恶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舍弃了自己的良心本心,“弗思耳矣”,“不能尽其才者也”.失去了与禽兽之别的善于存心,从而就会沦落为恶人.具体说来,恶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环境影响.孟子很重视环境的影响,他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麦,而播种而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1]大麦的种子都是一样的,种的时间和土地也相同,但由于土地肥瘠不同,雨露多少有别,收获也就不一样.少年子弟丰年多半懒惰,灾年多半,不是因为他们的才能资质不同,而是环境影响的结果.其次,利欲的影响.耳目之欲对于道德之心有侵蚀作用,如果事事以利欲为重,良心本心就会丧失不存.《万章上》第二章讲述了象谋害舜的故事,可以从另一方面证明这个问题.舜的父母陷害舜:打发舜去修谷仓,舜上了仓顶,他们就抽去梯子,放火烧谷仓;让舜去淘井,舜下了井,他们就用土填塞井口.舜的兄弟象说:“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朕,二嫂使治朕.”象不是没有道德本心,因为他见到舜时很是“忸怩”,一副不自然的样子.他之所以这样做,全是为了分得牛羊仓廪,占取干戈琴弓,让二位嫂嫂为他铺床叠被,也就是由于利欲的陷溺.这则故事虽出自万章之口,但和孟子的思想是一致的.可见,孟子认为,恶并没有独立的来源,仅仅是良心本心的流失.良心本心存得住,就没有恶;良心本心存不住,就产生恶.

二、性善到践行

如上文所述,孟子虽然认为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但同时也认识到一方面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内心的引诱,良心本心若存不住,就会产生恶,另一方面,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对这先天的善性保持与发挥的程度不尽相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右四体也.等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3]具有同情之心是处于仁的萌芽时期,有羞恶之心是处于义的萌芽时期,而推让之心处于礼的萌芽阶段,是非之心又处于智的萌芽阶段.显然处于萌芽阶段的仁义礼智与完善的仁义礼智不一样,而且仅是萌芽还不行,这表明仅有善性,必须由后天大力扩而充之,才表现为善的德行.按孟子所说,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晓得把他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形成燎原之势;像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成为江河湖泊.假若能把四端扩为四德,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能扩而充之,反倒让其毁灭,那倒是连自己的父母都赡养不好.由此看来,仁义礼智这四端需要不断地扩充,才能把四端发展完善为四德.

一个人能否扩充发展自己的善性,决定于他自己是否向善的主观愿望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就这点而言,连舜这样的圣人都是如此,孟子以舜为例说明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还是需要一定过程的,即由四端向四德扩而充之的过程.所以,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4]能否把四端发展为四德,不仅在于人的内在意向,还在于人的外在行为.要求别人对自己是仁爱的,首先必须自己要对别人施以爱心;要求别人对自己恭敬有礼,首先必须自己对别人恭敬有礼.由四端至四德,扩而充之,主要是靠自身的主观努力.强调主观努力的作用的同时,孟子也看到了客观的外部环境对四德的形成起到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孟子尽心上》载道:“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这意思是说,孟子望见齐王的儿子长叹道环境改变气质,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所以,环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内外兼修”的原则指导下,孟子随之提出了扩充人之善端,修养自身的具体方法.首先,存心养性.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4]君子与庶人本是同类,君子之所以高于庶人,在于善于存心.人人都有仁义礼智之心,保存好,不要丢失,便成为君子.一些人成为恶人,是由于不能保存住原有的赤子之心,可见,存善心是十分关键的.与存心相近的是养性.孟子在《尽心上》中有过解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人天生就有诚善之性,但是比较娇弱,因此要好好保护.所以,要将仁义礼智内在于心,滋养自己的诚善之性.存心养性必须要做到专心致志.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果,否则即使有再好的良心本心的基础,也没有用处.其次,先立其大.人在社会免不了受到食色利欲的诱惑.孟子将良心本心和食色利欲称为“大体”和“小体”,并主张以“大体”制约、决定“小体”,孟子称这叫做“先立乎其大”.“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1]良心本心是向善的可能性,食色利欲超过限度,可能发展为恶.良心本心决定食色利欲,就是不为食色利欲所累,依靠良心本心的指引达成仁义.这样良心本心就可以充盈整个生命,使生命布满光辉,而不沉溺于食色利欲,沦为禽兽.最后,思诚自反.孟子认为在道德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做到诚心诚意,这就是“思诚”,同时,还必须善于“自反”,善于自我反省,向内挖掘,自我检讨.一方面,人人都有仁义礼智之端,有的人“为不善”,是因为不善于反思自己原本具有的良心本心而已.良心本心是道德的依据,要成就道德就要发明良心本心,而发明的途径是切己自反,反思了就可以得到良心本心.思也就是反.对此,孟子强调要不断地反问自己的仁、智、敬,体察自己的良心本心,反躬自问了,才会得到固有的良心本心.另一方面,反躬自求,核心在于一个“诚”字.孟子很重视诚,“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5]良心本心,至诚不欺,是天之道;反躬自求,真心不二,是人之道.良心本心的求问需要真诚不虚的态度.如果利欲熏心,反身不诚,就会蒙蔽自己的良心.如果能做到真正地反躬自求,内心就会感到莫大的快乐.做到了诚,一从良心本心的要求,去推行实践,这就完成了性善论由知到行的转变.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存心养性,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孟子以心善为起点建立起立起的人性的思想,以及对人性善端挖掘并使其扩充发展的方法为其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一方面,“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的性善论内容为孟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方针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对于保存人性善,培养自身道德品质的方法是孟子一系列育人方法的理论溯源,例如要求教师“正身“”正己“以及“为人师表”的主张等都是出自于孟子注重个人存心养性的修养观.

相关论文

何清儒职业教育思想探微

本文是一篇职业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教育类学士学位论文,关于何清儒职业教育思想探微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学及中等职。

现代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微

本文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大学毕业论文,关于现代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微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及信。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微

本文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毕业论文,关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微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及。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微

本文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微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思想政。

孟子行政伦理思想探微

本文是一篇行政伦理论文范文,关于行政伦理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孟子行政伦理思想探微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行政伦理及行政。

高校体育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探微

该文是健康教育专业情感教育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情感教育相关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高校体育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探微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德育教育途径探微

本文是一篇德育工作论文范文,德育工作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大学德育教育途径探微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德育工作及大学生及。

《周易》管理思想探微

这篇管理学论文范文属于管理信息系统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管理学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与《周易》管理思想探微相关公司管理毕业论文。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