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规划回顾与评价

时间:2024-03-15 点赞:44341 浏览:8544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于高等教育及经济发展及教育发展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高等教育相关学期教育毕业论文,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规划回顾与评价相关论文范文检索,对写作高等教育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摘 要]我国的高等教育规划,是把握党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资料.具体可通过对六个五年计划中高等教育相关规划的政策文本分析,对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中长期规划中的发展重点作简要总结与评价.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规划;五年计划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6-0017-04

一、概念界定:教育发展规划

教育发展规划通常与教育发展战略相联系,具体指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一种全局性构想与部署.教育发展规划是实施教育发展战略的综合性筹划,是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计划体系.教育发展战略是设计教育发展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是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的必然产物.教育发展规划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有效履行职责不可缺少的方面,是实现教育事业科学管理的基础,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教育发展规划包括对目前教育现状的回顾与总结,并根据教育发展的一般归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教育系统自身的特点进行趋势分析,提出当前的目标任务,并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

二、我国高等教育规划回顾

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是指政府对高等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一种全局性构想与部署.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主体通常为人民政府,规划覆盖范围较大(全国范围),规划指导时期较长.我国的高等教育规划并非被单独提出,而是被包含在教育事业的总体规划之中.我国的“五年计划”与同时期国家的各项事业规划一并提出.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我国六个“五年计划”中与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相关的文本内容,试图梳理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的高等教育政策演变线路.

1.“六五”计划(1982 年 12 月 10 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规划背景:规划文本指出:“从 1981 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间,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在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产品产量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国民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实现这个目标,要抓住农业、能源交通与教育科学这三个战略重点,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在“六五”计划中被作为全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一目标的三个战略重点之一.这为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高等教育相关规划内容总结:对专、本、研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目标作了具体描述,这与当时我国在“”后高等教育亟待发展的时代背景是相符的;强调提高大专的比重,并且要求专业培养规模在结构上能够与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拨款为科研创造硬件条件;在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同时,改革招生制度,放宽入学条件;提倡对成人实施不同程度的进修式继续教育,以使其创造价值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高;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机构.

评价:“六五”计划中高等教育相关规划的重点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同时,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下,强调专业结构的计划性,该做法增强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宏观控制力量,带有计划经济时期的色彩,也符合当时的生产发展现状.

2.“七五”计划(1986 年 4 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规划背景:规划文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全面改革我国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也是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九十年代经济的更好发展准备条件的重要时期.”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建设取得初步成果的背景下,对经济体制的继续改革,产生了对技术与人才的强烈需求,这使得规划对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教育相关规划内容总结:在“六五计划”的基础上继续以具体指标规定了专、本与研三个层次的教育规模扩大程度;开始提出建设重点大学、重点学科专业;要求地方和部委参与建设其下属的高校和专业点;试图开始凸显高水平大学的研究功能;在“六五计划”的基础上对成人的高层次继续教育提出更高的具体培养指标要求,并强调其教育的实效性;开始对教育逐步实现简政放权,管理中心开始尝试由转至地方;加强立法;强调教育先行;继续推行非传统高等教育形式,以电大为主;培养“四有”新人.

评价:在继续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同时,开始关注重点大学的建设,同时开始尝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例如管理权的下放.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和高等教育已有的一定规模的基础产生了对重点大学建设的需求,这已在规划中被提出.会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机构的体制改革也被提上议程,逐渐由计划性较强的国家控制向自主管理的方向过渡.

3.“八五”计划(1991 年 4 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规划背景:规划指出:“本世纪最后十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是非常关键的时期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度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等”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弱项问题,在规划中特别提出予以重视.

高等教育相关规划内容总结:在时代背景下强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在数量上要求基本稳定现有规模;在质量上予以更高的要求,首次将质量置于数量之前(甚至包括了对现有机构的清查与整改);继续强调重点高校与学科的建设;在继续大力推广成人非正式教育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对现有状况的整顿;要求政府部门增加教育投入;首次提出多渠道筹措资金和社会办学;继续强调体制改革;首次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评价:“八五计划”关于高等教育规划的重点强调质量过关与政治方向的正确;继续关注对重点大学的建设;首次提出多渠道支持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对现有机构的质量把关. 4.“九五”计划(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规划背景:规划指出:“1996~2010 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我国将以崭新的姿态跨入 21 世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为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高等教育相关规划内容总结:在计划文本的目录中出现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的目标(辅以具体指标);提出发展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包括学历和职业培训;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强调高等教育的结构设置合理;开始实施“211工程”;在探索中逐渐形成高等教育的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体制;开始提倡教育目标(素质教育)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改革;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开始强调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

评价: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学技术进步、优先发展教育);“211工程”作为重点大学建设的发展计划被实施;首次提出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师待遇;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5.“十五”计划(2001 年 3 月 15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规划背景:规划指出:“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市场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良好基础.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高等教育相关规划内容总结:继续强调素质教育、普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现代化(首次提出远程教育)以及其他教学方法改革;继续“211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大众化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深化体制改革(多种力量办学);继续多措施投入;单列一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包括人才的培养和用人机制的改革).

评价:规划中关于教育事业的章节目录为《加快教育发展,提高全民素质》;提出对过去取得的成果继续巩固;继续“211工程”的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单独提出实施的人才战略中包含了对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要求.

6.“十一五”计划(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规划背景:规划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制约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结构不合理,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较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解决.”

高等教育相关规划内容总结: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规模稳步提高;继续重点大学建设;继续发展成人教育;以各种手段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继续体制改革(多元化);提出高校自主权并使其发挥自身优势.

评价:计划中关于教育事业计划的章节目录为《优先发展教育》;接着上一次的规划继续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提出扩大高校管理自主权;继续进行高等教育投入多元化的体制改革.

三、三个维度――剖析我国高等教育规划发展

1.高等教育规模调整

80年代我国高教发展突出强调了“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战略思想.见前文分析,从“六五”计划到“七五”计划都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提出了具体指标.

90年代初将原先强调的“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调整为“使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

90年代中期将“使规模有较大发展”调整为“积极稳步发展”(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例,未来15年保持3.8%左右递增率)的方针.由于“八五计划”超额完成,因此1995年制订“九五计划”时作此调整.

90年代末期将“积极稳步发展”的方针调整为“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方针.这是在1999年6月举行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的决策,即加速发展高等教育,当年扩大高校招生50 %以上.其理论依据是:“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广大民众教育需求十分旺盛.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既可以减缓中小学升学竞争的压力,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满足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愿望,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又可以扩大教育消费,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发展,还可以减缓就业压力.”

2.重点大学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中关于重点大学建设的内容是从“七五”计划开始出现的.从“重点建设高校”到“211工程”和“985计划”,虽然资金投入、建设支持方式和建设目标不尽相同,但都为有计划地对少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进行重点支持.其发展概况如下:

3.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与发展

1995年5月6日,党、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2001年,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专门列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一章,首次将人才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

2002年7月,制定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03年12月19日,党、国务院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具体部署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我们可以看到,从“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经历了一个五年规划的时间.“人才强国”战略是独立于教育事业发展战略被提出的,但其对人才的要求在多方面都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可以说“人才强国”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细化与延伸.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