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的使命其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4-01-02 点赞:46026 浏览:89939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和谐教育论文范文,和谐教育有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和谐教育的使命其体系的构建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和谐教育及和谐社会及教育思想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和谐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促进和谐,是和谐文明时代和谐教育应有的和谐使命.为了履行教育固有的和谐使命,必须确立以“两个和谐发展”为内核的和谐教育思想,即确立使受教育者自身自然――德、智、体、美、情诸方面和谐发展以及受教育者自身自然与身外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使受教育者自身自然和谐发展,是教育的人文使命;使受教育者自身自然与身外自然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社会使命和自然使命.确立和谐教育思想,培育和谐发展的人,事关和谐文明大计.

一、和谐教育思想的起源与产生

尽管和谐教育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但作为这个概念的精髓――“和谐”的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思想根源.和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历史上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最早提出了适应自然的和谐发展思想.他认为教育应遵循自然,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把德育、体育、智育结合起来,尤其主张通过音乐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到了l7世纪,夸美纽斯强调了人要和谐发展的必要性,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指出教育一定要适应宇宙中的自然法则,适应人的年龄和自然天性.卢梭主张教育儿童必须遵循自然要求,顺应人的本性.

二、当今社会实施和谐教育的现实意义

从根本上讲,教育是一种将“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活动.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其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社会,教育运行状况的好坏,往往直接反映出社会运行状况的好坏.毫不夸张地说,教育兴则社会强,教育败则社会衰.尽管教育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也不能替代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但教育的确在整个社会中居于基础性、先导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因此, 和谐社会的前提之一当属和谐教育.

从微观上讲,教育作为一种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活动,只有当它培养的“社会人”越来越多、涉及面越来越广时,这种教育才会越来越和谐.反过来, 当这些“社会人”越来越多时, 当他们走向社会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大时,这个社会就会越来越安定、越来越和谐.因此,我们可以说和谐教育能够造就和谐社会.

因此教育承担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责任.和谐教育对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并非直接而是间接的,就是说,和谐教育必须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作中介,才能有效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三、和谐教育体系的构筑

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间、区域间、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间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的局面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变,直接带来了城乡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教育不公不仅直接导致人们经济收入的不平等,而且还埋下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矛盾的隐患,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致力于确保教育面向全体,培养造就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可以通过采取有力措施,具体来说:


1.提高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

加大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应明确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责任,健全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保障制度.加大调整教育资源内部分配、城乡分配、区域分配、校际分配的力度,促进教育全面发展.

2.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国家财政要加大对边远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逐渐缩小东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间的巨大差距,确保边远地区和偏僻省份的同龄人能有同等的机会接受教育.东部发达地区要向教育基础薄弱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加大对口支援,提高中西部地区教师教学水平,同时国家应该采取优惠政策进一步为西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条件.

3.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国务院已经决定从2006年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同时,切实加强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这些地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从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

4.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取消重点、示范学校制度,废止对重点、示范学校在财政拨款、师资配备、招生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尽可能从资金、信息、生源等方面,对薄弱学校的改造采取倾斜政策,缩短并力争消灭重点与非重点之间、城乡教育之间不平等的硬件差距.

5.坚持依法治教

合理的制度可以促成教育公平,不合理的制度将会加大教育的不公平.因此,只有营造和谐的人文发展环境,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

总之,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从教育资源分配的源头保障公平,对实现广泛的社会公平具有基础性作用.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