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内容述评

时间:2024-04-04 点赞:42883 浏览:8073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您写风筝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风筝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风筝》教学内容述评相关论文范文文献,包括关于风筝及老师及语文课堂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风筝论文范文。

鲁迅先生的《风筝》一文创作于1925年1月24日,那天恰是农历正月初一.文章最初发表在1925年2月2日出版的第十二期《雨丝》周刊上,1927年编入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自1928年入选上海新国民图书社出版的《新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第二册),至1949年,先后11次入选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建国以后,更是多次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第21课、冀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语文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课,受到教材编写者的广泛青睐.而在笔者所开展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与河南省农村中学学生学情适切度调查》中,《风筝》则以28%的得票率荣登教师们认为“最难教的课文”排行榜榜首.教师们为什么会觉得本文难教呢?《风筝》究竟会以怎样的面目出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呢?本文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42个课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等),拟就《风筝》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教了哪些内容”做一个相对全面的综述,并就本文相关的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纵观这42个课例,有的老师把目光集中于文本中的语句,通过梳理文意帮助学生理解主题;有的老师把文章当成例文,着眼于相关的读写知识和方法;有的老师则把它当成了解鲁迅的通道或者窗口,指向于感受体验鲁迅精神;还有的则把文章当成了开展学习活动的引子,或引起话题,或展开活动.

一、教学内容的展开主要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教学内容重在梳理文意,理解文章中难懂的语句,理解文章的主题.

这一类教学案例很多,占案例总数的一半以上.大多数老师的教学从梳理文章内容入手,首先通过整体感知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使学生明确《风筝》这篇散文讲的是鲁迅小时候与小兄弟之间发生的有关亲情的故事.作者小时候不让喜欢风筝的弟弟玩风筝,认为那是没出息,当后来发现弟弟偷做风筝时又粗暴地毁坏了风筝.当作者长大后,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教育观念,终于认识到自己小时的错误,就想尽办法弥补,可是却发现弟弟早已忘记那件事,作者也就没有可能再求得弟弟的原谅了,于是 “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通过这样的梳理,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接着一起探究问题,如:“1.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内容? 2.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3.‘然而我的惩罚终于到了’,这里面的‘我的惩罚’具体指什么? 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却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着’?”等与理解文章主题相关的重点语句.

有的案例中问题由教师直接提出,如荣百凤老师的《〈风筝〉教学设计》、朱以鸿老师的《扣点引线,步步推进——〈风筝〉教学设计》;有的则由学生讨论交流生成,如杨增华老师的《〈风筝〉教学设计》、刘艳老师的《一次开放与封闭的冲撞——〈风筝〉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等.形式虽然不同,但异途同归,都指向于对文章本身的理解.

第二类,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象征、圈点勾画、对比、环境描写等读写方法.

这类案例不多,但各具特色.比如陈洁老师的《理解“风筝”的象征意义》,先是以“花语游戏——移情于物”导入,把抽象的概念“象征”具体化,接着解读古今诗文中出现的“月亮”的象征含义、解读余光中《乡愁》一诗中“物象”的象征意义,通过例证让学生明白事物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联系,再通过运用“少年时,风筝是等”的句式说一说“风筝”在“我”的回忆中的象征意义,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小诗,最后阅读运用“象征”手法的篇章或者语段,强化学生对“象征”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中,从了解概念入手,通过具体实例明白事物与象征意义之间的联系,再回到课文中发现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并学习运用象征手法创作小诗,最后扩展阅读运用象征手法的文本,把《风筝》当做了学习“象征”的例文,指向明确,活动充分.

刘燕春老师则将学习重点放在了“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先通过引领学生分析“我”与“弟弟”的不同态度、认识对比及作用;接着让学生寻找文章中其余段落中的对比手法,分析文章中环境描写“往事的温和与现实的寒威”之间的对比,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最后让同学们尝试思考“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架构全文的”来完成对本文中对比手法的学习.

王晓星、马皓老师的教学设计《体验通过写作——〈风筝〉与〈我的兄弟〉》,则通过比较《风筝》和《我的兄弟》两文的异同,总结出扩写的方法:“环境描写、对于主要事件的详细叙述、细节描写、事情前因后果的引述、各种修辞的运用”等方法,让同学们先“说一个自己生活中发生的感人或者有趣的小故事”,再运用前面总结出来的方法进行扩写.把《风筝》当成了一个范例来学习写作.

这些老师,都选取文本的一个角度加以充分的利用,在确定好其教学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进行了有效的学习.

第三类老师,将学习《风筝》,当成感受和理解鲁迅精神的一个文本.这些老师认为学习鲁迅的作品,不只是学习相应的阅读或写作技能,更应该是为学生打开一个认识鲁迅、了解鲁迅的窗口.

比如在于博老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体验鲁迅的“民族魂”》中,提供了王晓明著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了解鲁迅的成长经历;师生共同阅读《一件小事》,结合张梦阳对鲁迅的评价,让同学们理解鲁迅的“自我批判、自我反省”的精神,并布置课后作业,写一则“关于鲁迅自省精神”的短文,以加深对鲁迅自省精神的印象.

张贤臣老师也同样把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训练他们抓住关 键 词 句理解文意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感受作者深邃的思想,触摸活着的鲁迅”.

第四类老师,把《风筝》一文,当成了开展活动或展开讨论话题的引子.比如,曾宣伟老师在他的教学设计方案中,要求大家“言说每个人的‘风筝故事’”:教师先“讲一件‘有悔意的童年往事’”,并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自己准备好的类似的故事;再朗读课文,讨论《风筝》这则故事的主题和现实意义,并按要求写一则“悔”的故事. 而徐中华老师的课堂上,从询问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入手,让学生谈谈对“补课、作业的看法”,鲁迅也“借《风筝》来表达他对‘作业、补课问题’的回答”,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淡化了对于话题的讨论,将学生的视线拉到了感知、鉴赏文本上,但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提问:“鲁迅弟弟的童年被无知的哥哥虐杀了,你们呢,你们的童年在哪里”又将同学们的注意由文本转向了话题.

由于不同的教师对于《风筝》文本本身的理解不同,同时对于这篇文章在教材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一,造成此课的教学内容存在不小的差异.通过上文相对系统全面的对《风筝》一文的教学内容加以梳理,希望对中学教师在此课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有所裨益.

二、 评议

1. 《风筝》为什么难懂难教?

中学校园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先生的文章被公认为语言晦涩,意蕴丰富,难懂难教.那么,具体到《风筝》一文,又为什么难懂难教呢?

很多老师在陈述《风筝》难懂的理由时,只提及《风筝》是鲁迅先生的文章,这恐怕是受了上述观念的影响.比如,何祎老师说“这是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要深入理解文意不是件易事”;郑山河老师提到“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鲁迅的文章,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白书娟老师也同样认为“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学生上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学习难度较大,课文难点较多”;冉德泰老师也提到“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也有老师更为具体地指出了本文难懂的原因,比如裘玉萍老师指出《风筝》“语言的晦涩,让初一的学生感到理解的困难”;高颂民老师则认为“因为内容的深刻和主题的多元,给文本解读带来了困难,更为学生的解读带来困难”.

当然其主题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确实造成了解读方面的困难.通过中国知网的搜索,可以搜到几十篇讨论《风筝》主题的文章,见解各异,论述也都有一定的理据.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把握文章的定位则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面对的难题,这也是《风筝》难教的主要原因.有老师追问教材编写者“《风筝》内涵丰富深刻,学生真的难以进入文本.老师应在课堂上解读到什么程度呢?”;还有的老师经历反复思考后,依然无法确定如果再上《风筝》,“是否能真的将亲情抛开,大谈文中‘我’的角色变化呢?还是根据初一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削足适履,做一番文本的浅化处理呢?如若两者都不对,那《风筝》一文究竟该如何定位呢?”也有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把《风筝》当成例文来教,对自己的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却心存疑虑,觉得“对于这篇具有多角度、多层面内涵的文本而言,又似乎厚度不够.”

尽管很多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由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文本内容、教师素质、学生学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同一篇文章的核心教学价值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针对《风筝》一文,如何确定教学内容,依然需要反复思考、实践、调整.

2. “小弟弟”真的忘却了吗?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中的小弟弟是否忘却,同学们的看法出现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

生1:我觉得弟弟“全然忘却”是假话,他是故意这样说的.他故意让哥哥觉得他以前的做法并没有给自己留下心灵的伤痕,目的就是怕哥哥现在还在为这件事纠结,说忘记是善意的谎言,表现的还是对哥哥的爱.

生2: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弟弟是真的全然忘却了.也许在风筝事件上,弟弟自始至终都认为哥哥这样做是正确的,他也明白哥哥这样做是希望自己有出息,哥哥管教自己是应该的.因此,他对这件事不会记得很牢,忘却是自然的,这同样也表现了弟弟对哥哥的爱,是对爱的理解!

老师的看法也出现了分歧.有的老师认为小弟弟忘记了,在提问的时候直接问大家:“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对弟弟的‘全然忘却’,我究竟持怎样的态度?”有的老师则认为小弟弟并没有忘记:“看来,小兄弟关于风筝一事所说的‘有过这样的事吗’是说谎,他说谎的原因用作者的思想来理解是因为这件事小兄弟不仅没有忘记,而且是深深地记得,之所以说忘记是因为在他心中依然不能原谅哥哥对他的伤害.”

从上述陈述中可以看出,他们所说的理由,都是脱离文本语言由外而内进行推论,这并非阅读的本意.其实,作者说的很清楚:“‘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惊异”点出了他对哥哥还记得二十多年前的事情的诧异,“笑着”则表明了他的无意与兄弟之间的深情.“他什么也不记得了”更是作者最为直接的感叹与纪实.可以说,从文本中我们可以得出小兄弟早已忘了的结论.之所以产生分歧,还是因为阅读的不深入.后文中“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指的也并不是小兄弟说谎,而是在说,没有怨恨也就没有宽恕——没有怨恨的痛苦哪来宽恕的释然呢.从教学实践来看,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乎后文中对鲁迅心情“沉重”与“悲哀”的理解,确实需要作为本文的难点处理.

注 基金项目&

为您写风筝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风筝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风筝》教学内容述评相关论文范文文献,包括关于风筝及老师及语文课堂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风筝论文范文。

#65306;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012GGJS-215)和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JKGHAB-0049*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

相关论文

《就业指导》教学内容方法

本文是一篇就业指导论文范文,关于就业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关于《就业指导》教学内容方法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就业指导及就业指导课及综。

《金融经济学》教学内容与大纲探微

本文是一篇金融经济学论文范文,金融经济学有关电大毕业论文,关于《金融经济学》教学内容与大纲探微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金融经济学及。

《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内容优化的

本文是一篇汽车机械基础论文范文,关于汽车机械基础硕士毕业论文,关于《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内容优化的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汽车机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