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专业“精致型操作工”的培养模式

时间:2023-12-25 点赞:46240 浏览:9160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数控技术论文范文,数控技术相关硕士学位论文,关于数控专业“精致型操作工”的培养模式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数控技术及高等职业教育及课程设计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数控技术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文章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按照“需求驱动、精致培养”的思路,瞄准国防核工业基地特殊需求,基于数控“精致型操作工”的培养目标,融合国际同业标准及跨国企业技术规范,探索数控专业“精致型操作工”人才培养.

[关 键 词]数控技术精致型操作工同业标准

[作者简介]包中碧(1972-),女,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类技术及高等职业教育,徐益(1964-),男,浙江永康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刘虹(1964-),女,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控技术及高等职业教育.(重庆40112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08-02

数控技术作为国家首批紧缺型技能人才专业,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极大满足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并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奠定了基础.但不可否认,目前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培养的都是普通数控操作工,相互之间区别不大,且日趋饱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装备制造技术的不断升级,企业缺的是高精细设备的操作、调试人员,缺的是高精尖零部件加工的技能人才,这类技能型人才如何培养,谁来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显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当前正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期,却频频面临“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人社部一项统计显示,中国2.25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总量仅为1.19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3117万人,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达400余万人.产品精度、复杂程度及尺寸的要求提高,高精、大型、复合化数控设备广泛使用,复杂编程、多轴加工技术广泛应用,但相应的高端技能人才奇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显滞后于产业转型及升级.

2.课程体系难以匹配职业岗位能力.原有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不匹配,课程内容中企业主流技术体现不充分,缺乏质量、成本、工期等生产过程要素,教学活动设计缺乏精专项目、严谨训练环节,课程实施缺乏高水平师资支撑,鉴定模式中知识模块与技能模块分离,职业素养养成缺乏孕育环境.

3.多轴、复合型数控设备操作工缺少职业标准.国家现有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等职业标准中缺少多轴、复合型数控设备操作工的技能要求与相关知识,该类人才的教育培训无参照、技能鉴定无依据,缺少相应的职业标准.

4.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教学资源缺乏品牌企业技术、项目的支持,设备档次普遍不高,技术不规范,教学场所缺乏真实的工作氛围,教学装备与制造技术升级不同步,能力本位课程实施困难.

二、数控“精致型操作工”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


随着制造业中加工精度、复杂程度、精细程度等要求提高,大量多轴、大型、复合化数控设备在企业广泛使用,相应岗位的操作工不仅要有一流操作技能,还要有严谨的职业素养,要达到“精致型操作工”的要求.为此,学院要瞄准以国防核工业基地为代表的高端制造领域,围绕数控加工关键技术及数控机床装调维修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按照“需求驱动、精致培养”的思路,与32家大中型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数控专业岗位能力标准,构建多轴、复合型数控设备操作工职业标准,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合国际优质资源,实施“团队+组件”能力评价模式,创新并实践数控专业“精致型”人才培养,如下图所示.

1.校企共建岗位能力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通过对32家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岗位调研,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控设备信息及岗位工作任务,整合出数控设备操作员”“数控加工工艺员”“数控设备调试、维修员”“数控加工质检员”四大岗位群,与企业专家共同提炼专业群面向的28种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疏理整合,形成20项职业能力,以数控加工及数控装调维修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引入德国AHK数控加工技师证书标准和日本FANUC数控系统技术规范,新增多轴、复合数控设备操作岗位能力要素,共同开发出数控技术岗位能力标准1套(43个能力单元),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认可并备案.各能力单元描述了工作任务需要的能力要素、实做指标、基础知识与技能、关键能力水平、学习资源等信息,既为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考核的内涵和标准提供准确依据,又实现教学标准与国际对接.

2.强化职业素养,实施“浸入式”素质教育.鉴于国防尖端企业产品加工的特殊技术、工艺极限状态以及设备操作复杂性,提出“严细融于一切”工作要求.基于此,职业素质课程设计一要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科学技术馆作为素质教育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了解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感受国防高科技的科技魅力,增强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于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意识.二要聘请核九院的技能大师进校园,通过分享他们研制的经历,激励学生苦练技能.三要通过校友座谈会及优秀校友事迹介绍,感受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四要与核九院共同创建育人环境,将“产业、工业、企业”和高职的文化转化为“文化符号”,融入校园环境,凸显校园文化特色,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敬业精神.

3.基于岗位能力标准,构建职业能力课程.分析企业流程、岗位群与课程模块的对应关系,根据岗位能力标准,构建校企合作课程.借鉴发达国家课程开发经验,以企业高端设备、先进加工技术以及复杂产品加工工艺为载体,与企业专家、职教课程专家共同分析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内容项目化、教学策略活动化、能力评价组合化”为特征的课程.

一是课程内容项目化.借鉴德国数控加工技师标准以及日本FANUC数控系统技术规范,参照企业工作岗位、生产流程设置教学环节,以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以真实的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融入产品质量、成本及工期等要素,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学做一体”项目,突出企业主流技术,跟进高速、精密、复合加工等先进技术,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无缝对接.二是教学策略活动化.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边教、边学、边做.教,强调质量、成本、工期理念,训,强调技能基础训练,学习数控加工的学生必须接受长期的普通加工训练,学,强调创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精专技艺训练.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与真实工作情境一致,并把“德国的严谨、日本的注重细节、中国核工业的严细融于一切”的职业精神贯穿到学生职业素养、综合实训、创新实践的教学活动中.

三是能力评价组合化.比对AHK证书标准,以企业员工的职业能力标准为考核标准,构建职业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课程考核依据零件图纸要求及工艺条件,考核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创新“团队+组件”评价模式,学生分工完成零件加工任务,协作完成组件总装,以单件与组件均合格为评判标准,整个考核凸显生产化过程.

4.以生产过程因素为主线,实践四步教学法.借鉴德国学徒培训方式及行为导向教法,针对学生先前知识和技能,构建知识讲解、动作示范、参照练习、指导提升的四步教学法,即教师讲解相关专业知识及操作要领、根据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参照教师示范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技能提升.老师在必要的讲解和示范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全面参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包括获取信息、选择材料工具、拟订工艺过程、确定工作步骤、实施项目任务、评价项目成果.遇到问题,学生先自己动脑思考,解决不了再向组内人员寻求帮助,还解决不了,再找老师.操作加工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学生负责一种零件的生产,最后将所有零件再组装成部件.

5.制定多轴、复合型数控设备操作工职业标准.针对多轴加工工艺及编程,结合空间复杂曲面的加工解决方案及高速度、高精度、复合加工要素,制定多轴、复合型数控设备操作工职业标准.该标准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框架,由职业名称、定义、等级、职业能力特征、培训要求、鉴定方式等构成,职业等级确定为高级,不少于300个培训学时,考核时间为420分钟,考核对象是从事编制复杂数控加工程序、操作多轴及复合数控机床进行零件多工序组合切削加工的人员.标准中含“三维建模”“多轴加工的刀具系统”等11项职业功能,“第五轴控制程序的编制”“车、铣复合控制程序的编制”等20项工作内容.

6.整合国际企业资源,创新实践教学平台.FANUC数控系统设备的市场份额在重庆约占70%,在全国约占60%,所以学校要及时引入FANUC国际知名企业技术规范、设备、企业文化、培训项目,跟踪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发展,同时融入欧洲职教联盟培训标准,建成教育部“重庆FANUC数控系统技术应用中心”,构建起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同步,为重庆市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学生技能培训及技能大赛提供基地,并作为FANUC公司在西南地区唯一的售后技术服务中心,共同承担5期对外技术培训与技术服务.

三、数控“精致型操作工”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数控“精致型操作工”目标定位契合国防核工业要求,数控专业30余名学生参与核九院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协助解决“高、精、尖、怪”的制造难题,毕业生成了先进装备制造行业“抢手货”.“团队+组件”评价模式突破了传统能力鉴定方法,职业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参加德方AHK数控技师证书认证,通过率与德国本土相当,并在全国、省级数控类技能大赛获一、二等奖30余个,连续6届包揽重庆市技能大赛一等奖,近20名学生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深造,进入BSK德制工程师高职精英教育计划项目.该培养模式形成的成果荣获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Z2).

[2]徐益,李时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7).

相关论文

型国民经济学硕士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本文是一篇国民经济学论文范文,关于国民经济学方面本科毕业论文,关于型国民经济学硕士生培养模式的构建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国民经济学及。